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很久的三国,发现自己从没写过孙吴阵营的任何一个人。
不是把我把东吴遗忘了,而是老孙家这帮人关系太尼玛乱了……
今天就让我来啃啃这个硬骨头,先从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说起。
本文将从孙皓入手,深入剖析一下孙吴帝国灭亡的原因。
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名叫孙皓。
相信很多人对孙皓都很陌生,甚至很多人除了知道孙坚、孙策、孙权爷仨以外,根本不知道老孙家的后继者都是谁。
我们之所以对老孙家的人感到陌生,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三国演义》写的太精彩,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太强。
《三国演义》的主角是刘蜀,反派是曹魏,老孙家的人在演义里就像是打酱油的,所以读者关注的重心根本就不在老孙家。
其次,吴国的政治太乱,让人看不懂。
吴国的政治那可不叫一般的乱,今天闹个党争,明天搞场政变。作为吃瓜群众,哪有功夫去理这一团乱麻。
最后,孙权太长寿,抢走很多戏份。
孙权本身就是曹操和刘备的儿子辈,再加上他及其长寿,将近七十多岁的年龄,几乎见证了三国时期每一个精彩瞬间,抢走了很多戏份,让我们无心顾及他的继承者。
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孙权是吴国建国后的唯一领导人。
其实不然。
孙吴帝国自孙权称帝至孙皓亡国,历经五十二年,共有四位皇帝。
孙权在乱世中奋斗一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帝,孙权的称帝之路请参看《孙权和他的建国大业》。
然而孙权称帝之后日子过得并不顺心,他在位期间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导致吴国这个国家一直处在一种很拧巴的状态。
拧巴来拧巴去,孙皓稀里糊涂就当上了皇帝。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是孙权第三子孙和的儿子。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古时候的皇帝不都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吗?如果吴国有四代皇帝,那么孙皓不应该是孙权的曾孙吗?
按照常理来说确实应该是这样,但是吴国就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国家。
所以在弄清楚孙皓究竟是怎么当上皇帝之前,我们有必要来理一理老孙家的家谱。
需要说明的是:孙家是一个大家族,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制作的这份家谱中,只收录了与本文相关的人物。
友情提示:为了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文,建议小伙伴们仔细观看这份家谱,还是那句话,老孙家这帮人的关系太尼玛乱了......
我总在强调老孙家这帮人的关系乱,究竟乱成什么程度呢?我这就来给大家捋一捋。
孙权杀儿子孙霸;孙峻逼死叔叔孙和;孙峻还和姑姑孙鲁班乱搞不正当关系;孙綝把叔叔孙亮赶下台;孙休杀侄子孙綝;孙皓杀叔叔孙奋。
孙家人就这样杀来杀去、搞来搞去、闹来闹去,传了四代。
那么,这样一个乱哄哄的家族,这样一个乱哄哄的国家,究竟是怎样传承了四代呢?
下面我再给大家捋一捋孙家的四代传承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话说老年孙权称帝以后却遭遇丧子之痛,他的长子孙登,也就是吴国的太子病死了。
可是孙权迟迟没有明确自己的继承人,导致吴国大臣因为分别支持新任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而出现党派纷争,这个事件史称“南鲁党争”,事件具体经过请参看《糟心的南鲁党争》。
南鲁党争的结局是孙权流放了太子孙和,处死了鲁王孙霸。
这个时候孙权脑门子一热,没有立相对年长的孙休为太子,反而让自己最小的儿子孙亮做继承人。
孙权临死前,把后事托付给诸葛恪和孙峻等人,自己高高兴兴的去世了,留下一大堆烂摊子。
孙亮登基为帝时只有十岁,国家大事自然都交给了顾命大臣诸葛恪。
执掌大权的诸葛恪最初还挺会办事,深得民心。随着权力和声望的增长,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后来诸葛恪不顾劝阻劳师动众北伐,结果大败而回颜面扫地,大失民心。孙峻趁此机会想要夺取权力。
在得到小皇帝孙亮的支持后,孙峻发动政变,搞死了诸葛恪,从此大权独揽。
孙峻绝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的黑历史这里就不列举了。
不过孙峻死的很有意思,据《三国志》记载,孙峻做梦梦到诸葛恪来杀自己,然后他就在梦里被诸葛恪杀死了!
没错,孙峻就这么奇葩的死掉了。
《三国志》原话是:遂梦为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
孙峻死后,孙綝继承了他的权力,开始在皇宫中横行。
当时孙亮已经长大,孙綝的飞扬跋扈让孙亮越发看不顺眼,于是孙亮就和自己的姐姐孙鲁班等人算计着弄死孙綝。
不料诛杀孙綝的计划遭到泄密,孙綝先下手为强把孙亮赶下台,立孙休为皇帝。
我猜孙休心里一定这样想过:“当初早立我为太子不就没这么多屁事了!现在还不是轮到我来做皇帝?让我来给你们擦屁股?”
