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被鬼上身一般创作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像被鬼上身一般创作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_第1张图片
鲁热·德·利尔


在此之前,鲁热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官。长相普通,工作能力普通,存在感普通。唯一的特点,或许就是还有点创作天赋,会写歌。不过这个技能跟他的专业工作也没什么关系,顶多算个兴趣爱好,聊以娱乐。

在此之后,他的生活好像也没受到什么影响——至少没什么好的影响。他的作品激励了千千万万法国民众起来革命,但他自己却并不是一个革命者,甚至因为反对革命而一度入狱。他的晚年生活更是穷困潦倒,直到死后被葬入最高荣誉的墓园,才算是享受了一点“名人”待遇。

这样看来,那一夜,那几个小时的灵感迸发,那一首《马赛曲》,到底跟他有什么关系?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似乎没多大关系。

创作者和其作品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按理说,作品由创作者生产而出,是他们的抽象心血在现实中凝结而成的具象产物。所以,说作品是他们的孩子也不为过。但是,就像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一样,他们虽然血浓于水,但又各为独立个体。

作品也是如此。自诞生后,它们虽然仍打有创作者的烙印,但其实可能跟这个把它带到世界上的人,已没有多大关系了。

它们作为个体,开始在其他人之间游走,走进更多人的心中。于是,它不再属于他,至少不仅仅属于他。特别是那些伟大的、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作品,它们属于能听懂它的所有人,属于全人类。

搞懂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鲁热和《马赛曲》的关系,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再说,鲁热这样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能创作出《马赛曲》这样的流芳名作?

他在那一夜的经历,说得神叨一点,就跟鬼上身一般。一股神奇的力量来到他的体内,借他之手写就神作。作品完成,这股力量也跟着脱离鲁热,随之转移到作品上,去感染其他人。

这力量是革命激情相连而成的时代精神。鲁热也身处时代之中,自然会受到影响。而且作为一个创作者,他对这样的精神涌动会更敏感。于是,说是他的作品,但又仿佛是千万人的合力创作。

这种“鬼上身”式的创作模式,其实并不鲜见。

比如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情感跟环境完美契合,道尽了游子羁旅之思,让他得以跻身诗作名家之列。

想知道这首诗有多火?去寒山寺转转就知道了。360度被诗碑环绕啊,走到哪都能看到。这是一首诗带火一个旅游景点的节奏啊。而且除了这样的经济作用,这首诗还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像被鬼上身一般创作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_第2张图片
图片自网络

对张继而言,寒山寺外那一夜,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了,不留下点千古名篇都不好意思。

而对于鲁热,身处于热血的时代,也是有了天时地利。至于人和,当然是他那点小特长了。

灵感时不时会涌现,但你也得有那个能力把它给抓住了不是?或者换一种大家都更熟悉的说法: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啊。

你不知道机会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没关系。但你可以把自己修炼好,好到无论机会什么时候出现,无论它对你的要求是什么,你都能够完美驾驭。

如此,下一个名留青史的人,说不定就是你了哦~


像被鬼上身一般创作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_第3张图片
《马赛曲》


Chapter 4 《一夜之间的天才——<马赛曲>》

1792年4月2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被鬼上身一般创作吧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