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逛吃在厦门

逛吃逛吃在厦门_第1张图片

厦门是一座颜值非常高的城市,之前在网上看到相关的旅游攻略以及听去过的朋友的介绍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她的点点滴滴。到目前,我一共来过两次厦门。

第一次是我还在实习的时候,跟当时的同事一同来厦门看一个做景观雾化的水处理项目,因为工作的关系,所以并没有空余的时间来逛一逛厦门。

这一次来厦门,是参加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暨纪念余绪缨教授诞辰95周年学术研讨会。按照会议议程,我的论文被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的小组讨论中,在小组讨论之后,剩余的就是一些官方会议程序,因而我便溜了第二天的会,准备趁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当地闽南文化,以及一览这座高颜值城市的美丽容颜,慰藉第一次来的时候留下的遗憾。

提起厦门,就不得不说她的两张名片,一张是鼓浪屿,一张是厦门大学。由于本次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的承办单位就是厦门大学,这便给我探索厦门大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要知道,厦门大学对进入校园的人员和车辆是要进行严格控制的,校外人员无特殊情况是很难进入校园内的。

逛吃逛吃在厦门_第2张图片

对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进行严格控制,是全国著名学府的惯例,像清华、北大等,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校名声赫赫,几乎是所有国人瞻仰的地方,所以前往参观的人比较多,妨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此类新闻前几年屡见报端,我当时看到的时候也是痛心疾首,深感有辱斯文。另一方面,随着前几年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影响,现在全国各高校的安保意识不断加强,这种对进入校园人员的控制便也是安保手段的一种。

无论是宣传册还是网站,在对厦门大学的宣传中,总会出现一座高楼伴着一个湖的画面。之前没来厦门大学的时候未曾留意,此次到来之后,便做了一些功课。经常出现在宣传画面中的那座高楼名叫颂恩楼,是由厦门大学的泰国著名校友丁政曾、蔡悦诗伉俪捐资建造,而取名“颂恩”,则意在颂扬母校奖掖栽培之恩。我觉得这个名字和意境很好,不像其他高校总喜欢以捐建者的姓名来命名,仿佛以自己名字命名,捐建者就能够流芳百世一样,弥漫着一种铜臭味。

颂恩楼是厦门大学嘉庚楼群的主楼,同时也是嘉庚楼群的三号楼,我们小组会议讨论的所在地嘉庚二号楼就在它的旁边,只不过在高度上就要矮上许多了。颂恩楼前的那片湖,名叫芙蓉湖,芙蓉湖的得名和周边建筑芙蓉楼群一样,源自生前对厦门大学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李光前博士的家乡名称南安芙蓉乡。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北区有一片湖也名曰“芙蓉湖”,自然就是老校区的衍生版本了。

厦门大学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捐资建设的,因此厦门大学的早期建筑,都是陈嘉庚先生亲自命名或亲自批准命名的,但是厦门大学里的建筑却极少以陈嘉庚先生家族成员的名字来命名。后来的嘉庚楼群以及陈嘉庚铜像,也都是后人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而特意命名和设立的。

虽然厦门大学的建筑命名与陈嘉庚先生较少,但是却与李光前博士的关联较多。李光前博士是陈嘉庚先生的女婿,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在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所控制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价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03年第四期的《炎黄纵横》杂志,刊发了香港著名作家李远荣的一篇文章,记述了李光前先生的一些轶事,其中便有李光前先生与陈嘉庚先生结识的一段佳话。

李光前,原名玉昆,别号光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人,生于1893年。在 1903年的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而陈嘉庚先生从厦门返回新加坡,也乘坐了同一艘轮船。开船不久,便在海上遭遇气温骤降。当时船上的人大部分都是来自穷乡僻壤、准备离乡背井去南洋谋生的福建人。陈嘉庚先生见衣衫单薄的同胞们冻得瑟瑟发抖,十分同情,就对服务生说:我姓陈,请给每个人一条毛毯,费用算我的。但服务生错听成:请给姓陈的每人一条毛毯……。

船上旅客见状便不管张三李四都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先生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了毛毯,很是放心。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却看到一位少年在那里打哆嗦,就觉得很奇怪,问到:“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全船的人都领到一条毛毯了,为什么你不去领?”

那名少年十分有礼貌地回答说:“我叫李光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人,毛毯是好心人发给姓陈的同胞的,而我姓李不姓陈,不敢冒姓去领毛毯。”

陈嘉庚先生听完后,很为少年李光前的诚实感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又由于机缘巧合,陈嘉庚先生让李光前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再后来,李光前博士与陈嘉庚先生的大女儿陈爱礼相爱,一段佳话又促成了一桩佳缘。

李光前博士追随陈嘉庚先生,也成为一代华侨巨商,捐资教育,热心慈善,他对厦门大学的建校和发展,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李光前博士的诸多其他事迹,在李远荣所著的《李光前传》中有着翔实的披露,此处不表。

李远荣先生与李光前先生可谓是渊源颇深,李远荣和李光前都是福建南安人,李远荣的父亲李伍香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侨,曾在李光前先生创办的南益公司工作多年,是李光前先生的得力助手之一,对李光前先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李远荣先生从其父亲那里了解到大量具体而又可靠的素材。

