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

【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_第1张图片
当产品思维遇上“学习型社群”

# 产品家04:需求采集与用户研究 #

2015年被称为社群经济元年,那是一个“只要聚一伙人或者拉个群,都能叫社群”的时代,因此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社群运营方法论和工具。

“社群”一词,也像2014年的“互联网思维”一样,成为互联网界的热词,张口闭口皆社群,不胜其烦。

历史终归于历史,这里以我曾发起并运营一年多的线下学习型社群为例,从需求采集、用户研究与产品初心的角度,用产品思维再次复盘。


1、

作为混沌研习社(现为混沌大学)的铁杆学员,2015年底的一次机缘巧合,我在研习社内部发起了“本地社员交流微信群”。

从一开始的几个人线下聚会,到2016年底发展至500+人的本地自组织学习社群,均为混沌学员,我们互称为“混友”。

今天不是写回忆录,此处省略1000字......放几张照片感受一下。

【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_第2张图片
2016年混沌厦门自组织活动照


2、

说说发起之初的想法,也就是“产品概念”。

价值观与初心

相信线下本地链接是线上社群的一种重要补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理论转化,学以致用;落地实操,实战检验。

目标用户

所有混沌研习社的本地混友。

需求场景

去其他城市的现场大课,通常是独自前往;线上直播课,需要一整天的时候,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大多数人学了没有输出(结合自身的观点、讨论、实操),很难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如果可以认识本地的同频混友,可能有各种潜在机会。

解决方案

搭建本地社群,相互认识与链接,每月组织线下活动,现场大课组织结伴前往;举办课程授权分会场,一起上课、拆课、分享、实操;专题小组,学习、复盘和实战;线下混友共享空间,私享会;各种聚会(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等

竞争优势

与自己在家在线学习相比:更专注(沉浸式学习无打扰 VS 容易分心),更有效(输出转化 VS 独自内化、一群同频人的实战 VS 独自验证),更紧密更多机会(线下真实社交 VS 线上虚拟社交),时间成本较高(需要早起到固定地点 VS 被窝里的课堂)。


3、

从那以后,与混友们在各种线上线下的交互场景中,渐渐地深入了解“原来是这样的一群混友”。这叫需求采集与用户研究

首先,在混友们加入本地社群时,无论是线上群还是线下见面,都有一个“仪式”——自我介绍,这相当于给每一个人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在统一格式的要求下,基本上收集了每个人的“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能提供什么?需要什么?”等信息。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我介绍也是每个混友希望让大家看到的“我的样子”。作为产品经理对数据重要性的敏感度,这些都一个个写上备注。这就有了“定量的说”。

其次,每一次线上微信或线下活动的单聊,都算是一次“用户访谈”。深入了解混友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有为什么加入、希望获得什么、甚至有没有男/女票等都能一一了解。这叫“定性的说”。

之后,根据设想的需求场景,尝试各种自组织活动,让所有人自由报名参与不同的角色,可以成为活动志愿者,不同分工能够展示各自的特长,也可以只作为活动参与者,观众角色。一次次活动就像一次次的“可用性测试”,都是混友们的价值输出和输入,更是对志愿者更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复盘对各种活动的形式和效果进行验证。这就是“定性的做”。

【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_第3张图片
志愿者--自组织核心团队

半年后,对所有活动的参与情况,做了一次“数据分析”,包括不同的活动方式、整体的参与情况等等,不断思考产品概念并优化迭代。于是有了“定量的做”。

【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_第4张图片
整体参与情况总结图

关联产品思维与方法论要点

【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_第5张图片
Z字需求采集法

从用户故事到人物角色

在一次次与社友们的交互过程,收获一个个鲜活的用户故事(用户需求场景),再总结出人物角色(用户画像)。

主要的人物角色包括:传统企业老板(服鞋石材等行业、以企二代为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互联网创业者、互联网从业者、营销从业者等等。年龄在25-35岁左右,80后及90后居多,对新事物好奇、喜欢接收新思维等共性特点。

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具体用户画像在此不做展开,下面主要说说他们的三个需求层次。

第1层:观点和行为

加入研习社是为了学习新思维(自我提升)、结交同频社友(社交),这个几乎是所有社友的答案。当然,也有极少个别因为好奇、甚至做微商的进来了。

第2层:目标和动机

背后是各种潜在机会。企业中高层或互联网从业者可能想在这里找到新的工作机会;企业老板或中高层可能想在这里招人、甚至是合伙人;企业老板或创业者想在这里找到资源、合作伙伴、甚至投资者。

第3层:人性和价值观

有的人喜欢课后晒几张现场照或者发表高逼格观点,在朋友圈炫耀一翻,再获得点赞和表示羡慕的评价;有希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学霸,用跨界的新思维充实自己,以获取职场安全感;有想进入上层轨道的职场人,和老同事老朋友表示“我现在和你们不一样了”,以此希望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有希望转型升级的创业者,让自己进入下一个人生轨道,实现自己的梦想。


4、

2016年底开始,社群活动逐渐减少,于2017年初基本停止了运营。

这背后是关乎一个词——“初心”

随着社群队伍的不断壮大,志愿者核心团队内部开始意识到资金来源的重要性。如果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有人能肩负起社群的全职运营工作。于是有人提出通过二次变现以获取收入,到最后回到了我发起时的初心:

“让学习真正有效,让知识真正有用,让混友互帮互助”

如果将初心变为“让资源不断聚集,让社员带来流量,让流量二次变现”,无论是去年的本地自组织社群,还是现在官方在各城市设立的分社组织,终将无法可持续发展。真正理解用户、做好服务才是根本。

这是一群来自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创新大学的学员,是能够自带创新思维、志同道合、在这个时代最有梦想的一群人。

去年很多人说混沌的课程如此高质量,而营销却做得很烂(基本不做宣传纯靠口碑),这是真正奉行了李善友教授的两句话:“降至一维,唯有产品”、“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产品家,毕生之修炼。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家04】原来你是这样的“学习型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