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ython:命令下运行python就是启动CPython解释器;
IPython:基于CPython上的交互解释器;
PyPy:提高执行速度,才行JIT技术;
Jython:运行在java平台上的解释器,可以直接将Python代码编译成Java字节码执行;
IronPython:和Jython类似,运行在微软.Net平台上的解释器;
最大的区别:python3可以直接默认写中文,支持Unicode,python2中必须添加#-*-coding:utf-8 -*-;且python3升级后不再支持python2版本;
第一行声明解释器:
Eg:
#!/usr/bin/env python #找环境变量中的python
#-*-coding:utf-8 -*-
#Author:Julia
博客系列:python基础系列
注^(* ̄(oo) ̄)^:
ASCII:255bytes
简体中文:GB2312、GB18030、GBK(中文Windows内码);
繁体字:big5;
统一码,万国码,单一码:Unicode;
UTF-8是对Unicode编码的压缩和优化,可变长,中文3bytes,英文1bytes;
python 2.x:input()输入什么就是什么格式;raw_input()
python3.x :输入input()
if __name__ == "__main__":
name = raw_input("name:")
age = input("age:")
info1 ='%s %d'% (name, age)
info2 = '''
name=%s
age=%d
''' % (name, age)
info3 = '''
name={_name}
age={_age}
'''.format(_name=name, _age=age)
info4 = '''
name={0}
age={1}
'''.format(name, age)
print info1
print info2
print info3
print info4
PyCodeObject是Python编译器真正编译成的结果;
python程序运行时,编译结果保存到内存中的PyCodeObject,python运行结束时,python解释器将PyCodeObject写会到pyc文件中。
python程序第二次运行时,首先会在硬盘中找pyc文件,直接载入;
pyc是PyCodeObject的一种持久化保存方式,预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
编译型语言:在程序执行之前,先通过变压器对程序执行一个编译,将持续变成机器语言。运行时就不需要翻译,可以直接执行,如C语言;
解释型语言:没有编译过程,在程序运行时,通过解释器对程序作出解释,然后直接运行,如Ruby;
补:java是一种先编译成字节文件,后解释成及其文件的语言;
设计好目录结构的原因:
提高项目可读性、可维护性:
目录组织方式
Stackoverflow上能看到大家对Python目录结构的讨论。
Eg:假设项目名为foo:
Foo/
|-- bin/
| |-- foo
|
|-- foo/
| |-- tests/
| | |-- __init__.py
| | |-- test_main.py
| |
| |-- __init__.py
| |-- main.py
|
|-- docs/
| |-- conf.py
| |-- abc.rst
|
|-- setup.py
|-- requirements.txt
|-- README
解释:
bin/
: 存放项目的一些可执行文件,当然你可以起名script/
之类的也行。foo/
: 存放项目的所有源代码。(1) 源代码中的所有模块、包都应该放在此目录。不要置于顶层目录。(2) 其子目录tests/
存放单元测试代码; (3) 程序的入口最好命名为main.py
。docs/
: 存放一些文档。setup.py
: 安装、部署、打包的脚本。requirements.txt
: 存放软件依赖的外部Python包列表。README
: 项目说明文件。除此之外,有一些方案给出了更加多的内容。比如LICENSE.txt
,ChangeLog.txt
文件等,我没有列在这里,因为这些东西主要是项目开源的时候需要用到。如果你想写一个开源软件,目录该如何组织,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README内容
基本每个项目都有的一个文件,目的是能简要描述该项目的信息,让读者快速了解这个项目。
它需要说明以下几个事项:
我觉得有以上几点是比较好的一个README
。在软件开发初期,由于开发过程中以上内容可能不明确或者发生变化,并不是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将所有信息都补全。但是在项目完结的时候,是需要撰写这样的一个文档的。
可以参考Redis源码中Readme的写法,这里面简洁但是清晰的描述了Redis功能和源码结构。
setup.py
一般来说,用setup.py
来管理代码的打包、安装、部署问题。业界标准的写法是用Python流行的打包工具setuptools来管理这些事情。这种方式普遍应用于开源项目中。不过这里的核心思想不是用标准化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说,一个项目一定要有一个安装部署工具,能快速便捷的在一台新机器上将环境装好、代码部署好和将程序运行起来。
我刚开始接触Python写项目的时候,安装环境、部署代码、运行程序这个过程全是手动完成,遇到过以下问题:
setup.py
可以将这些事情自动化起来,提高效率、减少出错的概率。"复杂的东西自动化,能自动化的东西一定要自动化。"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setuptools的文档比较庞大,刚接触的话,可能不太好找到切入点。学习技术的方式就是看他人是怎么用的,可以参考一下Python的一个Web框架,flask是如何写的: setup.py
当然,简单点自己写个安装脚本(deploy.sh
)替代setup.py
也可以。
requirements.txt
这个文件存在的目的是:
setup.py
安装依赖时漏掉软件包。这个文件的格式是每一行包含一个包依赖的说明,通常是flask>=0.10
这种格式,要求是这个格式能被pip
识别,这样就可以简单的通过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来把所有Python包依赖都装好了。具体格式说明: 点这里。
关于配置文件的使用方法
注意,在上面的目录结构中,没有将conf.py
放在源码目录下,而是放在docs/
目录下。
很多项目对配置文件的使用做法是:
import conf
这种形式来在代码中使用配置。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
conf.py
这个文件。所以,我认为配置的使用,更好的方式是,
上面目录结构中的conf.py
,是给出的一个配置样例,不是在写死在程序中直接引用的配置文件。可以通过给main.py
启动参数指定配置路径的方式来让程序读取配置内容。当然,这里的conf.py
你可以换个类似的名字,比如settings.py
。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其他格式的内容来编写配置文件,比如settings.yaml
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