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重估-旅游资源解码
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
1大DNA探“神舟”
【西塞神舟会地位】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6月2日,“西塞神舟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塞神舟会”名列其中。“西塞神舟会”作为还原端午原始驱疫、纳祥的民间祭祀活动,其活动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与人数之多、仪式内容之丰富,堪称端午节俗之最。
【核心目的】
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
【核心价值】
(1)蕴含着端午节俗的本真内涵
端午时节恰值夏至前后,此时高温多湿,毒虫孽生,是各种流行病多发季节。人们感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调适自己的生活内容,寻求应对方式:一方面挂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采药煎汤沫浴,防病于未然;同时,又借助于“龙舟会”的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前者是经验性的保健措施,后者是心灵上的诉求。两者结合,共同表达了民间端午节俗的核心主题——驱瘟、除恶、消灾、祛病,以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
解读大端午“神舟会”的活动内容,有利于我们认知时岁节日习俗产生的真正根源,把握传统节日发展的规律。
(2)把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当做是节庆活动的真谛,历久弥新
祈福纳祥,驱鬼辟邪,亘古以来就是每个人以及每个社群十分紧要的仪式活动。敬神也罢,驱鬼也罢,核心仍然是事人。西塞神舟会,存续着这充满强劲活力的民间信仰。它既显示着自然规律对人生活的制约,也表达着人对自然变化的顺应与调适, 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流、对话的一种特殊方式。
【举办的时间轴】
(1)四月初八·开工扎船
“四月八,起手扎。”在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除了例行的礼佛、放生外,要举行扎制神舟的开工仪式。从四月初八到五月初五这段时间,扎船师傅在完全封闭的神舟宫内扎制龙舟。龙舟上的64位神仙,各司其职,各管一方。
(2)五月初五·神舟开光
开光仪式由伙居道主持。仪式开始时,主持道士将一只大公鸡的鸡冠扎破,放三滴血至酒盅内,用毛笔蘸鸡血,为龙舟点睛开光,之后又在龙舟各个重要部位分别点化,最后在40位神仙脸部点红开光,并诵祝诰词,恳请神舟显灵、驱除瘟疫,满足人们消灾除病的心愿。经道士开光、点化过得龙舟,不再是一艘普通的龙型船,而成为了“神舟”。仪式结束后,前来参加神舟会的民众开始请道士为其打平安醮以祈福消灾,直至天明。(打平安醮的主要仪程有摆贡、上章、迎驾、赞颂、宣词等。)
(3)五月十五·恭请祝神
五月十五零点,道士点香烛,做法事祭拜后开始占卜,其意在于恭请各路神仙上船。剩余的时间继续为参会的四房百姓打平安醮。在其期间,当地有“偷红鞋”的习俗,在神舟上供奉送子娘娘的后舱里放置了一些纸糊的红鞋,民间相传不孕妇女成人不注意悄悄偷走穿上的红鞋,并藏在枕头下,送子娘娘可以保佑生子。倘若今后果然得子,次年定要到神舟会上还愿,做双红鞋还到神舟上,并捐些钱财给神舟会。
(4)五月十六·神舟巡游
五月十六早上8点神舟出会巡游。巡游的路线即是整个道士泭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贡品,每到一家,村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直到巡游完所有的街巷。
(5)五月十七·打醮守夜
五月十七的晚上,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
(6)五月十八·神舟登江
五月十八上午10点,在所有参会民众的簇拥下神舟出宫,并停放于宫前的草坪上,准备中午登江。登江之前,道士主持仪式,首先将一只公鸡的鸡冠剁下,鸡头扯下抛入神舟之中,并将鸡血涂至神舟船体,然后道士挑选一名神舟会成员,跟随其围绕神舟船奔跑数圈。临近中午时分,法式结束,道士和神舟会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奔向江边,并将其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稻草垛上,把船的底部固定好后推向深水区,再把牵引的缆绳与神舟连接,此时江上渔船在船头摆香设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牵引船将神舟托至江心,于中午12点准时放走,任由水流带着神舟沿江而下。神舟登江处的大堤上,数万民众双手合十、跪拜神舟。
