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概念的理解,总是让我绕进去,有点怀疑智商……
今天好好理解一下这个概念!
先看一个例子:
function Person(){
this.name = 'Mike';
}
var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prototype.say = function(){
console.log('Hello,'+this.name);
};
person.say(); //Hello,Mike
上述代码非常简单,Person原型对象定义了公共的say方法,虽然此举在构造实例之后出现,但因为原型方法在调用之前已经声明,因此之后的每个实例将都拥有该方法。从这个简单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得出:
原型对象的用途:是为每个实例对象存储共享的方法和属性,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对象而已。并且所有的实例是共享同一个原型对象,因此有区别于实例方法或属性,原型对象仅有一份。
所以就会有如下等式成立:person.say == new Person().say
亦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function Person() {
this.name = 'Mike';
}
var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prototype = {
say: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 this.name);
}
};
person.say();//person.say is not a function
很不幸,person.say方法没有找到,所以报错了。其实这样写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如果想在原型对象上添加更多的属性和方法,我们不得不每次都要写一行Person.prototype,还不如提炼成一个Object来的直接。但是此例子巧就巧在构造实例对象操作是在添加原型方法之前,这样就会造成一个问题:
当var person = new Person()
时,Person.prototype为:Person {}(当然了,内部还有constructor属性),即Person.prototype
指向一个空的对象{}。而对于实例person而言,其内部有一个原型链指针__proto__
,该指针指向了Person.prototype指向的对象,即{}。接下来重置了Person的原型对象,使其指向了另外一个对象,即
Object {say: function}
这时person.proto的指向还是没有变,它指向的{}对象里面是没有say方法的,因为报错。 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
在js中,对象在调用一个方法时会首先在自身里寻找是否有该方法,若没有,则去原型链上去寻找,依次层层递进,这里的原型链就是实例对象的_proto_
属性。
其实,只需要明白原型对象的结构即可:
Function.prototype = {
constructor : Function,
__proto__ : parent prototype,
some prototype properties: ...
};
总结:函数的原型对象constructor默认指向函数本身,原型对象除了有原型属性外,为了实现继承,还有一个原型链指针proto,该指针指向上一层的原型对象,而上一层的原型对象的结构依然类似,这样利用proto一直指向Object的原型对象上,而Object的原型对象用Object.prototype.proto = null表示原型链的最顶端,如此变形成了javascript的原型链继承,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javascript对象都具有Object的基本方法。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Person () {
}
alert(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 === Person); // true
var p1 = new Person();
//使用instanceof 操作符可以判断一个对象的类型。
//typeof一般用来获取简单类型和函数。而引用类型一般使用instanceof,因为引用类型用typeof 总是返回object。
alert(p1 instanceof Person); // true
script>
[prototype]
] , 这个属性就指向了构造方法的原型对象。 但是在个别浏览器中,也提供了对这个属性[[prototype]]的访问(chrome浏览器和火狐浏览器。ie浏览器不支持)。访问方式:p1.__proto__
那么如何判断这个对象的来源呢?
hasOwnProperty
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属性是否来自对象本身。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Person () {
}
Person.prototype.name = "志玲";
var p1 = new Person();
p1.sex = "女";
//sex属性是直接在p1属性中添加,所以是true
alert("sex属性是对象本身的:" + p1.hasOwnProperty("sex"));
// name属性是在原型中添加的,所以是false
alert("name属性是对象本身的:" + p1.hasOwnProperty("name"));
// age 属性不存在,所以也是false
alert("age属性是存在于对象本身:" + p1.hasOwnProperty("age"));
script>
注意:通过hasOwnProperty这个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在对象本身添加的,但是不能判断是否存在于原型中,因为有可能这个属性不存在。
也即是说,在原型中的属性和不存在的属性都会返回fasle。
in操作符用来判断一个属性是否存在于这个对象中。但是在查找这个属性时候,现在对象本身中找,如果对象找不到再去原型中找。换句话说,只要对象和原型中有一个地方存在这个属性,就返回tru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Person () {
}
Person.prototype.name = "志玲";
var p1 = new Person();
p1.sex = "女";
alert("sex" in p1); // 对象本身添加的,所以true
alert("name" in p1); //原型中存在,所以true
alert("age" in p1); //对象和原型中都不存在,所以false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