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大寓意的小故事


讲好大寓意的小故事_第1张图片

《疯狂动物城》实在是这几年来以来看过的最好的动漫电影,没有之一,完爆《圣斗士》、《火影》以及《柯南》(其实我还想说完爆某国产动漫的,但是不敢说)……

这片的情节不复杂,寓意在我看来就是“族群融合”,当然还附赠了美片一贯的个人英雄成长情结。“族群融合”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社会话题,如何将这种话题做得平易近人,做得各年龄阶段能看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然而,《疯狂动物城》做到了。

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发生着一些在情理之中却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和体会的事情。肉食与草食,强者和弱者,群体与政治,智慧和理想,爱和友谊。其实虚拟的动物乌托邦的设置,就相当于我们的架空,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以规避很多现实中不易触及的内容,还能够利用架空扩展观众面。在这部电影中,主要的族群矛盾是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的矛盾,而男女主本身就是这样一对矛盾体。动物城里90%的食草动物想要利用族群矛盾抢班夺权,驱逐10%的食肉动物(据说这个比例也是符合生物学规律的),它们运用各种手段,甚至操纵媒体——这隐喻着成人社会的黑暗。但通过电影画面呈现出来的,却是小孩子们都能接受的自然界的物竞天择。但在我们的现实创作中,架空是非常不被鼓励的,典型事例就是《甄嬛传》在改编时,被从架空被直接安到了清朝。其实我个人不是很理解这种限制,架空其实是一种非常讨巧的方法,传统戏中不点明朝代的剧目,其实都可以视为一种架空,它其实适合除了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以外的所有题材,比如爱情,比如社会,甚至是政治。

当然,除了虚拟的乌托邦以外,这部片还用了许多其他的手段去讲故事,比如细节上的考究——片中很多动物常识都是经得起专业眼光考据的,这一点,果壳网上有相关的文章。但是,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却并未感觉到编剧在卖弄自己生物学方面知识的感受。为何?因为这些细节并非强行插入人物对白,而是通过画面,甚至是台词的双重意义含义——如水牛警长叫Bogo,这个名字来自于斯瓦西里语的m'bogo,就是非洲水牛的意思——来体现的,普通观众看起来不会多想,但专业的观众就能看出自己专业范畴内的趣味。

另外,片中几段向经典大片致敬的桥段,并没有人认为这是抄袭。抄袭和致敬,一向都是一个难以区分的敏感话题,但就这部电影来看,将经典大片的细节潜移默化入其中,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例如对《教父》的致敬,体现在大先生家的场景布置、人物特征和“女儿婚礼”这个情节上。为什么不认为这是抄袭?因为大先生在剧中并非主要人物,而本片的故事也和《教父》完全不相关,这段也可以用别的手法来代替,之所以用现在这样的这样表达,只是因为这可以增加观众的观赏中的趣味性,是刻意的。

关于“族群融合”寓意的舞台剧,这两年也看过一些,但无一例外地都执着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带着太深刻的实际意味。其实,我们未尝不可以学习一下《疯狂动物城》的讲述方式,让我们在讲大寓意下的小故事的时候,有更多的可能性、趣味性甚至欢乐性,把每个人物都做得熠熠生辉,这应该是有可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好大寓意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