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拾忆(纯手工)=> Flask框架与Sanic框架基本使用对比介绍

Sanic 和 Flask 简要概述

"""
    Flask常用
    Sanic和Flask很像,于是按着Sanic官方文档学了一下,对比Flask学习并做下笔记,回顾一下
"""

Flask:轻量级Web框架,三方组件齐全,用时安装,扩展灵活度高。
Sanic: 和Flask特别像,基础语法,基础命名特别相似(使用几乎差不多)。
      Sanic是基于Uvloop(没用过,了解即可,windows不支持)实现,
      具有 异步-非阻塞的特性
      (网上也有说Sanic可以通过一些操作后,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我试了貌似不行)
      (Linux下运行才会具有最好的性能表现)
      python3.5+ 原生支持原生协程 async+await, 这也可以在sanic的视图中用到,下面会介绍

安装

pip install flask
pip install sanic

入门程序 (Flask vs Sanic)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index():                    # 注意这行
        return 'hello'              # 注意这行
    
    if __name__=='__main__':
        app.run('0.0.0.0', 1119, debug=True)
        
Sanic:
    from sanic import Sanic,response
    app = Sanic(__name__)
    @app.route('/')
    def index(request):                # 注意这行
        return response.text('hello')  # 注意这行
    
    if __name__=='__main__':
        app.run('0.0.0.0', 1119, debug=True)           

使用Sanic的正确姿势 之 视图异步非阻塞

上面入门程序可以看到 
flask 和 sanic 的路由对应的视图函数,是一样的

特殊的是:sanic支持异步高性能,每个 def 前面 需要加上 async 即可
eg: 
    @app.route('/')
    async def index():             # 以后写每个视图函数前面都要加上 async
        return 'hello' 

模板引擎(Flask VS Sanic)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render_template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home():
        return render_template('index.html',
            data=[dict(name='Tom', age=18), dict(name='Jerry', age=20)]
        )    # 这个模板渲染器是flask库中自带的,不需额外安装
   
Sanic:
    pip install sanic-jinja2        # 还需安装这个三方插件

    from sanic import Sanic,response
    from sanic_jinja2 import SanicJinja2 as sj    # 导入就不说了,sj只是命名来方便调用
    
    app = Sanic(__name__)
    tp = sj(app)                        # 注意这里,这个和 flask三方应用注册是一个道理
    
    使用方式1:(Sanic特有的装饰器方式)
        @app.route('/')
        @tp.template('index.html')                   # 注意这行,以装饰器的方式渲染模板
        async def index(request):
            return {                                 # 注意这里,返回值就是向模板填充的数据
                'data': [
                    dict(name='Tom', age=18),
                    dict(name='Jerry', age=8)
                ]
            }
    使用方式2: (和Flask模板使用方法很像,很像)
        @app.route('/')
        async def index(request):
           return tp.render(            # 这个方法代替了 上一种方法的装饰器
               'index.html', 
               request,                 # 这个request参数,必须有
               data = [                 # 模板渲染数据作为 redner()的 **kwargs参数来传递
                    dict(name='Tom', age=18),
                    dict(name='Jerry', age=8)
               ]
           )
            
    if __name__=='__main__':
        app.run('0.0.0.0', 1119, debug=True)
    
    小结:
        Flask的模板渲染机制是集成在 flask库中,用 render_template方法来直接渲染模板
            并且,以方法参数的形式向模板传递数据
        Sanic的模板渲染机制是以第三方插件 sanic-jinja2 中的 SanicJinja2组件来实现。
            使用时,需要先注册到app中, 所接受的返回值,以装饰器的方式来渲染模板
            
    个人看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 Sanic 更加细粒度的将 功能 以第三方应用的方式划分出来。
        即便如此,但我还是喜欢 flask 中 render_template机制。

response的各种返回方式对比分析(Flask VS Sanic)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Markup, jsonify, send_file
    