孙綝也是没长脑子,既然你要找个傀儡皇帝,干嘛不挑一个好欺负的,要知道孙休当时已经二十四岁,正是干劲十足的年龄,他岂会任人摆布?
所以孙休当上皇帝以后,在张布、丁奉等大臣的帮助下搞了场“鸿门宴”,在酒桌上除掉了孙綝。
这个孙綝死的也很奇葩:赴宴当天,孙綝预感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就跟他老婆说:“我觉得这个酒局没准有问题,但是皇帝请我喝酒我也不能中途离席啊。这样吧,我走了之后你就放火把咱家房子点着,我一看着火就有理由回家了!”
《三国志》原话是:国家屡有命,不可辞。可豫整兵,令府内起火,因是可得速还。
能想出这样的主意也是没谁了!
孙休在位期间,吴国的老百姓总算是过上了几年消停日子。
可是孙休有一个毛病:太重感情,太过专一。
具体表现为他在位期间一味的重用老相好张布、濮阳兴等人,导致吴国权力和人才的失衡。
陈寿因此评价孙休: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
意思就是:孙休眼中只有他的好基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并没什么卵用。
孙休死后,按照常理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位,但是别忘了吴国可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国家。
张布、濮阳兴在孙休死后开始规划孙休的身后事,有感于吴国多年来的动乱和天下大势,这老哥俩琢磨:也许我们的国家需要一个更成熟的人来做皇帝!
那么谁才是最合适的人呢?选来选去,孙皓就成为那个被选中的人。
为什么孙皓会被选中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孙权在生前就很喜欢孙皓。
《三国志》记载:(孙和妻室何姬)生男,权喜,名之曰彭祖,即皓也。
也就是说打孙皓下生起孙权就很喜欢自己这个孙子,还亲自给孙皓命名。
其次:孙皓多年的基层生活让他积攒了一定人脉。
在张布、濮阳兴满后宫挑选合适的皇帝人选时,一个叫万彧的大臣推荐说:“我以前跟孙皓共事过,我认为他挺合适,有当年孙策的气概!”
张布等人找到孙皓一看确实不同凡响,最后就敲定了孙皓做皇帝。
可以看出来,孙皓是有一定人脉的,没有支持者他也不会在众多的宗室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再次:孙休在位时就已经开始提拔孙皓。
受父亲孙和的牵连,孙皓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要说皇位,就连贵族的身份都与他无缘。
到了孙休掌权时,孙皓终于被人想起,并重新获得了贵族的身份,让他有资格成为皇帝的候选人。
最后:孙皓的年龄和阅历刚刚好。
张布和濮阳兴就是要找一个年龄适中,最好还有一定阅历的皇室成员。
孙皓当时二十三岁,不算太嫩也不算太老,年纪正好;
孙皓常年随父亲流放在地方,饱尝人间疾苦,积累了一定的人生阅历。
综上所述,在当时没有比孙皓更合适的皇帝人选了。
吴永安七年,孙皓登基,改元元兴,正式成为吴国第四任君主。
孙皓开始了他长达十六年的统治,也开始了他饱受争议充满血腥的抗争之路。
那么,孙皓在抗争什么呢?
孙皓登基时,蜀汉已经灭亡,天下一统已经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当时吴国的国情完全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晋国灭掉吴国只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孙皓和他的国家无疑是在做最后的抗争。
在当时,晋国之所以迟迟没有灭掉吴国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晋国刚刚建立,需要稳固内政。
司马昭掌权时期,魏国消灭了蜀汉,不久之后司马昭就去世了。
继承者司马炎再也无需隐藏什么,很快就称帝建国。
地球人都知道,司马家是通过赤裸裸的不正当手段取得的权力,在这样的大条件下建国,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刚登基的司马炎必须要花时间来稳固内政,他可没工夫搭理穷横穷横的吴国。
其次,晋国刚刚吃掉蜀汉,需要好好消化。
蜀汉可是个大肉包子,一口吃掉这个肉包子之后,晋国被撑得扶墙走,如果不好好消化一下会得胃病的。
最后,晋国在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与其为了征服一个国家而发动一场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不如休息一下攒出一个大招,一招致命岂不更爽!
况且吴国有长江天险做屏障,不是说灭亡就能灭亡的。晋国要花些时间造大船,也要花些时间种地积攒粮草,需要准备的事情还多着呢。
司马家厉兵秣马的同时,老孙家也没闲着。
此时的孙皓在干什么呢?为什么说他的反抗是充满争议和血腥的呢?
