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维尔纽斯

七月的自助行,是从立陶宛开始。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其海岸线短了些,而我们到达的首都维尔纽斯,还是一个内陆城市。然而,涅里斯河和维尔尼亚河交汇形成的河谷将它怀抱在其中,众多车辆顺着河谷来往进出,它是立陶宛最大的城市。保留着中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散落在1500幢建筑之中,维尔纽斯老城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无论是随处见到的教堂,还是老城高处的三十字架雕像,都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城市,而在历史上,维尔纽斯曾因为各种政治及军事的原因而属于不同的国家。

在老城还有一个有着与宗教的肃穆氛围截然相反的区域-乌祖皮斯,这是一个艺术家和文化人的天堂。

说了那么多,那么走去吧。

每年的这几月,是旅行在立陶宛的好时光,气温适宜。只是天下着雨,穿着外套还是嫌冷,隔天是穿上薄羽绒服出行。有人建议,维尔纽斯古城大了些,有些景点之间可以搭乘公交。初来乍到,有的是体力,还是习惯于参照地图,用双脚去探寻。

一出旅馆,拐角就见到一座教堂。门紧闭,无缘得见其内部。维尔纽斯,据说有五、六十座教堂,各种建筑风格。作为欧洲最著名的巴洛克古城,其巴洛克式的教堂就有二十三座。不急,我们慢慢的找见。

欧洲的古城大多有一个市政厅,维尔纽斯也不例外。市政厅曾经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历史上多次重建。现在的建筑修建于1799年,为新古典主义建筑,许多外国政要访问过这里,目前为公共机构,一侧设有游客中心。步入开放的大楼一层,四周挂有画作。二层多作为音乐和展览的活动之用。

市政厅广场前,车辆往来陆续不断,停放着共享的单车,只是不同于国内的车辆,是比较小巧的滑板车之类。不知是否是下雨的原因,行人很少。广场向外幅射,公交车道外,还通往许多狭窄、弯曲的街道。

古城曾经有九个城门,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是建于16世纪的黎明之门,位于老城南部边缘。门楼顶上就是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穿过门楼,好几座的教堂,或简朴或华丽。再往前,是一条商业街,鲜花点缀,赏心悦目。坐在街边小铺,吃着冰淇淋,看闲适的人们,进出楼层不高的各种商铺、手工作坊,流连于美丽的庭院,或手握一杯咖啡,无语、静坐,我们也成了他人眼里的风景。许多店铺出售各种琥珀纪念品。对了,立陶宛盛产琥珀,只是我们对于购物着实无意,看看,也就过了。

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早的大学,维尔纽斯大学,只是我们到达时,已经不是开放之时,无缘得见校内的风景,也无从登上校内的钟楼。

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因多次改建,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教堂内存有14世纪末哥特式水彩壁画,地宫内安葬着大公和妻子,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它一直是立陶宛天主教徒心目中最重要的教堂,立陶宛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之相关。

最近的大事件,当为“波罗的海之路”,这一事件轰动了当时的国际社会。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有200多万人,手拉手组成一个长几百公里的人链,进行和平示威。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之路”起点就在大教堂广场。你若来到广场可以找寻一下地面上一块花岗岩石块,奇迹石,和一双脚印。那是这一事件的一个见证。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及其他配套建筑也座落在一起,这一景区的面积庞大。

大教堂旁还有一座52米高的钟楼,为13-17 世纪古城堡的瞭望塔。这也是一处登高看维尔纽斯全景的去处,然而不在我的计划之中。

因为在维尔纽斯大教堂的后面有一座山丘,建有格季米纳斯城堡及塔楼,可以说是整个维尔纽斯的制高点了。他逛累了,就在大教堂里休息,我独自前往。登上这座塔楼,可以通过立陶宛国家博物馆后面的直升电梯上去。并非为了省钱,我自然选择徒步上去,喜欢边走边逛,广场公园里树木苍翠,河流蜿蜒相偎,抬头望见,森林中的三座白色十字架特别醒目、圣洁,与红色的塔楼遥相呼应。山丘上的攀登小路,有碎石铺就,更多的是木阶梯(似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塔楼及附近建筑在整修),有点儿气喘吁吁。若不进城堡内部,站在高处,也可以看到维尔纽斯城区。

