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札记:斜杠青年

张学玮新媒体札记:与您一起从纸媒、网络、电视、广播、微博、微信、APP和自媒体中探寻新闻舆论生态,观察媒体、阅读时代,给出不一样的媒体摘录。

Be the change that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 MahatmaGandhi

1

震惊?周晓鹏或跳槽

据TechWeb、传媒大观察、百度百家、创业邦杂志等多方面消息,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或将离职,可能加盟阿里大文娱UC,负责UC内容和土豆短视频。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周晓鹏已经在进行内部交接工作。加盟阿里UC基本确定,最近会对外宣布。据悉,阿里最近推出土豆短视频战略和大鱼号,是周晓鹏想在新浪做而很难实现的。

新媒体札记认为,若如上信息确凿,新浪门户将迎来新一轮震动,内容产业竞争也会再添波澜。据了解,周晓鹏以北大底蕴、学者风度、改革锐气,在新浪乃至媒体圈认可度颇高。

摘录几条他对媒体的独到见解:

关于新闻公司:

未来的新闻公司首先是技术公司。

关于媒体使命:

让信息以人的感知和思索被挖掘,让更多人得以看见,让更多人脱离自我的孤岛,得以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天下。

关于媒体运营:

媒体要活下来,离不开最扎实的三件事,用户规模、用户质量、有效变现。

关于编辑职责:

未来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叫内容产品经理。传播就是一切,对于一个编辑来说,他需要考虑的是信息传播,需要考虑的是一个链条而不是一个点。内容是怎么来的、来了以后该怎么传播?

早在2015年,周晓鹏在一篇微博中强调“门户网站其实一直就是传统媒体”,也许,真的是时候离开舒适区域,去追寻“未来的新闻公司”了 。

无论下家是不是以震惊部闻名的阿里UC,都祝“老周”好运!

2

喻国明谈信息茧房

传媒专家、人大教授喻国明近日发表新作《“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及改善之道》,对信息茧房的成因、定义、危害、预防给予了精辟阐释。

成因:互联网资讯服务平台的“聪明算法”,根据你在信息选择和消费时的点击阅读、转发及评论等数据的采集,判定“你的需求”,为你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和推送给你“你需要的”资讯。如果我们的资讯消费长期处于这种算法的计算之下,就容易发生传播学上的“信息茧房”效应。

定义:援引美国知名教授桑斯坦关于“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伴随技术的发达和信息的剧增,人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根据自己的喜好,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dailyme)。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

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危害:首先是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其次,“信息茧房”会导致社会粘性的丧失。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话语场中,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人心涣散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之间、群体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预防:要预防“信息茧房”的发生,一方面要提升用户洞察技术,使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地测度到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自觉地将这类小圈子的资讯叠加进大社会的资讯。

毫无疑问,算法当道的当下,喻国明先生关于信息茧房的剖析和提醒,对平台和用户都及时且必要。

3

媒体寄生是场豪赌

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国内的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企业号、UC号、百家号、网易号等,还是国外的Facebook、Snapchat、Twitter、Skype、Tumblr、AppleNews等,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社交平台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一方面,新闻媒体借助各种网络平台、社交软件来拓展影响力,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又担心读者被这些互联网平台们吸走。

上周,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新闻中心发布了一项25455字的研究报告,分析了网络平台如何改变新闻业。报告定义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内容:寄生内容和回链内容。寄生内容如:直接发布在Snapchat Discover和Stories,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以及Apple News上的信息,这些新闻完全“寄生”于网络平台。而回链内容,通过链接能够跳回到新闻机构自己的网站中。

研究发现,《赫芬顿邮报》分发的信息中三分之二是寄生内容,CNN为59%。《纽约时报》则只有16%。差别背后是,《纽约时报》更关注数字订阅,主要目标是将用户带回自己的平台,这是它不愿意在其他平台上发寄生内容的原因所在。

新闻机构们对媒体寄生的态度出入很大。Vice、《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等完全不使用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Vice相关商业负责人Sterling Proffer认为,有所得必有所示。完全依靠网络平台来支持你的传媒系统,是一场赌博。

