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开篇就是一个心理测试,看自己有没有拖延症,你也来测测
1.在工作中总是选择最容易,但却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事越得多久?是(1分)否(0分)
2.每天上班时总忍不住在网上乱逛,临近下班才开始工作?是(1分)否(0分)
3.从来没有为工作列过计划,也不懂时间管理?是(1分)否(0分)
4.白天能做完的事,非要拖到晚上加班来做?是(1分)否(0分)
5.很难立刻行动,总是把事情推迟到想去做的所谓最佳时刻才行动?是(1分)否(0分)
6.每次老板或同事问及工作进展时,总说我再看看?是(1分)否(0分)
7.平时里很懒散,很多事情都想着明天再做?是(1分)否(0分)
8.要做事时脑子里突然冒出很多想法,然后就先去忙别的,稍后再开始?是(1分)否(0分)
9.越计划越复杂,最后彻底绝望,干脆取消计划或无限期推迟计划?是(1分)否(0分)
10.习惯等待,等到全部细节到位,确实有把握的时候再去做?是(1分)否(0分)
11.经常因为时间紧迫,草草交差,结果被同事或老板责怪?是(1分)否(0分)
12.办公室里放着一堆零食,上班的时间经常吃东西?是(1分)否(0分)
13.脸皮比较厚,让别人怎么催也不慌不忙?习以为常?是(1分)否(0分)
14.从来不会主动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是(1分)否(0分)
15.团队合作时自己总是被孤立,没人愿意与自己作搭档?是(1分)否(0分)
0--4分:轻度拖延,一定要提高警惕,赶紧找到原因,把拖延症扼杀在摇篮里。
5--10分:中度拖延,拖延可能已经成为你的一种习惯,改变它需要点时间,也需要耐力。
12--15分:重度拖延,你要重新审视自我,做好职业定位,找一份自己感兴趣且与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相符的工作,以帮助你减缓拖延的现象。
如果很不幸,你已经有了拖延的苗头,甚至已经“病入膏肓”了,那么这本书你一定要好好看看,它会让你知道拖延症是一种不得不治的可怕顽疾,它会给你带来多少麻烦,它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应该如何去对抗这个可恶的家伙。当然它也会告诉你,如果没有拖延症生活将是多么美好。
第一章 拖延症在靠近
拖延症,意为“将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它算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病症,医院也没有专门的治疗它的科室,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拖延症的漩涡。
“病态”的悠闲:还有明天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把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她货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明天,是拖延者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他们习惯性的把今天要解决的事拖到明天,希望明天一切都会好转,如果说一件事情不存在截止日期的话,那么拖延自然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总会有明天。可大多数情况下,一件事情总会有期限,这就跟牛奶、咖啡有保质期是一样的,你根本不敢也不愿意去错过这个期限,这一刻拖延了,下一刻,你就得拼命的找补。--------不珍惜今天的人,其实根本没有明天。
我们的老祖宗们,很早以前就有了认识,有一首诗,很好给予了解释。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
不漂亮的计划不执行
计划没有行动,有时会毁掉一个人。因为它让人错误地以为自己已经在行动了,还会让人觉得能够静心列出计划,就已经比很多人都更接近目标了。事实上,那不过是个幌子。
对于自制力差的人来说,做计划真不是一个好主意,就像有的人,能做出一个漂亮的计划却无法漂亮地执行。因为两者中间,隔着时间,他根本就无法精确掌握自己将来会有的那种“明天就是Deadline”的感受,没有立即执行计划的动力。
脑海中胜利时的情景总是令人激动,就像超级玛丽走到最后,升旗奏乐,烟花绽放。可天上不会掉馅饼,人家超级玛丽,也是排除万,吃着拿命换来的蘑菇,一点点变强大的。只有计划却没有行动的人,不过是一个为主理想主义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风光。
deadline_百度翻译
常见释义
最后期限
英: [ˈdedlaɪn]
美: [ˈdɛdˌlaɪn]
n.
最后期限; 截止期限; 死线; 原稿截止时间;
vt.
通过设定一时间期限来统治;
例句:
I hope we can finish this before the deadline.
我希望我们能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这项工作。
复数:deadlines
可怕!零碎的“小岔子”
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拖延的人到底拿这些时间做了什么?
在微博上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编辑或编剧一大早就开始在微博上乱转悠、刷屏,还逮啥转啥?哪有事哪就有他,嘴欠的要命,那就说明此人能交稿子、交专栏、交本子、交版面的死限又要到了"。跟帖评论的人纷纷表示这句话戳进了自己的心坎:"没事干嘛那么精准呀!"
毫无疑问,这句话会出中很多人的痛处,每天坐在电脑前一副兴冲冲地准备干活的架势,把资料摊在办公桌,上打开空白一片的新建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会开始干活,因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优先处理”一下。
看视频往往看的不是什么名家讲坛而是搞笑视频。恶搞电视剧配音,你也会看的不亦乐乎?
刷微博,自己发点感触,看看评论,再四处乱逛乱看,你会美其曰“多向年轻人学习”。
等到这些重要的杂事都做完了,想要摒出一切杂念开始工作时,往往两三个小时过去了。
拖延症患者总是喜欢把最重要的事情无限的往后拖,在上班时做一些无关紧要甚至也没用的琐。拖延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心上开小差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回避紧迫而重要的事情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内容不固定,涉及很多方面,但传达出的信息是一样的“我先看会网页,再开始工作、”“我先休息,休息好了再做”等,这往往就是正在拖延的信号。当你觉得疲倦、难以集中精力的时候,稍微休息会儿当然很好,如果你正打算睡觉,却发现只要跟其他人聊上几句马上就“满血复活”了,那这个“休息会儿”的想法就变得很可疑了。
譬如你,没有刷微博,没有聊QQ,没有走神,没有在还能找补损失的时候跑出去玩,也许你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可惜,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错过的就是错过了,时不待我。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无能为力的自责
自责与内疚是拖延症的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之一,它就像一只牙齿尖利的小虫,在人心里不停的叮咬着,虽不是什么撕心裂肺的痛,却足以令人坐立不安,饱受煎熬。
工作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不管你自己多么的自责,有多难受,到时还是的把工作认认真真的完成,因为工作不需要“解释”,能力高低全在结果上。
无尽的挫败感与怀疑
易卜生曾说:“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就不稳固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平时不如的人比你做的更好,那么你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许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如果“拖延”已经影响到了情绪,让人产生强烈的自责和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疾病,那么就是患了“拖延症”。
等这段难熬的日子过去,你就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会像畏惧瘟疫一样畏惧再次经历此般折磨。还会会暗暗发誓:下一次我一定早点开始做,决不拖延!
但是人们并不知道,拖延如同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可事实上它的根埋的很深,很快它又会再次长出来。对于拖延,必须要承认它、理解它,才能够慢慢地消弱它、战胜它!
解读拖延症,有哪些类型?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它源于拉丁语,由字根“向前”和“为明天”组合而成。不过,“拖延”绝不仅仅是推迟某件事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病态的、不良的习惯。人人都有可能染上拖延症,它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都会产生同样的负面影响。尽管都是拖延,但是拖延的模式有很多种。如果想要彻底与拖延症说拜拜,那就得先知道自己得的是哪种拖延症。
1。工作型拖延
工作上的拖延症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比如,接到一项工作任务,做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场。原因可能是你在执行这项任务的时候感觉很难,认为他消耗精力,而你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所以这项没有完成的任务就一直在你的电脑里存着,每次看到它,你心里就会觉得很压抑。
2。学习性拖延
学习型拖延比较复杂,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可能是在家里,也可能是在学校,或者在工作场所。比如,你想学习英语口语,买了一堆书,找了一堆资料,可真的要开始学了,去觉得很乏味,没了兴趣,总想着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没做,以后再学吧!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不一,可能是你担心自己学不好,也可能是你下意识的逃避。
3。瞎忙型拖延
很多人总抱怨,没时间吃饭,没时间睡觉,没时间娱乐,只恨自己分身乏术。可事实上,他们忙了半天,也没忙出什么名堂。那些重要的、早该完成的事,不知道被抛到了哪里。这种人看起来比谁都忙,可实际上创造的价值并不比别人多。
4。是被动型拖延
想与每个人都融洽相处,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有时为了逃避反对意见,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权利。这些做法,是被动型拖延患者的一贯作风。比如,怕影响同事关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明明自己的事情已经做不完了,却还要帮着别人。到最后不是自己想拖延,却也被动的变成了拖延的人。
5。侥幸型拖延
明知道某些习惯不好,某种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却还是心存侥幸,认为倒霉的事不会那么巧偏偏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身体上有点小毛病,总觉得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就拖着不去医院,等到最后感觉难以忍受了才跑去看医生,却发现小病酿成了大病,后悔不已。
6。苛求型拖延
对很多事挑剔万分,总苛求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稍微有点瑕疵就忍不受不了,全盘否定,卷土重来。结果,时间过去了一大半,事情才刚刚开了个头。不得不说,这种拖延症的人,完全是因为太较真,太追求完美了。努力做到最好无可厚非,但如果吹毛求疵,那么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而且这种拖延症患者,不仅难以做好工作,在生活中也会不停的给自己设置障碍。
Procrastination
Procrastination(延迟,拖延症),指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研究人有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第2章
可怕的真相:拖延害你有多深
有句格言说:“拖延等于死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拖延慢慢的消磨人的心智,慢慢的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听起来真的比死亡更可怕。如果你还没意识到拖延症的负面威力,那你真的有必要知道一下可怕的“真相”了。
生命,是这样浪费的
有一篇文章,一个如花的美女,竟然得了尿毒症,躺在医院里做透析。当然更触动人的是她你的那篇日志———《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我很遗憾,还没有跟最爱的人一起去布达拉宫,过去我总说‘等到什么时候’,现在我想去了,不想了,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
“我很遗憾,还没有好好的陪伴父母,孝顺他们,却已经躺在了病床上,让他们带着心酸的眼泪来照顾我。早知道会这样,我一定会经常回来,不会把忙当成借口,推迟回家的日子。”
“我很遗憾,还没有实现事业上的理想,我总以为时间有的是,想做的事总会有机会去做。可现在,我拖着病痛的身躯,已经不能可能再像从前那样精力充沛的去做事。我更后悔是,在我精力充沛的时候,我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玩乐、去消遥、去逛街,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做一件靠近理想的事……”
看了这则文章,在悲伤之余,人们有点庆幸——“至少我还健康的活着,这真是莫大的幸福啊!庆幸之后,又开始悲伤——“她后悔的遗憾的那些事,我也没有做,难道我也要等到躺在病床上或是垂垂老矣的时候,跟她一样祈祷着重新活一次吗?”