【神舟船的衍生文化】
神舟会——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一部活的当地生活史
神舟会作为盛大的民俗活动,以生动具象的民间纸扎艺术为载体,并以这个载体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既定仪式、流程来达到娱神娱人、慰藉心灵的祭祀目的。它承载着西塞山地区民众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从遥远的古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1)民间音乐:整个仪式过程中,道士击乐颂咒。由于伙居道的自身特点,其唱词一级所用的打击乐均带有鄂东南民间音乐元素在里面;唱词行强调不同于一般的吟诵调,唱本中的词句往往不是一次唱出,而是在执行每项仪式之前和之后各唱诵一半。有事是一人吟唱,有时是其他人一起应和,有时是两个道士间的一问一答的对白。《神舟玄科》记录着与神舟会各种祭祀仪式相关的吟诵唱词等内容。
(2)民间歌舞:民间歌舞是神舟会中的一大亮点,主要有“扎故事”、 “踩高跷、“戏蚌壳”、“玩花灯”、“舞狮子”、“玩龙灯”等。民间歌舞在神舟会活动期间,通常为附近百姓自觉组织参与游玩,参加会期定在农历五月十八日全天,凡参与者均会受到厘头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年年届时参与,从不缺席。
——踩高跷:西塞神舟会中的踩高跷,一般有年轻小伙子演出,高跷有两米左右,一般三人一组扮成戏曲人物“生、旦、丑”,表演形式是以原地围场穿走成趣。有锣鼓伴奏,由指挥舞蹈节奏操纵舞蹈情绪和节律、速度的不同变化来改变演员的表演内容,高超的高跷演员还可以将小孩举过头顶舞动身体,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小孩带有各式不同面具活泼可爱。相传参与高跷的儿童都可得到送子娘娘的净水沐浴,从不生病灾。
——狮子灯:狮子灯是神舟会中的武术活动内容,有玩流星、舞大刀、耍棍叉等带竞技性节目表演。通常以一个湾子或一个家族为班底,平时以习武健身为其组班宗旨,学员一般在少年时跟班学艺,重点是对狮头狮尾人员你的培训,有的甚至是派系传承,高深的狮班可表演狮子盘桌,最高可达九张桌子狮身纵跳如燕。
——踩莲船:也叫划莲船、划旱船,用纸蔑做成花样船体,以莲花开瓣为描摹谓之“莲船”。由一名少女扮成观音娘娘,坐在船中央,一人扮成艄公在舟外划桨,还有一人扮成小丑跟着船尾,摇着破蒲扇从中打趣。踩着简单的舞步,唱一段绕一圈,每四句唱腔为一段,唱词多为即兴而作,在绕圈的时候有锣鼓伴奏,以小调和哦嗬腔为主要唱腔。
——戏蚌壳:戏蚌壳是一民间舞蹈形式,在西塞神舟会活动中,舞蹈中的神话人物与其他地方不同,剧中人物不是吕洞宾和何仙姑,而是水濑精和鲤鱼精,以避对神舟中八仙的亵渎,表演时,鲤鱼精扮成民间美女坐蚌壳摇起壳翅两扇,轻佻妩媚,水濑精扮成渔翁背着渔网向蚌壳跑撒。舞蹈始终围绕一个“戏”字,有傩舞和现代街舞的元素,舞姿豪迈夸张,诙谐幽默,伴随着锣鼓的节奏,有快三番、慢三番、重五槌、轻五槌的节奏。
——打莲厢:用长约一米的竹竿作道具,两端配饰莲花各一朵三色条纹,竹竿隔节挖孔穿上铜钱,玩时发出“钱钱苔”,配合舞蹈节奏,煞是好玩。打莲厢常为花灯班中附设,多由少年儿童扮演故事,常见的《打鱼杀家》、《杨泗坐江》、《雷公下界》、《阳雀啼春》等历史物故事。这些神鬼故事人物常以一个中心角色出现,并在中心的位置,伴舞者围在四周,亦舞亦踏。打莲厢一般用小击乐锣鼓段子配合演出,其中有吹管乐器唢呐,通常为一段击乐锣鼓、一段吹奏曲牌来回交替,舞姿用莲厢竿抛击手、足、肩、腿位置,取其声与击乐相运动有“绞麻花”、“双出龙”、“反登榜”、“夹三县”等。
——抛竹马:西塞山地区又称竹马子,跳竹马等,少儿民间歌舞由三至五名儿童坐骑在竹马上,进进退退,来来去去有乌龟转,有时列队踢踏;竹马舞蹈以历史人物扮故事为常见。以三国故事常见,如“三结义”;伴奏音乐概以击乐锣歌调上下句结构,好唱好上口,具有典型的幼儿歌曲特点用竹作茎,分马头和马尾两节,人被扎骑在马腰处,上用围饰代以马鞍,表演时与真人骑马十分相似。竹马的色彩有红、白、黑、黄四种,一般在神舟会中出游用黑、白两色为多。
(3)传统技艺:扎制龙舟及穿上各路神仙菩萨是一个浩繁的工程。由纸扎艺人,俗称“扎匠”,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承、记录图谱的方式传承下去。神舟扎制技艺传承人:陈兴旺、陈祖华、游宏恩、叶本如、岳保汉、瞿学宝、游宏安、游仁喜。其居住村落在道士洑、黄家湾、大排山、明家湾、凉山等地。
