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为:经典意义就存在于人们不断的阅读、理解和诠释之中中国孔子基金会 前天

编者按: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国孔子网特推出“阅经典 传文化”专访报道,旨在推动全民国学阅读,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自身文明及道德素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张能为在访谈文章中指出,经典的阅读,对于人类历史的自我了解、当下继承和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世世代代的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根本性智慧和思考就最为集中地表现和反映于经典之中。

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 张能为教授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首先致敬读书日。俄国作家高尔基声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别致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可谓一年四季,皆是读书好时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读书好时节”。与书为伴,悦读有香。《四时读书乐》中说,“蹉跎莫谴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应该说,人类历史文明往往是以经典文献传承下来的,读书能使人了解历史,认识自己,滋养情怀,开阔视野,陶冶灵魂,明智明理,增进思想深度和广度。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也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也还可从消极的意义上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总之,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不仅能够修养身心,培养气质,书卷气浓,而且能增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书籍中蕴藏着知识的海洋,当然,要获取知识,就要勤奋刻苦,要读好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过,爱好读书,又有书读,无疑是幸福的,也是特别美好的。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以说,“手中有书,杯中有茶,闹中取静,心有桃园”,此情此境,莫不羡煞天下人。

  人类历史长河中,思想和文化的承载体便是文字性的语言,而由这种文字性的语言构成的文本便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记录、反映和表现着人类的知识、文化和思想逻辑。而那些既在空间又在时间中一代一代真正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文本,便构成人类思想、文化和知识的经典文本。因此,经典的阅读,对于人类历史的自我了解、当下继承和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人类世世代代的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根本性智慧和思考就最为集中地表现和反映于经典之中。就此而言,我们每个时代的真正阅读,须臾不可离开经典,无视甚至轻视经典的阅读,仿用黑格尔一句话,就无法把握“在经典中的它的时代”。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必须保持对经典的尊重和重视,阅读经典应成为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阅读。经典著作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经典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现成的,经典同样存在于历史之中,它是通过历史而让经典的意义经由人们的理解和诠释而在当下发生和显现。按照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看法,任何文本和事物的意义就存在于人们的理解和解释之中,“理解属于被理解的存在本身”,这也就是说,意义的理解总是处于一定解释学情境之中的,也正因为如此,意义的发生和形成是一种“效果历史意识”的产物。既然文本的意义,当然也包括经典意义就发生于一定的解释学情境中,那也就意味着,语境构成对经典意义理解和诠释的某种影响,不同的语境,被理解的文本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而这在现代解释学那里,并不构成对经典意义的否定,恰恰相反,包括语境在内的解释学情境的要素,既使意义于其中而发生、显现,更打开了文本意义的无限空间,使意义永远保持了一种开放性。照此看来,现代语境的不同,并不会妨碍对于经典意义的现代解释,而是要去研究,如何让经典在现代新语境中被得以新的理解和新的诠释,因为这种新理解和新诠释就构成经典意义本身。

  语境不同不构成对经典意义的削弱和否定,经典意义恰恰就在其解释学处境中的被理解被诠释,并由此而向我们发生和显现。但确实也应该看到,从经验方面来看,语境不同会产生陌生感,也会影响到对不同语境之物的重要性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大众更容易接近经典、理解经典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可做。其一,培养并牢固树立经典意识。经典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经典是人类历史、知识、智慧和思想的最集中表现和反映,它是历经世代历史检验和选择的真正“历史流传物”,学习和阅读经典,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认识世界,并通过对经典的新理解和新诠释,传承人类历史,沿续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明。其次,经典流传形式要有转化。因语境不同、难易有异,经典比起一般读物,学习和阅读起来,要困难得多,特别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普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对经典的形式作出有效的转化,比如可不拘泥于纸质读本,而是通过为现时代人们普遍喜闻乐见的一定的语音和视频方式来介绍经典内容,传播经典思想,使深奥的经典的介绍通俗化、大众化和生动化,易于被接受和喜欢。再次,经典文化普及急需加强。对于大众来说,要真正学习和了解经典,从时间和条件上,可能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急需做好经典文化的大众普及工作,要让真正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承担起经典文化普及和传承的重要使命与责任,让学术研究和学识、学问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与人们的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讲座、培训、座谈、对话甚至是网上解疑答惑等各种灵活的形式,让大众热爱经典、喜欢经典,并互相带动、相互促进,最终使阅读经典蔚然成风。英国作家、诗人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说,“我们都在泥沼之中,却依然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总之,人类文化奠基于语言之上,而文字语言不仅是对口头语言的记录,更是思想的承载物,伽达默尔说,“文字和从文字产生的词的复活是一切人类传说中最大的秘密之一”。作为文字语言的经典,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真正流传物,离经典越近,就离愚蠢越远,经典意义也就在人们不同情境的无限理解和解释之中,阅读经典,就是一种理解和解释,根本上就是对经典意义其历史和发展的一种参与、书写和推动,也因阅读,经典意义永远流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能为:经典意义就存在于人们不断的阅读、理解和诠释之中中国孔子基金会 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