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为推迟找理由,想办法把自己的拖延无原则地合理化,却忽略了光阴有限的事实。美好的青春,还没等自己为它写好悼词呢,它就已经绝尘而去了,头也不回。
不过,你可别以为拖延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觉得年轻人缺乏自制力,不够淡定才会拖延。其实拖延这种病,真的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国界,有的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如有的老人,想写本传记,其主题很新颖也很吸引人,而自身文笔生动,如果写出来的话,肯定大受欢迎,为他赢得很大的成就、名誉和财富。可过了好久,也不见老人开始动笔。最后,老人给出的理由是:太忙了,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没有时间。其实,老人是觉得写书太累了,不想找麻烦,事情还没做就已经找好了失败的理由。
曾有人给拖延起了一个可怕的外号,叫“生命的窃贼”,其实这也不算冤枉它。拖延就是偷走时间、偷走生命的行为,让人虚度光阴,厌倦生活。如果有人幻想着用白日梦和从没按时履行过的计划表来实现梦想,那么死人也会跳出来为他鼓掌。
一般,只要能意识到拖延是“生命的窃贼”这个事实,就已经是一件幸运的事了。
今天开始继续分享戒了吧!拖延症
现在是把整本分享,以前是挑选分享,发现分享的不够全面,所以,改正
拖延=一团糟
拖延的人心里都知道,拖拖拉拉并不是什么好事,每次在最后期限内把事情赶完时,都像是死里逃生。但这种劣质的快乐体验,被压迫出了所谓的“高效率”,又会让他们尝试着再玩一次冒险。只可惜,谁也无法保证拖延的人每次都能那么好运,能恰好在“Deadline”前把事情搞定。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你晚了一步,那就可能栽个大跟头。
胡小懒“栽了”。他以为拖延的问题在工作中注意点就行了,可他没想到,拖延症竟然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防不胜防。上次是精神上的百般折磨,这次除了精神折磨还遭受了经济损失。原本就不富裕的他,信用卡不无缘无故的被人划走了3000块钱。
3000块钱是什么概念?简直就是胡小懒的半条命,他每个月辛辛苦苦才挣4500元钱,省吃俭用,一个月下来也就能剩下2000块钱。摆明了,他一个半月都白干了。痛苦、懊悔、失眠,合起伙儿来欺负胡小懒,大老爷们儿也不能痛苦流涕,只好逢人就抱怨抱怨,对那位撺掇他办卡的哥们儿,更是满心不满。
这事,能怪得了别人家人家吗?当初,人家在银行上班,鼓动他办了卡,说用都没关系。胡小懒一想,人家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就算帮个忙吧!去年,网络上报道说,他办卡的那家银行存在非法泄露信用卡客户资料的事,给他办卡的哥们儿好心打电话提醒胡小懒,让他赶紧修改一下个人信息,要是你平时不用的话就去注销了也行!胡小懒嘴上答应了,心里却没把它当回事,想着这么简单的事,几分钟就能搞定,不用着急。
要说这点事儿好绞尽脑汁想策划案比简,简直是容易得多。可原本不难办的事,胡小懒就是拖着不办。几个月过去了,他倒是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可就是懒得去做,这一懒不要紧,丢了3000块钱!自己亲手酿造的“黄连水”,苦不堪言也的皱着眉头咽下去。
此事之后,胡小懒抱怨了很长时间———“我怎么这么倒霉?”其实,这跟运气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人家早就提醒过他,是他自己一直不当回事。说到底,还是拖延症害了他,因为当拖延成为一种常态时,不管做什么事?人都会下意识的拖延。
就拿晚上睡觉的事来说吧,胡小懒下过N次决定,要在11点之前睡觉。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他做过努力。十点钟就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等着周公的召唤。在等待的时候,他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念叨:“时间还挺早的呢,不如刷刷微博、聊会儿微信吧!”
他顺手拔掉了正在充电的手机,开始了他的睡前消遣活动,结果,看看微博、聊几句微信、再玩会游戏,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他心里一阵懊悔,告诉自己:“明天,明天我一定要11点之前就睡觉。”天知道,到了第二天,他还是老样子。这样一天拖一天,几乎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觉。偶尔,迷上个电视剧,能看到凌晨两三点。早晨到了公司,对着电脑,就想吐。昏头涨脑。
拖延症,其实是人的一种顽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什么叫做习惯?很简单,就是很难改变的行为模式,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坏习惯。虽然你可能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也想改变,可又被这种习惯的牢牢地支配,难以摆脱,一直在痛苦的沼泽中挣扎。就像心理学家派希尔说的那样:“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与此同时,拖延症还跟人的侥幸心理有关系。回忆一下,胡小懒不去修改信用卡的个人信息,不去注销信用卡,是不是也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呢?他觉得事情不可能那么巧降临在自己身上。恰恰是这个心理纵容了他的拖延。结果呢?麻烦和问题没有因为他的回避而消失,反而那小概率事件就发生在了他的身上,成了百分之百。无奈,只得认了。
对于拖延的人来说,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拖延变成了如影随形的生活方式。想想看,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从工作到生活,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事情都处于拖延状态中,该有多可怕?长久下去,麻烦肯定是接二连三的到来,因为再次的逃避和遗忘只能让你获得片刻的轻松,而真正的问题,一直呆在那里,从未被
“压力山大”很黏人
“告诉我,告诉我,有什么事是做完了的?”
别误会,这句话不是胡小懒说的,而且是拥有画家、哲学家、音乐家、发明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工程师等一大串头衔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说的,在恶疾缠身、行将过世之际,这是他痛苦疾首、满怀悔恨时发出疑问。
他离世的时候,留给世人一箩筐的手稿,记载着无数有头没尾的伟大构想,包括直升机、机器人、坦克、温度计等等设计。人们把他誉为近代生理解剖学始祖和天才,可惜他再世时没有就其研究发表过任何一部著作;人们把他誉为最具才华的画家,可他留下的作品却不超过20幅。他有太多想要实现的想法了,可它们被拖延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胡小懒没有达•芬奇的天分,可他却慷慨地与伟人共同承担着拖延的害处。
周末早上,胡小懒坐在客厅里愣神,鼠脑的一言不发,一副“不正常”的样子。老妈在屋里进进出出的忙活着,扫地、拖地、擦桌子,嘴里哼着歌,俨然没有把伤心的儿子放在眼里。
胡小懒嘟囔了一句:“妈,怎么这么高兴啊?”
“我为什么不高兴啊?倒是你,像霜打的茄子。”看来,老妈也不是什么都没看出来。
“唉,没事儿,就是最近特别烦!”胡小懒跟妈老妈像朋友,从小到大经常谈心。
“去玩儿游戏吧!每次叫你吃饭,你都不动窝。玩的那叫入神。”老妈在提议时也不忘批评一番,这就是她的高明之处。
“以前我还挺爱玩的,可昨天晚上玩了会儿,就觉得烦了,没什么意思。玩的时候,一直想着还有策划没做出来,周一就得交了,心里特别着急。一着急吧,游戏就玩不好,总是输,然后就更心烦,整个人都不在状态。”胡小懒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周一就要交了,那你怎么还在这儿愣神?赶紧去做啊!”老妈比胡小懒还着急。
“我也知道时间紧,可就是动不起来。想起那份策划案,改来改去好几次了,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客户还是不满意。我脑子里的那点想法,都被榨干了,可他们催着要,我现在就跟愚公差不多,背着一座山,快累死了。昨天我就挺烦的,可想着不是还有周末吗?也就没往心里去。可到了现在,我还是静不下心来,一直拖着没动,我心里都快着火了……我都想,干脆转型得了,做这么一份费脑子的活,早晚得变成痴呆。”胡小懒越说越泄气了。
其实,烦恼又泄气的人,何止胡小懒一个人呢?所有拖延的人都如此,桌子上贴满了各种招人烦的“Deadline”、各种两天以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心里压力山大,手里却还在点着淘宝、微博,不拖延到最后一刻,不熬夜加班,就不算完。总觉得,到了那个份上,才能真正进入最佳状态,才能有高效率,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也不难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遵循一个规律:情绪需要一定程度的紧张,然后再予以释放,在一张一弛中,让人感受到释放紧张后的松弛感。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未,必有那么多让人紧张的事,只不过是人有意无意的对自己设置的一些紧张的情境,而拖延就成为了追寻“释放感”的途径之一。这一旦成为了习惯,就难以摆脱,甚至出现强迫症的倾向。
胡小懒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需要加班的时候,他也不会早早睡觉,非要打开个文档,假模假式地在那里耗着。等压力真正降临时,他又开始焦头烂额,一边抱怨压力大,一边辛苦的干活,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压力都是自己造成的。
表面看起来,拖延的人像是拒绝压力,可实际上他们需要压力,需要借此给自己带来释放情绪的机会。
心理学家发现,尽管紧迫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但一件事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下做事,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让人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就算完成了任务,也会觉得精疲力尽,而且慌慌张张地做事,很容易犯错。
相反,如果从一开始就有条不絮、从从容容地展开工作,心里会更加踏实,完成任务之后也会更有成就感,也更能增强自信心。不过,这样的感受胡小懒很少体验。过他所感受到的,不过是当“压力山大帝”的烦恼和郁闷。
怪圈:拖延与颓废
“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办公室里的女同事们经常用这句话悼念逝去的青春,胡小懒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过他说的是自己的“活力。”