《龙舟图纸》、《龙舟绘图杂志》、《乎有满船神像正六十四名》等中详细记载龙舟的样式、尺寸、材质,及各路神像的形制、饰样、尺寸、色彩等。龙形舟船长7米、宽2米、高5米,楼台亭榭,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整个舟船除少量木材外,主要用茅草和油菜秆填起内充,外用红布裹其身,船舱除主骨架外,全部为篾骨纸糊工艺非常精致。舱中的两座阁楼供奉着忠孝王、女娲氏、福禄寿三星等居中者为“忠孝王”,后世一般人看其面善,又是文官模样,便尊其为“屈原大夫”神舟扎制完成后安放之地也叫“屈原宫”。船甲板、船尾、两侧船舷供奉的神像分别有春瘟神张元伯、东西南北中五方神、鸡鸭虎马四瘟神、送子娘娘、都天府、千里眼、顺风耳等64名栩栩如生的神像,各代表求财、求子、求消灾除病保吉平安之意。按照船头、前甲板、舱门牌楼、正舱、后舱、后甲板、船弦两侧顺序,这64尊神像在船上的排列顺序分别是船头——杨泗将军;前甲板——忠孝王一名、张元柏一名、彩女一对、圣母一尊、四州和尚一名、框阜先生一名、刀手一名、千里眼一名、顺风耳一名、文中军一名、武中军一名、京锣一名、镜手一名、皂班四名、排席四名、中军一名、鸡鸭虎马四名、都天一名、东西南北中五名、大夫一名、舱门牌楼——福、禄、寿三星;正舱——屈原、老少太监一对;后舱—女娲氏(当地人称之为送子娘娘);后甲板——黑爷菩萨;船尾—舵公一名;船弦两侧------每侧12名水手共24名。船中前方竖有7米高的桅杆,桅杆上挂有旗斗,旗书:“代天宣化”“收灾缉毒”,斗为方形,意为所经之处确保四方平安。船上设有风车随风转动,以测风向。
(4)姓氏文化:传承神舟文化的姓氏比较纷杂,大部分均为移民,自江西入冶于宋末、明末、清初移至当地。根据历代的传承谱系记载;传承人姓氏为;杨、董、李、黄、贾、刘、游、卢、何、肖、袁、王、潘、朱、易、伍、宋、石、孙、张、陈、明等。
(5)民间组织:解放前的“厘头会”,是募集建造神舟资金的民间组织。解放后,因各种因素,该会所有活动曾一度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复神舟会,负责每年的神舟会仪式活动。过去的“厘头会”常设8名负责人,每年以其8人为首,率1 6户轮流主办至解放的1950年为最后一次。1984年由几个老人从扎一只小船开始恢复,规模逐年扩大,现今神舟会成员一直保持在40人。村头墙上的各种公约、告录、轮值名单以及戏码海报,无一不体现着民众令人敬佩的组织才能和自律精神。
(6)神话传说:余友元桃花洞修行、獭仙报恩、道士洑、喝稀粥、杨天佑与柳树精、七仙女与半边月、月壳树下的花神、天庭丢失了“半边月”、等神话传说。
2大维度看“神舟”
维度一.江山龙脉地-从基地资源看项目
江——名江·长江
山——名山·西塞山
龙——名会·神舟会(龙舟)
脉——名村·道士洑(血脉传存)
【名会:西塞神舟会】
西塞神舟会寄托了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心愿,蕴含着端午节俗甚至是所有节俗的本真内涵,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对话方式。
【名江:万里长江】
浩浩大江,在此回旋而下。雄健畅达、清韵激越的长江水,以其“筚路蓝缕”、“进取不息”、“开放和合”的精神哺育了中华儿女,滋润了荆楚大地。
长江不偏不倚,正好位于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而这个纬度正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耶路撒冷,古巴比伦,金字塔,古波斯,全是在北纬30度!)她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千万年以来, 孕育了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
万里长江代表了创新、进取、开放的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名山:西塞山】
战火与诗情,对山河主宰权的争夺与对自然美的朝觐,熔铸成万种风情的西塞山。
有“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之誉的西塞山,南依九十里黄荆山,北入大江之中,山虽不高,却自古与附近的回山、鄂州的西山被誉为“樊楚三大名山”。
(1)军事文化:是屯兵布防、抵御入侵、保境安民军事要塞
“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张居正(明) 春秋战国时,吴人常年在山上驻军屯兵。因此山处于吴国西边,实为扼楚之要塞,故名“西塞山”。其奇峰突兀、崖陡水湍,地势险要而易守难攻,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525年吴楚水军在此激战,到东汉末年的公元199年孙策讨黄祖在西塞山初捷,到武汉保卫战在此一线抗击日寇,西塞山共见证了历史上100余此规模较大的战争。
