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最能够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是财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按照变现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流动资产”排前面,“非流动资产”排后面。本书把资产分为四类:货币资金、经营相关资产、生产相关资产、投资相关资产。
解释:
- 流动资产:预计能在一年内产生收益的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以及各种类型的有价证券等。
- 非流动资产: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才能产生收益的资产。如:地产、厂房、设备、长期投资以及大部分无形资产。
- 经营相关资产:应收、预付和存货(相对应的负债项,为负债表里的应付、预收项目)。
- 生产相关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和递延科目。
- 投资相关资产:公司持有的各类证券、债券、理财、其他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 母公司:除了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母公司利润表、母公司现金流量表和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母公司是特指上市公司本部以外,其它地方出现母公司均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比如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600519),母公司XX表中的母公司指的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600519),其它地方出现的,则是指其控股股东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七)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存放中央银行可随时支取的备付金、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款项、同业间买入返售证券、以及企业持有的期限短(一般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茅台公司2013年财报p₆₀
书中解释:
库存现金,是公司及子公司出纳保险柜里的现钞,包括人民币和外币;银行存款无须解释,大家都懂。
其他货币资金,指企业因货币目的而存在银行某专户里的钱。如临时到外地采购,在采购地银行开立只付不收专户里的钱;专项投资款;期限较短(通常指三个月以内)的承兑汇票或信用证保证金等。
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款项、同业间买入反售证券,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
“企业持有的期限短(一般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指企业持有的三个月内到期、随时可以卖出去、能卖多少钱基本已知(价格波动小)的投资。如国债、大型企业短期债、银行承兑汇票、货币市场基金等。需求提醒各位注意,股票不算。股票不符合“易于转换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要求。
-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
从茅台公司的表中可以看到,是指“存放于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和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
茅台公司只有这两种。其他公司的报表里,可能有:
被司法机关冻结的存款;被质押的存款;根据借款合同约定的某账户中必须保持的最低存款余额;公司信用卡账户存款;为了开具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而存入银行的保证金;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存款等,也算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总之,凡是不能随时支取的货币资金,都不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存放于央行的准备金
指的是金融机构(银行、财务公司等)存放于央行的钱,一般工商企业是没有的。准备金也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吸收到存款后,必须按照央行规定的比例存于央行的,不可以随时支取,不属于现金等价物;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于央行收利息的钱,可以随时支取,属于现金等价物。
-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
有些到期才能支取,有些只需提前通知金融机构就可以支取。后者算一般等价物,前者不算。有些定期存款,公司和金融机构约定一个双方都同意不会实施的“通知即可支取”条款,把资金性质改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承兑汇票保证金、信用证保证金究竟是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科目里的“其他货币资金”,还是算成“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
取决于公司会计的决定。公司会计对于这类资金有自由决定权。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意见(不是规定),票证到期日在三个月内的,保证金建议视为现金等价物;超过三个月的,建议视为受限制的货币资金。
一、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位置位于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科目下的第一项(变现最容易)
发现从年初到期末,货币资金增加了32.23亿元(215.85-220.62),在母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看到期末余额是117.68亿元,期初是23.46亿元,增加了94.22亿元。
