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立意很气人,意说女人都是潘金莲,很多还不如潘金莲。且看两个片段:
勾引被说成示爱,不要侮辱了“爱”字,武松拒绝之后马上就臭骂了一顿武松,回头又说武松勾引她,并离间两兄弟。事情过去不久就出来了西门庆,最终毒死武大。这是爱?
这段就是更荒谬了,最大的缺点被包装成“强大的内心”这样的优点,那我要说,本拉登是不是内心也是强大的,简直“惊天动地”,还是个爱看动漫的死宅。“善妒”说成是缺乏安全感,“淫荡”也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这种开脱的说辞和当年的药家鑫弹钢琴激情杀人的解释一样让人错愕。评价一个人不能故意弱化缺点,放大优点,特别是那些缺点是当事人最明显的性质的时候。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好或者绝对的坏,很多坏人都很聪明,但这绝对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
所以这样的文章就很有误导性,不假思索,不了解具体的人还以为“标新立异”,观点独到。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言论满天飞,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记住几乎任何遇到的任何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因此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了解批判性思维,用之来面对海量的信息,而不追波随流。
批判性思维
要做到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就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即在聆听和阅读的时候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不是一味地批评反对,而是有自己的思考权衡。如何做到呢?我们从小听的比较多是“三思而后行”,但没有人告诉你从哪些角度三思。
01.会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找准论题和和结论的能力。先要搞清楚别人要表达的目的。
工作或者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你懂我意思吗?”或者“你怎么听不懂我的话”,这就是没有听懂对方的意思。张口之前要先听懂,不然驴唇不对马嘴。有的时候问题并不是直截了当的提出来,需要从交流和回话的暗示中进行推断。
比如一个著名问题,女朋友问男朋友,“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要问的不在这个问题本身,更多还是考察男友是否机敏,直接回答先救谁都会陷入被动。所以需要巧妙的回答。比如,“放心,我妈会游泳,她会救你”,“先打110,因为我也不会游泳”等等。要明白对方真正的意图才能说出合适的话。
02.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判断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理由是支撑论点的基石,很多时候我们做出决定,就是因为某个理由已深入我心。我们要说服别人,就要拿出最有分量的理由。比如,女朋友问你新买的衣服漂不漂亮,你不能老是简单的说“漂亮”。这样显得有些敷衍,最好从当前时尚、搭配、场景、颜色等多方面给出理由。反之,别人要说服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从他的理由,或者其他隐藏的条件来判断对方的结论是不是错误的或者高度存疑的。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谬误。
1) 人身攻击谬误:是指对个人的人身进行攻击或者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例子,讨论的时候莫名就膝盖中箭了,搞不好还会吵起来,回话也会终止。我们自己也要避免这样的做法,如果交流不能持续,也不会有深入的思考。
2)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不应该支持针对甲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如:“家里装一套安保系统纯粹是浪费钱,如果贼要光顾你家他总会想到办法,无论你装什么系统都不管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代表没有用。
3).扣帽子谬误。当有人宣称他们发现了导致某个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他们做的不过是为这种行为取了一个名字而已。
其实应该关心老妈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4)情感利用。对方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音来分散受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最常用利用的情感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这方面就比较多了,比如罗笑笑事件,多少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捐款。比如产品和爱国主义挂钩,感恩教育和英语学习挂钩,很感动然后买一套学习资料。《此生未完成》里面有个例子,很多癌症患者被骗子骗到一个偏远山区“疗养”,结果贻误了治疗,包括作者(一个博士),人在很绝望的时候就容易被带有“希望”的言论所骗。甚至于有的骗子专门骗那些丢了小孩的父母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要注意避免情感的利用。
谬误的点还有很多,比如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等本文就不再举例,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做思维锻炼,除去这些逻辑问题,持论者还会列举很多证据,包括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以及专家意见。但是这些证据的可信度如何?
