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
授权 LeanCloud 转载
我叫谢伟,是一名侧重在后端的程序员,进一步定位现阶段是 Web
后台开发。
由于自身智力一般,技术迭代又非常快,为不至于总处于入门水平,经常会尝鲜新技术。
为保持好奇心,日常除技术以外,还会涉猎摄影、演示设计、拍视频、自媒体写作等。
如果此刻我是一个成功人士,看到上面的领域,有人会羡慕说:「斜杠」,遗憾的是,在下没有成功,所以,上面的领域都一定程度上会被人认为:「不务正业」,不过不重要,我本职还是一名后端程序员。
记忆
记忆有遗忘曲线,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所以为了防止忘记,最重要的方法是经常使用、反复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说:在工作中学最容易进步。因为工作的流程、项目不会频繁变动,你会经常性的关注一个或者多个项目进行开发,假以时日,你会越来越熟悉,理所当然,你会越做越快。这个时候,就达到了所谓的:舒适圈。要再想进步,你得跳到「学习区」。再反复这个动作。
问题是,除了工作之外,你很少有其他机会再进行技能锻炼了。
创造机会
主动承接更为复杂的任务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更为复杂的任务,你才可能尝试使用新的技术栈,有机会进行其他技能的锻炼,这样就能进入「学习区」。
如果公司项目就这么点,没有太复杂的,或者说新项目和你接触的相差不多,只不过应用场景不同而已。这个时候,任务如果一定需要你的参与,你最好尝试新的架构,尝试新的技术点,尽管大体相同,可以将你认为原系统不合理的地方改进,这样也能创造机会进入「学习区」。
但就我认为,一般项目开发时间都非常紧,开发人员有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考虑,会依然使用原有技术点,这样进入学习区的机会就被浪费了,你只是使用一份经验,做了两个类型的项目而已。
旧知识补全
刚进入职场,核心位置就那么几个人占着,论经验、论资历,你都不如别人,你接触到的资源有限,没有新项目让你独立开发,只有旧项目的 Bug 让你修复,那该怎么办?
换坑吗?怕不怕另外一个也是坑?
补知识体系
即使是你能完成的任务,你有没有尝试过自己独立写一个,你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弥补下不懂的知识点,你有没有尝试过总结下自己的开发流程是否是最优的,你有没有尝试过总结下项目的技术要点,你有没有尝试过提炼可以复用的技术点...
如果你都没有,恭喜你,你又找到了一个进入「学习区」的点,即:补充原有技术栈。
也许你工作中已经有一门常用编程语言,但都是靠 Google、StackOverFlow,你是不是要尝试梳理下整个编程语言的知识体系,当然梳理的切入点依然是和工作相关为先,因为这最迫切,最能反复,使用频率最高。
也许你对数据库相关知识略懂,对优化数据知识点却不是很懂,你是不是要尝试下找相关资料弥补下。
也许...
也许你还可以翻阅源码,比如内置库的实现,之前我还不太会关注这些,写起代码来不是很有底气,后来经常性的查看源码,借助 IDE 的跳转功能实现对源码的阅读,再结合 IDE 的 structure
,可以对文件的函数、结构体、方法等进行组织。这样从整体观看一目了然,看得多了,你甚至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
- 比如包的错误处理一般定义在包的顶部几行,而且格式都统一
- 比如
Interface
是方法的集合,内置的常用的Interface
其实不多,很多内置包都相互实现 - 比如包的结构体,可以实例化一个默认的,这样可以直接调用函数,比如
http.DefaultClient
...
