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成功、奢华的疯狂追逐者

阅读更多
权力、成功、奢华的疯狂追逐者_第1张图片

看完莫尼卡·兰利撰写的桑迪·韦尔传记Tearing Down The Wall(由中信出版的中文版译名为《花旗帝国:金融奇才桑迪·韦尔传奇》)后,我感到,我曾经的传记写作尝试——《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只是作了多么肤浅的尝试。

通过作者长达2年、近500人次访谈研究后写成的这本书,对Sandy Weill传奇性的职业生涯以及Sandy Weil的个性进行了深入的描述。作为波兰裔犹太人之后,Sandy Weill早年在华尔街上想要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是那么艰难。60年代的华尔街没有一个大公司愿意接纳一个犹太血统的人,更不要说让他走向高位。

Sandy Weill有着向上爬的强烈愿望,以及过人的金融天赋。他在证券公司有过短暂的打工生涯后,便和3位伙伴合伙开办了一家小型证券公司——为客户挑选好股票以实现投资增值。这家小型合伙公司在华尔街毫不为人所知,但它却是Sandy Weill光辉创业生涯的起点。Sandy Weil的成长壮大方式是并购。而且往往是蛇吞象式的并购,以较小的公司并购下规模实力及品牌效应较大甚至大得多的公司。

并购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公司,这种并购效应成为Sandy Weill经商的动力。Sandy Weil用40多年的职场生涯证明,他是玩这种游戏的高手。Sandy Weill的成功并购之路大致分为几个步骤:1.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物色更强大的并购目标;2.分析并购目标的长处,弱点,以及与自身企业的互补性;3.约见对方的负责人,以某种方式抛出合并的想法,晓以利害,让对方看到合并的好处;4.在即将完成的并购中争取领导权上的优势,或者努力用业绩和改革思路来打动对方股东,来支持自己获得最大领导权;5.对合并后的企业改善经营,大力削减成本,使企业运营迅速实现更好的赢利,体现股东价值导向;6.当合并后的企业趋势稳定后,物色新的并购目标。

并购狂Sandy Weill一路往下走,并购对象由小到大,Hayden Stone,希尔森,Primerica,美邦,希尔森,旅行者集团,所罗门兄弟公司先后被并购在一起,并购的顶峰是1998年身为旅行者集团CEO的Sandy Weill完成了对金融业百年老店花旗银行的合并,组建花旗集团,这是一次资产达8000亿美元的并购,是美国企业史上完成的最大一次并购,这表面上是一场平等合并,但在短短三四年后,花旗集团的高管职位就多半由Sandy Weill的管理者团队担任。而Sandy Weil也成功地将合并时与他任联合CEO的花旗方面统帅约翰·里德排挤出局。

Sandy Weill能够一路走来完成那么多次以弱并强的企业并购、并在并购完成后依旧把住领导权,与他的强烈进取意志以及他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经营哲学有关。他需要通过并购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同时通过并购实现公司快速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成为更大玩家,这是他作为一个犹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能力爬向社会顶层的现实途径。向上爬的愿望使他对做大自己的机会永远都贪得无厌。他闻到做大企业的并购机会,就象鲨鱼闻到鲜血。

Sandy Weill又拥有一套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哲学,并掌握着砍杀成本、提高利润的绝技。而且他最在乎的是公司实现利润的能力和当前的股价表现,他头脑中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的念头,与众多乐于制作公司五年战略规划的企业经营者相比,Sandy Weill只是每天早晨起床在读完相关报纸和公司资料后才“决定公司当天的经营战略”。

与拥有强大进取意志、对成本和利润极度敏感的Sandy Weill相比,商界中不乏那种墨守陈规的企业高管,不乏官僚习气严重的臃肿商业机构,因此,尽管在很多人看来,Sandy Weill缺乏理想主义,经营哲学过于鼠目寸光,过于功利,但却往往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对公司持股人而言。Sandy Weill入主一家新公司后,迅速采取行动,冷酷无情地裁除冗员,处理掉不必要的资产和不赚钱的业务,严厉地控制开支,改善业务运营,使亏损或长期经营不善的企业迅速改头换面,成为快速实现赢利的企业。这使他赢得了成本杀手和公司救星的称号。这也是他很多并购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然,Sandy Weill也不是没有走麦城的时候。80年代初,Sandy Weill领导的希尔森公司与美国运通并购,这是惟一的一次因并购双方力量过于悬殊从而使弱小的一方Sandy Weill作出让步,甘愿在合并后失去最高控制权。并购完成以后,Sandy Weill越来越被抛出权力中心。1985年,Sandy Weill离开了美国运通,成为一个待业者。在美国运通为离开公司的Sandy Weill提供的一套办公室内,Sandy Weil无所事事了大半年光景,在这段低谷期里,他身边只有两名仍在追随他的副手。这是一段四处寻找新事业机会的时光,也是一段百无聊赖的时光。就在他快要被华尔街遗忘之际,Sandy Weill抓住一个看似很小的机会:用自己的资金入注位于巴尔的摩的一家叫做商业信贷公司的针对蓝领工人提供贷款业务的机构,并开始影响这家公司的经营决策。

Sandy Weill不可思议地凭借这样一个小型平台实现了东山再起,走出了他职场生涯中惟一的一次失败低谷。依旧是通过改善业务然后并购扩张的方式,Sandy Weill在几年之内迅速壮大了这家小型机构,并且重新收购了并入美国运通后出现亏损的希尔森公司,报了一箭之仇。几年以后,他又相继完成了与旅行者、所罗门,以及花旗的并购,使自己居于一个世界性金融帝国的统治者之位上——花旗集团资产规模达1万亿美元之巨,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一个犹太人穷小子,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使自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

回顾整本书,最动人的情节不是Sandy Weill开疆拓土的极度辉煌,而是1985年失业之际的他在自己的私人办公室失意度日的情形。通过兰利的笔,我们可以看到出身贫贱的Sandy Weill对荣耀、对权力、对成功、对奢华的忘我追求——当然,这给很多他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痛苦经历。

Sandy Weill的故事也折射一个道理: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奇迹,所谓奇迹,都是由永不满足的心灵,凭着不死的愿望和强大的进取意志,通过不懈努力而实现的。

当然,还有不可思议的一点:全球雇员达25万人的花旗集团,会多么深刻地受到一个有着非凡经营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CEO个人因素的影响。基于人的因素而存在的公司政治,远比冠冕堂皇的所谓公司制度环境,更能决定一个公司职场人物的命运。在雇员人数达20余万的美国跨国公司花旗集团尚且如此,何况规模更小、制度环境更不成熟的中国公司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游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