遥想刚进入这家广告公司时,那可真是意气风发。胡小懒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他期待着在职场上大展拳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当他看到自己设计的广告出现在各大报刊、媒体上时,他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时,每接到一个新任务,他都全身心的投入,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来“交差”。站在现在的角度回头看过去做的案子,确实有点“小儿科”,可那份激情、那份认真,现在的他比不了的。
好哥们儿告诉他,在职场混久了,人都是会变的。虽说胡小懒从这番话里能得到一点点安慰,可他还是不太喜欢现在的自己。他总觉得现在的自己,真是“不堪一提。”
他真有这么差吗?看看他目前的真实状态就知道了。
•对新生物事物没什么兴趣,总觉得事不关己,就可以高高挂起。
•不管什么事,总是要拖到最后才开始去做,一点自控力都没有。
•无缘无故的烦躁、喜欢挑毛病,好几次被人说成“更年期综合症。”
•但凡稍有麻烦的事情,都坚决持逃避态度,心想着“烫手的山芋接不得。”
•被动地接受现状,很少主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对很多事情都感觉无奈,从不主动地去想如何应对。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
•独处的时候打游戏、睡觉,长期不进行自我反省。
•工作没有条理,也没有具体计划,就算计划也不按计划执行。
•心里缺乏力量感,总觉得疲惫不堪。
•说话的语速比以前慢,没了雷厉风行的气势。
•煽情的能力明显减弱,心里像一潭死水。
上述这些都告诉胡小懒,他对工作、生活已经丧失了激情。没有激情的人,自然也就没了什么动力。遇到棘手的案子,胡小懒就想着退缩、辞职不干;就算是手到擒来的案子,做的也是马马虎虎,可能是因为心里有底,就更加不会全心身心的投入了。他不在感觉到工作是一种幸福,完全丧失了以往的热情。每天面对繁琐和头痛的事情,他感觉心情烦燥、心不在焉;看到公司的那些90后的同事,他更觉得自己“老了”,没了朝气,没了奋斗的力量。有时他甚至想:要不然就这么耗下去吧,滚到退休的年龄,有点零花钱就得了。
可是,他又有那么一点不甘心。自己不该是这样的呀?从前的自己很阳光,充满正能量,怎么越活越抽抽了?要说,生活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有的人安于现状,不自卑不敷衍,淡然的活着;有的人想去远方,想要热烈的生活,累的够呛却也轰轰烈烈。最尴尬的就是胡小懒这样的,活在另一种生活里——上不去,下不来,心里想改变,整个人却又像是被卡住了一般,不安心就这样混下去,但又没有魄力改变现状。
病孩子网站的首页有一句杜马的话:“我们由于聪明而变得狡猾,由于狡猾而缺乏勇气,由于缺乏勇气而猥琐。胡小懒还没有沦落到猥琐的地步,他只是从一个脚踏实地的年青人变得有些狡猾,因为这份狡猾又开始拖延,最后弄得自己失去了探索新生事物和改变一切的激情和勇气。
拖延症害人,这是绝对的真理。想想看,胡小懒一次次的拖延,一次次的体验着手忙脚乱自、我怀疑的感受,激情尽失。没了激情,自然就不会有超凡的行动力,更不会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如此一来他又会纵容自己拖延,于是就行成了一个难以逃脱的怪圈。
罪魁祸首是谁?当然是拖延。如果拖延的问题不解决,胡小懒这辈子都只能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麻烦,只会越来越大
1963年,气象学家罗伦兹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其意为: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引发了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因为,蝴在扇动翅膀的时候,导致了周围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了微弱的气流。这股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将导致其他系统出现极大的变化,酿成怕的龙卷风。
这个效应胡小懒很早就听说过,包括根据此效益拍摄的《蝴蝶效应》系列电影,他也一部不落的欣赏了。看归看,他所领悟的除了学校课本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还有自己悟出的“人生总有会有遗憾,重来也不会改变。”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蝴蝶效应”不止于此,尤其是在看不起眼的拖延问题上,也可能会掀起一场可怕的风暴。
那是公司安排的一次培训讲座,主题是——快速处理微小的意外事件。那位讲师是一家知名企业的培训顾问,模样长的精干,年龄也就35岁左右。胡小懒看着人家站在台上,一副受人尊敬的姿态,心里羡慕极了。他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有没有机会也能这么出彩,哪怕一次也好啊!
培训课上,讲师提到,很多人在发现细微的问题是不怎么重视,总觉得可以拖一拖再解决。听到这番话,胡小懒和其它许多同事一样深有同感,感觉好像就是在说自己。接下来那位顾问讲到了拖延的可怕性。
克里•乔林是美国一个火车站的火车后厢的刹车员,人很机灵,总是笑呵呵的,乘客们都挺喜欢他。不过,他有一个缺点——讨厌加班。虽然领导和搭档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可依然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刹车员。
有天晚上,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风雪使的火车晚点。这就意味着,乔尼又得加班了。他和平时一样,嘴里不停地抱怨着:“这个鬼天气,烦死人了!”一边说一边想着怎样能够逃掉夜间的加班。
祸不单行。就是因为这场暴风雪阻碍了一辆快速列车的运行,这辆速列车不得不拐到,几分钟之后就要拐到桥林所在的这条铁轨上来。列车长接到通知后,赶紧命令乔尼拿着红灯到后车厢去。做了多元的刹车,乔林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可他想到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也就没太在意。他笑着对列车长说:“老兄,用不着太着急,后面有人守着呢!我拿件外套就过去。”列车长严肃地警示他:“人命关天,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进站了!”
看着列车长焦急的样子,乔林也故作严肃地说:“我知道了!”听到这个答复之后,列车长就匆匆忙忙的下发动机房跑去了。
乔尼平日里习惯了用拖延来消磨时间,这一次也不例外。他觉得有同事在后车厢扛着呢,列车长走远后,他喝了几口酒,驱了驱寒气,吹着口哨慢悠悠的向后车厢走去。然而,等他快要靠近后车厢时,突然发现工程师和助理刹车竟然都没有在里面。这时,他才想起来,半个小时前他们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处理其他事情去了。
乔尼慌了神,快步的跑过去,可是,一切都太晚了。那列快速列车的车头在刹那间闯向了前面的火车,紧接着就是巨大的声响和受伤乘客的呼喊声。
事后,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乔尼,他一直自言自语:“我本应该……”他疯了。
听完这个故事,所有的人都沉默了,胡小懒也是。他从来没想过,一件细微的事竟然能和生命联系起来,;他也从来没想过,拖延竟然是这么的可怕。他开始假设,如果我是一个医生;如果我是一个工程监理;如果我是一个药剂师……他有点不敢了,他不知道按照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他突然想起了一首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将军;伤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此时此刻,他清醒了许多,想起了蝴蝶效应、想起电影、想起那位顾问说的故事,终于明白:谁也不可能回到最初改变“过去”来达到改变,现在的愿望,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
一场被fire的惨剧
好友阿斗被Fire(解雇)的那天晚上,曾经问过胡小懒一个问题——“如果老板在上班的第一时间,郑重的通知你,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公司里的策划主管,让你去客服部接听电话。老板没给出任何解释,你是服从安排,还是拂袖而去?”
胡小懒觉得,阿斗是受了刺激“神经乱”了,他认为这样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可阿斗却告诉:“他一切都可能发生!”
很快,他就明白了阿斗在说什么,也相信了阿斗的话。
公司的设计师Amanda,平时里工作一丝不苟,就算是细枝末节她都不放过。如果发现方案有丁点做的不好的地方,她马上就会全盘推倒,重新再做一份。虽然她做出来的东西是不错,可她这股子较劲的性格,也让她成为了公司的“超级名磨。”
前几天,公司接到了一个大单,老板开会的时候,一再强调要做好创意文案。胡小懒知道,这是在给自己安排任务。接着,他又要求Amanda所在的设计部全力配合做出一套完美的设计图。虽然Amanda很磨蹭,可她还算是有能力,老板想了想,还是决定让她接手最主要的任务,要求她把内容做的时尚前卫一点儿,并且特别强调,必须按时完成设计图。
Amanda没敢磨蹭懈怠,一刻没停,开始苦思冥想,希望能拿出一个令人皆大欢喜的作品。可是整整一个星期过去了,连胡小懒这么磨蹭的人都交了策划案,她还没想出让自己特别满意的切入角度。换句话说,他的设计图还是一张白纸。
眼看就要到“Deadline”了,老板每天在网上询问情况,偶尔还要跟她面谈。胡小懒亲眼看见,老板有好几次都忍着脾气,尽量不发火,可他的神态却露着一股子不耐烦和愤怒。
胡小懒有一颗怜香惜玉的心,看到Amanda沉默不语、闷头苦想的样子,突然觉得她有点可怜。可惜,心有余力不足,设计图的事他一窍不通,也帮不上什么忙,Amanda坐在电脑前,始终没有构图,下班走的时候,她还在那里绞尽脑汁的想。
第二天早上,Amanda带着一脸疲倦袋和黑眼圈走进了办公室。胡小懒在QQ上悄悄的关心她一下:“怎么样?工作有展吗?”Amanda说:“总算是找到了切入点,昨晚上一夜都没睡。只是,设计图的方案还是有些瑕疵,得继续修改。”胡小懒给她加了加油,心想:“人家一个女孩出门在外打拼,也不容易啊!”
就这么加班加点熬了三天,Amanda还是没能如期完成设计图。公司是第一次跟那家客户合作,因为没如期交出设计图,公司损失了不少,信誉也受到了影响。一气之下,老板就让Amanda“卷铺盖”走人了。
职场上,拖延引发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耽误工作、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系。像Amanda这样的严重拖延症患者,自然只能被Fire,因为这是个讲求效率的时代,你比别人慢,就可能被落下;做同样的事,你比别人磨蹭,就意味着你创造的价值小。相比而言,哪个老板愿意用一个整天拖拖拉拉的人?
