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跟了彭彭的学习力课程,不管去哪都想无缝衔接地带孩子感受四野四时之奇美。大自然的接触中,除了吸收天地之灵气,感受四时之奇美!更能锻炼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各种学习能力及趣味,连我都了解到不一样的视角呢!将原本平淡无奇,思空见惯的景观都赋于了奇美。
去年结识了一位爱好自然的小学者朋友、小果同学也喜欢上了各种昆虫,我也一路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从开始的有点害怕昆虫到了解习性,看到它的生长蜕变,而不再陌生。从害怕再到不怕,再到有条理有逻辑地向人展示和讲解的过程,不正是孩子自己成长的过程嘛。不过,这些带来的后遗症就一出门必备放大镜(ᵒ̤̑ ₀̑ ᵒ̤̑) 哈哈
2
又到了抓蝉的季节。去年观察到的寒蝉脱壳的情节还历历在目。不过上次是凌晨脱壳的,果同学没有等到脱壳就呼呼睡着了。 还想再看看这奇妙的脱壳蜕变,于是抓蝉小分队再次成立了。
大中午的小果领队先是竖耳倾听,找到蝉鸣声最响的树下,看到好多手指粗的孔、这些都是蝉已爬出留下来的洞口,抬眼望树叶上还有好多蝉蜕的壳呢!
走在林间来首古诗吧。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真应景。
说起关于蝉的古诗,这三位骆宾王,虞世南,李商隐这三位诗人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如果不是提前备好了课,妈妈也说不出这么多关于蝉的知识呢,一起打着快板读读诗,诗意自见不是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讲这些古诗故事还不过瘾的话,还有好多成语故事呢:噤若寒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貂蝉满座、 蝉衫麟带、 功薄蝉翼,真是无蝉不欢呵!挑几个想知道的讲一讲吧。
有了去年自然观察的积累,今年我们驾轻就熟的找到了还没有出土的小家伙们的洞。找那些像绿豆大小的小孔,挖了好几个也没找到,是时间不对吗?傍晚时分是蝉出洞的好时间,不过还比较幸运,终于在小树林里挖地半尺捉到了两只爬蝉,可是有一只不幸被妈妈给误伤了,只剩下一只珍贵的爬蝉了。
这些在地下的爬蝉称为若虫,它是吸植物根部的汁液,维持生命呢,我们挖开小小的口发现了地洞下它的大地宫,在大树旁边,有很多的树根可以让他们吸食、想像一下真是个舒适宫殿呢!蝉是怎么挖洞的,为什么它的隧道又干净又光滑?
3
自然物种进化也让小蝉学会选择时机出洞,所以它们只在黄昏后才会破土而出,时间一般是在晚上8点到早上6点左右,如果在白天出土的话,就会很容易成为其他生物的美餐了。所以夜晚的惊心动魄的旅程相对危机少一些。但没想到,这大中午的对这只爬蝉也是一场噩梦,它被一个善良的小男孩抓到的,等待它的会是什么呢?来篇图文并茂的小蝉历险记吧!
听说爬蝉应该在地下已经生活了4到5年了。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到3年,最长的是17年。它们在地下也要经过5到6次的蜕变,才能羽化成虫,每年6月底破土而出,爬到树上,每一次蛻變,幼虫都会留下一张蝉壳,再配上视频,对照自己的观察,印象更深刻。
对于它怎么能够那么准确的确定时间刚刚好,3年5年还是17年,他就从地里爬到上面来,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有这些年数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和食物。昆虫学家也觉得是个奇迹,昆虫学家总是像天文学家等待日食和哈雷彗星一样,等待着17年蝉的出现。小果同学也想知道呢!一起查阅书籍网络来场刨根问底的对话吧!期待我们的导图吗?
不管在地下生活多少年,蝉出了地面,却只能一个夏季。让我们想起了《昆虫记》里说:蝉在地下潜伏了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星期,就让人想到人生的哲理!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原来哲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啊!
在古代,中国人认为它是种周而复始,延绵不绝的生物。墓葬在逝者口中放置玉蝉也是象征着复活与永生。商代青铜器上就有了蝉的形象,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蝉的习俗。
古人还认为蝉是品行高洁的动物,所以汉代侍从官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故亦称貂蝉冠。
不知道这些能不能在博物院找到,先记下这个小任务吧!
4
我们带着这个珍贵的小家伙回家了观察它的蜕变、一回家就将小爬蝉放到纱窗上,模拟它爬的树,幸运的是晚饭时就开始蜕变了,先是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蜕皮就正式开始了。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然后是后腿与还折叠着的翅膀,出来的翅膀是淡黄色的、整个身体快出来时,它调整状态,将原本倒挂的身体正过来,用带抓钩的腿扒在壳上,最后脱掉尾部,就全都出来了!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原来这就是“金蝉脱壳”。
刚出来的蝉翅膀还很软,经过一段时间羽化,它尝试爬到窗户的最高处,飞了起来,就像一个失控的直升机一样,俯冲向我和小果同学,我们一躲闪,它一头栽到了窗帘下面。第一次试飞失败了,它静静地呆在那没有再动,它怎么没有鸣叫呢?我们又去查询了资料,推测它是一只雌蝉,不会鸣叫的哑巴姑娘,雄蝉是“伟大的歌唱家”,雄蝉腹部有专门的发声器官,靠震动鼓膜来产生响亮的声音。
5
一场自然观察到文学写作到昆虫记的人生哲理,到思维导图古诗欣赏原来生活中的自然观察还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这不正是所谓的通识教育。
联想到刚刚过去的郑州市小升初的题,一张试卷带学生们走进“河南博物院”,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他们在小学所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博物馆的各个场馆里进行一次情景化、探究式的学习。这不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平时全科辅导,语数英思维历史空间表达艺术运动全科启蒙终将不是单科辅导班所能提升的能力!
借用王钢老师和丁保先老师的话:“就应试来说,一个拥有海量阅读经验的孩子,并不在乎试卷上所涉及的书籍自己是否读过,而是因海量阅读而拥有了足够的能力,面对任何文本,哪怕迁移到任何学科,都可以读得懂,都可以找到破解谜题的线头。而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素养和自信,将来走向广阔的未来,遇到那些书本上课堂上辅导班上没有“学”过的问题,又有何惧哉?”
“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这才是打开世界的正确姿势,请珍惜综合实践活动,请以研究性学习的姿态面对未知的世界。”
没错。这条路可以被家长“套路”。
6
视频链接和绘本参考,友情奉上(*^.^*) ~
6ht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c0698qz0jqm&ptag=4_6.1.9.21721_copytp://m.v.qq.com/play/play.html?
https://mp.weixin.qq.com/s/LKafau131tVTYUD6PYqNaw
自然践行的趣味,想约吗,下次的自然之行一起来哟!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仔细感受身边的大自然。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动物、植物、真菌等生物的世界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揣着好奇心去仔细瞧,就会发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从而发现新大陆。从大自然中,可以发现‘活着’这件事情的真谛。” 孩子应该在丰足的自然与温暖的人情中长大。自然的美与神秘也能在一个孩子的心灵里扎根,成为他们内心的某种源泉,以对抗未来岁月中可能的倦怠和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