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码之I帧 、P帧、B帧

视频传输原理
视频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的原理,通过播放一系列的图片,使人眼产生运动的感觉。单纯传输视频画面,视频量非常大,对现有的网络和存储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为了能够使视频便于传输和存储,人们发现视频有大量重复的信息,如果将重复信息在发送端去掉,在接收端恢复出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视频数据的文件,因此有了H.264视频压缩标准。

在H.264压缩标准中I帧、P帧、B帧用于表示传输的视频画面。


  1. I帧又称帧内编码帧,是一种自带全部信息的独立帧,无需参考其他图像便可独立进行解码,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张静态画面。视频序列中的第一个帧始终都是I帧,因为它是关键帧。

  2. P帧
    P帧又称帧间预测编码帧,需要参考前面的I帧才能进行编码。表示的是当前帧画面与前一帧(前一帧可能是I帧也可能是P帧)的差别。解码时需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叠加上本帧定义的差别,生成最终画面。与I帧相比,P帧通常占用更少的数据位,但不足是,由于P帧对前面的P和I参考帧有着复杂的依耐性,因此对传输错误非常敏感。

  3. B帧
    B帧又称双向预测编码帧,也就是B帧记录的是本帧与前后帧的差别。也就是说要解码B帧,不仅要取得之前的缓存画面,还要解码之后的画面,通过前后画面的与本帧数据的叠加取得最终的画面。B帧压缩率高,但是对解码性能要求较高。

  4. 总结
    I帧只需考虑本帧;P帧记录的是与前一帧的差别;B帧记录的是前一帧及后一帧的差别,能节约更多的空间,视频文件小了,但相对来说解码的时候就比较麻烦。因为在解码时,不仅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而且要知道下一个I或者P的画面,对于不支持B帧解码的播放器容易卡顿。

视频监控系统中预览的视频画面是实时的,对画面的流畅性要求较高。
采用I帧、P帧进行视频传输可以提高网络的适应能力,
且能降低解码成本所以现阶段的视频解码都只采用I帧和P帧进行传输。

海康摄像机编码,I帧间隔是50,含49个P帧。

你可能感兴趣的:(04--Android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