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131|怎么理解特别大和特别小的数
在我转行学计算机的过程中,听过多种说法——一个人是否对数字敏感决定了XXXX。总之就是对数字敏感的属性很牛!你值得培养。
我们考虑事情“ 重要和不重要 ”,得忽略不重要的东西。方法就是量化,再判断数字大小。这似乎特别简单,但是“判断大小”没那么容易。
十亿到底有多大?0.0001%到底有多小?理解这些数字,需要下点功夫。
1.大数有多大
《数盲》建议我们在头脑中训练自己对大数的印象。
我们得有“数量级”的观念 —— 也就是10的多少次方,一个数量级的差距就是差10倍。
对大数来说,数量级的差异才值得考虑。
一千,相当于一所中学的学生总数。
一万,相当于一座体育场里的观众人数。
十万相当于一本书的字数。
100万是如果你每秒数一个数,数到100万需要11天半。
10亿相当于中国的人口。
接下来就靠你自己了。
2014年有篇文章说每年因为美国人在车上给手机充电,总共多消耗了价值两亿美元的石油!
两亿美元?这个数字很大吗?美国开车的人差不多都有两亿,相当于每人每年多花1美元!而这1美元可以让人在车上给手机充电 —— 任何一次忘记在家充电的损失就可能超过1美元 —— 这可能是你所花过的最有价值的1美元。
所以理解大数的一个好办法是除以相关人口。
2.我们应该害怕什么?——小数。
风险都是小数。科学描写风险是给一个概率。
所以我们更应该锻炼对小数的敏感。
每年死于吃东西噎死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
死于被蜜蜂或者黄蜂蛰的概率是2500万分之一……但是你都不应该担心。
最值得担心的其实是心脏病,467分之一;
各种意外事故加在一起的死亡率也才1656分之一;
排在第三位的是自杀,8000分之一。
剩下的死亡危险都有数量级上的差异,与前三项相比根本不足为虑。
为了直观感受,《经济学人》把图画得特别长。
接下来看一个实用例子——来源《魔鬼数学》
英国有一种口服避孕药,效果很好。但是研究发现,这种避孕药会使得妇女得血栓的风险增加一倍。结果报告上了报纸,很多女性听说以后就干脆不吃了。结果英国一年内多了好几万妇女怀孕,还增加了13000起人工流产。
根本在于,人得血栓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一个育龄妇女得血栓的概率1/7000—— 乘以2,变成2/7000,还是一个数量级!
血栓不是绝症,得了也不一定死。专门计算:如果英国妇女正常吃这种避孕药,可能造成血栓并死亡的人数差不多是一年一个。
如果你说多死一个也不行!那多死的一万多婴儿又怎么算呢?
更好的思维方式是接受这个世界是有风险的。与其担心各种极小概率的危险,还不如把心思用在别的事情上 —— 那些数量级更高更重要的事情。
3.重要和不重要
一件不值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的旧东西,值不值得保留在价值千万的房子里以备不时之需?为了把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概率增大一点 —— 这样他将来也许能获得更高的工资,住更大一点的房子,但一切都还是概率 —— 值不值得全家人在一个窄小的学区房里挤上十几年?
|万维钢的评论
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实在太多了。有的人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非常节省,买奢侈品的时候特别大方。有的人能为几十块钱货比三家,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却异常草率。
忽略小事不是因为大胆,而是理性。重视小事就等于忽略大事。你必须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坚决使用“数量级思维”,是一种“大人物思维”。别人看三千万美元很多,他看三千万美元很少。别人认为这个事儿实在受不了,他对这个事儿根本不在乎。这种“大人有大量”,不是装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见识过、计算过、能做出理性决定,这才叫有胆有识。
|得到
特别大和特别小的数字,需要想办法把它们形象化。
不要谈风险色变,得比较风险的“大”、“小”。
数量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忽略不重要的东西。
王煜全|中国企业“出海”的正确姿势
中国人“山寨式”和“运动式”在国际上都很难行得通。
——中国的企业家一是喜欢模仿,二是面对新契机喜欢一窝蜂地去竞争。
首先,在中国,大企业利用资源和体量优势抄袭小企业的产品甚至理念,并借此击败小企业的例子很多。但是在欧美等国,大家都鄙视模仿者、抄袭者。当初 Snapchat 拒绝 Facebook 半是收买半是恫吓的收购,并最终打出一片天地的轶事就是经典的例子。
在一个崇尚原创文化的国度里,抄袭和复制的办法即使不受到法律的影响,也难以得到普罗大众的接纳。
其次,一窝蜂地涌入热门行业进行肉搏混战的“运动式”风格消耗巨大——1000 家企业互相搏杀,最后只有两家可以幸存。在国际竞争中,这样的消耗会被放大数倍,使得企业无法以低成本完成国际化扩张。
另外,中国人习惯大包大揽,什么都自己做。虽然“专注与多元化”这个命题在中国被热议多年,但实际上真正专注的企业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在企业做大之后,涉足繁多的产业和投资。其实,中国企业的所谓多元,背后的核心是关系。在中国很多领域里,关系是大于业务能力的,这一点也与国际主流格格不入。
企业文化差异,造就市场门槛