这篇报告之前,新媒体札记还注意到外媒关于《社交媒体时代还要不要有自己的网站》、国内媒体关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站APP的尴尬处境》等讨论,其核心问题是:如今的新闻行业,在发布上偏重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内容分发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在传播上依赖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转发、分享、评论,在运营上把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精力,投入到所谓融媒体的建设中,以创造10万+文章、百万粉丝大号为荣,却忽视和偏废了自家网站、APP的建设和推广,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为别人作嫁衣裳”的被动处境和虚假繁荣。

莎翁名言说得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那些在微信、微博、头条号等别人家玩儿得风生水起的媒体,要不要认真反思一下:

自立,还是寄生,这是一个问题。

4

互联网最迷人之处

我喜欢的互联网评论人Keso,最近又有“对牛乱弹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keso说,“不确定,才有更多可能性,这就是互联网最动人、最迷人的地方。”

非常认同。

互联网创业,是一门与不确定性共舞的艺术。从技术的不确定性,产品的不确定性,到市场的不确定性,直至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正像有人说的,互联网行业惟一不变的是变化,互联网创业惟一确定的是不确定。

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创业梦”的解释。

当然,不确定性是把双刃剑。keso建议,对任何从业者来说,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

5

直播告别看脸时代

2016年,直播火了,超过一半的中国网民在使用直播。互联网作者刘旷认为,这一年,在经历了千家直播平台,数百家死亡的行业洗牌后,YY LIVE、KK直播、虎牙、斗鱼、映客、花椒、熊猫、来疯、腾讯NOW、9158第一梯队格局初定。随着政策监管日益严格,资本输血逐渐褪去,以晒脸蛋、露身材的秀场平台开始衰落。

各大直播平台从最初的卖萌秀脸斗腿,开始全面比拼各自的技术实力,直播迈向技术PK时代,从直播走向直播+:时尚、+才艺、+旅游、+公益、+选秀、+电商、+体育……在经历了用户流量争夺战之后,开始进入了内容精细化运营战。

一场更为激烈的直播下半场战争却在打响,技术、直播+、优质细分内容成为决定下半场胜负的三把利剑。

刘旷的产业观察是宏观和理性的。对此,部分网友并不认可:

老娘赛过王可蓉:我觉得90%以上的直播还是看脸、看胸、看美腿。

待到荼蘼花事了:然而大部分直播还是看脸。

我认同网友的判断多一点。

6

知识经济能否变现

移动营销领域专业人事蒋美兰写了一篇干货文章《知识经济能否变现》,提出了个人知识变现的三个条件、七个模式。

三个条件:1. 名号要响亮。要让人记得你是谁!有名气不等于是变现保证,但没名气却保证变不了现。2. 勤奋是必须的。不断更新信息,才能在碎片时代抓住更多热点和机会,在不同时间段、平台,获得关注。3. 成为专业人士。心理学家Ericsson研究发现:决定伟大和一般的关键,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时间。

七个模式:1. 打赏。2. 软文。3. 线下活动。4. 订阅:类似得到、知乎Live。5. 会员制:钛媒体专业版。6. 分润:分答模式。7.被收购:李叫兽、同道大叔。

——看完这篇,我想起了那篇著名的文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个人价值的实现,一看运气,二看勤奋。亘古不变。如果非要在这个时代找一条捷径,我的答案是:

利他!

利他!

利他!

7

如何成为斜杠青年

美国大选打得火热那会儿,我看过一篇英文文章,其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取得特朗普式的成功,需要打造七个身份。比如他是总统、企业家、主持人、地产之王、选美大赛主席、作家、演艺界明星……。英语世界很喜欢7这个数字,我的理解是,7即是多,所谓成功,要有多个社会符号和身份标签。

巧了,今天看到刘兴亮《如何成为一名斜杠青年》,看法非常接近。

文章说,最近有一种流行现象叫“斜杠青年”。

“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新书。她在书中提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莱尼•普拉特,律师/演员/制片人,“斜杠”(Slash)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要说最红的“斜杠青年”,要数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他既是工程师/慈善家/特斯拉创始人/支付巨头PayPal之父/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研发家/企业家……活脱脱一个科技界的特朗普。

文章认为,成为一个斜杠青年,价值就有了多重体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代,我们有机会不再拼背景、拼人脉、拼财力,通过实力和才华获得个人成功。

听起来不错,应了一句老话——艺多不压身。

(以上是今天新媒体札记的全部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媒体札记: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