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编写《Spring Boot 编程思想》

本文暨《Spring Boot 编程思想-核心篇》自序原文,其中可能涉及敏感话题,正式出版物中将有所删减。

原文链接:链接描述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书,在成长道路上,我们从此不再孤单。

大约在三年前,鄙人有幸参与全集团微服务架构的衍进以及基础设施的构建,期间痛苦和受益并存。二零一六年十二月,经朋友引荐,作为 “SFDC 2016 杭州开发者大会” 的嘉宾,分享了一场名为《微服务实践之路》的演讲,从此正式开始了我的微服务布道师之路。次年三月,segmentfault “讲堂”栏目上线,本人再次受邀,作为 Java 讲师,于同年六月二日《Java 微服务实践》系列讲座正式直播,主讲 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无独有偶,当月正好本人工作满十周年,也萌生了著书的意向,计划写一本关于 Spring Boot 微服务开发实践的书籍,希望借此机会与诸君分享我的微服务实践经验,然而随后的变故将此念头变为了现实。当月九号上午,正值当差,父亲传来一通电话,告知外婆于八点左右过世,听此噩耗,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即刻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启程回湘。

外婆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直到我远赴杭州求职,才分隔两地。现如今祖孙二人天各一方,生死茫茫,无处话凄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莫过于此。我曾向上天祷告,愿她能安享西方极乐。若非外婆的离世,我绝对不会有坚定意志和足够勇气来完成此书,书籍的内容也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讨论的议题从过去的”Spring Boot 微服务开发实践“逐渐转变为 ”Spring Boot 编程思想“。希望竭尽所能,将技术积累、学习方法、实战经验,以及所思所想和盘托出。每当自己午夜梦回,脑海中浮现外婆的容貌时,总会潸然泪下,所有的思想动摇和行为慵懒立即烟消云散。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平日乐善好施,从小耳濡目染的我也尽一点绵薄之力,将书籍五成的稿费将作为公益基金,支持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教育,并且不定期地公开账目信息,供广大读者朋友监督。这或许有些杯水车薪,希望他们能够感到一丝的温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死轮回,自然之理。外婆去世后的两个月,我的儿子降临人间。作为一名新晋的父亲,自然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对书籍的质量同样趋于严苛,将早期已完成的部分”付之一炬“,推倒重来,内容篇幅剧增。作为我儿的表率,著书只是”立言“的开始,捐赠作为”立德“的发端,而”立行“则需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或许”著作等身“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文字载体的革新,要做着这点,实在难度不小。不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实现从”小马哥“到”马三立“先生的华丽转身并非遥不可及。

除个人情感因素之外,今年四月,中兴通讯(以下简称为”中兴“)被美国制裁事件爆发后,再次刺激了我的历史情愫,希望写作手法的转变能够表达一些治学的态度。

”中兴“二字是多么具有历史渊源的文字。曾几何时,多少英雄豪杰为国为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历史著名的“少康中兴“、”光武中兴“ 等,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任贤使能、赏罚分明。然而回到现代,”中兴“却被老百姓当做茶余饭后调侃和讽刺的对象,多少令人惋惜。抛开政治因素,不少媒体认为中兴没有掌控芯片制造技术,也不具备高精尖技术的研发能力。有甚者认为即使是国内的 BAT 也并非尖端科技企业,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看似以偏概全的言论,不是毫无道理。还有人指出,自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灭我中华之心不减,过去利用其船坚炮利打开中国之门,如今运用高科技手段欺压民族复兴。媒体总习惯用耸动的标题以及挑逗的文字,刺激和取悦读者。然而在舆论风波过后,仍旧马照跑,舞照跳,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记忆是短暂的,目光也是短浅的。不过这世间不乏提出问题的旁观者,却缺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实践者。

