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培养的关键

导语

《医生职业化培养》是一本由浙江大学绍兴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院长郭航远作为第一作者参与编著的人文医学书籍,将该书推荐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希望对年轻医生的职业化培养有所帮助和启发。

职业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第一竞争力,而对于在本世纪将要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的中国来说,职业化时代已经来临。

职业是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单位,从事相似工作活动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具有以下特点: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法满足精神生活。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职业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胜任愉快”为目标,保持人们的职业体能;三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四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三大部分内容,也可把职业化系统地分为个人职业化、团队职业化和管理职业化。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化中最根本的内容,如果说职业化是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素养则是这棵树的根。职业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机,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程度。于细节处体现职业化,就是职业化的精髓。

专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机做人,用手段做事。不可用心计做人、以算计做人、耍小聪明做人。用心、用心机做人者就是一个长心眼、有灵气的智慧人,就是一个平和宽容、方圆有度的聪明人,就是一个思维活跃、有所感悟的思想人,就是一个具有良好心态、懂得方法和变通、统一方与圆、融合德与智的社会人。

一个人的成功,20%靠知识,80%靠做事的方法。一个人要冷静平和,不可怨天尤人、轻易发怒、太过计较,不可清高孤傲、目中无人;一个人要低调做人、能屈能伸、灵活做人,不可钻牛角尖、太死板,不可太简单、太单纯,也不可太复杂,要懂得“中庸之道”,要懂得“度”的含义;一个人要外表圆、内心方,对人圆、对己方,要以诚待人,要学会包容和同情;一个人要态度端正、认真负责,要培养有序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生活的品质取决于工作的绩效,工作的绩效取决于工作的态度。工作兴趣化,工作乐趣化。不管身处何处、外部环境如何,都不能没有目标;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只要用心做事,就一定可以影响它,甚至改变它。这个世界能真正给你自尊的人,只有你自己;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人不能太宠自己,该吃苦就要学会吃点苦;人要学会感恩,尤其对于那些帮助自己成长的人。坐而思,不如起而行。成功之路就在脚下。要成功就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天的结果是昨天的付出决定的,昨天是否愿意付出,是前天的态度决定的。

在这个越来越讲究职业化的时代,这是每个组织及其成员都十分关心的热门话题。人人都在追求职业化,人人都在规划职业生涯,但似乎又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职业化的真正含义,很少有人能说得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代人忙忙碌碌,但许多人不清楚,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我们已经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忙得来不及去反省和总结;忙得顾不上去慰藉自己疲惫和受伤的心灵。忙碌的现代人“盲”得已经没有主张、“盲”得已经失去方向。

与职业化最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化素养,主要包括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和承担责任。除此之外,内在修养还包括员工的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审美情趣,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够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品质。所以,一个员工是否有”德”,首先要看他是否具备值得别人信任的品格。员工的外在表现,即“オ”,主要体现在员工的仪表风度、行为习惯、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上。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地影响我们的品德、暴露我们的本性、左右我们的成败。离开了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工作业绩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是员工职业化外在表现的关键内容。

美国的史蒂芬·柯维( Stephen. R. Covey)博士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好习惯,被公认为通用的职业化标准,包括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而低效能人士的七个坏习惯包括缺席、拖拉、做无关紧要的事、多虑、凡事过于消极、固执己见、与世隔绝、持续信息过剩。心理学家丹尼尔・龙尔曼( Daniel Goleman)有一个著名论断:情商(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对于事业的成功说,情商重于智商。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是情商的核心内涵,而有效沟通和冲突处理是体现这一内涵的最关键的两项技能。

医学的目的和目标并不是治疗疾病,而是维护健康。所谓健康,健是指身体强壮,康是指心灵安宁。医学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科技,一手抓人文;医疗行为也必须人文先行,并贯穿于诊疗过程的始终。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术并举。厚慈为医,健康为本;人道在心,责任在肩。