当然,作为老板,他除了担心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外,他更害怕的是,患有拖延症的你,会不会把拖延症传染给周围的人。若是那样的话,情况更糟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办公室有一个两个爱抱怨的家伙,有事没事总喜欢嘟囔两句。领导让大家发挥想象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别人都踊跃的想怎么办呢,他们却冒出几句泄气话来,顿时让大家灰心沮丧,前功尽弃,坏人心情很快就在他的脸上表现出来了。这样一来,原本能解决的问题,又被搁置了。
看到今日Amanda的遭遇,胡小懒心里有点发毛。他有种不好的预感:如果自己再拖延,再有几次交任务,说不定下场比Amanda还惨!至少老板今天把Amanda叫到办公室里谈辞职的,若自己哪天撞到枪口上,说不定会对自己当众发飙,颜面扫地。
他默默在心里念叨:“好好干吧,千万别拖延。”其实,他更想说:“拖延也没有用,是你的事,早晚还得自己干,折磨半天也没折磨到别人,全是给自己找罪受。Amanda的前车之鉴活生生的在那摆着,我是得好自为之了。”
谁来“还我健康”
拖延,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种暂时逃避的手段。不管拖到什么时候,事情都不会自动解决,任务也不可能自动完成,就像仓央嘉措的诗中写的那样:“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对此,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可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胡小懒过去一直以为,拖延只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会让后期有点儿焦头烂额罢了。可最近他发现,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在豆瓣的“战拖小组”里,他看到一位资深豆友发的帖子,诉说着自己如何深受其害。
那位网友名叫“吻别拖拉斯基”,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她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男人圈”,女性很少。可身处这样的圈子里,她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照顾,相反有时会比男人更累、更辛苦。她在豆瓣上写了一部悲催的血泪史。
“最近,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感觉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晚上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急的头皮发麻;早上睁不开眼睛,不想起床。每天在单位里,头昏昏沉沉的,根本不可能集中精力做事,上班的时候不想干活,总想着下班再找补回来,可下了班就更不想动弹了。”
“本来,周末计划着画一份设计图,从早晨起来就在电脑前琢磨着这件事,觉得肚子饿了,就先给自己做了一份早饭。吃饭的时候,脑子没法想事,就顺手点开了网页,看看那些知名设计师的作品集,希望能找到点灵感。就在边吃早餐边在网上闲逛的时候,想起前几天朋友推荐的一部电影,据说里面的布景很别致,整体格调也不错,也许能够制作为参考。于是,就找到了那部电影看了起来,结果大失所望,剧情太老套了,但背景确实不错。我心不在焉地看着,脑子里乱乱的,像两个孩子在打架。一个声音说:“赶快去干活吧,看这种垃圾电影有什么意义呀?”另一个声音说:“看电影也是在为工作做准备,这并不是单纯的消遣,何况她的布景真的很好。”一个声音又说:“你没见过比这更好的设计吗?完全就是借口。’另一个声音辩驳道:‘可是这个,真的很好,我想继续欣赏。’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没做完,在这里看电影太奢侈。可是,我从早上起来的时候就觉得头昏昏的,真的不敢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怕头痛得更厉害。就这样,我心不在焉地盯着屏幕,可看着看着,头还是像要爆炸一般,我只能乖乖地躺回床上。”
“躺了一会儿,我觉得头痛欲裂,且全身上下都十分不舒服。因为实在太难受,这一次,我没有再拖,直接打车去了医院。医生看了我一眼就说我压力太大、作息不规律、身体功能混乱,患了轻度抑郁。医生还说:‘一个不到30岁的姑娘,看起来一点精神都没有,满脸愁容,连走路都有气无力,根本不像这个年龄的人。’医生开了一些药给我,让我放松,别太紧张,早睡早起。”
“回到家后,看到桌上的一堆文件,还开着电脑,想起那么多活要做,始终都不能静下心来。就这样不能安心干活,也不能好好休息,在拖延和自责中,我的身体越来越差,精神状况也很糟糕,有时候躺在床上,我都希望第二天不要到来,因为我不想面对。”
看完她的帖子,N多人回复,感叹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有的人建议她暂时请假休息,调整一下状态。胡小懒也想说两句,可是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告诉人家怎么办吗?真是可笑,他自己还在拖延和自责中受折磨呢!只不过,他病的还没这么厉害,他也没想到,拖延能把一个好好的人给折磨成这样。
这样的事,并不意外,也不夸张。研究证实,当人的身体感觉到压力大时,大脑会控制神经系统自动释放出来应急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当身体的压力渐渐消失后,身体会恢复到平衡状态。如果压力过大,或者是持续时间太长,应激激素就会很快消失,不能走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压力会使人的血糖升高,影响睡眠,让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受到影响,并且会破坏免疫系统。当这一系列问题都出现时,可想而知,一个健康的人会被折腾成什么样。
怪不得有人说拖延是慢性自杀呢!这个可怕的毒瘤,无时无刻不在破坏和消耗着人的精神和体力,如果任由它去,最后不是焦虑症,就是抑郁症,要么就是强迫症。这些结果,胡小懒一个也不想要,他下定决心一定得跟拖延症死磕到底,消灭它!
【解读】如何把拖延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网站上曾有人发起过一个活动:每天早上写下自己当日的工作计划,等到晚上的时候再跟帖说明一下完成情况,看看自己是按时执行了,还是拖延了?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很多,大多数人早上都信心满满地写下了要做的事,可到了晚上却丧气地感慨:“真烦啊!又没完成!”
看到这儿,很多并没参与这项活动的人表示,其实自己也跟他们差不多。虽然心里很想彻底摆脱拖延的毛病,可就是克服不了心理上的惯性,总感觉自己很难一口气完成某项任务。
对此,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教授皮埃•斯帝尔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研究了上百种的拖延情况,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拖延的解释——太忙了和太难了,并不太正确。和普通人相比,患有拖延症的人更冲动、更古怪,令人捉摸不定,他们很少关注事情的细节,也不太尽职尽责。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项任务,并且很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能完成,这一点跟懒惰的人完全不同,懒惰的人根本不在意任务是否能完成。当然,拖延的人和懒惰的人也有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喜欢找一大堆天花乱坠的理由给自己开拓。
斯蒂尔教授对拖延进行研究后还发现,一个人是否拖延,以及成功戒掉拖延习惯的几率有多大,是可以计算的。对此,他提出了一个“拖延症计算公式”:
U=EV/ID
在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意思:
U:完成给定任务的愿望
E:对成功的期望
V:创造的价值
I:任务的紧迫性
D:主观拖延的程度
这个公式意味着,人往往会拖延那些无法立刻见到回报的事,而是会把精力全部放在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活动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人让你做一件事,可以选择两种回报方式——马上给你50块钱,或者是一年之后给会给你100块钱。很多人肯定会选择马上就拿到50块钱,因为这是立刻能看见的回报,至于一年之后的事,那谁也不敢说。
如果换种方式:有人让你做一件事,依然是两种回报方式——五年之后给你1000块钱,六年之后给你2000块钱,那么多数人又会选择2000块钱,因为都是无法立刻看见回报的事,无所谓再多等上一年。
言归正传,回到拖延公式的问题上来。斯蒂尔教授认为,这个公式不仅可以计算一个人成功克服拖延习惯的几率,还能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通过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然后据此调整行为模式,就可以帮助人们把拖延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对广大拖延的人来说,这个公式的确是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第3章
你为何会变成“拖延斯基”
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得好:“因病开方,对症下药。”你得先知道是谁把你变成了“拖延斯基”,才能找到治愈的良方。现在,就来揪出那个“真凶”吧!
诡异的“心里症结”
经历过拖延的折磨,见识了拖延的悲惨下场,这一次,胡小懒是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了。
加入豆瓣的“战拖小组”后,他每天晚上都会在线看帖,深入了解这被人万人所咒骂的“坑爹”的拖延症。他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人为什么要拖延呢?这一看不要紧,那理有可真是千奇百怪,他深感自己孤陋寡闻。原来,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1.与规则抗衡
网友鱼豆是一家礼仪培训公司的经理,她说自己是个“自由派”,最讨厌被什么乱七八糟的规则束缚。读书的时候,如果老师布置的是开放式作业,任由自己发挥,她肯定做的特积极;如果是命题式作业,让围绕着某个点来做,她就觉得很压抑,每次都要拖延提交,而且做的质量也不会太理想,有时候根本就是在打“擦边球”。结果呢?自然得不到高分,有时还会被当成反面典型。不过,她对此并不是特别在意,反倒觉得这是有个性的体现。
对此,有位资深心理学家分析说:规矩让人感觉到拘束,所以大脑会产生想要冲破束缚的欲望。不过,有些人不太敢冒险,只是偶尔为之,不会太过火,有些人就不同,经常想与规则抗衡,就像鱼豆这样。于是,拖延就成了她抗拒规则的一种手段,打破了规则,她才能找到是我的存在感。
这个解释,胡小懒还真是头一次听说,他不得不佩服,网络上尽是一些无名的心理专家,而且还那么热心,来为他们这些可怜人进行“义诊”。
2.在权威面前找平衡
网友苏珊大妈也是一位“名磨”,她直接给出了自己拖延的理由:“我看不惯那个难缠的女魔头(女上司),她整天挑三拣四的,一副做作的样子,恶心至极。每次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方案,大家都觉得不错,可她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一遍,在我的基础上画蛇添足,要么就改得面目全非,最后拿到大老板那里,说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姐就是不服气!现在的我学会了给她拖着,迟迟不交,看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就特痛快,一下子找回了心理平衡。我就是想看看,她在大老板面前出丑的样子……唉,虽然我有时我也会‘良心发现’,想改改这个毛病,可是好难啊!”
3.防止私人领地被入侵
要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除了工作上的拖延狂,还有更加奇葩的事呢!
Melissa多么洋气的名字啊!外加一个小清新的头像,让人想入非非。可一看帖子让人大跌眼镜,她竟然是一位奔四的大姐,还是一位全职的家庭主妇。胡小懒想不明,这年头怎么连全职主妇都患上拖延症了,太不可思议了!他更想不,这位大姐有什么可拖延的?难道是耗着不做饭?这不太可能吧!