    @app.route('/')
    def index():
        # return 'hello'                              # Content-Type='text/plain' 
        # return Markup('

hello

') # 反转义 # return jsonify(dict(name='Tom')) #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 return send_file('static/1.png') # 返回各种类型文件 # return 'Tom'.encode('utf-8') # 返回字节形式 下面是修改 状态码 和 headers 的方式: # return render_template('home.html'), 220, {'a': 1} 格式: retrun 请求体,状态码,响应头 Sanic: @app.route('/') async def index(request): # return response.text('hello') # Content-Type='text/plain' # return response.html('

hello

') # 代替反转义 # return response.json(dict(name='Tom')) # return response.redirect('/xxx') # return await response.file('static/1.png') # 返回各种类型文件,注意有个 await # return response.raw(b'Tom') # 返回原生字节类型数据 下面是修改 状态码 和 headers 的方式: 1. 如果返回的响应体 为 模板,就用下面的方式 @tp.template('index.html',status=220,headers={'name':'Tom'}) # 在装饰器参数里 2. 如果返回的响应体 为 非模板内容,就用如下方式 return response.text('hello',300,{'name':'Tom'}) 格式: response.text(请求体,状态码,响应头) 小结: 上面是针对response返回时,对各种数据类型的返回时可能用到的方式进行对比介绍。 同时还对比讲述了 如何 修改 响应头 和 状态码 个人看法: Flask: 1. response各种变形返回方式 都封装了 flask这个模块之中 2. response的响应信息(状态码,响应头)等, 通过 return 以 逗号或元组 方式构造返回. eg: return 响应体,状态码,响应头 Sanic: 1. response的各种变形返回方式 都封装了 sanic 模块的 response 中 (分类更加明确) 2. response的响应信息(状态码,响应头)等, 都放在函数中作为参数. eg: response.xx(响应体,状态码,响应头)

request的各种请求方式对比分析 (Flask vs Sanic)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request
    
    request.method      # 获取用户的请求方式:  GET 或 POST 
    request.args        # 接受get的url参数
    request.form        # 接受post的form表单   Content-Type='x-www-form-urlencoded'
    request.json        # 必须接受 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格式请求的数据
    request.data        # 请求数据对应的Content-Type除了表单(xxx-form)格式外,都可用此接受
    request.values      # 如有form 和 url 联合参数,用这个接受
    注:以上获取的对象都是 类字典对象, 可以使用字典的  get('前端name') 获取 value
        此外: 你还可以使用 to_dict()方法,就变成了纯种的字典  {k: v}
    
    img = request.files.get() # 接受文件类型
    img.save(img.filename)    # filename获取文件原始名, save直接保存, 默认当前路径。
    
    request.url         # http://localhost:5000/login
    request.path        # /login
    request.host        # localhost:5000
    request.host_url    # http://localhost:5000/
    request.remote_addr # 单纯获取IP地址

    
Sanic:      
    flask中的request是导入进来的
    而sanic中的request是在视图参数之中(参考django)    eg: def f(request)  就是这个意思
    
    request.method    # 同Flask
    rqeust.args       # 同Flask
    request.form      # 同Flask
    request.json      # 请求若为表单(xxx-form)格式会报错, 除了表单都可接受 
    request.body      # 亲求若为表单(xxx-form)格式,则会出现一大堆 二进制信息,非表单都可接受
    
    request.url         # 同Flask
    request.path        # 同Flask
    request.host        # 同Flask
    request.ip          # 同样单纯获取IP,    属性名和上面 flask稍微有点不同

路由讲解 (Flask vs Sanic)

Flask:       
    @app.route(
        'login/',          # 路由参数解析并 自动转换int类型, 冒号后为接受参数
        methods=['GET,'POST'],     # 建议全部大写
        endpoint='sign',           # 默认为下面的视图函数名,即login,用于url_for反向解析
        redirect_to='/xxx'         # 重定向跳转,注意请求过来直接跳转,不进入下面视图函数
    )      
    def login(id):                 # request是默认必须传递的参数, id是上面路由解析接收的
        return f'{id+1}'           # 路由参数 + python3.6新增语法实现 f-string 接受参数自增
        
    
Sanic:
    @app.route(
        'login/',          # 路由参数解析并 自动转换int类型, 冒号后为接受参数
        methods=['GET,'POST'],     # 建议全部大写
        name='sign'                # 同 flask 的 endpoint, 用于 url_for反向解析
    )      
    def login(request, id):        # request是默认必须传递的参数, id是上面路由解析接收的
        return f'{id+1}'           # 路由参数 + python3.6新增语法实现 f-string 接受参数自增