(2)宗教文化:是源远流长、香火旺盛的佛道交融之所
西塞山区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古时寺庙颇多,汉代麒麟庵、隋代吉祥寺、唐代龙窟寺、宋代报恩寺、明清飞云道观等,在当时都香火旺盛。
(3)山水文化:是维系迁客骚人情怀和深闺丽人梦境的山水画境
历代名士六朝有江淹、何逊,唐有李白、刘禹锡、韦应物,宋有苏轼、黄庭坚、陆游,明有吴国伦、王世贞、易应斗,清有宋湘、詹应甲以及现代的董纯才等共40余人,留下吟西塞山的诗词。
一首《渔歌子》,不逊于诗中西塞的青山绿水、鹭飞鱼肥、雨中垂钓之盛景,展现了玄真子心中理想的悠游生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首《襄阳乐》,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塞山,以唱代说,倾吐了江陵女子内心的爱情之梦:“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
一首《西塞山泊渔家》,洋溢着祥和之美的西塞山,在一个不带政务和商情的诗人皮日休心里,寄托了家乡那飘逸的闲适平淡之乐:“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一首《西江行》,清丽沉雄的西塞山,是名士张祜郁恨不得志的孤独陪伴:“日下西塞山,南来洞庭客。清空一鸟渡,万里秋江碧。惆怅异乡人,偶然空脉脉。”
【名村:道士洑】
昔日繁盛的港埠商贸与至今灿烂的楚风吴韵,绘制出一副鲜活的古镇图卷
(1)商贸文化:是频繁迎送“士民工商”“吴粤贩人”的繁盛港埠
历代皇朝都在道士泭屯兵,设置官府、粮仓、金库,城市全国有名的盐仓集中之地。唐时,形成“市民共商,连樯如云,必将沿于斯,溯于斯”的繁华商埠,镇内街道纵横,店铺毗连,热闹喧嚣。明清时期,形成“四街、五库、七仓、八典、九庙、一观”的格局,有居民1.7万户。自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1967年的369年间,道士泭村先后六次挖掘出金银、钱窖,最大银窖出土银锭270余斤,最大铜钱窖藏25万斤。
(2)民俗文化:是千年文化交织融合下绚丽多姿的楚韵吴风
道士洑位处楚尾吴头,多种文化习俗交互影响。每年的龙灯会、牡丹会、观音会、绅士会、圣帝会、捞江会、放生节等民风民俗,吸引四面八方的百姓,热闹非凡。其不仅具有楚文化的浓郁色彩,而且兼具吴文化的显著特征。
——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谓之“三天年”。家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春节有购年货,大人小孩添置新衣服,办上丰盛酒宴,挂年画,贴春联,家家户户,欢欢喜喜过大年。年初一早晨开门时各家各户要放鞭炮,叫做“出天方”,接着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再到同姓家族向尊长拜年;有“初一拜家门年”,初二拜家婆年(外孙到外公外婆家拜年),初三拜亲戚年之说。这三内,吃得丰盛,穿着讲究,说话客气玩得开心。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又叫正月半,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家家户户家宴丰盛,这天,家人要吃去年年饭桌上留下的“听话鱼”。早晨大多吃汤元(元宵)。西塞人有“过了正月半,男做活来,女纺线”之说。到了晚上各家每间房子都要点灯,名日:“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有些村组还闹花灯。
——花朝节:(二月十五日)这天,传说是百花的生日,西塞人在这天吃“棉花桃”;用大米粉包上肉馅蒸(煮)熟,形似棉花桃,意思是,年丰物阜,棉花有好的收成。
——清明节:(公历4月4~6日),祭祖扫墓,给已故的亲人树碑,人们带些供品、鱼、肉、酒、饭、水果和香纸爆竹,到祖山上各自祖坟碑前,磕头祭祀,并在坟头上插上各式圈花坟标。
——踏青节:(三月三),文人把这天叫“上已踏青”,小孩放风筝,青年男女结伴春游。民俗有:“三月三鬼放假,小孩同门早回家”,西塞人家家户户做“鸦雀头”吃,地菜花煮鸡蛋小孩吃以求家人戏平安,小孩不痛头。
——放生日:(四月初八),又叫裁种节,也是农业生产的转换时令,可以说是观察气候的时日,谚云:“四月八把秧插”,“四月八大天晴,河的鲤鱼上山林”,“四月八落一点,十匹荷叶九匹卷”。还有:“四月八鸡蛋滑”,“四月八苋菜掐”。这天,寺庙要开展“放生”活动,将部分动生物放归大自然。