假设中国人在智力上无法问鼎科技的顶峰,那又如何解释杨振宁、李政道以及李远哲等这一批华人诺贝尔得主呢?虽然他们生长在中国,然而功成在美国,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型代表呢?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由于新中国的教育或者教育制度存在不足,延缓了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果将所有问题归咎于现代教育,恐怕是有失公允的。引用大学恩师陈不功先生的青年时期留学的经历,据他观察,在犹太学生的课堂,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老师解答学生的发问,剩余三分之一的时间才给老师传授新知识。而美国学生次之,各占一一半的时间。相反,中国学生几乎不提出问题,均等老师讲授。按照他的说法,这就是民族思想的差异,中国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而习惯于被动接受,然而长期定居在美国的华人则接近于美国本土学生,成长的氛围和周围的环境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个人认为缺少辩证思维同样导致科技窒碍难行的重要因素,这些均源于历史的沉疴。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礼崩乐坏、兄弟阋墙,然而正值诸侯伐交,百家争鸣,形成了文化多元的社会,成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时代。自秦始皇扫六合,框天下,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帝国,华夏民族性格从此留下了统一的思想烙印。至汉武帝时期,朝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不可否认,儒学思想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在“修治平”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也存在一些“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等“尊华贬夷”的思想。同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当儒家思想成为绝对的主流,其他学说被边缘化之后,中华文化势必形成单一化的趋势,一旦对其批判,则立即视作离经叛道,异端邪说,为天下笑。尽管隋唐出现的科举制度能够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命运转变,反而让百姓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明代的八股取仕更是将思想锁定在四书五经,“学而优则仕”是读书的终极目地,死记硬背则是学习的不二法门,无形之中将单一化思维推向了巅峰。由于常年累月所形成的思维单一、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等民族特质,即使遇到“西学东渐”的历史机遇,也无法避免民族的蒙羞,只会出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实际上,中华文化在哲学上有着无出其右的丰硕成果,“格物致知”是科学探索的精神基础,“中庸之道“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不过后世多半争做“坐而论道”的士大夫,却不齿“作而行之”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故,思想决定高度,解放思想,方得要领,否则,终究是桥归桥、路归路。

已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先生曾引述凯斯·詹京斯的观点,“历史乃论述过去,但绝不等于过去”。既然是论述或多或少会存在着偏差,不但受限于论述者的知识、能力以及记忆等主观因素,而且取决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为了遵照原著,在功能特性的介绍上,本书将引述官方文档的英文原文,并做出适当的解释。由于文档的编写者或许不是代码的实现者,即使是实现者本人,难免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高度,抑或章节安排以及文字组织等诸多因素影响阅读和理解。因此,针对官方文档语焉不详的部分,本书将会补充说明;对其错误的结论,将会加以修正。由于本人能力和水平的局限,不敢妄言理解“格物致知”的奥义,难免有主观臆断和勘误谬论之处,且仅一家之言,供诸君参考,切莫将此奉为圭臬,书云亦云,不假思索。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希望读者能学以致用,若能在实践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善莫大焉。

最后,借此机会,由衷地感谢我的太太,没有她背后默默地付出,我不会有如此多精力的投入,更无法专注写作。同时,向陈编辑晓猛先生致敬,他是一位谦谦君子,极富耐心,在书籍编写的过程中,给予了我不少的帮助和鼓励。还有再次向各位朋友送上我诚挚的歉意,由于个人的原因,使得书籍出版时间一再跳票。

小马哥
公元二零一八年 十一月 于杭州

关于本书

本书全名为《Spring Boot 编程思想》,是以 Spring Boot 2.0 为讨论的主线,讨论的范围将涵盖 Spring Boot 1.x 的所有版本,以及所关联的 Spring Framework 版本,致力于:

  • 场景分析:掌握技术选型
  • 系统学习:拒绝浅尝辄止
  • 重视规范:了解发展趋势
  • 源码解读:理解设计思想
  • 实战演练:巩固学习成果

我为什么会编写《Spring Boot 编程思想》_第1张图片

关于作者

“我是谁?”,是个不错的哲学问题。

在江湖上,大家亲切地称我 “小马哥“,我做公益,也做生意;在社区中,我又以 mercyblitz 的身份出没在众多开源项目,”mercy” 符合我的性格,”blitz” 说明我的风格。

承蒙错爱,不少的朋友对我过去的分享称赞有加,然而“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时常又让自己陷入一种迷思,到底是平台的帮衬,还是个人的确禁得起考验。于是我选择隐匿真名,希望能够听到更为真实的声音。尽管在互联网时代,只要稍作功课,个人信息几乎无处遁形。无可讳言,本人的所属公司以及职业头衔必然会形成“舞台效应”,如此一来,不但违背了写书的初衷,而且模糊了讨论的焦点。所以,本书即不会出现这些信息,又不会搞“个人崇拜”。它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知识的传播,至于它的优劣则由诸君来评判。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springboot,小马哥,mercybl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