Flask 模板 相关操作 (Flask)

注:由于 sanic 的 template还不成熟, 花式操作我也就没找,下面就只讲一下 flask的常用模板操作

模板宏(macro): 主要目的是为了前端代码的复用
    定义 模板宏 就和 定义 python的函数类似,  或者你可以把 macro 看作 python的 def
    eg:
        定义部分:可理解为函数定义
            {% macro user(type, value) %}
                
            {% endmacro %}   
        调用部分:可理解为函数调用
            {{ user('text', '用户名') }}
            {{ user('password','密码') }}
            
全局模板自定义函数:
    视图文件.py中定义:
        @app.template_global()
        def f(x):
            return x**2
    模板中调用:
        {{ f(5) }}

模板过滤器自定义函数:
    视图文件.py中定义:
        @app.template_filter()
        def add(a, b):
            return a+b
    模板中调用:
        {{ 1 | add(2) }}
   

模板继承: (可理解为挖坑 与 填坑)
    父级模板: header.html
        xxxxxxx前面若干内容
        {% block header %}                    # 这个 header,就是挖坑起的名,记住了
            这里面就是你挖的坑,啥也不用写
        {% endblock %}
        xxxxxxx后面若干内容
        
    子级模板:content.html
        {% extends 'header.html' %}           # 必须写上这句,这是填坑的暗号。。
        
        {% block header %}                    # 这个名header是和上面挖坑的名一样
            这里面就是你要填坑的数据
        {% endblock %}
        
        填完坑之后,这个 content.html子级模板的内容 = 父级模板内容 + 填坑内容

模板代码块的导入(插入): 作用还是 html 代码的复用
    写好一个 html 代码块,放在 header.html中
        eg:  

Tom

# 注意,一个html文件中就写这一句就行 另一个文件: index.html 写入 如下代码: xxxx前面若干内容 {% include 'header.html' %} # 这一句就可把 那一个html内容全部插入进来 xxxx后面若干内容

(中间件)钩子函数 (Flask vs Sanic)

Flask:
    @app.errorhandler(404)        #  错误处理的钩子函数
    def f(err):
        return '出错了'
    注: 出现了异常,  before_request装饰的函数会立刻断掉,而 after_request的会依然倒序执行
    
    @app.before_request           #  视图函数执行之前
    def f():                      return None代表正常按顺序执行,
        xxx                       retrun其他值,就不会进入视图函数,直接response返回
    注: 如果有多个before_request,那么就 正序 装饰执行
        
    @app.after_request            #  视图执行之后,返回给 客户端之前
    def f(res):                   必须有个参数接受 response对象,并且return 回去
        xxx                       
        return res            
    注: 如果有多个before_request,那么就 倒序 装饰执行
    
    如果仍然不明白执行顺序,看西面例子:
    eg:
        @app.before_request
        def req1():
            print('请求来了-1')
        
        @app.before_request
        def req2():
            print('请求来了-2')
        
        @app.after_request
        def res1(response):
            print('请求走了-1')
        
        @app.after_request
        def res1(response):
            print('请求走了-2')

        
        @app.route('/lin')
        def lin():
            print('进入视图')
            return '11'
        
        结果>>>
            请求来了-1
            请求来了-2
            进入视图
            请求走了-2
            请求走了-1        # 这两个response是逆序的
    
Sanic:
    from sanic.exceptions import NotFound
    @app.exception(NotFound)   # 错误处理的钩子函数
    def f(request, err):
        return response.text('出错了')
        
    请求,返回中间件和 flask大同小异,顺序有些区别,我直接上例子了
    eg:
        @app.middleware('request')
        async def req(request):
            print('请求来了-1')
        
        @app.middleware('request')
        async def req(request):
            print('请求来了-2')
        
        @app.middleware('response')
        async def res(request, response1):
            print('请求走了-1')
            return response1
        
        @app.middleware('response')
        async def res(request, response1):
            print('请求走了-2')
            return response1
        
        @app.route(xxx) 
        async def f(request):
            print('进入视图')
            return response.text('xx')
            