刚当上皇帝的孙皓做了很多深得民心的事,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与民休息,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张布、濮阳兴也很欣慰,自己终究没有选错人。
可是好景不长,孙皓的血腥本性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可以想象,年纪轻轻的孙皓就经历流放贬谪之苦,也亲眼见证了家族之中的腥风血雨,甚至他的父母死在他眼前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给孙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使他的内心变得扭曲。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孙皓完全是一个变态色魔杀人狂。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中记载了孙皓的“花式杀人法”,诸如扒皮、凿眼、锯头、抛尸都是家常便饭;
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乡村名流,不顺心思就杀掉;
他把河水引入后宫,看哪个宫女不顺眼就丢到水里淹死,任尸体被水流冲走;
他会定期举办宫廷宴会,找大臣们来喝酒,命令大臣们必须喝醉,然后找人拿小本本记下大臣们在宴会上的过失;
他很讨厌别人瞅他,如果让他感觉谁用不尊敬的眼神瞅他,他会问一句:“你瞅啥?”然后在小本本上记下:今天谁谁谁瞅我了;
如果谁在背后说他坏话被他知道了,他也会记在小本本里,留作秋后算账;
他还是一个好色之徒,后宫佳丽几余人仍解不了他的饥渴。
相信通过我的描述,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孙皓简直变态的不是人!
没错,《三国志》中对于孙皓变态行径的描述就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仿佛陈寿在刻意渲染孙皓的变态。
或者说,陈寿是在有意抹黑孙皓!
那么陈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很好理解。
要知道孙皓当时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司马家统一天下的唯一障碍,只有把孙皓描绘成一个嗜血、变态、妖魔化的人,司马家的统一之路才名正言顺。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写的,失败者孙皓没有权利决定自己被描绘成什么样子,而陈寿无非是一个执笔人罢了。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找来很多史料努力想要给孙皓洗白,结果越洗越黑。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了孙皓这样一段故事:
孙皓杀了帮助自己上位的张布,还把张布的一个女儿纳入自己的后宫。我们姑且称这个女儿为小张,小张很受孙皓宠爱。
有一次孙皓问小张:“你爸爸呢?”
这很明显是明知故问,而且带有挑衅的意思。
小张不甘示弱,回答:“被你这个傻逼杀了呗!”
孙皓被惹怒了,当场把小张乱棍打死。
没过几天孙皓后悔了,想来小张应该是及其美貌的,以至于孙皓饥渴难耐,命人照着小张的样子雕了一尊木头雕像摆在床头,整日意淫。
后来孙皓问身边的仆从:“张布还有别的女儿吗?”
仆从回答说:“还真有一个大张,但是已经嫁人了。”
孙皓说:“不管嫁给谁,把她给我抢过来!”
大张被抢来纳入孙皓的后宫,从此孙皓和大张没日没夜的嘿嘿嘿,也不上朝了。
后来大张就给累死了,孙皓给大张举行了无比奢华的葬礼,并且亲自守丧半年没有露面。
因为葬礼太奢华,孙皓又许久没有露面,于是民间流传:那场奢华的葬礼埋葬的根本不是大张,而是孙皓本人!孙皓其实已经死了!现在坐在龙椅上的那个孙皓,是一个姓何的小子假扮的!
这个狗血的故事听起来像不像《三国机密》里的情节,大家可能以为我在一本正经的扯犊子,所以我还是把原文给大家列出来吧:
皓以张布女为美人,有宠,皓问曰:"汝父所在?"答曰:"贼以杀之。"皓大怒,棒杀之。后思其颜色,使巧工刻木作美人形象,恒置座侧。问左右:"布复有女否?"答曰:"布大女適故卫尉冯朝子纯。"即夺纯妻入宫,大有宠,拜为左夫人,昼夜与夫人房宴,不听朝政......会夫人死,皓哀愍思念,葬于苑中,大作冢,使工匠刻柏作木人,内冢中以为兵卫,以金银珍玩之物送葬,不可称计。已葬之后,皓治丧於内,半年不出。国人见葬太奢丽,皆谓皓已死,所葬者是也。皓舅子何都颜状似皓,云都代立。
裴松之引用《江表传》中这个狗血的故事,显然是想给孙皓洗白,想证明孙皓确实被掉包了,真正的孙皓已死,《三国志》里那个变态的孙皓只是替身。然并卵,这个故事只是给孙皓徒增了一段绯闻而已。
然而,不管敌人怎么抹黑自己,不管历史的潮流如何,孙皓一直倔强的抵抗着。
孙皓在位期间,从未停止对晋国主动出击,其间还曾亲自率军北伐一次。
面对日益强大的晋国,孙皓的进攻无疑是以卵击石,非但没有取得有利的战果,还加速消耗着吴国早已疲乏的国力。
晋咸宁五年,养精蓄锐多年的晋国终于攒完大招,司马炎钦点六路大军,水陆并进大举伐吴。
孙皓毫不畏惧奋起抵抗,无奈吴国上下早已是一盘散沙,根本无力抵挡来势汹汹的晋军。
晋太康元年,孙皓开城投降,吴国灭亡。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回首混乱的吴国,让我看看这个国家灭亡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一,制度缺失,毫无规则。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吴国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礼法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一点从孙权称帝之后的一系列不走心的行为就能看出来。
吴国建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皇后,人们心目中的皇后是布夫人,也就是各类三国游戏中杜撰的那位步练师;
吴国继承人的确立根本没有规则可言,国家继承人这么重要的事情,这个国家从来没走过心;
诸如丞相等重要官职在吴国完全是摆设,吴国第一任丞相叫什么来着我忘了,总之身为丞相这个人连一篇基本的传记都没有。
简而言之,吴国是一个各种制度都不健全的国家,这个国家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方向,连最基本的治国纲领都很模糊。
要知道魏国有九品中正制作为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蜀汉至少也有“兴复汉室”这样的精神口号。吴国有什么?我们不知道。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整个国民的思想完全是混乱的。这就是为什么吴国宗室之间杀来杀去、搞来搞去、闹来闹去,反正也没规则,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呗。
这样一个荒唐的国家岂能长久?