事情是这样的:Melissa爱美,可偏偏脸上长了几颗恼人的雀斑,这些讨厌的家伙跟了她很多年,始终是她的一块心病。她尝试过N多化妆品,吃过很多服中药但都没见效。最后,她干脆“死马当活马医”,从网上买了一瓶点痣的药水。嘿,没想到这一试,还真有点用!虽然那些又黑又大的斑点没有彻底消失,可总算是变淡了,在涂点东西遮盖一下就不爱观瞻了。
遇到这么好的事,Melissa很自然高兴,了。可让人心烦的事,有个邻居一直问她是怎么弄的?说自己有个亲戚也有这种问题,Melissa觉得美容这件事,本来就属于隐私,而且还想让人感到意外,想人听见人说:“哎哟,你现在的皮肤真好!”“你一点都不显老。”至于到底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用了什么独门绝技,那都是自己的秘密,谁都不愿意轻易告诉别人。
这一回,不长眼的邻居算是又入侵了她的私人领地。因为在此之前,她竟然还向Melissa打听过她的家庭菜谱秘方。对于邻居的这些难以回答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的问题,Melissa选择拖延。
她告诉邻居,自己也记不清楚是什么品牌、哪儿产的了,得回去看看。结果了?每次被问起,她都说:“最近太忙了,我都给忘了。”邻居只得说:“不着急不着急。”最后,再拖了三个月之后,她的邻居终于放弃了,不在追问。Melissa坦言:“她不来烦我,我真的觉得舒服多了,要不然心里就跟塞了煤球一样。”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胡小懒自言自语:“人心真是复杂啊!拖延的心理一个比一个新鲜。”有时,他真是很感谢网络这玩意儿的,能让他有机会见识这么多奇闻趣事。不过,他心里的疑问还没完全解:自己的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拖延与懒惰,狼狈为奸
有句话说:“人在可以懒的时候不会不懒。”
此刻,这句话出现在了某个网页最醒目的位置,胡小懒的眼前一亮,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他真的是佩服那些富有哲思的人,他们怎么能说出这么精辟的话呢!他甚至想跟说出此话的大师握个手,说上一句:“知己啊!”
若说其他的事,胡小懒还是有些优点的,但提及懒惰这件事,他口谓是懒到家了,无人能及。来说说胡小懒平日里的“懒惰事迹”吧!
走进她的卧室,完全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惨不忍睹。衣服扔的乱七八糟,臭袜子床上一只、椅子上一只;有时早晨想刮胡子,翻箱倒柜地找剃须刀,最后,终于发现它在鞋柜里躺着……他都无奈了,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怎么跑到一块去?
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到他房里转了一圈。胡小懒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傻笑着,赶紧把椅子上的衣服抱起来扔到床上,挪出了可怜巴巴的一小块地方让人家坐。人家没待一会儿,就出去了,估计是受不了。那一刻,胡小懒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不由的开始钦佩起自己的老妈来,每次打扫卫生的时候她都念叨:“这得天天防戚,年年防着贼。我要不收拾,谁知道家里哪天来人了?弄得脏了吧唧的招人笑话,人家回去肯定得说:“瞧这一家子懒的!”
过去,老妈还帮他收拾收拾房间,或是提醒他:“你洗洗衣服,扫扫地,擦擦电脑……不知道的,还以为你那屋子里被抢劫了呢!”胡小懒当时也想:“嗯,是的收拾一下。”可是,这个念头也就在脑子里存活了那么一两分钟,很快就有个声音说:“着什么急,回头再说吧!这屋子现在这么乱,也不知道从哪儿收拾……算了!”于是,收拾屋子的事,就无休止地被拖延了。
世人常说:夜路走多了,难免碰见鬼!当亲戚一走进胡小懒卧室的那一刹那,他才彻底领悟了那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古语面对那种尴尬的境地,他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这么懒了。可是,等亲戚走了之后,他就完全忘了这码子事,还找了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耽误了一天的功夫,得忙点工作的事了。”多好的理由啊!然后,他心安理得的继续生活在那乱糟糟的窝里。
在家的他这么懒,公司里的他也没多勤快。每到节日那天,他一点都不自觉,照样睡懒觉,照样踩着点进公司,非要等到同事提醒他,才想起来应该自己打扫卫生了。时间这么紧迫,他又那么懒,也就是糊弄一下做做样子罢了。对此,他还振振有词:家里我都不收拾,还跑到这里来献殷勤?”其实,很多时候他不是真的忘了,而是希望别人忘了,然后自己也顺着说:“哎呀,我都忘了……瞧我记性。下回我补上”
再看办公桌上那厚厚的一层土,什么都不用解释了。有阳光的时候显示器屏幕上的灰尘都在偷笑:“这家伙对咱们真好,遇见他总算是尘埃落定,不用四处漂泊了!”
胡小懒知道自己懒,这也不用谁告诉他,可他之前从没拿“懒”当回事,只觉得一个大老爷“不讲究”是挺正常的事,若每天弄得干鞋净袜,桌子擦的能见人,那是“伪娘”干的事。看看自己身边的那些哥们儿,也没比自己强哪去,好歹自己偶尔还用手洗过袜子呢,有些人,袜子和内裤都直接交了全自动洗衣机。
不过,现在的胡小懒是打算和拖延说拜拜的人了,他不想纵容自己继续跟那些更懒的人比。因为“战拖小组”里已经有人举出了大量的佐证:懒惰与拖延是狼狈为奸的搭档。所以关于懒惰这个毛病,他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心理学家乔治•哈利森说:“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尽管意志力和拖延看起来似乎没多大的关系,但拖延的确是人在懒惰心理影响下导致行为力减弱而形成的一种陋习,让人一步步的好下去,最后一事无成。
胡小懒的心里还存活着一些理想的小幼苗,他不想自己到暮年时,拄着拐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这辈子算是白活了!”至少现在的他还算年轻,还有改变的可能和机会。所以,从这一刻起,他已经瞄准了自己的第一个敌人——懒惰。
当然,拖延症很复杂,往往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它有多种诱发因素,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事情,有选择性的“复发”。今天的拖延可能是因为懒,明天的拖延,可能是因为其他的问题。所以这场仗还不能打得太着急,要等把敌人一个个揪出来,再想办法逐一将其“干掉”!
万恶的完美主义
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拉里说:“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的人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倾向或求全的观念使得他们不肯行动,导致了最后的拖延。他们总是在说‘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的更好。’”
这番话,不禁让胡小懒想起了被公司炒了鱿鱼的Amanda。论能力Amanda真的比新来的那位设计师强上好多倍,她的创意总是独特的让人眼睛一亮,超出意料;论职业素养,Amanda早出晚归,勤勤恳恳,这一点胡小懒远不及人家。有时他觉得,老天爷也忒无情了,那么买力干活的一个好姑娘,竟然被炒了鱿鱼,而许多滥竽充数的家伙(包括自己),反倒留了下来。
当然也不能全怪老天、全怪老板,仔细想想,Amanda确实有点让人“忍无可忍。”别的设计师三天就能出来的作品,她恨不得要用三个星期,虽说出来的东西是不赖,可这时间嗖嗖的过去了,老板他心疼啊!每个设计师月工资都开5000块钱,人家干了十个项目,你干了三个项目,这对同事有失公平,对老板也不公平。最让人头痛的是,往往任务交代下去了,到期后什么东西也拿不出来。老板可看不见Amanda的苦思冥想、废寝忘食的样儿,他看见的是你又什么都没干,工资白发给你了。
以前胡小懒以为Amanda头是脑短路,真的想不出方案来了。可是现在,他似乎明白了,Amanda不是想不出方案来,只是因为她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不管大广告还是小广告,她都要追求完美,一点瑕疵都不能有。他对自己要求太高,总希望自己能把每个设计方案都做到最好,出来的作品能超过公司其他所有设计师的作品。就算任务十分紧急,他也要深思熟虑,决不会接到任务后就匆匆忙忙地开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各种小细节她都要处理的尽善尽美,否则,她的作品绝对不会“出炉”。就这样,眼看Deadline就要到了,她根本不可能按时完成任务,这时的她要么沮丧、要么狂躁。
胡小懒不一样,他对自己的要求没那么高,时间紧了就好歹先做个东西糊弄一下,你说不行,我再改。这要换成Amanda,交上去的东西被退回来,她觉得比死还难受。所以,她宁肯多花一些时间,也必须一次做好。结果呢,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不用再我说了。
对此,有心理学家分析说:完美主义者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反应,强烈的期望社会的认同,强烈的抵触消极的评价。为了不招人非议,他们会对自己十分苛刻,要求自己必须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漂亮、无可挑剔。所以,他们的压力比平常人更大,背负着重压来做事,内心肯定像是热窝上的蚂蚁,焦急难受。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就可能会选择逃避,其表现就是拖延。
完美主义者拖延的时候,他们身边那些“正常的人”却表现的极为从容,人家或许只追求八分美,自己觉得基本满意就ok了。而后,完美主义者眼睁睁看着别人潇洒完工、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可自己距离目标还十分遥远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烦躁,这种状态持续得越久,力不从心的感觉就会越强,渐渐地,整个人就会陷入绝望中。
胡小懒从未想过自己会跟完美主义者有什么瓜。可是,接下来他又傻眼了。网上有篇名为《大龄青年择偶要扔掉完美主义》的帖子,里面提到:30岁的单身女性找不到对象的原因是:她们大都有了较为满意的事业和物质基础,也曾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因为性格、价值观、事业认同上的原因,最终却没能开花结果。因此,她们觉得爱情不可把握,努力工作却能带来成就感。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经营一份无望的爱情,还不如安心的‘嫁给’事业。
胡小懒是个纯爷们儿,他不太了解女人的心思,因此,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对帖子里提到的单身男性找不到对象的原因,诸如“为了学业和事业,没时间谈恋”“现在没有什么物质基础,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等感同身受,胡小懒一拍大腿:“这不就是说我吗?”顿时,他觉得自己挺可怜的,心想:“我容易吗?我也不想单身,可我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做了几年的策划也没搞出什么名堂来,谁愿意嫁给我啊?”
