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的时代和人物

读教课书上的历史事件,容易给人这些事件都是独立的错觉。但实际上形势往往是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下面我会讲一个例子,看看你熟悉的那些典故、那些人物是怎样被时代缠绕到了一起,演绎着战国时期最后的大戏。

前奏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说起。秦国施反间计,令赵国用赵括换下了采取守势的廉颇,秦国暗中换名将白起为帅,引赵军主动出击,将其一举击溃,杀赵括,坑四十万降卒。这个数字自然是不可信的,但赵国的确因此一役,元气大伤。

而秦国自己也损失不小,直到一年多以后,才有能力重新开始大举伐赵。

这一次,是王陵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出人意料的是,王陵出师不利,损兵数千人。

秦王不得已,请刚刚病愈的白起再次为帅。

白起道:邯郸并不如想象般易攻,诸侯恨秦久矣,一旦我攻赵,救兵一日就能赶来。长平之战虽胜,秦国死者也过半,国内空虚,以疲劳之兵,远跨山河千里迢迢去攻人都城,不是好的选择。

秦王和范雎都没能请动白起,便以王龁为帅,换下王陵。

白起这一次固执已见,没曾想已经为自己种下祸根。

而赵国此时是赵武灵王的孙子孝成王在位,他一边坚守,一边派人四面搬救兵。

他的叔叔平原君,带了二十位食客前往楚国求救。这二十人里面,有十九位是平原君选的,另一位是自荐的,这个人叫做毛遂。

多亏了毛遂在楚国以身犯险,用剑逼着楚王定下合纵之约,派春申君将兵救赵。

而同时,派到魏国的使者也成功令魏王派出十万援兵,由将军晋鄙统领。

只不过魏国这支军队显然意图不在救援,晋鄙率军到邺这个地方,就驻扎下来不动了,名为救赵,实则是坐山观虎斗,看时局发展再作有利于魏国的决定。

这下急坏了平原君,他几次三番致信给自己的小舅子,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道:我之所以和公子家结为姻亲,正是因为仰慕公子的高义,能急人之困。如今眼看赵国将死于秦人之手,而魏国救兵不至。即使公子不念及赵胜我,难道一点不在乎公子的家姐吗?

公子无忌这才贿赂魏王的如姬,偷得虎符,然后一路奔至赵国境内、晋鄙军中,令门客朱亥椎杀晋鄙,统兵往邯郸进发。

诸侯救兵一至,秦军果然连连作战不利。

白起闻听道:秦王当初不听我言,如今怎么样?白起似乎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证明秦王的错误。但在秦王眼里,之所以我军失利,不正是因为你居功自傲,违抗命令不肯出战吗。最终将他降爵,强行征发。白起不得不启程,终于在途中等到了自刎的裁决,战国第一名将因此陨落。

这时,信陵君已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王龁撤兵而去,邯郸之围遂解。但信陵君已不敢归国,他另派将军把大军归还于魏,自己则客居在赵。

这一场战役,延续自长平之战,牵涉秦、赵、楚、魏四国,诞生了毛遂自荐、窃符救赵这样的精彩细节,而在战场之外又因为其他因素出乎意料地诛杀了白起这样的战神,战国末年的形势在这场战役里呈现出它波诡云谲的一面。

当然,藏在背后的,还有另外一些影响历史走向的细节:因为秦国这一连串攻击赵国的举动,赵人和秦人相互敌视。秦国在赵国作为人质的一名公子生活变得更加窘迫、处境异常尴尬,他是年仅三岁的公子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还将继续在赵国的屈辱日子里蛰伏,直到秦国派人来迎接。

而信陵君广招门客、大破秦军的英勇事迹在秦以外的六国被四处传扬,一直传到楚国的乡间,几年后,一个少年听着这个故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心中升起了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很快他就将离开家乡,追随信陵君的足迹去当他的门客,这个人叫做刘邦。

你可能感兴趣的:(纠缠的时代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