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悲剧揭开了序幕

沧桑的历史里,所有的成功、失败、是非、善恶都将吹散在历史的浩瀚中,灰飞烟灭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悲剧揭开了序幕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匆匆七日,怀着虔诚的心态,终于把这本名震一时的历史著作看完了。和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一样,读到尾声的时候竟然有种不忍读完的情绪。

《万历》一开始作者就说了接下来的一切说的都是失败,失败的开始,失败的结束,一切似乎被安排好了的一起悲剧。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极为平淡的一年,全国四海升平,没有大事发生,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平静。然而,这一切相安无事的表面就如巨大风暴开始之前的平静征兆。

一个朝代的灭亡,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末代帝王的昏庸或者大臣们的奸恶贪腐,它一定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其中,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作者从头至尾都在强调明朝以道德为标准建立的通知制度是王朝覆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易经》的思想,物极必反。每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一定是渐渐发展壮大,建立制度,发展到一定的顶峰,随后就走向衰亡。万历的悲哀,就在于他处在盛世顶峰的后期,无论怎么补救,也无法扭转先前祖先的制度无法改变现世发展需要的现实。失败,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等时间来给它扔下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动,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它的前行,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升斗小民,都只能是历史潮流里的浪花,最后终成黄土一捻。一曲悲歌尽,空余沧桑为谁听。

下面谈一谈个人对这段悲哀历史的感想


万历


制度的牺牲品。很多人把朝代的灭亡归结为帝王,只不过是世人需要有一个人去背负历史的责任罢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作为帝王的悲哀呢?莫怪乎许多帝王都自称寡人。虽在万人之上,却无半点个人自由。身为万人之上,包括自己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的了。而再被怎么称为真龙天子,也是肉体之身,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对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不由得会寻求改变,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的感觉。而改变也不仅仅是帝王个人的改变,更是这个帝国需要的改变——陈腐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了。而寻求改变而不得,悲哀的被称为真龙天子实为常人的朱翊钧就只有选择消极避世了。身为天下最优权力的人,幼年受师长控制,成年后受群臣左右,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自由。立太子这一作为常人的心愿也不得自己主张。归去吧,尔等自为之。

张居正

这算不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呢?明朝历史中,精明如张居正者未有几人。而张再如何精明也不会算到生前掌控一切享尽辉煌却会受到死后被清算的结局。果然,一个人就算死了也不能就此盖棺定论。不难想象,张是一个控制欲十分强烈的人。上至皇帝下至群臣,一切都在其掌握之中。然而,张毕竟是凡人,注定控制不了一切,也改变不了一切。以张的权能,或许能为衰病的大明延缓几年寿命,但毕竟扭转不了历史的趋势。且生活在人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恩怨,恩怨必会有所报。以强权压制于人,虽表面臣服,心中必有所怨,祸根起于此。

申时行

这是《万历十五年》里唯一一个近于完美的人了。为臣、为官、为人都尽其本分,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如果要说缺点是行事畏首畏尾,扮演和事老的身份,那也只能算是性格上的缺点吧。而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深知百年陈腐的制度导致帝王跟群臣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后,身为帝王跟群臣之间的中间人,除了充当和事老调和上下之间的矛盾以维持帝国的平衡(哪怕是表面的平衡)之外,还能有何余力做其他之能事?申已经看到前任的失败,绝对不可能做第二个张居正,从性格上来看也绝不可能。所以,他只有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勉力支撑着这个将倒的帝国。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给国家一个交代。申看得很清楚帝国存在的弊病,他试图去挽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这个即将病入膏肓的帝国。然而没有同道者,没有人理解他。作为“和事老”的他明白群臣也好,皇帝也好,都有自己的“阴”和“阳”的一面,他理解他们,但不能改变他们。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挽救不了这个被如白蚁一般的制度侵蚀了两百多年的帝国。他不能,张居正不能,万历更不能。悲哉申时行,明知败而勉力之,空有心然力不足!

海瑞

又是一个悲哀的人物。或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海瑞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生都在坚持着“对”的原则行事而最后却落了个如此悲剧的结局。难道道德错了吗?仁义错了吗?祖宗先贤们都错了吗?可能他没有想过世上的事情并非只有对错之分,上天也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他到底失败在哪。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悲壮的人,在坚持这一点上值得所有后世敬佩。当所有人都“顺应时代潮流”用道德标榜自己,而实则视仁义为无物,尽为己私利的时候,只有海瑞敢于对抗潮流,只有他任然坚信着他人眼中极为可笑的东西。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无情,以百姓为刍狗。历史从来都不分善恶对错的,它只会碾压一切善恶对错。海瑞虽自身标榜为善,也为世人所认可,但在历史的视角上看,这种对抗历史潮流的善只会阻挡历史前行,而一切阻挡历史前行的人终将会被历史的车轮锁碾压。只是如海瑞般的人,被碾压的姿势显得更为悲壮。

戚继光

孤独的将领。我们经常说的生错了时代。驱除倭寇,亲临战场,察战势于秋毫,鼓舞将士,身体力行,尽自己的本分做到了一个武将所能做到和所不能做到的一切。在一个文臣“当道”的国家,以个人的才能声震八方,留名千古。生为人杰,卫国家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哀是无用武之地。欣赏自己的人离去后,为国家尽忠后,却遭受国家的抛弃和质疑,把一切献给国家换来的是清贫一生。士可杀,不可辱。荣耀名利犹可弃,赤胆忠心天可鉴。无奈,文官的世界里,容不得你。但如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必将为万世所铭记。

李贽

如果说戚继光是武将的悲哀,那么李贽就是大明文人的悲哀。原来古人一直都有感受到压迫的,思想的压迫。于是诞生了王阳明、李贽这样的人。李贽的悲哀在于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生的时代,或者说,他所在的时代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思想,时代容不下他。浮游不会明白白天黑夜,禅不会懂得四季春秋,而和历史相比,个人显得那么渺小,更不能明白身前生后这一跨越之外的诸多事情,人看到的终将有限。于是,许多人都转而控制自己的内心。然而人生于世界,就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内心里,终究需要跟世界接触,终究会产生许多矛盾,至死方休。或许有些事情人类根本就搞不明白,就如宇宙之运行,就如人之生死。但人就是有这种探索精神,李贽的悲哀就在于他非要为事情争个是非曲直。而万物皆变,往日之圭臬犹可成今日之谬误。经历了众多的痛苦挣扎之后,还是陷入不解和为人所不解的困惑中。斯人已去,精神不死!(想到了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失败,失败,所有的努力和挣扎之后最终还是失败,一切似乎早已经注定。就如一个人生来就在走向死亡,王朝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在一步步趋于覆灭。沧桑的历史里,所有的成功、失败、是非、善恶都将吹散在历史的浩瀚中,灰飞烟灭

黄仁宇先生倾其巨大的精力为我们叙述了这一段悲哀的历史,但主要不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悲叹。读史当以史为鉴,人如浮游于天地,以长远的目光思考历史和人生,使自己不限于狭隘中纠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悲剧揭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