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ayer 1: Link(第一层:链路层)
1.Introduction(介绍)
- 20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网络研究:
①如何避免所有计算机之间的直接连接呢?
②如何有效地传输消息?
③如何动态处理停机?
- 有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分组交换
起因:在简单的方法中,比如存储转发,大消息会阻塞小消息
分组交换的特点:
①将每条消息分成包
②允许来自同一个消息的数据包在不同路径上传输,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③使用专用计算机——路由器,来控制流量
- 网络共享:
①为了保持低成本和短距离连接,数据通过若干个路由器转发
②数据穿越整个国家通常需要10跳
③网络设计者通过添加和删除链路来“调整”网络
- 网络分层模型
①分层模型允许将网络设计问题分解为更易于管理的子问题
②最著名的模型:TCP/ IP——“Internet协议套件”
③7层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 互联网标准
①所有Internet协议(内部工作)的标准都是由一个组织开发——互联网工程专责小组(IETF)
②标准称为“RFC”—“征求意见”
2.Link Layer(链路层)
- 链路层(又称物理层)
①当数据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时,每个节点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物理介质——电线、无线点、光纤等
②每一个节点的关注范围很小,只关注与其相邻的节点
- 链路层解决哪些问题?
①如何将数据推送到链路上?
②如何共享链路?
- 常见的连接技术
以太网、无线网络、电缆调制解调器、DSL、卫星、光
- 链路层地址
许多物理层设备都有制造商出产时就配置的地址
- 链路层
①物理地址允许系统在单个链路的末端标识自己
②有时,像Wifi和有线以太网这样的链路是与多台计算机共享的
(二)Layer 2: 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
- 避免混乱
①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②为了避免混乱的消息,系统必须遵守“规则”(协议)
③以太网的规则:
等待——开始传输数据——监听自己的数据——如果收不到自己的数据,假设发生了冲突,停止并等待,重传——每个系统等待的时间不同,避免再次出现碰撞
- 以太网
①发明于 PARC (Xerox)
②是第一个局域网,将个人电脑连接到激光打印机,受夏威夷大学早期无线网络Aloha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