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之后,何以疗伤——评《人民需要放鞭炮》

刮骨之后,何以疗伤——评《人民需要放鞭炮》_第1张图片

一般而言,写论文都有个套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看来,社会问题也可以按照这个“三段式”进行研究,记者发现问题、学者分析问题、改革者解决问题。而高昱在这本《人民需要放鞭炮》社论结集,则承担了观察和分析的双重身份,应该说是对过去十年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层的扫描检查。我们值得庆幸,因为高昱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师,以文字为手术刀,触角遍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人性的方方面面,遣词造句的严谨和流畅,恰如刀锋划开肌肤,切中要害。但我们也同样值得悲哀,满身伤痕的中国在屡创新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光环下,已不知是“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还是在骨髓”了。眼见十年后的今天,社会弊端和矛盾不仅未见缓解,反而随着人们的“精明”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愈加凸显。高昱的文字,犹如新时代的扁鹊振臂高呼“不治将恐深”,触目惊心,却无可奈何。 

如果说,鲁迅时代批判的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似乎到处可见充满热血、高昂愤慨的年轻人,然而这些“热闹的大多数”,究竟是否只是人云亦云彰显个性,从有多少人有耐心阅读长微博就可见一斑。而记者,这份带有理想主义情操的职业,则往往是“在沉默中爆发”的一员。他们带有敏锐的新闻嗅觉、独特的观察视角,加之职业的便利性,能够较为深入的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敢于发出公平正义的呼喊,即使称不上公知,也算是民众的意见领袖了。然而,我近来阅读了多本记者针砭时事的评论集或杂文集,发觉有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揭露现象挖掘问题以后,对如何解决问题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的擦肩而过。高昱的这本书同样给我这种感觉。以最后一篇《降房价,终结“土地财政”才是纲举目张》为例。文中从房价越调控越上涨的现象,发现住房市场的价格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土地市场的供给环节具有“中国行政特色”。接着剖析深层问题,“作为土地市场的唯一卖家,各地方政府是房价飞涨的最大经济受益者,他们从所有权虚置的农村集体和旧城改造、危改工程中低价拿到土地,高价卖给地产商,地产商再加价卖给购房者,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润——这就是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土地财政。”当我正准备和作者一同探究中国制度这颗“核心毒瘤”时,作者却已提笔收尾,“真正的强者敢于正视问题,并勇于刮骨疗伤。具体到中国的房地产困局,那就是尽快终结‘土地财政’。”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骨已刮开,但是否刮的够深,难以判断,如何疗伤,更无具体建议,颇令我失望。也许有人会说,你要求的太多了,你自己也提到,记者的职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交给改革者来提出建议。也许是我太贪婪了吧,贪婪到我希望在今日读到依然新鲜如昨的十年前的症结能够得到解决,贪婪到希望笔者都能奋不顾身自我牺牲的飞蛾扑火。 

单位的电梯间贴着一张宣传牌,上面写着“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我曾常常凝视于此,心想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改革者。渐渐的,我才明白,不是记者、不是学者、也不会是专家学者,因为他们毕竟是少数人,而真正的改革者,应该是人民。清末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和清军水师在镇江江面上交战,岸边聚集了大批中国百姓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并不悲伤反到不时爆发出喝彩声,英军登陆后正为食物和淡水发愁,百姓们争相将食物和淡水卖给英军。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然而,在国进民退国强民弱的今天,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民不知有国,则国不知有民。”现在的人民,又有多少仍像清末一样,正在充当当权利益者的打手,去欺占他人的合理权利,又有多少在仇视权贵的时候,只因自己不是其中的一员而抱怨。改革既是精英的改革,更是大多数民众的改革。精英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理想抱负下需要具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和长治久安的远见,然而,改革真正的动力,一定是来自占据绝大多数的人民。民众要转变为人民,一定要逐步摆脱历史的奴性和小民意识,将国家(而非政党或上位者)的利益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提高全民的政治素养。觉悟将唤醒反抗,素质将引领方向。 

现代人的思想常陷入困局,生活的苦闷集中体现在生存压力大、社会的不公平、以及精神无所追求。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 “身不由己”的感慨其实源于自身无法行使自由意志,而是由各种焦虑和恐惧支配着自己的这一事实。在听凭后者的本能驱使下,我们往往做出并非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接着又必须很快找到言不由衷的借口来安抚自己不安的内心。可是由于自身长期受应试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思维习惯,人们不太清楚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导致不幸福感如此强烈。

我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出路。第一,产生质疑。很多人往往都是在面临过不去的坎时,才小心试探自己内心最软弱的深处:“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但擅于使用“鸵鸟缩头逃避法”的人们往往无法直面自己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因为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价值。但是挫折的痛苦也是帮助人产生质疑的动力,拷问灵魂“这样想真的是对的吗,这样的想法真的符合我的意愿吗”,然后开启顽固的心灵之锁。所谓彻底的自省,就是要质疑他人、社会长年加载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因为质疑是思考的起点。第二,进行阅读。阅读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生搬硬套,而是提供自省的切入点和内化于心的思维素材。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那么人的思想必然容易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阅读呈献给我们极其多元化的知识与观点,使人可以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经历、经验和体悟。而批判性的阅读以后,择其善者整合并构筑完善自己的三观之中,才是阅读的内化过程。当然,从聊天中受启发、在菩提树下顿悟、行万里路、甚至夜观天象都可以提供思考的素材,然而,个人认为阅读为上乘之道,因为它比其他方式提供的素材更多,更不需要碰运气。第三,深入思考。当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思考则成为必经之路。因为要想寻求灵魂的出路,定然需要你踏上思考的旅程,即使不求窥得天道,也可为人生破而后立,重塑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获得困苦的释放和超脱的快乐。思考的途径有两种,冥想和写日记。通过冥想,能够观察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跳跃,如何逃避不安以及怎样为自己找借口的。而写日记可以强迫自己回想经历过的事情,以及从中学到的知识道理,有助于自我成长。思考同样可以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为自己的困惑交出答卷。第四,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能否真正使人脱胎换骨的关键环节。认知的转变,如果永远是纸上谈兵,那么比无知者更可悲,因为他们已看到前方的曙光,却无法挣破混沌的迷雾。觉悟,需要通过选择和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否则只是空中楼阁。无论是面对拖延症或者是面对未知的恐惧,在质疑、阅读、思考以后的实践,才会最终产生那个叫做“幸福”的东西。 

对于个体而言,质疑、阅读、思考和实践并非串行的步骤,而是或并行、或循环、或交叉的行为,带着质疑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并再次质疑,然后继续通过阅读和思考寻找答案。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不断循环上升,直至得到自由的新生。而在改良外界环境方面,则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不仅仅指的是要求每个人都参与政治,更是希望公民能够通过参与政治相关的公共生活以谋求自身的道德升华。当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提升以后,就不再是被统治者驯服的奴隶,而是拥有公民思想的自由人。唯有思想、言论、行动得到自由,知行合一,人民和国家才有可能真正抵达彼此渴望的彼岸。 

人民需要放鞭炮,愿高昱的这挂饱含改革呼声的鞭炮,震响苍穹,碎红满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刮骨之后,何以疗伤——评《人民需要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