陈嘉庚先生为什么不以冠名的方式,令自己和家人流芳百世呢?可能陈嘉庚先生并不看中亲疏,而更看中名字所蕴含的底蕴。以陈嘉庚先生对厦门大学的捐资之巨、贡献之大,他想怎样给厦门大学的楼冠名,想来都不会有异议。但陈嘉庚先生并不强行冠名,而是只选亲人名字中那些大学精神相契合的,来冠名厦门大学的建筑。这样的胸襟和命名的艺术,委实让某些著名学府以商标来给建筑命名的行为汗颜。

厦门大学非常大,我在第一天开完会之后,和同行参会的两位博士生一起骑着共享单车,沿着厦门大学围墙,也就是厦门大学南路一直骑到了曾厝垵步行街。骑行的时间超过了半个小时,但只要一回头,厦大的建筑就在身后。同行几人不禁感叹,厦门大学真够大的,有山有湖,有海有隧道。这里的隧道叫芙蓉隧道,学生们在隧道里进行各种涂鸦创作,那种浓厚的书生气息让我不仅感叹,要是本科在厦门大学读,期间谈一场恋爱,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只可惜青春不再,只好记于笔墨之下。

鼓浪屿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而在鸦片战争以前,鼓浪屿曾长期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岛。直至宋元时期,才有“圆沙洲”的名称,在明朝时才开始用“鼓浪屿”名称。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鼓浪屿是厦门市的景点集中地,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是来到厦门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很早之前,鼓浪屿便已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为了保护岛上环境,往返鼓浪屿都需要乘坐轮渡。我和一个同行师兄,在前一天晚上用微信提前购买到了前往鼓浪屿的第一班轮渡,第一班轮渡的时间是在早上的七点十分,提前半个小时开始检票,提前十五分钟登船。这原本不是我们的最优选择,但是在仔细浏览之后,发现次日的其他班次轮渡直到下午一点多才有票,于是就只好买第一班的票。由门票销售情况,便可见鼓浪屿前往的游客之众。

鼓浪屿号称海上花园,我认为这个称呼绝对名副其实。从厦门岛望过去,洋房别墅星星落落地分布在郁郁葱葱的植被间,据介绍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虽然官方有重点推荐的景点。但是我以为整个鼓浪屿就是一个博物馆,每一个景点,甚至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都是这个博物馆里珍藏的文物,都值得细细品味。如果不着急赶路,不看着地图或者导航,几乎每一个拐角都会遇到惊喜。由于我们搭乘的是第一班轮渡,因此在登上鼓浪屿的时候,游客并不多。为了争取最好的观赏路线,我们便首先前往鼓浪屿的最高点日光岩。

日光岩的海拔不足百米,最高地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在登上最高点前,岩石下立的有指示标语,提醒游客最高点最多承载人数仅为30人。并且,当天恰逢重阳节,我们登上去的时候,有不少游客在录制重阳节的祝福视频。古人登高插茱萸,现在登高录视频,也算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在下午返回厦门岛的时候,就远远地看见登日光岩的路上挤满了人,所以第一个目的地选择日光岩是非常明智的。

从日光岩下来,路过琴园再到菽庄园然后再到皓月园,这一路上的景色都是非常美丽的,期间还会遇到很多相对较小的景点,于是我们就在从一个大景点前往另一个大景点的途中,也都顺便游玩了下较小的景点。

这样一来,一个上午的时间想要都走一遍,显然是不可行的。在这些大景点里,我以为菽庄园、皓月园、海洋馆、蜡像馆、甚至日光岩都是可以不必去的。首先,像海洋馆、蜡像馆这种地方本就不是鼓浪屿以及厦门的特色,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海洋馆和蜡像馆。例如,我去过北京海洋馆以及亚洲最大的海洋馆新加坡SEA海洋馆,还去过上海以及美国华盛顿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这两个景点就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而菽庄园和皓月园这种地方,也不过是为了圈个园子卖门票多收钱而已,景色与岛上其他地方别无二致。

鼓浪屿上最让我感到意外和不满的是,竟然有一大片小吃步行街,网上能够听说和见到的网红店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我之前一直以为网上爆红的各种小店,只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整个屿上,却没想到是如此集中。这片区域的热闹喧嚣让我驻足了很久,因为很多小吃店铺门前排了很长的队,而我主要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排这么长的队,只为了吃一份小吃。

我也未能免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尝试了两家网红店,或许是网上的吹捧让我期望太高,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到其味道能够与其知名度相匹配。并且,鼓浪屿上的物价要比厦门岛普遍贵50%以上。此处简单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鼓浪屿上的很多摊位都会卖现削的芒果,当场削好的芒果用一个打包盒装着,供游人边玩边吃,售价15元。而在厦门岛上,分量更足成色更好的现削芒果只要10块。另一个就是我给宋老师在中山路步行街买了两个笔记本,笔记本扉页有干花压制的图案,十分清新自然,这样的本子每个20元。而同样的笔记本,在鼓浪屿上标价49元。

