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网络分层

 一、OSI七层模型

1、来源: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网络分层_第1张图片

 

详细了解一下每一层的作用吧:以公函快递为例   A用户   发送公函/信件 给   B用户

<1>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A用户,选择应用层提供的一种网络服务,今天她要发公函, 所以选择公函服务。当然,她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比如说,寄个包裹,等等。

<2>    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A用户和B用户要公函交流,基本上都要按照一定的格式,选择适当的官方语言,不能直接大白话扔上去对吧, 所以, 为了统一语言格式, 先要进行语言的整理以及格式整理工作。同时公函为了保密,还要进行一些加密措施。这就是表示的作用,将应用层的数据转换翻译等。

<3>    会话层

        会话层就是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当公函进入流转通道后,不同单位之间有着对方的联系电话和地址。这些相互关联起来的单位就是实体。当接收层收到表示层的数据以后, 会建立和记录本次会话, 首先要找到B所在单位的地址,将A提供的所有材料进行打包,写上地址和联系方式,将资料基础,等B收到并被A确认后,公函流动的过程结束,此次会话就结束了 。         

<4>   传输层

        传输层建立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我们通常说的,TCP UDP就是在这一层。端口号既是这里的“端”。

        传输层就相当于负责公函、信件收发的人,他们负责将上一层的要寄出的资料投递出去。

<5>   网络层

       本层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就是通常说的IP层。这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P协议层。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

        网络层就相当于物流网络体系,全国不同的集散中心,比如说,从深圳发往北京的顺丰快递(陆运为例啊,空运好像直接就飞到北京了),首先要到顺丰的深圳集散中心,从深圳集散中心再送到武汉集散中心,从武汉集散中心再寄到北京顺义集散中心。这个每个集散中心,就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IP节点。

<6>   数据链路层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数据链路的建立,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恩,这个怎么说呢, 假设他就是用户B干的事儿吧, 收到公函,他会检查, 哎呀, 公函破了!!  怎么办,查一查, 问题不大那就糊起来,关键内容没问题就行。 或者他网购了一些东西, 东西丢了破损了。那就退货。最后的状态肯定是,收到了一个正确的,没有问题的公函或者包裹。

<7>  物理层     

        实际最终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物理层实现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这些都是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快递寄送过程中的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火车,飞机,船。就相当于我们的物理层的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等。

OSI各层对应的协议以及功能总结

OSI中的层 功能 协议
应用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等等
表示层 翻译、加密、压缩
会话层 对话控制、建立同步点(续传)
传输层 端口寻址、分段重组、流量、差错控制 TCP,UDP
网络层 逻辑寻址、路由选择 IP,ICMP,OSPF,EIGRP,IGMP
数据链路层 成帧、物理寻址、流量,差错,接入控制 SLIP,CSLIP,PPP,MTU
物理层 设置网络拓扑结构、比特传输、位同步 ISO2110,IEEE802,IEEE802.2

 OSI模型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分层的概念,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行实践; TCP/IP先有协议和应用, 再根据OIS提出了模型,且是参照的OSI模型简历了TCP/IP模型。

实际上,OSI是一种理论下的模型,而TCP/IP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二、TCP/IP协议4层模型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网络分层_第2张图片

 

 TCP/IP 各层功能划分:

<1> . 应用层:

             对应OSI(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例如:FTP,TEINET,DNS,SMTP等;

<2>. 传输层:

              对应OSI(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 网际互联层:

             对应OSI(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网际协议(I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4>.  网络接口层:

             对应OSI(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它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联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连接。地址解析协议(ARP)工作在此层,即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网络分层_第3张图片

 

三、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五层协议只是OSI和TCP/IP的综合,实际应用还是TCP/IP的四层结构。为了方便可以把下两层称为网络接口层。

      五层体系结构包括: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五层网络协议各层的作用

<1>.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服务。 在因特网中的应用层协议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DNS,POP3,SNMP,Telnet等等。

<2>.   运输层: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由于一个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分用,就是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3>.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任务:

        (1)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

         (2) 选中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

         协议:IP,ICMP,IGMP,ARP,RARP

<4>.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常简称为链路层,我们知道,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也就是说,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是直接传送的(点对点),这时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的协议。

<5>.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网络分层_第4张图片

 

OSI 七层体系、五层协议体系、TCP/IP四层体系对比图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网络分层_第5张图片

 

一直以来对7层、5层、4层模型都很模糊,一直都分不清,今天终于有时间查阅大佬们的blog,做一次整理。

参考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qishui/p/5428938.html

https://blog.csdn.net/sty124578/article/details/79085608

https://blog.csdn.net/qq_32863631/article/details/75052775

https://blog.csdn.net/qq_22238021/article/details/80279001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