        结果>>> 
            请求来了-1
            请求来了-2
            进入视图
            请求走了-2        # 注意这里即可,只返回一个。下面不同点会详讲
            
总结:Flask 与 Sanic 中间件返回顺序对比
    相同点: 
        request处理部分 : 装饰器代码vs执行流程  => 正序
        response处理部分: 装饰器代码vs执行流程  => 逆序
    不同点:
        Sanic 只执行     最后一个 用装饰器注册的 response
        Flask 执行顺序是  全部     用装饰器注册的 逆序返回的 response

蓝图 (Flask vs Sanic)

蓝图使用三部曲:
    1. 新建目录和文件,创建蓝图对象
    2. 在主app文件中, 导入蓝图对象
    3. 注册蓝图对象

Flask:
    1. 新建 /Admin/user.py,写入如下代码
        from flask import Blueprint
        user_bp = Blueprint('user_bp', __name__, url_prefix='/admin') # 增加url前缀
        @user_bp.route('/user')
        def f():
            return 'admin-user'
    
    2. 在app中导入 蓝图对象
        from Admin.user import user_bp
        
    3. 注册蓝图
        app.register_blueprint(user_bp)   # 这里也可以写url前缀, 如果写了就会覆盖上面写的
        
Sanic:
    1. 新建 /Admin/user.py,写入如下代码
        from sanic import Blueprint, response
        user_bp = Blueprint( __name__, url_prefix='/admin')
        @user_bp.route('/user')
        async def f(request):
            return response.text('admin-user')
    
    2. 在app中导入 蓝图对象(同Flask)
        from Admin.user import user_bp
        
    3. 注册蓝图 (本来是和flask一样用register_blueprint,后来版本更新改用 blueprint注册)
        app.blueprint(user_bp)   # 这里也可以写url前缀, 如果写了就会覆盖上面写的
    
注:Flask的蓝图对象,同 Flask类似,都具有模板路径、静态文件路由 与 静态文件本地路径的配置
    因此,蓝图实例化的时候,配置响应参数即可:
        template_folder = 'xxx'     # 对应本地模板路径   ,默认 templates
        static_folder = 'xxx'       # 对应本地文件路径   ,默认 static
        static_url_path = '/xxx'    # 对应url路径       ,默认 /static
注2: 如果蓝图 和 app 的 模板或静态文件命名重复,那么会优先选择  app下的模板或静态文件

CBV (Flask vs Sanic)

CBV(Class-Based-View): 就是拿类当作视图 (我们之前使用的函数作为视图)
Flask 的 CBV感觉没 FVB好用, CBV是Django的重点

Flask:
    from flask import views
    
    class UserView(views.MethodView):
        methods = ['GET']                # 这里写 的是 允许的请求方式
        decorators = [装饰器名,]            # 全局装饰器顺序装饰, 单独给函数加@装饰器也可以
        
        def get(self,*args, **kwargs):
            return xx
        def post(self, *args, **kwargs):
            return xx
        app.add_url_rule( '/user',None,UserView.as_view('endpoint名') )

Sanic:
    from sanic.views import HTTPMethodView
        
    class UserView(HTTPMethodView):  
        async def get(self, request):        
            return text('get')
    
        async def post(self, request):
            return text('post')
    
    app.add_route(UserView.as_view(), '/')    # Sanic  视图在前,路由在后。

总结: 讲道理,CBV在这两个轻型框架感觉用的很笨拙。。 还是很用CBV较好

Flask的flash (Flask)

flash原理: 服务器给flash设置了值,那么用户每请求一次,就会把session放到用户cookie中
    (后面会提到session插件方法)
    与此同时也把 flash值记录在里面。 flash就相当于一跟管道
    flash():                      # 把值塞进管道
    get_flashed_messages():       # 把值从管道取出来
    

from flask import flash, get_flashed_messages

# flash是基于 session来实现的,所以需要写一句:
app.secret_key = '111'

@app.route('/lin')
def lin():
    flash('666')
    return redirect('/user')

@app.route('/user')
def user():
    msg = get_flashed_messages()
    print(msg)    # 注意从 flash取出来的是列表,因为你可以把不同数据多次 填入 flash
    return ''
>>> [666]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flask,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