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十分钟读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

我在写:十分钟读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_第1张图片

副标题: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

作者:村上春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7884-3

版次:2009年1月第1版 2015年9月第3版

购买链接:亚马逊网站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 

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2013年4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面世,七天突破100万册,创日本文学史上最快突破100万册的纪录。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

村上春树自己说:

假如有我的墓志铭,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XX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推荐语 作为选择磨难的对象

第0章里,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序言吧。作者写了自己坚持跑步究竟有何意义?

文中写道: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作者说自己的性格是:一个不写成文字无法顺利思考的人,想找寻自己跑步的意义,非得动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这样的文章才行。

而这也许,就是有了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由来吧。

作者下决心写一本关于跑步的书,说起来是开始写本书十多年前的事了。但却总因自己“思绪实在纷纭杂乱,无章无法”,不曾运笔。

真正开始写是从2005年夏天,零零星星地动笔写了起来,2006年秋天写完。 作者说,诚实地书写跑步,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诚实地书写我这个人。因此,将这本书当作以跑步为基轴的一种“回忆录”来读。

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如此苛酷的一种比赛,不念诵咒语真言,便无法坚持到最后。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作者正是通过跑步作为选择的磨难,以极其私人地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写出来,他说:“但无论如何,这,就是我这个人”——2007年8月某日

第一章 谁能够笑话米克.贾格尔呢

2005年8月5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在这一章里,作者讲了自己具体是怎么跑步的,跑步的理由,跑步的过程,跑步的意义,跑步的原则,跑步的思考,跑步的感悟。

一、持之以恒,不乱节奏

作者记录了此时正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只消默默地花时间累积距离。具体如何坚持,作者说:只想将身体感受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断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

对于长期作业,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为过。

二、跑得认真的标准

每周六十公里,一个月大约二百六十公里,这就是作者以这个数字认定为“跑得认真”的标准。作者具体操作时,每一周会预先设定一天为“休息日”,有时会多跑点,有时会少跑点,但平均起来就是每天十公里罢了。

作者说,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三、自己是如何选择了跑步的

1. 作者说自己不是一个很适合团体竞技的人,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了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从这层意义上,长跑是与作者心态吻合的体育运动。

2. 跑步是如何选择目标,对于长跑选手而言,在跑完全程时能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3. 这种无所谓胜负成败,同样适合于写作,适合于职业小说家这个职业。写出来的东西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能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4. 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四、跑步的意义

作者说,自己是那种喜欢独处的性情,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他的精神健康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

五、跑步对自己的具体意义

1. 别人自有别人的价值观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适配的活法。

2. 作者说,我必须不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毋宁说是给身体现实的负荷,让肌肉发出呻吟来提升理解的深度,才勉强心领神会。

3. 一味地跑个不休。这是相当快意的事情,哪还能管别人如何言说?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二章  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

2005年8月14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在这一章里,作者写了自己是如何开始跑步的,以及是如何开始写小说的,又是怎样把跑步跟写小说结合起来的,跑步以后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作者说,准备地说跑步进入自己的生活是1982年的秋天,那时候作者33岁。

在30岁迫在眉睫,已然逼近不能再称为青年人的年龄,于是乎作者下了决心:写小说!

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作者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毫无预料地就成了一名新晋小说家。

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能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于是正式开始每天跑步。

因为职业小说家的缘故,作者可以早睡早起了,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则尽量不见,开始过着简朴而规律的生活: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

人生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

每个人都有对路与不对路之事,既有人适合马拉松,也有人适合高尔夫,还有人适合赌博。作者说长跑和自己的性情相符而已。

如何面对“今天不想跑步”的这个问题?

作者说,每天这时,自己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大体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生活,可以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工作,既不必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电车里受罪,也不必出席无聊的会议,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儿吗?与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脑海里浮现出满足电车和会议的光景,再度鼓舞起士气,重新系好跑鞋的鞋带,顺利地跑出去。

33岁,作者说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而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的凋零从这个年纪就开始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而作者在这个年纪,才开始长跑者的生涯,并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上。

第三章 在盛夏的雅典跑第一个四十二公里

2005年9月1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在这一章里,作者说,他的目标是十一月六日在纽约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于是,有这么一个记录跑步的记录:

6月 260公里(每周60周)

7月 310公里(每周70周)

8月 350公里(每周80周)

在这三个月里,作者的目标是“积累距离”,不必思考困难的问题,只是渐渐加快节奏,每日只消一个劲儿奔跑,打造综合性的基础体力,提高耐力,强化各个部位的肌肉,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卯足了劲提升士气。

之后 ,就是完成了从“量的练习”向“质的练习”的转换

在这一章里,作者记录了自己1983年自己去希腊跑马拉松的全过程,顺便也写了相关游记。作者摘抄了自己当时为杂志写的报道,全文详细地记录了自己跑原始的马拉松路线的个人感受与过程。

作者最后说,每次跑全程马拉松感受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也许这种模式无论如何都不接受改变。如果必须同这种模式和平共处,只能通过执着的反复改变或扭曲自己,将它吸收进来,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今天,就先写到前4章这里,后面还有6章,以及自己的读后感,预计还需要2-3个清晨吧,不急,慢慢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写:十分钟读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