许多年,许多年之前,维尔纽斯还是一个荒蛮之地,格季米纳斯大公到此狩猎。入夜休息,梦见一金色狼,对天长啸,气势非凡。圆梦,知此地宜建城,大展鸿图,于是大公修建山丘上的城堡。建于13世纪,经过了多次的战乱和重修后依然屹立在山上。

我还是付费进入,5欧。塔楼有一简易的博物馆,设有大小不同的沙盘模型,展示几个世纪城堡的变迁,一些展览物品,如武器、盔甲、考古发现和历史音像资料。毫无疑问的是,这是整座城市观看日出、日落的最佳之处,而塔楼内部四周的落地窗可以全方位的看到维尔纽斯城区,红色屋顶的古老建筑,鳞次栉比的新建楼房,高耸的教堂、蜿蜒的河流、茂盛的山谷,一览无余。

古城里的教堂多是巴洛克风格,圣卡西米尔教堂就在市政厅广场附近,修建于1604-1615年,是维尔纽斯最古老的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粉色的建筑,很漂亮。

圣安妮教堂则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全部用红砖砌成。不同寻常,外墙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砖。教堂结构复杂,若干个小捧护,如众星捧月般呵护着顶端的主塔,十分精致。以至于拿破仑东征路过此地,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去的500多年来,教堂的外部结构一直保持着原样。紧靠其后的是一座风格不同的教堂。

看多了庄严的教堂,调剂一下神经,有一个不错的去处。

维尔纽斯的城内还存在着一个“对岸共和国”,并非主权意义上的一个国家存在,只是艺术家、文化人和流浪汉的集中地。但是还是按照一个国家形式设置了国旗、货币、总统、宪法,据说曾成立一支12人的军队,不过后来因为立陶宛加入北约,军队宣布解散。

走过一座挂有爱情锁的铁桥后,步入的城区就是“对岸共和国”,墙上悬挂着“对岸共和国宪法”,各种涂鸦,夸张的雕塑,艺术画廊、作坊,和不少咖啡馆,体现着放荡不羁的氛围。

维尔纽斯的旅馆提供早餐,通常,我们的午餐在行走中简单了事。找了一家评价不错的网红店用了晚餐。

点餐,是我们的最大软肋。不说饮食文化之差异,单就看菜单就是一难题。那天,却简单,网上找到客人发的图片,按图比划点的。啤酒、一杯,也好嘣英语单词。然而,服务生还是嘀咕几句,老公他,OK,OK的应承着。在等待中,我们看到墙壁张贴着菜单,才发现点的牛排(牛排的英文两字也懂)有两个规格,而吃上时,发现牛排老了些。寻思,刚才服务生嘀咕的就是规格和生熟程度,这就是语言带来的困扰。给大家一个参考,晚餐31.4欧元。

在欧洲,旅馆大多不准备电热水壶。这次,我们带上了折叠电热水壶。就像之前行走在萨拉热窝那一带一样,即便有着清澈的水流,然而,煮开水,上面有一层灰色的漂浮物。我们入超市购了瓶装水,煮上。超市,标价、实物,一目了然,拎回的袋子里还多了一袋饺子。说是饺子,其形状有点儿差异。不瞒你说,用带着的小型电饭煲下饺子呢。

立陶宛与中国有五个小时的时差,然而,七月的白昼长着。晚上十时(北京时间早上三时)我准备睡下,四周寂静,天还亮着。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四周寂静,天还亮着。看时钟不到三点。哎呦,敢情就整个白昼。所以,你若有体力,时间可以好好利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近维尔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