——端阳节:(五月初五),又名端午节,节前,亲戚间要送礼,除酒和肉外,还有糕点、蒲扇,意在:进入夏天,送上蒲扇可避暑疫,特别是新定亲的亲戚更为重视。当天,各家大扫除,有的用硫磺熏烟室内旯旮,喝雄磺酒,小孩耳边涂上雄磺,意即防灾避虫,去病除邪,门头窗前插上艾蒿、菖蒲。有些地方还组织民间划龙船活动。十八为大端节,西塞神舟会,唱会戏,
——天贶节:(六月六),又名半年节,时已渐离梅天,衣服鞋袜易于发霉,当天都拿出去曝晒,帮故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这天人们也买些酒肉,改善改善生活。
——弄巧节:(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叫相思节,这天人们夜晚看星星,姑娘向织女乞巧。
——中元节:(七月十五),是鬼魂的节日,充满了迷信色彩,各家各户将冥钱包成“包袱”烧给亡故的祖人、亲人、以示孝顺、思亲不忘。“包袱”上要用毛笔写清故人的称谓,烧“包袱”过程中要摆上鱼肉、酒饭供品,焚香叩首,“包袱”分两块摆放,用干燥柴禾引火,一块为“家祖”,一块为“外祖”。
——中秋节:(八月十五),同春节、端午节一样,是一年中三大节之一,亲戚间相互送礼,新定亲戚更为重视,各家要吃一顿丰盛酒肴,晚上赏月吃月饼,旧时,小孩晚上要到地里去“摸秋”:这天晚上湾子里的孩子们随到哪家地里摘瓜果吃,没人管,更不视为“小偷”。
——重阳节:(九月初九),又名重九节,也称老人节,一些文人骚客,登山观景吟诗作对。
——腊八日:(十二月初八),意即纪念如来佛祖,这天,各家主妇都要用大米、杂粮等八种食粮混煮成稀粥,为“腊八粥”。
——送灶神:腊月二十三晚,“灶神”上天,向玉帝奏章,各家要在灶台上点烛插香,燃放鞭炮,并用酒食供奉“灶王爷”,意在让其在玉帝前说人间好话,也有村组在二十四晚“送灶神”
——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日,家人团聚办酒宴吃。妇女要忙于洗衣服,收拾房间,打扫室内外卫生,喜迎春节 俗话:“二十四打扬尘,墙上蜘蛛跑不赢”。这天,还禁止牛针缝补,传说:二十四老鼠嫁女儿,牛针会刺老鼠,影响鼠类办喜事,日后要遭老鼠报复。
——年三十:(腊月三十日),除夕这天,各家各户大摆酒宴,好鱼、好肉、好酒等好吃的东西摆在餐桌上,全家人围坐一起举杯畅饮,俗称还“年福”。晚上一餐叫“团年”。吃年饭或吃团年饭,在动筷前要放鞭炮。“还年福”有的定在二十八,有的在二十九。晚上“除夕”饭后,放鞭炮“封门”,然后用树蔸子或煤炭、干柴烧火烘,一家人围火而坐,一边品茶,吃糖果、瓜子、花生、豆类等,一边谈年景,如今是看电视、通宵达旦,名为“守岁”。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的说法。
【结论】
名会+名江+名山+名村,构筑江山龙脉地
资源组合,类型互补;优势组合,打造旅游发展新地标。
江——名江·长 江(筚路蓝缕、进取不息、开放和合的长江精神&荆楚文化)
山——名山·西塞山(战火与诗情,共筑万种风情的西塞山)
龙——名会·神舟会(寄托美好心愿、蕴含节俗真谛的世界级端午盛会)
脉——名村·道士洑(港埠商贸与楚风吴韵,传存千年的古镇血脉)
维度二.华夏民族魂-从世界遗产看项目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其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乃至全球华人的一个重大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1.纪念历史人物;2.划龙舟;3.吃粽子;4.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5.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第一空间:长江流域(四大端午节)】
(1)湖北西塞端午·送神舟祈安康
神舟会寄托了一方百姓禳灾祈福、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的神舟会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农历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活动。村民用制作神舟、唱大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仪式和活动,祈求神舟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2)湖北秭归端午·祭屈原颂楚辞