说到了中山路步行街,就不得不提一下全国各地的步行街,它们的功能是如此雷同相似,都是提供餐饮、娱乐和购物的一条龙服务,只不过厦门的中山路步行街要远比我所去过的其他地方的步行街大得多。

实际上,全国各地的步行街,都存在三个雷同的问题,一个是各地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跟全国其他地方的步行街存在雷同;再有就是,一个地方的几个不同步行街,也存在雷同,中山路步行街与曾厝垵步行街以及鼓浪屿上的龙山路步行街雷同;最后就是,一条步行街内的店铺也有很多存在雷同,从中山路步行街走到街尾,同样的一家店铺甚至出现了好几次。步行街存在的这些雷同,可能就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一个城市建设规划问题的一个缩影,杂糅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美学的问题。

说到了中山路步行街,我海不得不提一下中山路步行街旁边的局口巷。我是在离开前的一天晚上无意中遇到的,这次偶遇却让我记忆深刻。

因为在达到厦门的第一天,在办完会务手续之后,我就已经和同行师兄逛过了中山路步行街和旁边的台湾小吃街。由于次日便要返回北京,当时同行的两人又有着其他安排,我便索性把中山路步行街中间穿插的胡同小巷都走了一遍。

就在我漫无目的的行走过程中,发现了在一条昏暗的胡同里面的一个摊位面前排了一条特别长的队伍,本就狭窄的胡同在两边又各摆了一排小桌椅,也都坐满了人,每个小桌上摆着都是拌面和海鲜汤,于是我的好奇心大发,也跟着排起队来,想要尝试一番。

在快排到的时候,我才终于发现了这家摊位的名称:局口拌面。于是便用手机在知乎上查了起来,想要竭力装出一副老厦门人的样子来,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这个拌面果然是大有来头。

拌面的原材料采用的是燕皮面条,这种面条比较有筋头,耐嚼。最出彩的地方在于碗里盛上的一层花生酱和甜辣酱,在吃之前一拌和就行,比吃北京杂酱面或者信阳热干面要随意的多,吃的就是花生酱的花生香和甜辣酱的鲜辣味,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份拌面是5元。

局口拌面虽以拌面为名,但另一款吃食也相当出名,那就是现烫的新鲜美食汤。一溜排开的佐料盘子,鸭肠、鸭胗、猪腰、猪肝、瘦肉、海蛎、鱼卷……佐料丰富,任君挑选。一位小哥拿着小碗,把客人点的东西抓进小碗中,脑中一边计算的价格,点料完毕,价格报出,交钱付帐。接着进入下一流水线程序,小碗递给煮生烫的大叔,在那口大锅中,不停的翻煮翻煮,把原料烫熟,再舀上大锅中熬制的老鸭汤,好不容易端上桌后,那不起眼的汤,喝一口,居然是如此鲜美无比,我点的猪肝、海蛏、虾丸也是恰到好处,嫩到不行,只要20元,现在回忆起仍是十分怀念。

局口拌面的地理位置是在往火车站方向的中山路公交站的斜对面,距主干道有十几米的距离,小巷口是售卖腌水果的小摊,从那巷子一直往里走,看到莲欢海蛎煎就能找到这摊子,小摊从下午四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这家藏匿在厦门最繁华中山路小巷里的拌面摊子已经营了数十载,会找来此的基本上都是深爱此道的老食客,当然了,其中不乏一些路过此地看热闹的游客们,例如我。

这家店与莲欢海蛎煎毗邻,名气却只在本地食客中传扬,而莲欢海蛎煎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大牌。虽然如此,但是莲欢海蛎煎与局口拌面一样,也只是一个小摊字。小、中、大份海蛎煎的价格分别是12元、20元和30元,对应的就是一人份、二人份和三人份。我在知乎上查局口拌面信息的时候,也看到了老厦门人对莲欢海蛎煎的推荐,于是在吃过了局口拌面和美食汤之后,又点了一小份的海蛎煎。

可能是我吃过了拌面和美食汤后感觉已经饱腹,对于海蛎煎却没有太多的惊奇。但可以肯定的是味道要比我在中山路步行街、台湾美食街以及新加坡牛车水的海蛎煎要好得多,新加坡的海蛎煎腥味特别重,中山路步行街的海蛎煎则像是完成一份标准程序,只能说是达到了及格。同样,台湾美食街上的海蛎煎则能够达到优秀的等级。

我想,同一种小吃有着不同口味的原因,大抵是中山路主干道这样地方的小吃是给游客吃的,讲究的是快销,大多不是厦门原来的味道,当然味道也不能算是太差,只能算是标准,就像去大饭店吃饭一样,味道不能说不好,但绝不能算美味。而厦门当地土著们,则会经常去吃的是局口拌面和莲欢海蛎煎这种位置隐蔽、环境较差、但味道一绝的小店或小摊,因为这种小店小摊讲求的是口味。

可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美食不惧环境差。只要你用料真、味道好、用心做,就一定会受到真正懂行的人的欢迎。美食小吃如此,我想,做人也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逛吃逛吃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