第二,南鲁党争,祸害深远。
吴国赖以建国的江东地区,本身就是一片世家大族的聚集地,士族与这个国家的矛盾一直存在,南鲁党争无疑激化了这种矛盾。
孙权意图通过南鲁党争彻底消除矛盾,他杀掉了一大批诸如陆逊这样的士族领袖,最后发现自己注定失败。
在这场南鲁党争里,孙权是最大的失败者,陆逊是最大的牺牲品,整个国家则沦为最大的受害者。
这个国家已经分裂,各个阶层间的矛盾也已经被激化,灭亡是注定的。
第三,外戚乱政,权臣当道。
这两点本来应该分开讲,后来我发现,在吴国外戚就是权臣,权臣就是外戚,翻过来调过去就是他们老孙家的人自己瞎胡闹。
孙峻和孙綝这两个孙姓权臣把持朝政多年,把吴国本就混乱的政治搞得越发乌烟瘴气。
孙鲁班作为外戚代表,时不时就出来对朝政指手画脚一番,视政治如儿戏。
孙休好不容易稳固了时局,又亲手培养起张布、濮阳兴这两个大权臣。
与其说吴国一直在与外戚和权臣作斗争,不如说吴国本身就是外戚和权臣的摇篮。
第四,连年征战,国力空虚。
我们看吴国的领土疆域,表面上很广阔,其实除了以武昌、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带,以及曹刘孙三家一直在争夺的荆州地区以外,吴国的大部分领土在古代都是及其贫瘠的土地。
所以,吴国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富有。
再加上自孙权建国以来,发生在魏国与吴国、吴国与晋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连年的征战,让百姓疲惫不堪的同时,这个国家根本没有机会也缺少人手去发展生产力。
国力日渐空虚,失败是早晚的事。
第五,人才固化,权力失衡。
残酷的党派纷争、常年的动乱、混乱的政治逐渐伤透了太多人的心,导致吴国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很多人宁愿渡河北上也不愿待在乱哄哄的吴国,一些受到政治迫害的人也选择把魏国以及后来的晋国当做自己的避难所。
孙休时期一味的重用张步、濮阳兴等人,造成人才固化的同时,也让权力极度不平衡,吴国上下怨声载道。
到了孙皓时期,孙皓的臭脾气又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吴国几乎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第六,大势所趋,人心向背。
当时三分天下,晋得其二,这种强大的压迫感没几个人能受得了,南方人开始不断的向北方逃亡。
偏安江东的吴国,就像一个躲在旮旯里被人圈踢的弱者,任何反抗都没有意义。
人心散尽,举国惶惶,战争已经持续了太久太久,每一个人都在渴望着和平。
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吴国最终坚持不住了。
带着自己最后的倔强,孙皓来到晋国的首都洛阳和胜利者司马炎见面。
据《资治通鉴》记载:双方就坐之后,司马炎免不了对孙皓讥讽一番,他指着预先为孙皓准备的座椅对孙皓说:“老孙啊,你终于来了!我在这设立这个座位等你很久了!”
孙皓最后一次倔强的抗争道:“哼!我在南方也设立了一样的座位,等着你去坐呢!”
司马炎回答:“呵呵!”
孙皓和他最后的倔强,一如精彩纷呈的三国转瞬间被历史洪流所淹没,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致三国】献给那些年那段我们深深爱着的历史
【下期预告】
他出将入相,当世无人能及。
最后却落得家无余财的悲惨结局。
他是南鲁党争最大的牺牲品。
陆逊,这个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中,独占一整篇传记的男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