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断言claims,论题issues,论证arguments
断言:用于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或信念
论题:当我们对一个断言进行审查的时候,即当我们探究断言之真假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论题
论证: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断言,被前提支持的断言是论证的结论;论证不是解释,也不是说服
两种好的论证:
1.演绎论证:被称为“有效的”,一个有效的论证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形(感觉有点像三段论)
2.非演绎论证:并不证明其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如果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为真,那么提高了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分评估论证,为两个方面:逻辑和真假;
一方面,我们从逻辑的角度评估论证,该论证是在证明还是在支持其结论?这是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还是一个较强的非演绎论证?
另一方面,我们从真假的角度评论论证。
第三章: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清晰的写作
模糊
歧义(语意歧义、组合歧义(当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词语是指集合体,还是构成集合体中个别成员时就出现了组合歧义,要注意分解谬误与合成谬误)语形歧义(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作为两种以上的解释时,这个句子就含有语形歧义)指代歧义(如果一个代词所指的事物或对象不明时,就会产生指代歧义))
为了消除歧义,可以表达为:
抽象(一个断言表达的越不具体,该断言就越抽象)
综上,所以要定义术语
1、定义的目的:
1)告知词语的日常意义(词典定义)
2)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约定定义)
3)减轻模糊、抽象、或者消除歧义(精确定义)
4)用于说服(带有个人情感的修辞、说服)
2、定义的种类:
1)实指定义:通过指明词语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的对象的典型例子所下的定义
2)同义词定义:给出被定义术语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或短语
3)分析定义:确定被定义术语所指对象的必要特征,从而明确术语所指的对象,这样定义通常是明确属和种(词典上的定义通常是分析定义)
3、定义的注意事项
1)不能使得辩论的任何一方处于不利地位
2)定义必须是清晰的
3.5论文写作
总结:
第四章、可信度
4.1、断言及其来源: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4.2、评估断言的内容
1)该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冲突吗?
2)该断言与我们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4.3、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对信息来源的质疑氛围两类:1)其实否具备关于争议问题的知识;2)其诚信度、客观性及准确性;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呢?——教育、经验、成就、声誉、职位
4.4、可信度与新闻媒体:
第四章总结
第五章: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
5.1委婉语和粗直语
5.2修辞性定义(说服行定义)与修辞性解释(貌似解释的修辞技巧)
5.3刻板印象: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毫无证据的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5.4暗示(意味深长的提及或假省法)
5.5加载问题:是一种有鲜明特色的暗示(例如:你一直这么喜欢赌博吗?)
5.6闪烁其词: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大概、也许、可能是、等)
5.7贬抑: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只不过、所谓的、然而、不过、仍然、等)
5.8嘲笑、嘲弄、讽刺: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5.9夸张:过分夸大
5.10替代证明:表明某个证明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可又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据消息人士称、显而易见、研究表明、有充分理由相信)
5.11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修辞类比用于替代论证,包括暗语和明喻两种,修辞类比包括比较,有一些比较是有问题的,需要注意:
1)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2)使用的是同一种比较标准吗?
3)比较项是可比的吗?
4)比较是否可以用平均数表达?
5.12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骗人的照片利用角度时间差等影像骗局
总结:
第六章:更多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
6.1源自愤怒的“论证”
愤怒导致不合逻辑的两个表现:
1)在实际并没有理由时误以为已经获悉了愤怒的理由;
2)由一件事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一无关事件的评价;
源自愤怒的“论证”由煽动性语言加某种“结论”组成,一个特别危险的类型就是“寻找替罪羊”——因面临的困难而责备特定的群体或个人
6.2威吓手段
试图吓唬人们去做某事或者接受某种立场,就是采用威吓手段,就是采用的威吓手段,诉诸武力的论证则是威吓的一种特殊手段
6.3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若因为对某人所怀有的怜悯之心比我们持有己无关之事的某种立场,这就是一种有名的谬误:“诉诸同情的谬误”;
当我们由于妒忌而对某人吹毛求疵时,我们就陷入一种谬误:鱼子妒忌的“论证”;
自负一方面会会使我们夸大自己的成就能力,另一方面会令我们作出其他无关判断。自负感尤其让我们易受阿谀奉承的影像;
引起某人的负疚感以促使他决策是否该做出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人负疚
希望、渴望和厌恶也可能让我们偏离逻辑。当我们仅仅因为若某判断为真则令人愉快(或不快)而接受(或拒斥)它时,就会犯一种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
大多数人都渴望被人喜欢、被社交界认可,人们往往也不愿意被一接受自己的人冷落。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留,可能促使我们接受某判断,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我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或者可以避免与“同伴”意见分歧),当我们这样做或试图让别人这样做时,就犯了同辈压力“论证”的谬误。
群体思维的谬误,指人们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替代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该谬误的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就是民族自豪感或民族主义,一种能导致我们盲目认同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做法的有力的、强烈的情感
6.4合理化
人们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时,就犯了合理化的过错。
6.5众所周知······
仅以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或者相当多的人(这些人并非权威专家)相信它为根据,力劝某人接受某个判断(或者成为某人这样做的受害者)时,我们就犯了诉诸公众的“论证”的谬误
值得一提的是两种诉诸种人“论证”的变体:诉诸司空见惯和诉诸传统(其他人都这样——神对我不公平;历来都是如此)
6.6主观主义谬误
主观主义的谬误就是指:因为某人认为某事(个人观点除外)为真,所以该事为真
6.7相对主义谬误
该谬误的特点:一方面认为自己族群的道德观点普遍使用,同时又坚持认为该标准不适用于那些不接受该标准的群体。
6.8以错制错
假设你对楼上的住户深夜来回踱步感到厌烦,因此,为了报复,你租了一辆拖车把他们家的小汽车拖进河里去。这就犯了“以错制错”的谬误;另一方面,为免受面临的伤害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此为由给自己的行为辩护,就不是谬误;为避免劫匪伤害你而殴打他,就是其例
6.9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
若在一场对话中引入一个话题,转移了最初的要点,尤其当引入的新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话题,那就是在转移注意力(红鲱鱼);一般而言,转移注意力指把注意力从一个话题引开,转移到另一个话题;烟幕弹则倾向于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季度复杂化,直至最初的问题迷失在(语言的)“烟幕弹”中
第六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