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就是找回自己

迟迟不敢动笔,一方面是怕自己的有点观点会误导别人,另一方面自己也算不上什么求职达人,较之那些有牛逼offer的人,未免有些自惭形秽。然而,有些话还是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还是不错滴,所以借这次学院的求职经验征文的机会,我就抛砖引玉了。

截止2013年3月份,我已经有五份offer了,其中前四份offer都是去年秋招获得的,分别是杭州海兴、厦门科华恒盛、珠海纳斯达、联宝(合肥),最后一份offer,深圳金锐显是今年春招找到的。不难看出,我的几份offer都没有特别好的,但除了珠海纳斯达是技术储备以外,其余四份都是做硬件类研发方向的,专业比较对口。从去年九月份底到12月份初,再从今年开学到三月份底,断断续续近四个月的求职经历中,我深深的感觉到找工作的过程就是找回自己的过程,重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自己又适合做什么,经得起打击、耐得住性子、抓得住机遇,分辨得出优劣,勤劳有选择性地找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细说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读者交流一下我的求职经验和建议吧。

关于找工作和考研

 我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是个很重要的选择题。本身这个问题没有对错之分,你考研、找工作、出国或者是考公务员等都可以选择,作不同的选择,走不同的路,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不要惧怕这个问题,请大胆地作出选择。然而,前提是你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慎重的选择。这个问题,我也不去深究是考研好还是直接找工作好。这个选择题实际上最迟大三的时候你就该做了,学院让我们做出明确选择的时间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如果你作出找工作的选择,那么建议在大三暑假自己找一份专业相关的实习,若如可能兼顾毕业集中实习。你的实习经历将会为你后续求职增添浓浓的一笔!有些同学不以为然,反正学校会集中安排实习的,且不先说集中实习的质量如何,集中实习经历,你有,同系的同学也有,优势会大打折扣。假如,你一直放着这道选择题不做,而是作两手准备,那么到了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就会遇到更多关于两方面的瓶颈,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迟迟找不到工作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得考研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会因为耐不住备考的寂寞或因同学拿到了offer而各种羡慕嫉妒恨,到头来还是不得不重新选择。

关于简历、招聘信息获取、宣讲会

 简历,是你与企业接触的第一道关口,是企业方了解你的窗户,也是自己待价而沽的标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个人觉得,求职简历只要一页即可,连封面和求职信什么的,除了企业方有明确要求,这方面也可省去,至于在简历后面附带什么证书复印件等等更是浪费纸张,你只需在你的一页简历中,用三言两语说明一下得过什么奖拿过什么证书即可,后续你简历通过筛选后,进入笔试或面试的环节HR会通知你带上的。一页简历,简单、大方即可,无需华丽辞藻,瞎编一些经历,到时候还是会露馅。要知道,一般面试的问题多半是根据你的简历来发问的。关于个人信息一栏,个人建议只需写姓名、联系方式、邮编、毕业院校及学历即可,无需太详细。简历应该至少分两种,一种是通用型的,把求职岗位一栏空着,等到参加完宣讲会或者笔试的时候再详细填,这适用于大型、联合招聘会或不知公司具体岗位的情况下;还有一类是有针对性的简历,前提是你知道公司的具体招聘岗位,一般适用于公司的校园专场招聘,有时可以在你的简历右上角或左上角印上公司和学校的logo来增加HR的好感,增强面试官的第一印象。说到招聘信息的获取,最有效地还是通过网络,高校就业信息网或BBS,华中科技大学NADC研发的海投网,前程无忧、智联、应届生求职网等;还有就是一般公司宣讲之前会有张贴到宿舍或教师宣传板上的海报;还有就是加入院系职业交流QQ群,可能会有专门和学院有关系的“内幕消息”,这种消息甚至比校园招聘还要好,它省去了外校和本校其他院校的求职者竞争,竞争压力要小得多。

说到,类似职业交流QQ群,假如到了大四了,你们院系或班级没有一个交流群,一定要加入一个或自己创建一个,这对于分享招聘信息、分享笔试、面试、签约等经验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也有不利的地方,有些愤青或者自己随便百度了下公司薪酬待遇就说这个那个公司不好的群成员会发些牢骚甚至谣言,你不要受其影响。“谣言止于智者”,像在参加深圳金锐显的招聘会之前,就有人在群上吐槽说公司薪酬低,待遇不好;就打消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后来我实际参加宣讲会一看,才知道公司待遇还不错,没有像之前有人说的那么糟糕。

关于宣讲会,在没有其他招聘影响下,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或岗位,尽可能还是去听听。有人认为听宣讲会太枯燥,就是听公司自吹自擂,不建议去,其实我个人认为,听宣讲会不仅是企业向应聘者展示自我,更是求职者了解公司比较有效地手段,不仅仅是宣讲会内容,还有通过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办事效率等;其实,到后来,宣讲会听多了,你会感觉得出来,企业方需要什么要的人才,还有广大应届生对于企业方最关心的什么问题,还有各类行业的发行情势和前景,你可以从各行业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合适的或感兴趣的行业或岗位或公司,不断认识自我,认清自己将来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关于笔试和面试

