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职场转型者的个人品牌塑造方法论

“我们评判自己的依据是感觉自己能做什么,而他人评价我们的依据是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诗人亨利·朗费罗

《深潜》职场转型者的个人品牌塑造方法论_第1张图片

这本书介绍了10个步骤去重塑你的个人品牌:

认清起点—调研现状

确定目标—探索潜能和激情所在

初探新的职业道路—体验新工作

培养技能

寻找导师

发挥优势

定制职业转型故事

推介个人品牌

证明价值—展示特长、留下深刻印象

维持持久性—网络监控、反馈机制


其中有四个步骤很有借鉴意义:

一、花一段时间去体验新的职业会有效降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特别是对于已经有一定工作资历的人,如果贸然辞职去追寻自己理想的职业,难免会因为只看到“别人的工作”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忽视了很多实操层面的问题:眼看着导游周游世界,谁见面对无理游客和突发事件的压力;眼看着自由职业者的潇洒,谁见收入不确定的压力;眼看着律师出庭的气势,谁见深夜翻卷宗的压力?

所以,在正式转型之前,如果有机会以当学徒、做志愿者的形式去模拟工作体验,哪怕只有1周或半个月,都可以有效的帮助你做出更加清晰的判断,并且你的这段经历也可以写进简历,作为争取新机会的佐证。

在我毕业初准备跳槽的时候,就趁着工作相对清闲的时间窗口,参与了几个知名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专栏写作工作,并且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线下社群,这2件事情恰恰成为我争取到新工作的敲门砖——当时公司想找一个新媒体运营,最好也能做线下活动运营的人。


二、找到你职业生涯中的导师,将会对你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对于处于职业迷茫期的年轻人来说,能够找到比自己年长3-5岁(或相关工作经验多3-5年)的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引导,毕竟导师站在比你更高的格局,更深的思考,可以看到很多你觉察不到的问题,他的三言两语都可以点拨现在的你。

至于寻找导师的方式,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圈子,更何况还有像在行、知乎、分答这类平台,可以帮助你勾搭上想要认识的前辈。

但认识只是寻找导师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长久的关系,毕竟对方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在这方面本书有很好的建议:

想想你能为他们做出什么回报。师徒关系不应该只有导师一方付出。除了你的感谢之外,还能为导师提供什么帮助?你能时常评论他们的博客或者转发他的微博,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增加人气吗?如果他们的公司在寻找优质的职位候选人,你能帮他们牵线搭桥吗?你能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行业动态,让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保持信息灵敏度吗?把注意力放在他们需要的东西上面,然后努力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为你的职业生涯转型定制一个让他人理解和欣赏的故事。

小孩在看电视时,如果遇到自己看不明白的情节,就会换台或者关掉电视,大人其实也一样。当你向HR、意向合伙人、投资者讲述你的转型故事时,如果让人感觉疑惑不解,甚至充满质疑,那么后面的道路就会很难走。虽然大部分人转型的最底层动机可能就是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利益,不管是财富、社会资源还是地位,但你只要让他人明白,自己有一条清晰的的职业路径,特别是当你证明这个选择不只是关乎你个人,而且还能给他人带来价值的时候,更能赢得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举个例子来说,没有人会同情杀人凶手,但是如果这个凶手是向杀害自己妻子的人复仇的话,人们至少能对其动机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这个杀手是在惩罚恶人,人们还会把他当做超级英雄,比如说蝙蝠侠。


四,寻找到标志性的机遇,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举动,点燃你的个人品牌。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做一些夸张甚至戏剧的事情来加深他人对我们某项特质的认识,比如说砸冰箱(锤子手机罗永浩)、砸店铺(三只松鼠章燎原)等,作者举例说,在一家身家数十亿的企业里,一间镶嵌大理石的洗手间或者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品可能对企业发展本身影响并不大。但是,通过拆掉高管专用洗手间,或者卖掉公司的艺术收藏品这种吸引人眼球、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举动,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影响他们的整体看法。一个精心挑选的姿态,能给定义你的全部个人品牌。

对于普通个人而言,通过在朋友圈旗帜鲜明地立flag并请求朋友监督,或参与一些特别的活动来为自己的个人品牌增加话题度。这里所谓的标志性事件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当朋友帮你作介绍的时候,是否会把这件事情作为你的一个特征加以描述。比如说我有个非常忙碌的程序猿朋友立志一年读200本书,这样的事情就很特别,我每次介绍他的时候,都会带上这个标签,这就将他与其他的很多程序猿区分开了。


以上,是这本书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接下来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吐槽了。

这本书作为一本讲个人品牌的书,却在自己的定位上出了bug。如果说作为一本讲述如何塑造个人品牌的书,本书讲的内容就有些过于浅显了,维度也不够全面,像我这样的读者说实话非常失望,更何况什么叫做“重塑”个人品牌,给人感觉像是一个人人设崩了之后,再想办法东山再起的故事,可事实上并不是。但如果说作为一本讲述职业生涯转型的书,这本书还是可以解答一些疑问的,但针对职业生涯转型的话,后面的几个步骤其实有些多余,况且在这本书的书名和介绍中并没有点明这相关的信息。这个定位问题就会造成读者的阅读期待不被满足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本书虽然定位不明,但依然有可取之处,推荐在职业生涯转型期的朋友阅读。


《深潜》职场转型者的个人品牌塑造方法论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潜》职场转型者的个人品牌塑造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