03.判断证据的效力。
1)直觉。直觉有时候来自于一厢情愿,有时候是来自于丰富的经验积累。比如有人说,“我感觉我今天买彩票要中大奖”。当然可以回之迷之微笑。但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看过设计方案之后说:“我感觉这么做有问题”,那我们应该让他做进一步的检查或分析。
2)个人经历。这个其实很容易有误导,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差异,别人穿的好看的衣服,你穿着未必合适。聪明的学生说:“考试很简单,最后复习个两天就行了”。他可能真只需要两天,但你未必就行。购物的时候很容易有这种传递性。典型案例和这个类似,企业们就很喜欢贴出他们的成功案例来招揽新的客户,这确实很有说服力,但不要忘记是否真的合适。
3)专家意见。专家的意见,包括一些权威期刊,业内著名人士的评论,这些都带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我们要留意的是,这个专家是不是在该领域的研究了很久,名声是否在外。断言的事情和其本身是否有利益的关系。不然就容易成“砖家”。前不久各大电视中的医疗虚假广告,其中的就有一位纵横各界的“专家”。
4)类比。类比是人们常用来说服别人的方法,将一个复杂生涩的事物,比拟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对象。类比既具有说服力也具有迷惑性。比如解释什么是“互联网+”,我的理解就是“像电力、自来水一样的基础设施,将网络服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于各行各业”。再看一个例子,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伊拉克战争是个重大论题。战争的反对者把伊拉克战争比喻成越南战争。这个类比不仅解释了伊拉克发生的一切,还要引起人们对伊拉克战争的负面印象。而战争的支持者也使用类比,而将伊拉克战争比喻成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比越南战争有更多正面色彩。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类比框架把人们引向不同的目的,而可能具有欺骗性。评价一个类比就是要找到两个比较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不是单是相似点很多就具有说服力。
5)数据有没有问题。数据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创业者想了解市场动向,会做一个市场调查。创业者为了说服投资人,往往会拿出公司的用户注册量和活跃度、增长趋势、成交额等数据。在广告中也很常见。首先我们要确认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比如网上购物时下面的好评就不能全信,因为刷单的太多了。再者对于数据比较重要的是参照体系,单个的数据没有太大意义。比如,小明今年期末的考试成绩比去年提高了一倍,看着不错,实际是25分到50分。很多时候商家或者媒体会把看起来漂亮些的数据给人们看,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快速致富的一个方法就是做一名职业足球队员,2010年国家足球联盟球星的平均收入是180万美元”。
平均数往往意味着很多低收入的人被平均了。最好还要知道中位数或者正态分布。
04.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关于安全飞行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海恩法则,量变引起了质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REASON模型更形象的展示这个问题:
每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就如一个个层面的漏洞,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某个时机各个漏洞串联一线而导致的。从细节回归到整体,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事我们不妨多做一些思考。比如一些社会事件。坏人作恶应该受到惩罚,但坏人之所以能做作恶,肯定是其他层面的失职给了坏人作恶的空间和机会。单纯的惩罚坏人难以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分析一个人言论和行为时,不要忘记其背景和价值观因素。而且还要动态的看,不同的价值观在不同的环境下重要性不同。当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取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崇尚健康生活,坚持阅读,坚持锻炼。但如果有一天工作比较晚,他可能会放弃当天的睡前阅读。阅读重要,但此时早点休息更重要。再比如老爸没啥爱好,就喜欢喝两杯酒,认为这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和对自己的犒劳。但如果老爸年老,醉酒伤肝伤脑,也会促成血管硬化,应该劝其少喝甚至不喝,因为此时身心的健康更重要。
05.让思维更加灵活
回顾以上的内容,简单的列出一个脑图,好在有一个大体的脉络。
但也不希望读者僵硬刻板的去记忆,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日养成,需要更多生活中的锻炼,关键是要善于怀疑和求证,本文所述也只是我个人阅读之后的总结。我词拙言浅,很多地方可能说的还不到位。还是非常推荐去看原著。另外想说的是我们思考的的动机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不是千方百计的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当前的立场。更不必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反驳看成是人身攻击。这样就太小家子气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