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才能得道多助

师出有名才能得道多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有的战争都有借口,美国攻打伊拉克,理由是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借口是寻找失踪的日本人。《论语》中子路问孔子的治政纲领:“必也正名乎!”名分或名义出问题,天下就乱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要正名,明媒正娶的是妻子,没名没份的是妾。所以战争要以正义之名发动,才能站得住脚,刘邦就很懂这个道理。

一、天下反秦,高举的旗帜是伐秦无道,天下苦秦久矣!救万民于水火。

刘邦举着这旗顺利入关,一路约降封官、贿赂封官,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咸阳,不忘这面旗,接受子婴投降,封重宝财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进咸阳,杀子婴,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所作所为比秦更残暴,与所举之旗完全相反,即使他想留在咸阳,也不会受欢迎,所以他不想留,也不敢留。

二、封为汉王,又有旧约,收汉中、秦地,名正言顺。

项羽分封诸王本就是任人唯亲,毫不公平,导致了齐、赵、燕纷乱不休。刘邦被封汉王,又把他赶入巴蜀,怎能甘心,何况秦人翘首以盼。他顺着汉王名,进汉中理由充分,既有巴蜀的粮仓,又有壮大的将士,还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平定关中势在必行,名正言顺。

三、义帝冤死,伐楚无道,举义旗。

刘邦听到项羽把义帝杀了,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天赐的良机,听到消息,袒而大哭,为义帝发丧三日,发讨檄书,“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举起这面旗,刘邦就站在正义的一面,吸引诸侯们的到来,他们本来都是跟着项羽闹革命,现在形势逆转,跟着汉王伐楚了。

于是有了五路诸侯的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刘邦趁项羽攻齐之机,率领五路诸侯56万兵,杀到项羽大本营,首都彭城,轻轻松松拿了下来。可怜项羽辛辛苦苦从咸阳抢回来的奇珍异宝,万千美女全成了刘邦他们的大福利,大家天天开派对,日日享美酒,欢天喜地尽情享受。

项羽带了三万精兵连夜回赶,马不停蹄,在将士醉酒刚醒的时候杀到了,惊慌失措的汉兵应战不及纷纷逃亡,项羽他们像切菜瓜一样在彭城杀了十万多人,又追到睢水上,淹死了十万多人,刘邦狼狈得家人逃散,儿女被多次推下车,逃到下邑周吕的地盘才得安心。好在自己的大后方没有损伤,于是重振旗鼓,改变策略,以对项羽。

彭城之败的原因:

1.乌合之众,没有人统一指挥,刘邦没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

2.骄兵必败,认为项羽连齐国田横收集的残兵败将都拿不下,战斗力不行了,于是尽情享乐,没有危险感。

3.项羽的战斗力超强,是名副其实的战神。

4.彭城是大本营,是项羽他们的家乡,保卫家乡之战是为自己打,三万精兵士气高涨。

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五路大军围困,当时汉军仍然是五六十万,楚军十万人,总指挥是韩信。第一回合韩信三十万兵打项羽十万,输了,后退休息。第二回合,左边孔将军,右边费将军冲上去打项羽,车轮战楚兵得不到休息,太累了,输了,撤退。第三回合,韩信带兵又冲了上来,项羽兵吃不好睡不安宁,已经精疲力尽了,韩信大败楚军。然后再布置四面唱楚歌,彻底打消了将士的战斗意志,最后全军覆灭,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乌江。

垓下之战失败的原因:

1.几年中项羽的有生兵力被刘邦拖得精疲力尽,不想打了,也打不动了。

2.楚国的谋士死了(范增),大将叛了(英布),没有人可以为项羽分忧解难。

3.项羽官兵远离了大本营,长期被刘邦拖着走,一方面回不去,另一方面有生兵力消耗严重,思乡情绪高涨,从上到下厌战情绪弥漫。

4..汉军的联军指挥权交给了韩信,韩信点兵是多多益善,调兵遣将有度,战术得当,多刘邦高明多了。

5.汉兵在荧阳、成皋间得到休息,汉中兵又能不断派来补充,赵、燕、齐又被韩信平定,粮草充足,士气高昂。

6.汉军兵力六倍于楚兵,谋士和将领云集,还有道义的旗帜,人民的支持(田父乱指路),天时地利人和焉能不胜。

你可能感兴趣的:(师出有名才能得道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