阅读库的源码,我一般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太关注具体的实现,除非你完全能看懂)
- 官方文档:了解常用使用方法
- 思维导图:输出可导出的结构体、函数、方法等,依然选择最为常用的
- IDE 的
structure
功能,查看文件的具体组织形式,看可导出的结构体、函数、方法等 - 持续总结
举个例子
net/http
包几乎奠定了 Go 领域所有 Web
框架、网络请求库的基础。由此来看下我是如何梳理的。
了解 HTTP 相关知识
随意找本相关的书,发现是个大块知识啊。结合一般的历史经验,你可能作出这么张思维导图。
整个过程像是:你从一本书总摘出的目录,前提是看过书的内容而得出来的。
net/http 客户端
网络请求分为两个层面:
- 客户端发起网络请求
- 服务端提供网络请求访问资源
func getHandle(rawString string) {
response, err := http.Get(rawString)
if err != nil {
return
}
defer response.Body.Close()
content, _ := ioutil.ReadAll(response.Body)
fmt.Println(string(content))
}
看上去发起网络请求很简单,只需要使用 http.Get
即可。
为完善认知,去看看源码,直接使用 IDE 的跳转功能。
结合 IDE 的 structure
功能,原来 http.Get
是源码中有一个默认的 DefaultClient
调用其方法 Get
。
func Get(url string) (resp *Response, err error) {
return DefaultClient.Get(url)
}
同理,http.Post
和 http.PostForm
也是。
理所当然,你可以自定义个定制化的 client
,调用其 Do
或者 Get、Post、PostForm
方法等。
type Client struct {
...
}
这个时候,你的思维导出可能是这样:
好,关于net/http
客户端层面,你现在应该清楚如何使用了。你既可以使用默认的,默认的如果达不到需求,你可以自己实例化一个client
, 你还可以实例化 http.Request
,最后调用 client.Do
方法,都可以完成目的。
net/http 服务端
服务端比较重要,日常 Web
开发,也绝大部分是在服务端工作。
如何启动 Web
服务呢?
type SelfHandler struct {
}
func (SelfHandler) ServeHTTP(writer http.ResponseWriter, req *http.Request) {
writer.Write([]byte("Hello Python"))
}
func main(){
// method One
http.HandleFunc("/hello_golang", func(writer 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http.Request) {
writer.Write([]byte("Hello Golang"))
})
// method Two
var self SelfHandler
http.Handle("/hello_python", self)
log.Fatal(http.ListenAndServe(":9090", selfServerMux))
}
分为两步:定义路由和触发路由之后的动作、启动服务。
看上去也很简单啊,看看源代码,服务端比客户端更为复杂。
func Handle(pattern string, handler Handler) { DefaultServeMux.Handle(pattern, handler) }
func HandleFunc(pattern string, handler func(ResponseWriter, *Request)) {
DefaultServeMux.HandleFunc(pattern, handler)
}
type Handler interface {
Serve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
原来又使用了内部一个默认的 DefaultServeMux
(请求路由器)。Handler 是个接口。上文中 SelfHandler
实现了 Handler
接口。
之前你可能会有点混淆,Handle、HandleFunc、Handler
之间的关系。对比着看,你应该会清晰些。
既然使用默认的 DefaultServeMux
, 那么也可以定制化 ServeMux
。
func main(){
var selfServerMux *http.ServeMux
selfServerMux = &http.ServeMux{}
selfServerMux.HandleFunc("/hello_golang_2", func(writer 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http.Request) {
writer.Write([]byte("Hello Golang 2"))
})
log.Fatal(http.ListenAndServe(":9090", selfServerMux))
}
同时可以定制化服务端的配置信息。
func main(){
var selfServer http.Server
var selfMux *http.ServeMux
selfMux = &http.ServeMux{}
selfMux.HandleFunc("/d", func(writer 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http.Request) {
writer.Write([]byte("Hello Mux"))
})
selfServer = http.Server{
Handler: selfMux,
Addr: "localhost:9098",
}
log.Fatal(selfServer.ListenAndServe())
}
至此,你的思维导图大概这样:
当然企业级的 Web
服务开发还需要考虑:
- 路由设计
- 请求参数检验
- 响应信息
- 前后端分离
- 错误处理信息
...
使用一些 web 框架
- gin
- echo
- iris
- beego ...
总结
上文就是我日常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梳理你的知识体系过程,如果你接触的知识很多,不经常整理,在你脑海中,可能只是堆积,用到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调用出来,所以会经常说:这个我见过啊。
及时的梳理,在脑中模块化,调用起来自然顺畅的多,当然,迫于遗忘曲线,这些动作,你还需要反复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