《易经》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认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当今浙江绍兴同乡、著名人文学者楼宇烈教授积极倡导“人文立本”,认为:“如果中国文化的根没有了,也就没有中国人了。”“科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科学之外还有人文需要解释。”著名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在《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一书中说:”医学倘若缺乏必需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并在《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一书中指出:“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医学人文,一个幽灵在徘徊。王一方教授认为,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劳碌的医疗工作常常泥于“术”而疏于“道”,很少有人会自觉地去叩问职业的母题,比如“医学是什么。。。”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对象也是人,服务的对象还是人,疾病是人的痛苦,是心灵的损伤,任何医疗活动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故事,或者人与金钱之间的故事。无论技术如何飙升,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芒永远是医学的价值归依与医学家的职业操守。人文学者周国平教授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被美国医学人文学家奉为当代中国人文医学的启蒙之作,书中描述了一个父亲对不到2岁就天折的女儿不可磨灭的哀念及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悟,描述了一份与生命有关的沉重。所以,周国平教授在《医学的人文品格》一书中呼吁:“我只能期望,有一天,在我们的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生中,多一些有良知和教养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少一些穿白大褂的蒙昧人。"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人文原本就是医学之源、医学之本、医学之根。语言也可以治疗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临床医疗语言学。技术并不一定可以治愈疾病,特别是某些慢性病、肿瘤和遗传性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自然疗法、未病治疗学和预防医学。医学不仅是一种科学和技术,还应该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一份关怀,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人道主义的实践。在行医生涯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医学的两大使命:一是致力于使患者摆脱躯体的病痛,二是关心患者的心灵,引导他们摆脱恐惧,提高面对病患和死亡这种非常状态时的生活质量。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他在《敬畏生命》中写道:“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

敬畏生命应当是医德的底线。只有懂得敬畏生命,才会有不忍之心、怜悯之心、侧隐之心,オ会有尊严、阳光,才会有资格成为万物医学之灵长。

医学是人文滋养的科学,是人性牵引的技术。科技只回答“能不能”,人文才告知”该不该“。当今的医学工作者应该反思缪森 “医学不可能成为科学”的论断,反思“人是动物”、“人是机器”、”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有情感,会思想的万物之灵“这四种认识不同的医学命题:生物医学、技术医学、社会医学和人文医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认为:“科技既可开启天堂之门学者维纳也认为:科技既可开启天堂之门,也可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著名学者维也纳也认为:”科技是把双刃剑,可造福人类,也可毁灭人类。人文是导向、引领,也是调节、制约。“霍根在《科学的终结》中说:”我们永远无法搞清楚宇宙创生前究竟存在些什么,也难以确切地知道意识如何起源,在已知的物理规律中,支配世界的法则还有哪些。这些问题已经超出科学所能探索的范围,凡此种种,表明科学已经终结。“美国著名医生刘易斯.托马斯所著的《最年轻的科学一一观察科学的札记》一书,对20世纪中叶以来治疗技术的进步持充分的肯定态度,但同时认为,其代价是巨大的。托马斯认为医疗方式的“非人化”,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去不复返了。技术再发达,病人仍然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长谈。临床医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提高,助长了医学的家长制权威。医生普遍认为,病人所需要的就是耐心地配合医生的各项诊疗程序,治疗的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在其著作 The Patient as a Person中告诚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霍普金斯医学院创始人奥斯勒也认为:“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美国医学人文之父佩里格利诺说过:“医学的一端是科学和技术,另一端是苦难中的人类需求。医学决策联系技术和道徳命题,因此,医学既要客观,又要充满同情。”“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人文是舵,技术是桨,没有人文的指引,技术就是瞎子。医学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医学不能起飞、即使勉强飞起来,也不可能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飞得很安全。医生如果没有医学和人文这对翅膀,医生不能行医,即使勉强行医,也不可能成为大医、儒医、名医。

医学,特别是中医学,自诞生之日起,仁爱就是其最为浓墨重彩的职业化标志。古今中外,医学被称为“仁术”、“人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科: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白衣天使”,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仁”是联结医学和医生的组带。仁爱之心体现的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拯救,体现的是一种菩萨心肠和感同身受的心情。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同情病人、关爱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真正体现医学的本质和医生的职业化特征。患者的“患”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医务人员,到医院来的是带着“一串心事”、躯体有病痛的人,“ disease”与" illness°是不同的, discomfort与“ sickness"是有区别的,医生不仅是病人病痛的拯救者,更是病人心理上的寄托。医生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不要忘记应给予患者以心灵的安慰,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时可能比救治本身更重要。

如果您是医学生,如果您喜欢这本书,或者想要继续读这本书,请在下方留言!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业化培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