幸好,发帖的好心人用《圣经》里的话,结合自己的感悟,给了胡小懒这类人一点安慰。
只要你寻找,我就指引;你叩门,我就给你开门。爱情本也是这样,只要你寻找,就一定有答案;只要你叩门,幸福就会来到。怕的是,你在寻找幸福的路上,因为自卑、完美主义、绝对糟糕的心态,自己打了退堂鼓,半途而废。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你必须忘了这样那样的托词。告诉自己:我是可爱的,我是渴望找到幸福的,相信自己要找的那个人一定存在。你可以把理想中的他(她)的模样画出来,写下最让你倾心的那些品质,克服完美主义心理,对一些不重要的东西不深究。然后多参加社交活动,克服等待和拖延,保持主动,爱情之门就会为你打开。
说的多好啊!胡小懒也希望这是真的。回想过去相亲的经历,自己好像还真是有那么一点吹毛求疵。人家姑娘戴个眼镜,自己就不乐意了,生怕影响了下一代;人家姑娘头发短了,又觉得不够温柔;人家学历高了,又怕自己遭嫌弃,找不到共同语言……挑着挑着,就奔三了。
胡小懒叹了一口气,暗暗想:“要说工作一事无成也就罢了,要是因为挑三捡四,一辈子找不到对象,孤独终老,那可忒‘坑爹’了……”
不去承担失败的后果
很多时候,人都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宁肯被他人认为是没有下足够的气力,也不愿意被人说成没有足够的能力。
周末一大早,胡小懒睡得正香,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起。迷迷糊糊中,只听见老妈在那念叨:“这孩子怎么回事呀?病得很严重吗?你别着急,我们今天过去看看……”
下午,老妈带着胡小懒去了姨妈家。姨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嘴巴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地说:“不知道誰惹着她了,整天发脾气,要么就嚷嚷这疼那疼。给我吓得够呛,带她去医院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医生说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让她放松一些。”
“唉,孩子们也不容易。去年为了考雅思,瘦了十多斤,皮包骨似的。结果分数还不够,她也挺难受的。今年马上又该考了,她心里该有多大的压力啊!”老妈倒是谁也不得罪,给姨妈宽心,又帮表妹说情。
“可她好几天都没去新东方上课了,落下了不少课。她非得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拿命开玩笑,现在最要紧的就是休养,等身体好了再想其他的事。”姨妈气急败坏的说,“我告诉她,你要是不打算考雅思,不打算去留学了,那也好办。干脆把书本全都扔一边去,投简历找工作,我还省心了呢!也用不着给你花那么多学费。不过你也想好了,选择了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胡小懒问:“她今天不是去上课了吗?”
“是呀,她一听说让她出去找工作,听说没有后悔的余地了,也就老实了。虽然满脸不高兴,还是先上课去了,准备拼了她那条小命再考一次雅思。”说这番话的时候,姨妈的脸上开始阴转晴。
胡小懒没多说什么,可对于表妹的那点心思,他也能猜出个大概。想当年自己在高考之前,也幻想着生一场重病,或者是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这样的话,就算自己考不好,也可以心安理得的给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因为身体不舒服,因为情绪不稳定。这种自我设置的障碍,在拖延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按照推理,若真发生那样的事,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学习,结果肯定是高考失利。可就算失利了,别人也不会怪他,反而会同情他,认为都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自己就能逃避责难,不用为失败负责,从而在心理上得到点自欺欺人的安慰。
这些话,他没敢跟姨妈说,怕她们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啊?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不求上进”诸如此类的话,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这种事他只能自己下跟表妹聊聊,还得是在网上聊,给人家留点自尊,旁敲侧击地提醒一下就行了。
他默默感慨道:“这年头,有拖延症的人还真不少。想想过去的自己,再想想表妹,无非都是害怕失败。至于表妹,他可能比自己更更害怕失败,因为去年雅思考雅思已经失败过一次了,这回要是再失败,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姨妈那架势就是指望着闺女替自己去完成留学梦呢!她省吃俭用,早早地给表妹存足了留学的钱,要是表妹再考不上,估计姨妈非得气疯不可。在父母的期望、自己的焦虑这双重压力的摧残下,可怜的表妹定是招架不住了。所以,她就干脆拖延着,不再做任何努力。”
当然,这些因果逻辑不是胡小懒创造的,而是他苦心学习“战拖”之后总结出来的。
198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两位临床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尤思博世博士研究后得出结论:害怕失败是拖延的原因之一。时隔二十几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结合过去多年对拖延症的研究,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博士又发现:害怕失败跟拖延有一定的关联,害怕失败会让人一些人拖延,不想行动;同时,也会让一些人积极才采取行动,不拖延。
至于恐惧在拖延症中起到的作用,2009卡尔顿大学的提摩西•A派切尔教授带领两位研究生通过研究并证明:导致拖延症的恐惧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丢脸、伤自尊而拖延;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拖延。他们还证明,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因为害怕而导致的拖延症是可以消除的。
按照这些心理学权威人士的说法,胡小懒推断:表妹的拖延就是上述几种原因的综合体。如果她对自己有点信心,如果姨妈不总是强调在她身上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她也许就不会那么害怕了,反倒能从容自如地该干吗干吗。此刻,胡小懒脑子里冒出了个想法:是不是该送你妈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啊?她也忒不懂人心了?
心理学家们挺细心,为了让更多的人进行自我诊断,还给出了几条“畏惧失败型拖延”的主要症状。
•相信宿命。认为一切结果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谁也改变不了。
•否定自己。曾经遭遇过失败,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任何变化。
•习惯无助。感觉人生和时间不受自己控制,都掌控在他人手里。
怎么解决这些麻烦?胡小懒是看出来了,问题不在事情多难,压力多大,而在于——做人呐,你的相信自己,你更得“你信命在你不在天”!有了这股子劲儿,也就没有时间琢磨怎么拖延了。
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成就了不少人,也坑了不少人。
胡小懒就是可怜的“被坑者”之一。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习惯等到最后一刻才行动,工作这几年,熬夜加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不过,他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他还经常跟朋友调侃说:“其实吧,加班干活挺刺激的,想起第二天早上把东西交给头儿,干活根本不会走神,效率特别高。平时的散漫劲也没了,真有变身成功人士的感觉。”
特拉华州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为胡小懒这样热衷于和时间赛跑的人创造了一个词语:寻求刺激。他说:“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事实又如何呢?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往往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的确,胡小懒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说:“没问题,肯定能做好。”可结果往往是,到了最后,发现很多想处理的问题都根本来不及处理了。就像上次做的那份策划案,分明就是老板在后面催着,自己在前面跑着,一路慌慌张张,犯了一大堆错误,根本就不尽如人意。
对这样的现象,朱克曼教授又解释说:“你一次又一次的推迟完成工作计划,直到越来越接近Deadline,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此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体验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换句话说,像胡小兰这种对工作非要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挑灯夜战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刺激,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劣志快感。因为他总会想起过往的经历:每次他在最后一刻采取行动时,都是一副满血复活的样子,激情也被点燃了,甚至在压力下,还想出了不少新颖,独特的好主意。而后,他就认定自己一定得到了这种紧迫的份儿上,才能把内在的潜力给逼出来。
其实,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看法。
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在著作《万恶的拖延症》中,讲述这样一件事情。
伦敦某家主流报社,通常要求记者们周一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则召集12个部门的编辑召开会议,选出这一周最为满意的主题。这12个部门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在会议上,编辑们像疯了一样毫无理智地抨击别人的构想,不是说构思老套,就说想法愚蠢,似乎只有自己的构想最靠谱。
报社一位名叫约翰的记者告费拉里,这样的争吵每周都会发生,而且一直要拖到周五才能选出哪个是最合适的。一般来说,周一交上来的50篇初稿中,大概只有九篇稿子能胜出。然后,这些记者为了能够赶上周日的出版,就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的赶稿。时间如此紧迫,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修改稿件的功夫。刊登出来的东西,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费拉里还说,他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念叨:“有一篇论文或是研究项目第二天就要交了。”他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哪个导师会让学生们在一两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或是一个研究项目呢?真相是,这些学生大多都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以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看来,寻求劣质刺激的不只是胡小懒,也不只是我们身边的“他和她”。拖延,从来不分国度,不分领域。不管是谁,不管是怎么个拖延法,要承担的代价却是一样的。
不改掉拖延的坏毛病,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就只能继续在拖延里挣扎,在压力和焦虑、熬夜中折磨自己,最后还可能会因为效率低下、做事马虎而遭到“卷铺盖走人”的下场。
学学那些本本分分干活的人吧!不迟到、不早退、不磨洋工,上班时做该做的事,下班回归正常的娱乐生活,虽说看起来不那么“扎眼”,可总在享受稳稳的幸福。这样做人做事,经过日积月累之后,肯定会有一些质的飞跃。
你有决策恐惧症吗?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胡小懒所在的公司就是那铁打的营盘,隔三差五出现的新面孔,就是那流水的兵。胡小懒再不济,至少也算是个有点定性的小青年他,毕业后就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算算也有五六年了。对现在大学生来说,谁没跳过几回槽,谁没有换过几份工作呀?
这不,公司里最近又来了一个文案策划,很是惹眼。女孩叫罗莉,长得也挺“罗莉”,她大学刚毕业,身上没有一点职场气息,上班第一天,人家竟然扎两条小辫就来了。八卦同事,甭管男的女的,都在QQ上偷偷地议论着这个“另类”。
不过,罗莉对工作还算认真负责,老板交代的任务,她都特别上心,对每一项任务她往往都会做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案拿到老板那里去探讨。说是探讨好像还不太贴切,应该说是“介绍”才对。她把每一种方案的优点、缺点进行了分析,可就是从来不说自己认为哪种好,就等着老板做决定。
起初,老板没觉得哪不对,觉得这小姑娘还真不错,挺上进的。可后来,聪明的老板发现了一个问题:明明是交代罗莉做策划案,可自己的工作量却比原来多了。自己要花上近1个小时来听她讲述所有方案,这时间,完全够他跟客户谈笔生意了。罗莉介绍完了之后,他也不能闲着,还得把几种方案在脑子里进行对比,以判断哪个更好?
