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教育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学而思是如何突围的呢?
其实,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古典老师认为:学而思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是因为他使用了“头部效应”。
什么是头部效应?
头部效应是指在一个领域中,第一名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的资源。
比如,说到最高的山峰,大多数人们只能记住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高度也有8611米,只是比珠峰低了233米,记得人数却呈现了指数级下降。
再比如,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坐着同一辆航空器去往月球,但因为巴兹·奥尔德林比阿姆斯特朗晚了几步登录,人们也只记得阿姆斯特朗的名字。
人们只记得第一名,而记不住第二名,这就是头部效应。
学而思正是利用头部效应进行突围的,CEO张邦鑫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做第一名,即便是再小领域的第一也可以。
为了做到第一,他选择了跟别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别人做大班,他就做小班;别人做大学,他就做中学;别人做英语,他就做奥数;别人做普班,他只要精英...
(学而思实拍图,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学而思如此坚持要做第一呢?
1.因为头部的收益更高
作为一个领域的头部,它往往拥有更高的溢价空间。比如,同样是做搞笑短视频,因为PAPI酱占领了头部,人们想到该领域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PAPI酱,因此,当别人想要投放广告时,第一个考虑的也是她,当她成为追捧的对象时,她就可以开出更高的广告费。培训领域也是如此,当他成为第一时,就拥有了更高的溢价权。
(学而思教育团队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2.因为头部的成长速度更快
一旦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系统就会产生正反馈,带来更多的成长机会。比如,作为公司的顶级设计师,他最有可能拿到大项目,公司、客户也更愿意把项目交给他,他因此会得到更多的实战机会,获得更快的进步。
学而思作为中学培训领域的第一,中学生家长想到培训时,往往也会更青睐于学而思。因此,他们的老师和教学方法就可以得到成长,以便于更快成长为更大的头部。
显然,CEO张邦鑫的决策是正确的,学而思利用头部效应,从一个小头部迅速成长为大头部,从2003年到2010年,仅仅7年,学而思就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教育培训领域估值上千亿的新头部。(学而思已于2013年改名为好未来)
(学而思ceo张邦鑫,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头部效应这么厉害,我们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头部?
头部是指你所在的赛道里,既有高价值又有优势的领域。
很多人在寻找头部时,经常走进一些误区。比如,他们会向马云、马化腾学习,研究他们是怎么成功的。但其实,这些赛道是马云的头部,但并不一定是你的头部。
正确的头部应该是:现在是写作的红利期,而你恰好已经写作多年,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马上要进入短视频风口,而你的短视频已经玩得炉火纯青;重点大学毕业生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而你正好特别善于学习和考试...
可以看出,头部效应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大家在实际操作时却经常陷入误区,所以,下面聊一下三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误区一:从自己的优势出发
很多人在找工作、做职业规划时,都喜欢选择自己过去从事的工作或者专业领域,这其实并非正确的选择。原因有两点:
1.作为旁观者,你很难判断出自己是否真的有优势
你以为的优势,有时候未必真的有优势。比如说,你平时很爱写作,朋友们也经常夸你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和这个领域的专业的写手比起来,你仍然只是个菜鸟,根本没有优势可言,这就不叫有优势。我们所说的优势,是指的竞争优势,如果仅仅比平常人厉害一点点,那是肯定不行的。
2.过去的优势,未必是现在的优势
有一些人在一个领域深耕了多年,即便这个领域已经没落了也舍不得离开,原因就是他在这个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舍不得离开。
比如,我在前些年认识一个做网站优化的朋友,他的技术非常厉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网站弄上首页。但是,当微信公众号开始风行时,他仍然死守着网站优化,结果导致现在每况愈下。
所以说,有时候死守过去,反而是最没有优势的做法。
解决方案:从价值出发,而非优势
古典老师在书中指出:不要因为容易就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去做。
比如,古典老师大学时学的是土木工程,如果按优势出发,他应该做个土木工程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做英语老师,后来又变成了作家和培训师。他跨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领域更有价值。
在选择自己的方向时,首先要确立的是有价值的方向,然后再从中寻找优势。比如,古典老师在当英语老师时,发现培训师很有前途,于是利用自己的讲课经验,转行去做了培训师。
所以,当你感觉迷茫时,应该考虑的不是这件事有没有优势,而是有没有价值,先找到价值,然后再去寻找自己的优势。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思考自己是否有优势
有一些人特别有执行力,他们想到了什么就去做什么。比如看到别人拍短视频赚钱了,于是立刻开始买设备学习摄影,并在朋友圈里立下誓言:"我一定要成为短视频达人。"
虽然说,拍视频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如果只是为了赶上"短视频"的封口,那么就显得过于草率了。
因为当他们开始拍视频时,很可能就会发现这个市场早已挤满了人,并且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有了头部。比如,在搞笑领域有了papi酱;在美食领域有了王刚;在读书领域有了樊登读书...
这些人,在风口来临前就已经做足了准备:papi酱在微博早期就开始制作各种搞笑有趣的视频;王刚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钻研厨艺;樊登在2001年就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
他们在这些领域深耕多年,积攒了大量的能力和资源,而你呢?现在什么也不会,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
解决方案:思考差异化优势
越是高价值领域,竞争也就越厉害。作为刚入场的新人,如果跟随大流,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去做什么,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有出头日。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观察,不断的了解这些高价值领域,如果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比如,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就特别擅长差异化竞争,当别人都在想着怎么把视频做短时,他却把视频做到了45分钟;当别人做搞笑内容时,他选择了做文哲史;当别人在还在做文字内容时,他开始了做起了60秒语音。
再比如,上面说到的学而思也是差异化的高手,通过不断的做细化做差异,他很快就成为业界第一,并且利用头部效应,又迅速占领了更高的头部。
误区三:关注了不属于自己的领域
不少人在做选择时,喜欢先定一个宏达的目标,比如,刚开始做软件,就想着做出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刚开始做手机,就梦想成为乔布斯;刚开始创业,就盲目的模仿马云、马化腾的管理方法。
虽然有远大的目标是好事,但过于远大的目标,就显得太过空洞了。比如,作为一名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初始创业者,刚把公司开起来,就想着京东给员工造宿舍楼,这种目标显得有点天方夜谭了。
因为距离目标实在太远,成功者的故事往往只能拿来听一听。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些地方,不如先想想如何成为视野中最近的头部。
解决方案:从最近的头部做起
把眼光收回来一点,专注当下吧!不要想着占领最高的头部,从占领身边最近的头部开始吧!
如果你是一名产品经理,先试着做一款业内评价不错的软件吧;如果你想要开始做手机,先搞定一批忠实的粉丝吧!如果你想开始创业,先想想如何获得前1000名客户吧!
要知道,即便是再小的头部,都会产生巨大的头部效应,去帮助你推动更大的头部。
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最后,总结一下,在实践头部效应时,应该记住三个原则:1.从价值出发,而非优势;2.思考差异化优势;3.从最近的头部做起。
参考资料:《跃迁》·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