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认知突围 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1

读书:认知突围 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1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与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呢?是认知。

提升认知,提升的是底层知识的正确性。

这本书从对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六个方面进行了手术般的解构,看完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反思这个复杂的世界是不是有另一种模样。

一、重新认识自己

或许,我们并不认识自己,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欺骗我们。

001>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自拍那么美,而无意间入了别人的镜头,却不忍直视?

因为我们一直在用切片思维思考问题。

为什么总觉得小时候吃过的某种食物好吃,当我们再次吃到的是却又总觉得不是那个味道呢?

因为我们记住的味道并不是客观比较的,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002>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不懂装懂的经历,比如课堂上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问还有没有不懂的?你确实不懂,可看见没人举手,干脆也装作懂了。

有时候听别人说一个话题,自己并不是完全了解,于是将东拼西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就以为是这个意思。这种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更可怕,因为“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

为什么我们要不懂装懂?

因为我们都有把自己塑得更完美的倾向,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创建一个想象中的自己。

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只有当我们常常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受真实的自己时,就没必要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了。

003>我们常说:“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啊,道理都懂,只是懒、没有行动力、不去执行,所以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那么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不去践行呢?

要么是并没有真正的懂了、要么是不相信这样做会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这个结果对你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所以,懒惰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再进一步讲,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上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我们常说“ XX很聪明,就是懒”、“XX智商很高,就是败在情商太低”,真的是懒和情商的事吗?

其实认知就是聪明的一部分,而情商低,说到底还是智商不够高。

004>机会是个好东西,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好运气。

确实,每个人的成功,都少不了运气的成分。

有些运气确实是我们无法选择和改变的,比如好的出生、好的外在条件等。

但还有很多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只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没有满足条件,把握不住机会,机会在我们面前就只能呈休眠状态。

而冥冥中还有多少机会就在我们面前,却因为我们的认知不足而识别不出来呢?

作者有这样一个比喻:你就像一只无法停止爬行的小虫子,不停的用你的触角去触碰周围的机会,有时候,由于自己没有相应的触角而探测不到相应的机会;有时候发现有相应的触角,却不够长......

但并不是错过“机会”的触角就没用了,所有的触角最终都会被用到,只是时间问题。只有当多出一条触角前行时,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机会。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一种知识是白学的。”

所以当我们抱怨没有机会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足够长的触角?

005>我们常常不愿意被别人说“势利”,但是仔细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有谁不势利?同样一件过分的事情,你的下属对你做和你的上司对你做,你会有相同地反应吗?

势利是每个人刻入基因的东西,我们都会本能地选择和对我们有利的人相处,但就像怀左同学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优秀的人,凭什么和你做朋友呢?”

那当然是你必须要有价值,要和对方“势均力敌”才可以。

好人缘分为“资产性人缘”和“劳动性人缘”。

“资产性人缘”是建立在自己能产生价值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哪怕没有对谁施惠,但他有潜在的收益期望存在,他的好人缘就一直会存在。

“劳动型人缘”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他的好人缘是建立在他能给人提供即时性地正面反馈的基础上,比如从不拒绝给别人帮忙,但当他停止对别人帮助的那一刻起,他前期的积累就趋向于零。

这样一区分,大家都明白了,“资产性人缘”是一种主动的,有选择权力的;而“劳动性人缘”要则是被动的,受环境裹挟的。

有句话说:“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

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资产性人缘”,但并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自带资产性人缘,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一点点建立起对他人的吸引力。

读书:认知突围 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1_第2张图片

二、重新认识知识

001>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很多人说,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事实上,教科书里能学到的知识极其有限,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

本书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很多人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信息知识这一层,即从外界直接摄取的信息。

加工知识是指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体系知识就相对不容易了,一个人必须拥有足够的加工知识,并有能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理论,才能说这个人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高一层:智慧。智慧是很难得到的,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够拥有。智慧不像其他三种知识,它不是具体的,它是真正由大量体系知识搭建起来的,是对万事万物高层次的认知。智慧还有一个特点:它不能传授,只能靠自己“修行”完成。

002>我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但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呢?因为知识本身不是财富,只有将有效知识找到合适的变现路径,才能转化成财富。

怎样才是摄取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阅读是摄取知识最便捷最常见的途径。

首先,要将知识按照重要性来区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知识分为“有效”和“次有效”。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孕育出新的知识。

而有些“次有效”知识是孤立的,很难和其他知识关联起来。但由于次有效知识的孤立性、出现频率不高、寻找难度大、比较难记忆,于是拥有这些知识看上去好像很厉害。我们应该避免这种以炫耀为主的学习目。

比如孔乙己说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当然也是知识,但即使是知道了,本身意义也不是太大,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003>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脑子里加东西,遇到和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思辨的态度去对待。

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元知识”,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元知识、学会深度思考以及分享,是打造知识体系最有用的三个“笨方法”。

尤其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教是最好的学。

004>知道了学习方法,如何坚持下去是一个问题。

大部分的学习都是枯燥的,但为什么有很多人能坚持长期学习?

首先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懂得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关联。

也就是我们第一章中提到的,要目光长远地看到学习这件事情能为我们带来的巨大好处。

其次要学会分解学习任务,要让自己看到即时回馈。

知乎上有个问题很好:为什么嗑瓜子可以连续嗑一两个小时,可是看书却看不下去?

点赞最多的答案提到,因为学习的反馈周期太长。

所以为了激励我们持续的学习,要学着将学习任务分解开来,完成一个任务带来的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反馈。

再次,还要学会计算价值。当我们遇到了那些“长期高回报”的事情时,需要在心中创造一个虚拟的上帝,学会屏蔽模糊的感觉计算,开启精细化地计算模式。

比如想象坚持学习、独立思考、坚持践行十年,可以赚到1000万,那自己每天的学习就相当于挣到3000元,这样学习就有足够的动力。

005>这段时间,频频出现“知识无用论”。其实,不是知识无用,而是我们不会用。

找到知识变现的最佳点,是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能力。

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列出来,组合成稀缺的变现模式,为受众提供核心价值的服务,是知识变现的要点。

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输出独特价值的点,以扩散而非挣钱为目标去向更多的人持续输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价值中心。

今天先分享两章的内容,明天接着分享关于金钱和时间的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认知突围 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