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IT服务水平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 itil学习小结

Itil :

全称: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

是什么?

是一种提升IT服务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帮助IT服务的提供者以合适的成本提供满足要求的高质量的服务。

但实际上,该方法论不止用在IT服务,其他的服务提供者都可以借鉴和参考。

一,itil的核心和本质。

核心和本质是:服务,即用户价值的交付

架构设计的几个重点要求,或者服务提供的要求,在itil中均有重点讨论:

1,可用性。是指系统面对异常的时候,是否有能力继续提供服务而不中断?

考虑点:1,业务的可用性级别如何? 是要求99.999%,还是可以要求低一些?

2,实现的成本和资源是否可以保证可用性级别的实现?

3,出现异常的有损服务和恢复流程,恢复时间等进行前瞻性评估。

2,可伸缩性。 即系统面对性能压力是否可以快速进行横向扩展,包括新的业务特性开发,是否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迭代,而不需要推倒重来。

3,安全性。 这个不同的业务形态要求是不一样的,对支付类,可能要求非常高,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需要层层不信任,层层保护。

4,可管理性。 运营中缺少各种手段和工具的支持。

5,经济性。 需要满足一定的成本预算。

itil引导我们从内部走向外部,从技术走向业务,从救火走向预防

二,itil几个重要阶段

1,服务战略(SS)

这是itil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整个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的轴心,驱动整个生命周期不停的运转。

几个问题需要问自己:

  • why? 为什么要提供这个服务,对应的市场和需求在哪里,帮助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 what? 需要提供哪里服务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
  • when, where?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提供服务?
  • howe? 如何提供?

包括:

服务生命周期管理;

服务财务管理;

服务投资组合管理;

服务需求管理;

(思考:这个点一般是开发人员比较欠缺的,需要加强针对价值点的提炼,关注问题的价值,不要被具体的操作细节所绑架)

2,服务设计(SD)

  • 服务目录 - 即提供服务的清单有哪些
  • 服务级别管理 - 需要提供到什么程度?
  • 服务能力管理;

为了确保提供对应的服务级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需要关注两点:

Ø成本意识:确保IT能力的费用是合理的;

ØIT能力能够符合当前及一定将来已经明确的业务需要。

题外思考: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提供这样的服务承诺,首先要有这块的能力。

  • 服务可用性管理;
  • 服务可持续性管理;
  • 信息安全管理;

3,服务转换(ST)

  • 变更管理;

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调整环境,设备,人员,如何确保不影响到现有的服务或者把影响降到最低?

变更管理可能引起配置变更和发布管理。

  • 发布和部署管理;

  • 资产和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东西都放在哪里?如何快速找到?并且是井然有序的?

配置管理包括两个要素: 配置项(CI)和关系(RL)

参考config.itil.com

  • 服务检查和测试

4,服务运营(SO)

  • 服务台:

服务台要解决的问题是:有问题,应该提交给谁,即谁受理?

正常服务请求的入口和门口,解决了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找谁,接口人的角色。

如有IT问题找8000,8000就是服务台;

  • 事件管理;

事件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服务出现异常或者中断,如何快速恢复服务?

什么是事件?我们经常听说被突发事件干扰等等,这里的事件指的是:任何可被检测或者辨认,对IT基础架构以及IT服务交付有影响的各种事情。

目标:

事件分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处理流程,通过检测和感知事件,并确定对应的控制行动,并自动启动其他配套流程,作为服务运营流程的切入点。

思考:若突发事件比较多,则说明在在服务设计阶段没有做好,缺少前瞻性。

  • 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要解决:如何找到事故的原因,并确保不再出现?

目标:稳固IT服务(总结经验,避免同样问题多次发生)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两种模式:被动的问题管理和主动的问题管理。

如我们要等到出了问题,如用户投诉了,才去定位解决 - 被动的问题管理;

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并通过设计进行预防,避免问题发生 - 主动的问题管理。

我们需要从被动问题管理向主动问题管理转变,从救火模式转向预防模式。

  • 事故管理;
  • 请求实现;
  • 访问管理;

5,服务的立体监控和持续服务改进(CSI)

这个不是独立的一个步骤,而是贯穿上面各个阶段。对各个步骤需要进行持续监控,持续度量和改进IT服务提供者的绩效:

Ø改进流程,IT服务和IT基础架构;

Ø提高效用和效率以及成本效益;

持续服务改进遵循下面的循环

  • 现状:通过监控找出现状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我们一直被什么问题所困扰?
  • 目标:我们心目中或者用户心目中的状态是怎样的?
  • 差异:现状距离目标的差距在哪里?
  • 改进计划和策略:针对差距制定改进计划并安排落地执行。
  • 效果验证:对落地结果进行评估,之前的问题是否已经彻底得到有效的解决?

结论:我们需要重点关注1和2,即服务战略和服务设计上,把问题在设计阶段就进行解决,避免后续的“救火”式运营,掌控运营的主动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