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的感想与总结

总述

前段时间,从图书馆借了《科学哲学》这本书,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哲学教授萨米尔·奥卡沙著,韩广忠译,译林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447-3276-5。这本书是一本科学哲学的入门读物,对科学哲学中几个广泛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概要但不失偏颇的讲解。而且双语排版我非常喜欢,既可以看到作者原文,也能够看到译文,也不失为练习英语阅读的好材料。

总结 和 感想

这本书总共有7章。

  • 第一章 何为科学。首先讲了现代科学的起源,其中举的例子也都是中学时期能了解过的,包括托勒密天文学中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在比萨尔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以及圣经中物种是上帝创造的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论(范式)的演进过程(科学变迁和科学革命一章中指出,科学革命带来了范式的更替)。然后作者有对科学和伪科学的定义,以波普尔的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第二章 科学推理。讲解了演绎和归纳。这章让我感触很大。以前从未想过一个理论或者一个定理、定律如何得来,只知道记住,没有从根本上好好想过。演绎,就是在前提全部为真的情况下得到一个正确的推论。亦即,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一定为真。然而,现实中很少能通过演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理论。大多数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归纳。也就是说,从某对象已被检验的前提推论到关于对象未被检验的结论。我觉得抽样质检也是这样的一种方法。通过抽取有限的样本,然后推出大量产品的质量情况。换句话说,就是从有限的结果推导出一个广泛的结论。这在很多科研过程中被使用。可是,我们从未考虑这种情况的可靠性。比如,我们检测到的样本没问题,就一定代表剩下的样本没问题吗?当然这有一个概率问题。这里对于概率,作者也进行了阐述。我们常常被意识到的概率可能大部分都是数学上的频率式解释,然而对于概率,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可能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大致说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可能是一个估计的量,主要的目的是在表现出我们对这件事发生所持的态度——很可能发生(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很高),很难发生(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等。我们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中,也会有概率的影响,如果我们做实验,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一样,虽然我们不能保证下次一定一样(就算下次被验证了,还有下次的下次,不可能全部都被验证),但是我们会觉得下次发生的概率很高,然后得到一个推论或者一个理论。因此,现在科学研究中,归纳被广泛的采用了。除此以外,这一章作者还介绍了休谟问题(运用归纳的正确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被证明),休谟认为,我们归纳推论都是建立在自然的齐一性假设上,但是我们无法证明齐一性的正确性。(自己想象貌似确实是这样的,虽然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但是万一有人说,明天太阳不会从东方升起,我们很可能认为他要不然是疯子,要不然就是科幻小说看多了,或着认为他生命是否即将结束。但是如果明天太阳没有从东方升起,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目前的科学体系中的范式无法预知,必然带来一个新的科学革命,我觉得)。最后要说的,就是关于最佳说明的推理IBE。这也是我们可能容易犯“理所当然”这种错误的原因。
  • 第三章 科学中的解释。作者首先介绍了亨普尔的覆盖率解释模型(普适定律+特定事实->待解释的现象)。这个模型并不能够表现出所有的解释。解释,根据此模型,也能够用于预测,毕竟当事实发生时,如果有个定律,我们肯能就想到即将发生什么。但是,问题就来了——对称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们只是预测,但并不是解释。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一根旗杆影子的长度,结合勾股定理,就能得到旗杆的长度,但是这并不是旗杆为什么这么高的解释,我们只是得到他的长度(这就是所说的预测)。而至于旗杆为什么这么高,这是设计人员的锅。说到这,我们又发现另外一个解释的方法——因果性。我们平常生活中并没有区分解释和因果。我们说为什么这个事情发生了,很能也会这么说,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个甚?但是,这个貌似也不能解释所有的事情,比如水是 H2O ,这个解释就不是因果性的。看到这,我发现科学哲学很多时候都期望能找到一个万能的手段去达成一件事情,可是,现存的每个方法都有不同的缺陷,所以哲学家总在不停的思考和辩论吧。
  • 第四章 实在论(realism)和反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为世界提供一种正确描述。而反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对世界的某个特定的部分——“可观察的”部分——提供一种正确的描述。至于世界“不可观察“的部分,按照反实在论者的观点,科学所描述的是真是假都无关紧要。这块儿,我很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可观察,什么是不可观察。作者举了电子的例子。以前一直以为什么电子显微镜,隧道显微镜就能看到电子,现在我觉得,我们只能说,这些设备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下,能够检测到符合我们定义的”电子“的现象,因此,我们就说我们观察到了电子。但是真的是电子吗?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学的理论可靠吗?O(∩_∩)O,感觉有点想不明白了。但是,我觉得,检测也确实能算作一种观察手段。因为有时候,用肉眼确实无法观察到某些微观粒子,使用某种手段,放大到宏观现象,就能用肉眼看到了。然而,这又是基于一种理论解释,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就会用这种理论解释,理论又是基于微观粒子的,因此就检测到了微观粒子。但是,我们确实没有看到这些微观粒子,如果另一个理论出现,同样能解释这种事实,那么原先的粒子还存在吗?突然觉得反实在论貌似也很有道理的样子。毕竟,有时候我们为了解释,假设了一些东西,或者预测存在一些东西,后面再进一步解释的时候,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但那些假设的东西没有观察到的话,如果出现另外一种解释,假设了另一些东西,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因此,反实在论者认为这种没有观察到的东西,无法判断是对是错。