和中国的“山寨式文化”不同,国际上的主流是精英社会文化,讲求各有专长,相互合作,而且崇尚原创,崇尚创新。这也是积木式创新能够在美国兴起的原因,也注定了我们的山寨式和运动式在国外收效甚微。
此外,中国企业经常四处收购,但很少听到国外的跨国企业“买买买”。它们往往是先有风险投资,或者和专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合作,进行产业布局,了解、监控被投资者,建立相互信任,最终实施并购。
玩转科技投资,认清国际市场
科技市场一大特点就是各领域的企业埋头做研发,很可能互相覆盖。 科技创新是有偶然性的,要保证自己的投资是真正有效的,就必须要对全球各个领域的科技突破有了解,避免被新科技阻击或替代。对全球科技市场不了解,导致了盲目和浪费的扩张和并购。
其次,要了解国外先进公司的运作方式,尤其是科技企业,不能用传统的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衡量,这个时候就应该用“韦小宝法则”来反向思考——越是不起眼的企业,越有可能具有极大的潜力。
第三,科技实力强的创新企业往往一路受捧,并不缺投资,这个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你是否有良好的信用以及能够带给对方的价值。作为国际化新手的中国企业,背后的中国市场虽然诱人却国际化程度不高,很多时候并不会很有吸引力。
总结:
向世界最先进的企业学习——海外跨国企业怎么做产业布局,我们也怎么做。
首先,一步步了解全球市场的机制,学会国外企业的运行方式,建立好自己的信用,准备好自己的资源,再有针对性地出击。
其次,停止盲目地买买买,这样下去付出的不光是经济上的代价,更是信用上的代价。虽然中国有阿里巴巴这样的行业巨鳄和小米这样的产业新贵在国际上为中国企业正名,但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在国外的作为给我们的信用扣了分。
吴军 第134封信丨如何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教育?
为了讲怎样在二流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我们先来看两个事实。
首先,从优秀人才的产出来看,虽然一流大学出的名人比例总体上比二流大学高,但是差别不是很大。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工业界,最杰出的那一群人所上的大学千差万别,并非都来自名校。
在中国,清华最后10%的学生的高考分数都会比北京理工大学或者北京邮电大学前10%的人高,但是走出校门后,后两所大学最好的学生的表现一定比清华平均水平要好。
第二个事实是,一流大学的教授讲课也未必比二流大学好,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上课水平上。
制定二流大学的一流战略:
首先,明确教育的目的远不止是上课和考试,而是围绕着未来生活展开的。因此在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的时候,个人的主动性就非常重要。
在选修课时,尽可能地去接受博雅教育。有机会去其他学校旁听。对于系里真的无用的必修课,该逃就逃,这样可以让我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认认真真学这些课程,在未来做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
二流大学里,其实老师讲课的水平和一流大学没有太多差距。但是每一门课的要求会松得多,这时能否学好课,就看自己的主动性了。虽然二流大学课程的选择相对少一些,条件差一些,但是总是有自主选择的余地,那些选择对于本科生也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我讲讲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好的同学环境,你可以刻意造就这样的环境。常讲,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前一句来自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后一句来自《论语·公治长》。
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有聪慧贤德之人,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自己有心向上,自能聚拢一批这样志趣相投的青年人,也自然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实际上这就在平均水平中等的大圈子里营造出一个精英的小圈子。
美国好大学入学的学生水平相差很大,但是一年之后就形成了自然的分化,然后形成了一个大约占学生数量20%的精英圈子。他们互相来往,彼此虽然竞争,却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这些人最后和哈佛或者斯坦福的学生差距很小。
优秀的学生和普通学生有什么区别呢?主要还是体现在主动性上,他们比较明确自己将来的生活是什么,对课程以外的事情非常上心,有比较强烈的领导欲望。
总结:
二流大学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宽泛地学习,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给你安排的规划。其次,构造一个好的圈子。
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