可能是因为罗莉没什么经验,开始老板也没有直接批评她,就是举指出了她这一缺点,希望她能改正。但此后,罗莉依然和过去一样,唯一的变化是,她每次都只做两种方案了,然后拿去让老板比较,老板对此十分恼火,批评了罗莉一顿。
胡小懒在公司里还算有人缘,甭管是新来的还是旧相识,他都能跟对方打好关系。加上罗莉和胡小懒做的工作一样,胡小懒又没什么架子让她觉得挺可靠的。罗莉挨批评之后,自然跟胡小懒诉起了苦。当然,胡小懒也挺享受这样的过程,他觉得帮助弱小的女生,挺能彰显自己的男子气概。
安慰罗莉,胡小懒团购了两张电影票,提议下班后带她去放松下心情。罗莉同意了。
那阵子,新上映的电影挺多,其中有不少是从外国国外引进的。面对电影院同时热映的十几部片子,胡小懒客气的问罗莉:“你想看什么?”罗莉的回答是一种冰棍的名字——随便。她说:“我看什么都行,你决定吧!”为了不再耽误时间,胡小懒选了一部马上看演的影片。
看过之后,胡小懒就后悔了,因为那片子拍的实在不怎么样。这时,罗莉也一改刚刚“随便”的态度,说:“看的我都快睡着了,感觉好假呀!之前听你介绍过好多电影,我觉得你选的肯定错不了,没想到这次你大失水准了!”
胡小懒憨笑着说道:“那我刚才让你选,你干嘛不选啊?不管好不好看,反正已经看了,就这么着吧!况且,‘免费’的电影您就将就将就吧!”
回家的路上,胡小懒一直回想着刚刚的事,再结合平日里罗莉的种种表现,他发现萝莉似乎从来不会主动拿主意。他做出一个假设:如果今天的电影是罗莉选的,后来发现电影很烂,她会怎么样?她肯定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有愧疚感。白白浪费了两张电影票,因为是她做的选择,所以,她觉得要对此负责任。
这么一推测,聪明的胡小懒就什么都明了,罗莉每次做两种策划案,还要拿去跟老板探讨,是因为她怕自己贸然交上一份,老板觉得不好,或是被客户直接退了回来,她就得承担责任。如果是老板选的,就算客户不认同,那跟她也没多大关系,因为不是她做的决定。拖延着不作决定,把决定权交给别人,责任就转嫁到别人身上去了。
学习,真是锻炼人思维的一剂良方。胡小懒自从加入了“战拖小组”之后,对拖延的各种心理症结认识颇多。他对罗莉的分析一点都没错,心理学家沃尔特•科夫曼早就说过:“有决策恐惧症的人,通常不会自己做决定,而是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用对后果负责了。”
可惜,每个人都会犯错,也会判断失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各种选择和决定串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是选错了、失败了,那也总比不做决定要好的多;就算爱过又失去了,那也比从来没有爱过要好的多。
生活是一场人人都得参与的比赛,必须要加入,也必须要成为赢家。冒险和博弈,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决策是一种挑战,也是必然的经历。有可能你会说:“我可以晚一点再做决定,我还年轻,不需要冲刺,我可以用大把的时间来学习、投资、结婚、生子等,等我做完了这件事或那件事,我再来做这个决定。”别忘了,人生不是无限的,一直拖延着,你真的可能会虚度一生。
诚然,对于那些关乎命运的大事,自然需要三思而后行。可是如果像罗莉那样,连看哪场电影这样的小事都不敢去决定的话,那就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没有担当的勇气、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注定会变成懦弱、没有主见的傀儡。因为,你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决策能力和权利全都放弃了。
害怕成功?开玩笑吧
如果说,一个人因为害怕失败,所以选择拖延,那么这种情形多数人都能理解。失败了多尴尬、多受伤?若是不做就不会失败了。这样的想法顺利成章。但如果说,一个人因为害怕成功,所以选择拖延,你会不会觉得奇怪?甚至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
可事实上,这种情形的确存在。很多人在潜意识里确实存在着对成功的恐惧,也正是这种恐惧,阻碍了他们的行动,让他们与成功失之交臂。只不过,恐惧成功的理由往往因人而异。
林晓筠,是与胡小懒共事多年的一位女同事,她性格温和,能力出众,比胡小懒还早来公司一年,算得上是资深策划了。鉴于她以往的工作表现,公司准备晋升她为计划策划总监。
按理说,从一个策划熬到策划总监,这绝对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可林晓筠却是一副愁眉不展的苦相,总是找借口推脱,迟迟不肯就任,甚至还谎称有事,请了三天假。由于多年的同事关系,胡小懒自然很关心这位同事姐姐,而林晓筠对胡小懒也比较信任,就如实道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我不想升职,不想加薪,不想要这份成功。至于原因,她说得更清楚。
“太累,压力太大。做个策划就够累了,要再是再当个总监,我得比现在做更多的事,还要做的更好才行,这样一来,我就更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了。”
“害怕,想保护自己。升职是一件危险的事,很多人盯着这个职位,老板宣布让我做总监,肯定会有人心里不舒服,甚至愤愤不平。我若就任了,那些人肯定会发起挑衅,想办法制造麻烦,或者孤立我。我本身不是那种强势的人,本来就不太会应付这些事,真的到啦那个时候,我只能疲于奔命,所以我不想上任。”
“束缚,没有了自由。让我做个策划组长还行,可做了总监就大不一样了。那属于公司的中层领导,不管做什么做得好坏都要被好多双眼睛盯着人前人后都招人议论?就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太随便我不喜欢那种没有隐私太舒服的生活,更不愿意被人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
听完林晓筠的解释,胡小懒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事情本来就有两面性,人总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成功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事,有荣耀就得有牺牲,就看你怎么衡量了。
他问林晓筠:“那你打算怎么办呀?”
“还能怎么办?拖着呗!我这几天不想来公司了,我要请几天假,在用人的时候我给他掉链子,他肯定会觉得我担不起大任,说不定就会另觅他人了。”林晓筠说道。
“拖延症?”胡小懒最近着了魔,更像是得了“职业病”,他脑子里快速的闪过这么一个念头,“升值这么好的事,我求之不得呢。怎么到了她那儿倒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其实,不止是林晓筠,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问题。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M.霍纳成功地揭示了女性害怕成功的心理现象。害怕成功是指某个人对其行为获得成功的结果感到恐惧。霍纳在其研究中发现,65%的女性对成功存有恐惧感,而只有9%的男性对成功感到恐惧。这就是说女性“逃避成功”的概率要比男性高出许多。后来,有研究者得出一个公式:成功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害怕成功失败的动机-逃避成功的动机。
在追求成功的动机方面,男性和女性差不多,可是由于女性逃避成功的动机远高于男性,这就导致他们的成功动机比男性要低。至于原因,就跟林晓筠说的差不多。如果成功了,会不会在两性关系里遇到麻烦?多数女人在潜意识里都认为,优秀的、强势的、成功的女性,不如那些温柔贤惠的小女人幸福。因为她的强大会给男人造成压力,除非她身边的那个男人比他更强大。如果太成功了,会不会更无暇顾及家庭?面对那未知的、高昂的代价,她们还是觉得保持现状最安全,所以就想办法拖延,不让自己成功。
这样的事,并不只是存在于事业方面。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体重超标,迫切需要减肥,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成功的帮助自己减掉肥肉,也知道减肥成功后的自己会变得更健康、更漂亮、更有自信。可他们就是不肯行动,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之所以会这样,也跟恐惧事业上的成功一样,因为减肥意味着要辛苦的付出:不能贪嘴、不能偷懒、有汗流浃背地运动,还得放弃很多喜欢的东西……这些代价,让他们恐惧减肥、恐惧成功。
想过没有?如果一个人总是畏惧成功,那么他就会被禁锢在拖延的牢笼中。事实上,他们所惧怕的那畏惧的那些东西,也未必真的会发生,就算发生了也未必那么可怕。有句话说的好“恐惧比恐惧本身更可怕。”
把成功的好处和坏处全部都列出来,然后做一个对比。你会很容易发现,你之前的那些担心和害怕是很无聊的,你既然知道了它们的存在,又怎会任由它们来视肆虐呢?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做得很好,你也具备那样的能力,只是首先你得相信这一点,然后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内心太过于依赖他人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求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我们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突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关于这本畅销书,胡小懒很早以前就买来放在书架上了,却迟迟未翻开来看。他总觉得,自己有忙不完的工作,希望赶到某个周末或是假期来读。结果,这一放就是三年。他发现,不只是自己这样,身边很多朋友、同事,包括网友,也都有类似的毛病。说白了,大家都是拖延症的“病友。”
当他终于意识到了拖延给自己带来的种种麻烦和恶果时,他开始醒悟了。“站拖小组”里有人发起了一个读书计划: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坚持一年。接着这个机会,胡小懒才把《谁动了我的奶酪》从书架上取下来。当然,选择这本书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它字数少,更容易读完。
其实,胡小懒这一次的选择是很明智的。他在读书这本书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想到了自己。书中是这样讲的:在面对变化时,两个老鼠比两个矮人做得更好,它们就把事情简单化,专注于行动;两个小矮人不同,他们有着复杂的脑筋和人类的情感,喜欢把事情变得复杂化,会抱怨、幻想、拖延,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却不肯面对,不肯做出改变,总是希望事情自己会发生转机,或者是他人帮助自己来转局面。
这样的经历,胡小懒也曾经有过,每每想起,他心里至今仍有遗憾。那还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学校号召大一新生参军入伍,胡小懒内心很敬畏那身笔挺的军装,他也曾无数次憧憬自己穿着迷彩服挥汗如雨的英姿,但又有些迟疑。
从小到大,胡小懒都依靠能干的老妈帮他安排学习计划、选择学校、报考专业,对这些事他根本就没操过什么心。乖乖的上学、考试,大学之前都走读,大学之后虽然住校,可以在本市,离家不太远,每到周末就乖乖地背着一堆臭袜子回去了。现在,对于应征入伍这件事,胡小懒不知道自己去了部队之后的生活会怎么样?于是,他习惯性地给老妈打电话,可这回老妈没给他任何建议,只是说:“你也成年了,该自己拿主意了。”自己拿主意?胡小懒慌了神,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自己拿过主意呢,何况是这么大的事。他犹犹豫豫,迟迟不敢做出决断,就一直拖着。最后,征兵体检时间过了,他还是没有做出决定。
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如今回忆起来,胡小懒才知道原来从那时候起自己就已经有了拖延的苗头,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而且,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发生过。
一个初出茅庐、愣头青似的小伙子,满脑子都只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充其量还知道一点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纵身一跃进入了广告界。从慢悠悠的象牙塔生活,瞬间变成了早出晚归的超忙上班族,他确实有点儿不习惯,也不适应。
刚上班没几天,他就有点烦了。自己什么也不会,自尊心又强,待在办公室里像是要窒息一样。有时候,策划组长交代的任务,他就拖着不做,其实他不是不想做,只是想让自己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期盼着有人关心他,出手“解救”他。
事实证明,这招还是挺灵的。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挺招人待见的,工作上遇到了困难,对你大哥大姐的叫着,你愿意看着他受死吗?于是,当别人的同情心涌上来之后,就帮着胡小懒做本应该由他做的工作,这正是胡小懒最盼望发生的事。
幸好,那样的事已经成为了过去。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锻炼出了胡小懒独立工作的能力。只是,发生过的事,不可能完全被抹去,所以在读到《谁动了我的奶酪》时,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自省了一番。他觉得自己跟故事里的两个小矮人哼哼、叽叽没什么区别,害怕改变,总想停留在原地,因为这样多少能让自己感到安全和舒适。一旦离开了心理舒适区,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想办法拖延着改变的行动,以此来调节内心的不安。
胡小懒不知道现在的自己是否还残留着那种对改变的恐惧,但是,过往的经验已经提醒了他,逃避和拖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酿造更多的遗憾,让自己裹足不前。而今,他立志要跟拖延打一场持久战,所以无论答案是什么,他都要改变了,就是战胜拖延、改变人生唯一且最好的选择。
【解读】只有普通人才会拖延吗?
