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联合早报】白宫三分之一分量在北京

白宫三分之一分量在北京


《联合早报》 杜平 (2006-12-15)   
 

  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昨天开幕,今天下午结束。无需看对话的内容和结果,单看美方代表团的阵容,外行人也会惊奇地瞪大眼睛。

  布什政府内阁总共有21名成员,出席这次对话的竟然有七人,不仅在数量上占了三分之一,而且更涉及政府的各个要害部门。笔者现在还想不出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形,但至少在中美之间,这绝对是破天荒头一次。仅此一点,便可看出白宫对这次战略对话的重视程度。

七大阁员倾巢而出

  为何如此重视?毫无疑问,处理现实问题,解决贸易纠纷,扩大商业利益,寻求战略合作,统统都是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却在这些具体事务之外。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美国必须格外重视中国的时候了。

  布什上台已经六年,经过这些年来的反复交手和反思,华盛顿的当政者似乎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逆转,而且也并非必定就是威胁。这不再是一个是否或能否遏制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否从自身利益出发予以因势利导的问题。若美国继续犹豫不决,予以怠慢和轻视,甚至予以阻挠和敌视,那将是一个历史性错误。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白宫这次才兴师动众,以“唯一超级大国”之尊,责令众多行政部门的首长倾巢而出。这个事实看上去很简单,但在简单的事实下面往往就是深谋远虑。简言之,由于在中国具有广泛而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利益,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已经压倒了针对中国的疑虑。

  在经济战略对话启动之前,中美之间已经有副外长级战略对话机制。但由于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退出政坛,加上中国副外长戴秉国改任中央外事办主任,结果使这一对话机制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动力。而现在的经济战略对话,原本只不过是步其后尘,但其重要性却出人意料,远远超过了外交层面的单一对话模式。

利益相关之处越来越多

  经济对话的重要性高于外交对话,原因并非是两国政府刻意为之,而纯粹是时势推动之必然结果。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两国发生经贸摩擦和争执的次数与频率,已经超过政治领域的纷争。过去几十年,北京和华盛顿一直泡在政治与外交较量的旋涡中,现在各种陌生的纠纷急剧增加,使原有的外交磋商模式捉襟见肘。这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当然是进步,而且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因为,中美两国接触面的大幅度铺展和深入,使得双边交往走出了狭窄的外交层面,使利益相关的情形随处可见。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片面的战略主张、任何一个利益集团或者任何单一的政策手段,都无法独自影响或主导双边关系的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利益相关之处太多,所以矛盾和纠纷也自然变得越来越频繁。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消极现象,容易使人觉得中美关系的质量很差。可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正好相反。因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两国在遇到纠纷和争执时,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共同点,以免损及自己的更多利益。

  要问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这里。时至今日,中美两国早已超越了“有我无你”的敌我心态。虽然和谐相处并不容易,但双方都越来越在乎对方的行为,都在有意识地学习如何与对方相处。

历史大背景下的小争执

  在人类历史上,大国的兴衰是一条主线,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兴衰的过程似乎也在加速。仅仅在二十世纪,从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一直到大英帝国和庞大的苏联帝国,一个接一个迅速崛起,但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催化之下,却都一个接一个迅速地衰落,甚至灭亡。迄今为止,只有美国还算例外。

  美国在百年前崛起之初,世界群雄并立,烽烟四起。当时的超强英国,眼看难以独自应付众多挑战,所以屈身寻求美国的合作。虽然英国最终还是日落西山,但在与新兴大国的合作中,却使衰落的过程得以延缓。而与此同时,美国也避免了与英国的正面冲突,从而保存了后来居上的活力。

  现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也被世人视为新老强国之间的竞争。假若真是如此,其过程和结果又会如何?

  历史有时候难免会往返重复,但人类也有智慧减少历史车轮的惯性,甚至有能力改变历史演变的方向。中美两国目前在北京举行的经济战略对话,就是用新思维和新方式来共同塑造新世纪历史的重要尝试。

  由这个视角观之,中美之间现有的很多问题,包括因为贸易不平衡而导致的纠纷,就显得微不足道。若干年之后,当人们静下心来回顾中美两国官员为了某些蝇头小利而互不相让,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想必都会要问一下“何必如此”。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美国两高官发表讲话 人民币汇率今日再创新高


2006-12-15)    中新网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6年12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8185元,再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12月14日和15日两天,中美之间展开首次战略经济对话。14日,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在人民大会堂敦促中国增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14日也重申,灵活的汇率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而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首日,人民币已经冲破7.82的整数关口,今日则再创新高。

  2006年12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其他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欧元对人民币10.2753元,100日元对人民币为6.6236元,1港元对人民币1.00602元, 1英镑对人民币15.3274元。

《联合早报》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难点和关键点


(2006-12-15)


 

  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贸易代表施瓦布、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能源部长博德曼,一个囊括了所有美国经济决策者的高级代表团将赶赴中国,出席12月14日到15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这是世界经济两大引擎之间一次前所未有、引人瞩目的对话,但是,高调门、高规格并不能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顺利运行提供保证。战略对话也可能出现这样一幅图景:与会者聊聊天,签几单贸易合同,然后结束---与普通的商业会议无异。事实上,关注此次对话的世界媒体,多数认为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并不会取得惊人的突破性成果。

  这种猜测并非没有道理。在中美庞大而密切的经济交流表象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子。在今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这种不稳定因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美国人转化为对中美经济交流现状的负面性评价,并集中在人民币汇率、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方面的“退步”等问题上。然而,美国的这种评估,即使不是错误的,起码也是不全面的。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已经

  在进行改革;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工业和市场准入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未收缩,而是有所调适,以更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产业结构调整。至于中美贸易逆差,双方甚至连统计方法也不一样。

  双方对经济交流态势判断的不同只是对话的难点之一。难点还在于,即使美国方面对中国经济的种种批评不是全然无的放矢,但也没有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加大了政策杠杆操控的难度,也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必须谨慎温和的原因所在。此外,在急切的利益诉求考量下,美国人是否做好了对话的心理准备尚是疑问---此前从商务部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等美国政府机构传出的声音,多次表明美国要做中国经济的老师而非对话伙伴的态势。美国媒体将这次对话解读为“美国试图驯服中国虎”,也反映出了某种急躁情绪。

  在经济交流形势判断不一致、缺乏对中国经济的深刻了解、对话所需的平等态度还不确立这样的前提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顺利进行的关键其实不是尽可能地在诸多方面找到共识,在目前,这一目标不易达成。需要的,除了时间,还是时间。美国需要时间深入解读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也需要对自己的对华经济政策重做评估---这一点他们很少想到;中国需要时间进一步在各方面推进改革,也需要时间向美国展示改革的成果。而赢得时间的前提,是耐心。

  中国在美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利益所在。美国之于中国,同样如此。这一点是为双方所共同认知的。这为中美经济更加契合提供了可能,而要更加契合,避免情绪化态度和急功近利心态,至关重要。

  徐立凡

《联合早报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M1.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