纪念屈原志洁行廉、上下求索、竭忠尽智、爱国悯人、以身殉道的爱国主意精神。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般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祭奠屈原贯穿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程序。自明代起,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既传承了传统端午习俗驱疫避瘟的内容,更保留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和纪念之意,还传承了《楚辞》与其他民间文化表现形式。
(3)湖南汨罗江畔端午·祭屈原赛龙舟
纪念屈原志洁行廉、上下求索、竭忠尽智、爱国悯人、以身殉道的爱国主义精神。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赛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江苏苏州端午·祭伍子观竞渡
纪念伍子胥七荐孙武、发展农耕、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爱国爱民的精神。
苏州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第一类是龙舟表演的大型活动;第二类活动主要表现苏州人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药、挂艾叶、挂菖蒲等;第三类活动展现苏州悠久的丝织文化和特有的服饰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类活动包粽子、吃端午饭是其核心内容。
【第二空间:大中华区域(少数民族端午节)】
(1)傣族端午·包粽包唱情歌
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2)藏族端午·抢泉采花
流行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时在农历五月初五,节期两天。也叫女儿节。俗传很久以前当地荒芜一片,是一位莲芝姑娘教会了人们种地,教会了人们采花治病。后来,莲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人们为了纪念她,就逐渐形成了采花节。其主要活动是抢水、采花和祝福。采花节清晨,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可得到吉祥、祛除疾病。接着,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到达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始歌舞,半夜方休。次日返寨,姑娘头戴花环,背满筐鲜花草药。全村齐聚村头,鸣枪致意;采花姑娘则向各户送上礼物和祝福。
(3)仫佬族端午·赶虫保苗
仫佬族在端午节,由鬼师领着,两个人抬着纸船到田间去,鬼师念经巡游赶虫,以祈求禾苗茁壮。
(4)毛南族端午·采药防病
毛南族过端午节,民间成为“药节”。他们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中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做馅包粽粑食用。他们认为端午节吃这种包馅粽可以消热解毒疗病痛。
(5)彝族端午·采药卖药
居住在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有在端午节采药卖药的习俗。“佳节添茱萸,男女采药忙”说的是端午节时,雨水下透,百草蔓生,大多数中草药根深叶茂,进入成药期。人们三五成群地肩扛药锄,身背药筐,穿行于高山、深谷、河边,尝遍百草,专心采集。
(6)水族端午·念先祖吃素食
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远祖在为自己四个儿子祝贺丰收时,由于过分的兴奋,不小心在上楼取肉时失足跌死。为悼念死去的老人,后辈们决心在老人安葬之前不吃荤,而老人去世的日子,正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所以水族有在端午节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荤的习惯。
(7)普米族端午·绕岩洞祈福康
普米族传统节日。亦称“绕岩洞”。流行于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人居住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当地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是日,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第三空间:儒家文化圈(东亚、东南亚端午节)】