拖延不只是普通人的毛病,伟人也同样会沾染这个陋习,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达•芬奇,那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拖延狂人”,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拖延与注意力涣散的人自古就有,拖延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这里就闲聊一下著名的拖延症患者,看看拖延是如何“坑害”他们的!
NO.1圣•奥古斯丁。
生于公元前354年的圣•奥古斯丁,是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年轻的时候,一方面陷入肉体的情欲中,另一方面又在寻求思想上的升华。33岁那年,他了基督教,可他仍然没彻底与情欲决裂。
他曾经向上帝忏悔:“当你向我呈现那些真理时,我知道你是对的;尽管我确信它的神圣,却仍然只能重复那些没有信心的话:立刻、一分钟、给我一小会儿!但是‘立刻’从来都不是址从现在开始,我要的‘一小会儿’也被自己无限的拉长……我向你乞求我的贞洁,但却不是现在。”
从这番话里就能看出,圣•奥古斯丁是多么的痛苦和煎熬,如果他能早点跟情欲决裂,不这么拖拖拉拉,也许他早就解脱了。
NO.2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
他曾是西点军校的优等生,后来成为北方军的著名将领。科班出身的他,因为系统改造了北方军队的后勤,让他名声大噪,最后被提拔为北方军总司令。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麦克劳伦。
多年来,他坚持一个理念:不打无准备之仗。可恰恰就是这个理念,让他后来屡屡为此所累。最初,他以准备不充分为由拒绝进攻,与总统闹僵了;后来,他因过分谨慎不愿意追,丧失了胜利的机会。直到1862年的安提坦关键战役,他又犯了犹豫不决的毛病,最后再有利的条件下既然错失了全歼南方军的机会。战争因此又迁延了三年。
这一切,摧毁了军政界对的麦克劳伦的信任,最后他遭到了众口交攻,被解除了军职。就连林肯也曾经抱怨说:“如果麦克劳伦将军不想好好用自己的军队,我宁愿把它们都借给别人。”
由此可见,严谨和一丝不苟有时未必能应付风云突变,在激烈的变化中坚持所谓的“理想主义”,确实不太合时宜,而且这也是导致拖延的一大重要心理因素。
NO.3道格拉斯•亚当斯
若问谁是英文世界里的幽默讽刺大师,道格拉斯•亚当斯绝对是个典范。他能够把喜剧和科幻完美的结合起来,《银河顺风车旅行指南》就是最好的说明,仅仅英文版的销量就超过了1500万册。2001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因心脏病去世了,年仅49岁。
说出来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其实是非常痛恨写作,他经常在截稿日期来临之际交不出稿子,可谓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他曾调侃地说道:“我95%的工作,往往都是在最后的10%的期限里完成的,我拖延的借口比我的小说还要精彩。我爱最后期限。我喜欢听截止日期呼啸而过,‘嗖’的一下稍纵即逝的声音。”有时,出版商和编辑把他锁在房间里逼他写作,甚对他怒目而视,直到他提笔。
听起来是不是很夸张?可事实就是如此。他的朋友在提及他的拖延症时说道:“道格拉斯把拖延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如果我不跑到英国,在他门外门外扎营,《银河顺风车旅行指南》永远也不会完成。”
很多人很好奇,道格拉斯在拖延的时间里做什么呢?他懒懒地喝着下午茶,或是泡在浴室里,要么就跟婴儿一样在床上躺着,这些都是他拖延的“手段”。
看过这些名人的拖延经历,你是不是略微找到了点平衡和欣慰呢?至少它说明,拖延也不是一事无成者才得的病。换个角度说,就算患了拖延症,也还是有可能成为伟人的,前提是得努力戒掉它!
第四章 战拖,从抗击惰性开始
前面已经提到,拖延与懒惰狼狈为奸,要战胜拖延,就得先从心理和行动上克服懒惰。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的状态,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行动地耗时间,就是拖延。你,还要任由它继续发展下去吗?战拖,就从抗击惰性开始!
克服了懒惰,战拖就成功了一半
赞同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耐力,更需要不断的给自己鼓励,符晓兰就要跟随了自己20几年的懒惰热挥手告别了他内心激动不已。每次想到懒惰,想到过去,因为懒造成的种种麻烦他肠子都悔青了,为了让人生在28岁,这里也能够重新开始,他写下了一份抗击惰性的军一。
如果克服了惰性,那么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懒惰是生活中的捣蛋鬼,它存在的地方就有家乱无章就有狼藉,他武警的抹杀了生命的积极和勤快,让人在线的拖延中,忍受着散慢的日子。
懒惰是工作上的拦路虎,扶她让人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它让人变得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让无休止地懒下去。也许我们能用表面功夫欺骗一下别人,可懒惰对自己的伤害谁也替代不了。
懒惰是人际关系的破坏狂,明明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却总要别人一起来承担责任。这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你用懒惰拖累成功的脚步,可别人却在奔跑着向目标前进。时间久了,你的懒惰成了别人的绊脚石,谁还会愿意与你同行?
懒惰是感情里的一根刺,在爱情与婚姻中的两个人,本该互相体谅、互相扶持、互相关照,如果其中一个人总是犯懒,把所有的家务、所有的压力都给推给对方,再深厚的爱也会因此被压垮,再乐意付出的人也会心寒,因为付出总需要得到一点回报、一点宽慰,才会有动力坚持下去。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篇寓言故事:
有只青蛙在路边休闲地闭目养神,突然见有人叫道:“老兄……老兄……”
它懒洋洋地睁开眼,发现是田里的青蛙手舞足蹈地在叫它:“你在这里睡觉太危险了,搬过来跟我住吧!我这里很凉快的。”田里的青蛙继续热情地劝道:“在我这里,每天都有虫吃,还很安全。”
路边的青蛙听得有点不耐烦,它很讨厌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于是它便回答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有什么必要非得搬到田地里去呢?路边一样有虫吃。”
田里的青蛙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以后,它又跑到路边,去探望那只青蛙,结果却发现,路边的青蛙已经被车轧死了。
其实,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任由自己懒惰下去,就难逃厄运;选择了勤劳,就可以得到稳稳的幸福。生活中的很多灾难,不是别人酿造的,也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自身的惰性导致的——懒得作任何改变,只想保持现在的样子,就算是举手之劳都拖着不去做,你总是懒得去做,最后命运也懒得来眷顾你,懒惰的人迟早要为此付出代价。
胡小懒不想死于懒惰,不想让懒惰扼杀自己的梦想、激情和原本应该拥有的幸福。所以他下定决心:跟懒惰死磕到底!
远离那些懒散的伙伴。
拖延症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跟瘟疫、病毒一样,会从一个人蔓延到一群人身上。
上大学时,胡小懒同宿舍有四个人。突然离开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天堂般的自由世界,个个都像撒欢的小狗一样,美滋滋的。
就拿起床的事来说,胡小懒本来还保持着6点半起床的习惯,可这样的日子也就持续了不到两个礼拜。每天睁开眼,他看见周围的哥们儿睡得跟死猪一样,流着口水大忽悠,整个楼道里都很清静。于是他也开始赖在床上不起,睡醒了就躺着听歌看书,玩游戏,培养个好习惯不容易染三个坏习惯,那真是轻而易举那以后就有了赖床的毛病,甭管这一天有多大的事,不到最后一刻他就是拖着不起床。
宿舍的老二本来是个斯文干净的男孩,虽然她睡,可是每天早上起来还是会叠叠被子,收拾收拾的的衣服也是经常换洗男生宿舍是个什么地方,是个改变人一生的地方。她一个人收拾架不住三个人在屋里照看着小兰和其他两位室友的节奏不叠被子,衣服皱巴巴的,柜子里乱成一团桌子上堆着装有残羹冷,有的还长毛了,偶尔从外面喝酒回来倒床上就睡。洗脸洗脚洗澡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半个学期以后爱干净的老二已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这个懒惰的队伍,无疑他是被传染了。
工作之后,佛晓兰近视的拖延传染案例就更多了,刚到公司时,可能是因为胆小,他还是老老实实的上班时间规规矩矩的做事不闲聊,混日子。那时他根本不管不敢挂QQ,就算挂上QQ也是很小心生怕被别人看见,后来他发现自己实在太二了,人家同事都挂着QQ还聊得不亦乐乎。于是丰他一口气,把自己的两个qq一个so全部都挂上了,在工作工作之余也开始闲聊。
时间久了,他发现了一些秘密,在自己埋头干活的时候,总有个别同事跑出去喝咖啡,打私人电话,趁老板不在的时候趴在桌子上睡觉,这些作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日后的拖延。拖延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回想起来,他挺后悔的,当初为什么要学他们呢,看着是清闲了事情还是那么多,早晚是自己的事,拖到最后还得干。要戒除懒惰,防止拖延症的复发,有的阻碍这些可怕的传染源小兰在这方面总结出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