创新,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是发展和胜出的法宝。没有创新,放在国家,就只能受制于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上处于末端,纵使千辛万苦也只能赚一点零碎;放在企业,同样将看人眼色、受人摆布,甚至命运不济、朝不保夕。创新如此之重要,乃国家和企业命运攸关之大事。但我想说的是,要创新,其实没那么玄。
记得当年与一位在富士通工作的日本朋友聊天时,他常提到:其实日本人很懒。初次听他这么说时,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遂追问之,答曰:日本人老是怕麻烦,懒于做一些费力费时的工作,所以总是想办法捣弄些工具出来,让事情变得不那么麻烦,变得轻松些。哦,原来如此。我终于回过味来。其实,这所谓的“懒”,正是日本人发明和改良的动力源泉所在。因为复印一大叠文件时不愿意忍受老是翻来取去的麻烦,就捣鼓出自动换页的复印机;因为怕煮饭麻烦辛苦,就发明一个自动电饭煲,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样说的确有些调侃的意味,不是十分的严谨和正式。但仔细想想,其实不无道理。要创新,总要有动力,要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在愿望的驱使下,去克服困难才有可能向前迈出别人不易迈出的步子来。
有“GIS之父”美誉的著名地理学家罗杰•汤姆林森(Roger Tomlinson)先生Esri中国(华北区)用户大会上的讲座,也提到类似的“懒惰”。罗杰•汤姆林森当初组织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GIS系统—CGIS,其实想法也十分的单纯而普通。当时,他主持的一个加拿大土地规划分析项目,要按照传统的采用透明薄膜叠加的方法,需要563位地图制图专业人员花费三年时间才能完成,且需耗资八百万加元。于是,罗杰•汤姆林森的“懒劲儿”上来了,他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如果利用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一个系统来做此项工作,不需要几年,而只需要几周时间就能完成,同时,费用将降为不到手工方式的四分之一。他成功了,同时“GIS”也诞生了。手工做起来实在太辛苦、太费劲了,那就想法弄一个自动、高效的方法出来。就这么简单。当然,也有难的,要知道,他用的计算机内存只有256K!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大型机”了。
关于创新,本人曾经在几年前写过一篇《Esri的独特创新思维》,从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拓扑关系、长事务处理和并发操作以及离线编辑等方面,谈了Esri灵动而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这些伴随Esri的GIS平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成果,每当刚刚出现之时,往往迎来一片喝彩和广泛的追捧。我们仔细揣摩一下这些创新,往往发现,其实在看似精巧的构思和实现背后,都有一个或一些非常朴素的想法或常识作基础。就像罗杰•汤姆林森催生了GIS,当时由他引入并至今仍然是GIS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的Overlay— 叠加分析,其实源自于二战后不久英国人就在广泛使用的筛选叠图法(Sieve Mapping),只不过是用手工靠目视来完成整个过程而已。罗杰•汤姆林森把这个叠图的方法搬到了计算机里,令Overlay的光辉至今经久不衰。当初,在大学里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John J.Donovan的一部《操作系统》,将计算机的内存和CPU调度机理讲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其中最令我和一帮同学痴醉不已的,是书中对内存和CPU资源调度机制不断演进和优化过程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这些貌似复杂的技术后面,其实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诸如窗口排队等对应的实例给人以启发。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并勇于在这些启发之下进一步动手探索,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创新的灵感。
请大家看看ArcGIS.com是如何让用户分享地图资源并轻松制作犹如出自专业人士之手的精美地图;去看看用户如何通过互联网在单位、在家里、甚至在野外参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去看看利用移动终端如iPhone随时随地采集各种信息并实时提交给城管人员,等等。届时大家可以注意到,用户并没有购买什么特定的软件,而是在网上提供的各种服务支撑之下,非常方便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自然地建立起一种协同共享的关系,进行必要的信息协同。GIS的专业性被成功地隐藏了起来,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方便、快捷和自由,同时也让用户显得专业(即不用受过专业训练也可以做出比较专业的事情来)。这些,都是GIS本身与主流IT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创新。这似乎理所当然,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干得如此漂亮。有人说,创新往往是做减法。此言极是。但可更准确一些的表达:创新是内在加法和外在减法的巧妙结合。
而创新的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需求的真切感知和对竞争的勇敢直面。
创新,其实没那么玄。
转自《ArcGIS 中国通讯》由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首席咨询专家 副总裁蔡晓兵撰写的篇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