 简历通过后,一般公司就会通知你去笔试或直接面试,笔试通过后再面试。关于笔试,像逻辑性格测试类、或英文阅读类的还好说,最要命的就是专业技术类的笔试,对于这方面我也曾经头疼过,甚至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从九月份底到十分月底,都快一个月了,我的求职阶段还是仅仅通过了简历筛选关,笔试尤其是技术类笔试过后就没有音讯了。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由于我们这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硬件都可以搞,软件类题目,不外乎C/C++、Java、数据结构、数据库等等;而硬件类题目就包括数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等。而我个人觉得在硬件方面比软件方面有优势,像应聘软件方面岗位时,笔试之前,我通常就看看数据结构、C++、Java方面,因为这方面比较薄弱,临阵磨枪地单靠猛看知识点,往往事倍功半,因为本身就对数据结构、C++语言、Java方面本身就不熟,加上平时上机写代码的经验太少,临时记得几个知识点去考,程序还是读不懂,编程题目还是不会。显然,如若投软件岗位,同计算机专业求职者,明显处于劣势;后来,我转投硬件岗位,对于数模电还比较熟,而且我也不会特意去看书,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笔试、面试经历去总结要点,再去看书,事半功倍。

有很多公司宣讲完后就立马笔试,这时不同岗位就有不同的试卷;这时HR分发试卷的时候,就会让应聘某岗位的同学举个手。这时有个小技巧,根据举手人的多少,适当调整自己的应聘岗位;有些同学应聘一根筋,非什么岗位不可,明明有一半的人举手应聘该岗位,而自己又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人。在比较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尽量应聘那种举手人少的岗位,这样你就少了不少竞争对手。有些同学一窝蜂地去应聘某公司的某岗位,而这个岗位就招那么几个人,这不是自相残杀么?!还有,一般工科生的女生比较适合做测试、质管、文职等类的工作,就不要去应聘什么硬件或软件工程师了,除非你的技术的确很牛,而且对这一方面比较感兴趣,反正本科生中工科女孩中应聘硬件或软件工程师成功的是凤毛麟角。

要经得住打击,愈战愈勇,不要轻易放弃一次你觉得合适的机会,机会稍纵即逝,我深有体会的。去年四份offer中,就有三份就是因为抓住了别人轻易就放弃了的机会或者根本不知道的机会。第一份offer杭州海兴给了我信心,由于某种原因,当时杭州海兴的招聘信息没有在高校就业信息网上公布,但是学院内部群公布了,而且是晚上,当时我一到宣讲会地点,大吃一惊,整个教室空荡荡的,还不到20人;我赶紧打电话叫了同班求职的同学(要注意,求职过程中不要吝啬招聘信息的分享,虽然你的同学可能会对你造成威胁;但他们都会铭记在心的,下次有消息,他也会在第一时间分享给你的),最后,我和我同学共三人通过了笔试,到华科面试,才得知华科那边知道这家公司的招聘也很少,最后被通知面试的,整个武汉地区,就十人左右,面试基本上没刷什么人。第二份科华恒盛的offer,主要是我爸妈和弟弟当时都在厦门,而公司地点也在厦门,于是对其招聘会特别留意,宣讲笔试是早上,当天比较冷,天气也不好,于是参加笔试的人也就四十人左右,况且搞硬件的人又少,一笔试完,我明显感觉我会通过笔试。像这种运气不是人人有,要有就有的,但从中也可看出个问题:机会往往垂青勤劳、善于发现机遇的人!

如果可能,陪同学去笔试或面试,大胆可以试试罢笔或霸面,奇迹也会有的;我最终签的联宝(合肥)的offer,就是陪同学去罢笔得来的,(虽然后来得知他也接到了笔试通知),我一直没接到笔试通知。我当时和我的另一同学一起来面试的,投的都是硬件设计类岗位,专业比较对口,但说真,觉得合肥这地方自己并不了解,去的意愿也不强烈;所以,我们面试一完,当得知她没有复试(笔试)的机会的时候,侥幸通过了面试的我也想撤了;再加上当时已经中午12点了,肚子饿得咕咕叫,而且复试硬件类的试卷也不够了,但我想了想,还是静下心来,等了二十分钟左右才等来试卷,虽是满纸的英文,单词很多不认识,但基本上能看懂,于是本该一个小完成的试卷,我花了半个小时,就解决了。考完后,自我感觉应该能过!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没有错,直到通知我签约的时候,我暗暗庆幸:机会就是不经意间来临,有时候坚持一下,奇迹就会发生。

