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碎瓴,釜底抽积薪

    这是第二次到杭州,除公干之外对杭城有几个印象较深的事情,一是听到了万峰的电台节目,二是看见满街的TAXI都是PASSAT、BORA、SONATA,据说明年将有BMW,三是发现杭州城站火车站建得堪比空港。再就是从11月3日的《钱江晚报》A12版读到一篇名为《只有路费,能读大学吗?》的报道。
    二十年前读大学,国家出钱培养学生,一年学费几百;十年前我上大学,一年学费¥1200,每月补助¥18;如今大学一年念下来好几大千块作学费,加上住公寓的水电、网络,横竖要上万,补助已是杯水车薪之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具体。
    张生明--今年考上杭州一所高校来自江西上饶的学生--自8月份收到通知书以来就开始为1.5万元的学费、600元的住宿费、资料费、军训费、服装费等凡¥18,000发愁,家里多年积蓄的6000多加上亲戚朋友拼凑的一些共一万块与目标相比差距是8000,报到第一天问班主任可不可以申请减免,答复是 不行 ,理由是学校减免学费的名额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学生是很难申请到“减免”的。 而助学贷款则更是妙趣横生,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越穷越贷不到钱。
    “越穷越贷不到钱”,从商业银行的商业行为来说无可厚非,银行的账是这样算的:如果某校有50万元的欠账出现,银行把风险基金设置为10%,那么,银行得到的补偿只有5万元,另外45万元只能作为坏帐处理。但问题是针对教育的行为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吗? 且不说银行更多的呆滞款项是来自于“真正的”不良商业贷款。
    “越穷越贷不到钱”的具体表现是:1、名牌大学比普通大学更容易申请成功;2、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获得贷款;3、热门专业比冷门专业更容易申请;4、学生干部比普通同学更容易获得贷款。  除了第4个间接一点之外,其它的是直接与贫富相关的。
----------出去抽根烟------回来了,继续写----------
    1、名牌大学学费比普通大学高,能全家众老小心力皆足地决定上重点院校的,必是小康以上--钱!
    2、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不言而喻,中国并非村村都是华西村,庄庄必逮大邱庄--钱!
    3、热门专业毕业后好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还贷的能力强--这一点我不想简单地用一个“钱”字来结尾,因为这是一个比钱更重大的事情。如今的热门专业者何也?不外计算机、信息、电子、医学、生物、新闻、法学、国际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外语等,要之大多为“应用”学科,却称显学不为过。而基础学科呢? 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呢?个人认为这些“隐学”反而是决定中国今后50-100年是否能够崛起的关键,人文素养的积贫,基础科研的积弱加上一拥而上的应用显学为一个世纪后的中国打造的是一艘满载白色大象的单甲板船。譬如:现在的IT每次飞跃建立在什么上面?归根结底是材料科学,芯片的规模、功耗,电力的便携、持久,光纤的速度,无不与基础的材料相关,不然著名的摩尔定律则惴惴然如沙上城堡,忽喇喇似大厦将倾。而这些学科并不能产生短期效益,银行据此来衡量的还贷能力必不满足其标准,如此,我们的大船还在这样继续建造着。
    因教育而赚钱并非21世纪的发明,夫子庙旁曾经商铺密布,青楼云集即为证,乃自古有之,不过于今为烈,甚至造就了一个“[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新名词,决定“越穷越贷不到钱”的也就是银行把教育当产业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应该是选拔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而不是提前划分高收入、低收入人群的场所,此谓高屋建碎瓴。
    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抛开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谈,无论是否填鸭,学生到了大学,却有的因为经济原因被拒门外,这不在少数,根据调查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240万,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的约160万,占总数的5%-10%,很显然以上数据根本没有包括考上了但没有能力进入大学的那个部分,12年的初等、中等教育被浪费,此谓釜底抽积薪。
    再就大学生自身说几句,不然不吐不快,当然我希望这只是大学生中的小部分,极小部分。这次出差杭州铁通,了解到杭州下沙高教区的铁通宽带网络流量占了整个浙江省铁通宽带流量的一半,从我们在设备上的统计数据来看上午11:00和下午16:00用户数开始猛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两个时间都是课间,估计中途跷课的不在少数。现在是凌晨02:10,数据显示还有600多个在线。我知道现在学生住公寓,每月要缴纳不菲的房租、水费、电费甚至上网费用,在学费一年上万的基数之上,对家里又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那么还有没有钱去买书呢?上网QQ、游戏到夜半[这是运营商提供的信息,因为他们半夜接到学生来投诉的多是说QQ太慢、游戏太慢,有时伴有精深的国骂],那么还有没有时间读书呢?当然我希望这只是大学生中的小部分,极小部分。
    长夜漫漫,说了这么多,更是无心睡眠,在陕西支教的cherry邀我一起资助当地的贫困小学生,我非常愿意,大学生是万万资助不起的了。

    坐车穿过杭州的街道,觉得路口很多,昨天走了一次,发现是因为街区太小。教育的负担很重,是政府的眼光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屋建碎瓴,釜底抽积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