(1)日本端午·儿童节
驱邪尚武,包含对家中男孩健康成长的祝愿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飞鸟时代由中国唐朝传入,与当地的“五月忌”结合,形成具备日本本土特色的端午节。1948年被日本政府将这一天定位“儿童节”,列为公众假期。节日期间,插菖、挂鲤鱼旗、摆五月人偶、吃槲叶糕。
(2)韩国端午·江陵端午祭
祭悦神灵,以求田事方兴、御灾防患、部族和合的全民巫祭庆典
江陵端午祭,起源了古老的部落祭,同时融入了儒教、佛教等文化元素,是韩国江陵地区农民在端午期间的巫祭活动。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为期二十天至一个月。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端午巫祭、官奴假面剧、摔跤比赛、秋千大会、神统大吉游行等传统活动。
(3)泰国端午·芭掌节祭先祖
在泰国,人们把端午节也称作“芭掌节”,它的主角依然是粽子。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大桌的美食来拜祭祖先,其中必不可少的就包括泰国的粽子吉掌和芭掌。
(4)越南端午·杀虫节食水果
越南在秦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汉朝统治,且统治者就是河北正定人赵佗及其带去的几十万子弟兵,因此越南端午节习俗和中国基本相同,包括采菖蒲、挂端午索、用符图驱邪、饮用药酒、姻亲交往、赛龙舟、吃粽子等。越南因为端午时天气换季容易出现病疫,还有驱虫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在越南又被称为“杀虫节”。此外,越南但更爱吃水果,因为吃水果等同吃斋,意味着一种对祖宗的尊重,除此之外他们也认为这样可以帮助驱除邪气。
【第四空间:全球华人圈(全球端午节)】
而在全球华人圈,端午节借由“赛龙舟”这一标志性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
(1)国际龙舟联合会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Federation,IDBF)简称国际龙联,1991年6月24日在香港成立。成员有来自包括澳大利亚、中国、中华台北、英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马来西亚、挪威、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各大洲的龙舟协会共85个。龙舟世界锦标赛在奇数年举行,俱乐部世界锦标赛在双数年举行。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象牙舟、龟舟、虎头舟、牛头舟、天鹅舟、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亦统称为龙舟运动。
(2)德国龙舟节
德国的端午赛龙舟活动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自从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办首届“龙舟节”,1991年改在法兰克福之后,这项活动已经延续至今天。
(3)波士顿龙舟节
北美的第一届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在1979年举办以来,波士顿龙舟节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十六届,已经成为当地夏季的一个特色文化节日。在查尔斯河畔(Charles River)举办的波士顿龙舟节(Boston Dragon Boat Festival),不仅包括龙舟比赛,舞龙舞狮,更有Bhangra & Bollywood Dance等多样特色的节目,绝对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文化之旅。
【大结论】
从西塞山到长江流域,到大中华圈,到儒家文化圈,再到全球华人圈,尽管端午节的习俗、缘起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作为自己的根本诉求,以祈愿人与自然的和谐、祈愿社会和谐为目的,把国家太平、民众福祉置于信仰活动的核心。这种存续数千年的民间节俗,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和共同的精神遗产——华夏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