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总结】FDU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大一专业课总结

    【写在前面】

    进了大学后,首先需要抛弃的就是过去的观念:不管什么课,考试成绩优秀就足矣。事实上,很多拿到A的课,都是考期末突击赶出来的,常常过了一个假期就忘光了。记得半导体物理老师说过:“你们学习这门课,过了一个假期肯定会忘。甚至你们本科学到的这些知识到了研究生时基本就忘光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珍惜当下,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以后用到这些知识时不用再吃力地重新学一遍,而是稍微捡捡就能用。”(大意如此)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知识的海洋无边无岸,想要像高中那样完全掌握所有的课程难如登天。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这些课呢?一来为了扩展知识面,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更高阶段的自学经历做好铺垫。虽然我还在迷茫,但坚持学好大学的每一门课总归是没有错的。当然,我还是坚持认为:能力大于成绩。一定要记得自己学过什么,有多少忘记了,有多少还记得,有多少掌握了,有多少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我知道这很难,因为我也遗忘了很多东西,但我们总要努力去做,趁现在为时未晚。

    课程总结先从几乎完全忘记的大一专业课开始,希望这些能够为后来者指引明路,同时也借着写这篇文章来将自己过去的所学整理归纳。本文章的目的在于回顾而非排雷,因此老师的名字将不会列出。当然,如果有学弟学妹想要了解一些老师的情况,也可以联系我。我会尽力解决。不过,虽然大家都想选到好老师,但学习的终归是自己,而不是老师,我们在选择老师时,想想最后考试时,老师是否也在选择我们?

    本文内容会不断补充,在一开始时内容会很不成熟,望海涵。

    1.《数学分析B》

    大一时还没有分流,大家都是技术科学实验班,因此学的都是基础课,专业性要弱一些。数学分析B算是基础中的基础。其难度略高于高等数学,相较于高数增加了很多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证明。实际上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其中的计算方法已经足够。我本人就是因为缺少数学思维最后放弃了数学而跑去学物理竞赛的(笑)。

    2.《线性代数》

    个人看来,线性代数知识的重要性被我们忽略了,近年来机器学习的巨浪带动了算法的不断进步,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线性代数知识。因此,如果问我有哪科是我最想重修的,我会选择线性代数。

    3.《大学物理B》

     同样,大物主要是在为工艺打基础,其实很多东西以后都接触不到。光学部分拓展的比较多,可能是为了给以后想要分流到电光源的学生打基础。当然不同老师有不同的讲课侧重点,来自微电子系的老师更喜欢讲一些微电子的知识。

    4.《程序设计》

    其实是C语言入门。不论是软硬兼修的微电子学生,还是专攻软件的cs学生,将来码代码的能力都是要有的。学习了C语言后,对于其他语言的脉络也会有一个大体的思路,至少在接触到新的语言后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不至于手足无措。

    5.《模拟电子学基础》

    被称为“小模电”的这门课,实际上应该叫《电路理论基础》。算是大一唯一一门和微电子有密切关联的课。第一次在这门课上接触到了拉普拉斯变换,在没有学习《信号与系统》时确实很难理解,只能把它当成一种工具,默默记下来。老师推荐了一本哈工大出版社的《电路理论基础》,里面的内容严谨详尽,我认为即使在大二结束时再回头看,也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门课程中,当时可能有各种原因没能好好品透其中的内容,之后再看才发现别有洞天。因此很多同学一考完试就把书卖掉了,其实是很不明智的。至少我现在还在还把《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基础》这几本书放在书架上,总会有需要它们的时候。

    在我看来,大一专业课的重要性在于介绍了不同于高中的学习体系,完全将以高考为导向的学习思路颠覆,变成了知识的扩张与融合。不再有考纲限制学生们要学什么东西,对于有目标的同学来说,要尽可能的学习对自己将来有帮助的知识,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学科之间不再以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划分,各学科交叉融合,就比如跨领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大趋势。因此,对自己的大学生涯需要尽早有大体的方向,才能把时间花在对自己有用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总结,微电子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