关于面试经验,我简单的谈谈。面试过程中,语气别太呆板,不能过快,跟平时说话的语速差不多就行了。自我介绍不宜过长,个人建议,介绍完自己姓名、毕业学校、籍贯后,就不用再重复简历上的内容了(除非你是要特意强调一下简历中的某个方面),直接进入正题,“我应聘的岗位是……”,然后顺理成章地说明原因,两三分钟就搞定,我屡试不爽。还有,关于与面试官的眼神接触问题,我的经验是,面试官问你的时候,这时候他的眼神肯定会停留在你的身上,你一般要与他有眼神接触,以显示你的礼貌,同时也让面试官知道你在认真听;但是,也不能一直盯着他,在你自己回答或者提问时,就可以时不时地将眼神移开,这也便于你自己思考。还有一面的时候,因为一面一般是技术面或者压力面,要看面试官脸色行事滴,你注意看HR的表情,如果他一脸不耐烦的表情,就立马停住讲话或转移当前话题。面试过程中,一般挑自己熟悉的说,千万不要谈论自己不清楚只是刚接触的东西,一旦HR深究发问,你就不知所措了。一般HR问你最后还要有什么问题的,最好至少问一个,无关痛痒不要紧,比如什么时候有二面通知,这样能反映出你对这个岗位的在乎。

还有求职过程中,切记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地找工作,得持之以恒,平均一天跑一两个招聘会或笔面试比较正常,求职高峰时期多跑多笔试多面试。即使看似不可能进入的牛逼公司,只要有笔试面试机会,就不要起易放过,能不能进是一回事儿,前期积攒笔面经是关键。网上或别人说的笔面经再好,也不一定适合你,只有多笔面试才能积攒适合自己的经验!有时候机会就是从网中漏掉的,一般没有前段时间参加投简历或笔试种下的因,就不会有后续面试或签约的果。

倘若碰到招聘会天气大热或刮风下雨雪的,这时你不应该是抱怨这天气,而是应该感谢天公作美;你想啊,越是雨雪天气或酷暑天气,那些本身能力不差,但怕吃苦,怕麻烦的应聘竞争者者就越少,而你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就有可能顺利进入笔面试,甚至拿到offer。求职的最好天气往往不是那种风和日丽或秋高气爽的天气,反而是狂风暴雨或酷暑的天气,所以,不要惧怕风雨打湿了你的衣服,汗水浸透了你的面庞,抓住这样的机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年三月份是春招的高峰时期,就有同学向我抱怨今年春招公司少,职位招人少,薪酬低,竞争人太多,性别歧视等等。当然,这些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抱怨是没有用的;现在你能改变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心态,找工作的过程就是找回自己的过程,机会常常垂青勤劳、自信、乐观的人!

关于签约和解约

 如果,你到了签约这一步,那么恭喜你!本来这方面不需要多讲的,照常规的签约和解约流程来,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

 有个很矛盾的问题,平时一直苦苦找工作,求offer,但真正offer一到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兴奋,尤其是一些待遇很一般公司的offer,若还有多份offer,更是难以选择。我是十月份底才接到一份offer,当时还早,自信后续还有更好的,就没签。第二份offer是科华恒盛的,当时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就说三方协议还没发下来,看能不能先签个“两方”的于是就和科华恒盛签了聘用协议,并承诺11月份中旬将三方寄过去。谁知道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又先后收到珠海纳斯达、联宝(合肥)的offer了。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和联宝(合肥)签了三方协议。至于,和厦门科华恒盛的协议,我当时想不了了之,后来老爸得知我的情况后,立马建议解约需趁早,千万不要拖到企业方来找你。事实证明,老爸是英明的,由于提出解约比较早(从签约到提出解约才三四天),对公司人才招聘基本上没什么损失,科华恒盛公司说不用我付违约金了!虽然是两方的,但我觉得三方的协议也是一样吧,如若确定要解约,得尽早提出,千万不要拖;能协商免除违约金最好,实在不行,用个两三千元前换一个好的工作,一个更好的前程也划算。但前提是,你必须考虑清楚确实要解约。

 还有一点,在你有offer的前提下,去面试别的公司的时候,企业方问你是否应经有过offer,这时,你不必忌讳,直接说有。一方面,是你真诚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肯定。今年春招,在面试金锐显的时候,我就被问到这一问题,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的,有过offer没。若是从考研大军前线下来的,说没有过offer还情有可原;倘若,你上从上半年就开始找工作,而你诓HR说没有,别人肯定会怀疑你的能力了,都找了这么久,都没有份offer,这人肯定不怎么样。相反,你实话实说有过offer,HR不但不忌讳,反而饶有兴趣地问你前一份offer工作岗位是什么,自己觉得怎么样,甚至问你薪酬待遇如何。所以,在有offer的前提下,不必忌讳这一事实,反而能证明你的能力,为你的下一个面试增分

 最后,签约的过程中要注意,签约一家公司不能只看薪资,还应看相应的福利待遇、地区消费水平、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合适有兴趣,个人在公司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该行业在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么样等等问题。还有在签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百度来查一下公司的口碑如何,但个人觉得这个东西,一般大多数公司都是毁誉参半,不要轻信网上的谣传,而轻易拒绝offer。在谣言面前,我们要保持冷静,客观仔细分析,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现在已经四月份中旬了,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忙碌;衷心祝愿他们,怀着一颗良好的心态,在求职过程中逐渐清醒地认识自我,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谨以此文纪念,我那为期近四个月求职的灼灼华华;同时,若能对读到我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们找工作有所帮助就最好不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工作就是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