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屏蔽了,请听我细说~~~

最近出差两个星期没回公司,对公司感觉都有些陌生了,毕竟刚刚来到这家公司才一个月左右。在回程的火车上,看看同事都有什么新动态,省的回去了生分。组里就一个女生,本地人,文秘之类的工作吧。刚刚来这个组的时候,就是她帮忙熟悉同事,流程等等事情。一个90后女孩,最近怎么感觉到没有她什么消息了呢?点了一下朋友圈发现,被屏蔽了……

其实,我也经常屏蔽别人,因为工作的需要加的客户啊,大街上有扫码认识的微商啊,换了工作以后,以前那些半熟不熟的同事啦,总之,一些加了微信就没说过啥话,或者就是出于礼貌加的人,有时候就不把朋友圈给他开放了。无他,生活没有什么交集,开不开放都无所谓而已。当然,有时候拉拉通讯录,看看某些躺尸在我微信的人,也有的把我屏蔽了,也没觉得有多尴尬。但是这次被屏蔽,感觉好尴尬。

我记得应该是她加我的,因为刚来有个工作要沟通吧,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看她朋友圈,知道她周末出去逛街,又或者在家睡了个懒觉,默默地看着,也不评论,偶尔点个赞。直到最近突然想起来,才发现原来许久没有她的消息,是因为被屏蔽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人,一面抱怨着酒逢千杯知己少,一面又不愿跟人打交道;一面抱怨着朋友都有了新朋友冷落了自己,一面又不愿意认识新的人。就如同我的这个同事,刚刚认识几天而已,朋友圈给屏蔽了,我们的关系也就永远定格在同事这个层次,只有工作的沟通。

问过好些人,新同事加了微信后把我屏蔽了,好尴尬怎么破。有人回复说,同事加你是出于礼貌,为什么一定要把私人的朋友圈也给你开放?

不经历过怎么知道为什么——

曾经经历过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同事A和同事B关系不错(平时也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那种),同事B就是那么马大哈类型的,人缘很好。同事A有一天朋友圈说自己爷爷去世了,很伤心。过了几天重阳节,同事B说带他爷爷过来玩玩,要把他爷爷打扮的跟那个网红爷爷一样帅。同事B问同事A有没有给她爷爷奶奶送点什么纪念。同事A没好气的说送了一束花,同事B哈哈大笑,说送啥不好送花,那个是给死人的。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吵了起来。同事B后来知道原来A的朋友圈是对他屏蔽的,结果自我消沉了很长时间。而这两人,也再也回不到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之前的样子了。

在我们眼里,同事B是个乐天派,虽然说话爱开玩笑,但是绝不是那种说话刻薄不过大脑的人。即使那天说同事A不能送花,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至少我们认为是那样),可是同事A的情况他不知道,也就无从避免这样的尴尬了。

为什么要把我的朋友圈给你开放?同一个组内,未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一起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出于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也好,为了工作交流更方便也好,开始的时候,总要温情一些,出于礼貌,出于友善,仅此而已,将来海角天涯,相忘于江湖,也两不相怨。

曾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废话越多,关系越好,而那种有事才交流,没事就是陌生人的沟通,多半不会长久相处。信息爆炸时代,从QQ人人网一路走来,到现在的微信,陌陌,婚恋交友网站,求职类的网站,我们总不缺乏认识陌生人的途径,但是途径越多,却发现,真正能一起做朋友的却越来越少。人类社交领域有个很著名的理论“150理论”,是讲我们人类能稳定维持社交关系的上限是150人。根据研究发现,网络的出现,并没有让这个理论明显的失效。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如果交流只是工作,对你没有任何其他的了解,又如何拉近我们的距离,增加沟通的深度呢?

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尴尬。如何解决呢,拿朋友圈来说,如果你同意加一个人,而这个人是你不得不每天面对的同事,或者和你生活有交集的人,不妨放开胸怀,善意一些。倘若将来觉得这个人不错,可以发展成朋友(绝对没有特指男女朋友),想到当初的拒人千里,应该怎么都不舒服吧。暖一颗心需要很久,冷一颗心却只需要一瞬间。

不要说同事不能成为朋友,一个人走会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我们总要认识新的人,有新的社交圈,不要让无所谓的冷漠关闭了这个门。生活是万花筒,每个门后面都有不同的风景和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被屏蔽了,请听我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