  • 第五章 科学变迁和科学革命。 这章主要介绍了库恩的相关理论。在这章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范式。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奇点临近》书中,但是很不理解,一直觉得范式或许就是一种引领一个时代的新技术。这里,范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某一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某一特定时期都能接受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假设;第二,由上述理论假设解决了的,出现在相关学科教科书上的一系列”范例“或特定科学问题。当出现科学革命时,变然出现范式的更新。或者当现存范式无法解释的事情越来越多时,便催生人们找到一个新的理论,此时科学革命便开始了,就会导致新的范式产生。
  • 第六章 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正如题目所指,这章讲述了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在物理学领域中,作者讲述了关于绝对空间,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不同观点。虽然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都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但是绝对空间是否真的存在呢?目前还未有定论,而且更加激烈。在生物学领域中,作者以生物学中分支分类学派和表现型分类学派的两个不同分类观点进行对比。我本身对生物不是特别懂,但是对其中的那个问题,如果把蜥蜴和鳄鱼划为一个类群,根据分支分类学的观点,此时鸟也属于这个类别。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表现型分类学派的人也这么想),蜥蜴和鳄鱼给人的感觉貌似很像,很可能是亲戚,因此划为一类没问题,但是把鸟划进来,貌似脑洞有点大。但是根据分支分类学派,具有同一个祖先的,应该划为一类,此时,鸟就”乱入“进来了。但是客观的讲,分支分类学派更加理性,表现型分类学派可能偏向于感性的一个认识。或许,这次分支分类学派应该是对的,但是结果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诧异的,毕竟目测上,差别太大了。对于心理学领域中,作者讨论了意识是否是模块化的,主要围着的理论是福多尔在《意识的模块性》一书中提出的。但是,目前我觉得大脑中可能一部分是模块化的,比如语言的学习,味觉,嗅觉等等。像推理之类的,应该是通用的。
  • 第七章 科学和科学批评者。作者首先介绍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现在看来有点贬义,很大程度上会用来指科学崇拜,是一种对科学过于尊敬的态度。确实,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不懂科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贬义词,说明科学在人们心中地位还是非常高的。然而,这当然会影响到其他意识形态的不满,一直和科学有冲突的就是宗教了。先不说国外,国内我们都宣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很多时候,迷信和宗教都有一点渊源,毕竟都会分类到唯心的学派中。因此,在国外,特别是几乎人人都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和科学的冲突更为明显。但科学真的都是价值无涉的吗?或者说,科学都是中立态度,仅提供关于世界的信息吗?貌似也并非如此,现在的科研,很多时候都是受到基金导向,或者有商业盈利的倾向。毕竟,这个世界,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在科研过程中的一切花费,如果没有财力(基金或者公司投资),很难进行下去,更别说得到很好的结果了(这并没有否认意外情况)。所以科学是有倾向的,并不是纯粹的价值无涉。那么,科学真的是好的吗?确实很难回答。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很大程度上还是科学进步带来的结果。

写在结尾

上面的内容,对每章进行了絮絮叨叨的总结,还夹杂着我的一些看法。原书内容广泛而不失精辟,我无法面面俱到,只对每章中我感兴趣,或者我觉得我有一定的理解,或者让我有所思所想的地方记录下来。读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很多事情我从未考虑过,很多内容我没有辩证的看待,科学哲学内容博大精深,如此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也让我有很深的感悟。这本”薄“书,却读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因为很多地方,我都需要反复读,貌似才能理解作者深意,还有不断运行从未真正”思考“的大脑,因此费时。但每次读过一点,合上书本,还会回想书上看到内容,虽然可能没什么结果,但也让我内心不能平静,越想越激动,还会查一查相关资料。可惜看完后没有马上记录下来,甚是遗憾。这本书看完后,觉得我可能会忘记在书中读到的知识,因此花了一晚上,把内容再梳理一遍,整理在这篇博文之中。但是零星细节,我也无法记清,曾经所思所想,亦无法完全记录,希望日后再有新的想法,能够及时记录在博文上。开启博客记录读书内容,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读过此书。我不保证所写内容完全正确,当然哲学问题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吧,欢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过的一些书的读后感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