上市公司通过预收子公司款项或决定让子公司分配红利,可以决定下属各个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把资金在各个公司账户之间划拨。我们投资的是上市公司,所以重点关注合并报表的数据,看它的整体情况。
之所以要划拨,通常是因为某些支出,必须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如向股东分红或者进行新的投资支出等。……预收子公司款项,仅仅是公司内部资金划拨行为,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款项”科目没有观察价值。
“货币资金”的详细构成
附注(一)可以查看到详细的构成信息
附注位于“财务会计报告”这个章节的尾部,可以依据附注序号(一/二/三……)进行查找,或者直接搜索数字(比如:25,185,009,331,68)。如图:
可以看到,银行存款占比较大 237.32亿/251.85亿=94.32%,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14.33+17.60=31.93亿元,总共占比为31.93/251.85=12.69%,则不受到限制的资金为219.92亿元,占比87.31%。使用不受到限制的资金219.92亿元(25,185,009,331.68 - 1,433,267,094.01 - 1,760,000,000.00 = 21,991,742,237.67)这个数字就是合并现金流量表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期初数”一栏为空白(去年没有)。意味着公司上年的货币资金全部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012年的茅台财报会告诉我们,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是因茅台财务公司的经营产生。2012年茅台财务公司还未营业,所以“期初数”为0。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12年220.62(没有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等于货币资金)亿变成219.92亿的过程,体现在合并现金流量表里。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的一个关系:现金流量表负责展示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科目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化过程。
“货币资金”项目会暴露的投资陷阱
公司通常有三种途径产生货币资金:①发售股票或举债;②出售资产或业务部门;③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持续大于现金流出。
符合第三种情况的公司,通常都具有某种持续性竞争优势。
货币资金分析原则:货币资金需要与短期债务及经营需要相匹配。与短期债务的匹配情况,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经营需要的匹配情况,代表企业的资金运用能力。
货币资金过小,则可能代表偿债能力不足,或者经营中捉襟见肘。货币资金过大,则代表资金运用能力较弱,或者资金性质有问题。
依据上诉原则,实践中投资者要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1)货币资金余额比短期债务小很多;
(2)货币资金充裕,却借了很多有息甚至高息负债;
(3)定期存款很多,其他货币资金很多,流动资金却严重匮乏;
(4)其他货币资金数额巨大,但没有合理解释。
情形(1)可能代表公司有短期偿债危机,情形(2)(3)(4)意味着貌似充裕的货币资金,可能存在虚构、冻结,或者早就被大股东占用,只是在报表日前几天回到公司账上,过后又会消失。
茅台公司,没有有息负债(财务公司吸收存款,而后存入其他金融机构赚息差的钱,可以不算有息负债);经营活动中持续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投资计划 加分红计划,累计不超过百亿;账上保留着超过200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属于典型的资金运用能力低下。这可以视为公司价值评估中的扣分项。
二、经营相关资产
我的理解: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自己经营行为(生产、销售、创造……)或者与其它单位或个人发生往来,产生的有价值的所有实体或被交易双方承认有价值的凭证/条目。
应收票据
几乎每家公司都有应收票据。客户因为资金周转困难,会向上市公司出具一些到期承兑汇票,这些就是应收票据。应收票据可能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承诺兑现的,到约定期限,持票方确定可以拿到现金的票据。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通胀?),等值的货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月、一年)的价值是比当前的价值要低的。(假设市场资金成本为月息1%,则一个月后的100万元现金,约等于今天的100÷(1+1%)=99.01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的价值约略低于同等价值的现金。企业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若急需用钱,可以打个折扣向银行换取现金(把票据转让给银行,债权人变为接手的银行),这种行为被称为“贴现”,折扣率被称为“贴现率”。
由企业开出的商业承兑汇票:可信度不如银行承兑汇票高,存在兑现风险。能否按期兑现取决于开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诚信度。
这两者的区别代表了上市公司的市场地位。以茅台公司为例,
由上表可知,茅台公司的应收票据全部由银行承兑汇票组成,证明企业地位强势,产品抢手。反之,如果里面有大量商业承兑汇票,则说明企业采用相对宽松的销售政策。如果企业的应收票据一直是由银行承兑汇票组成,某年商业承兑汇票突然大量增加,就证明企业或服务的销售遇到了困难,开始放松销售政策。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当然是客户直接现金给付最好。茅台公司这种一贯是客户提前打款、排队等货、排队取货的企业,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如照顾老经销商资金调动的偶尔不方便)收下一些票据。尽管如此,茅台公司的应收票据与货币资金的比值非常小,296,084,055.00/25,185,009,331,68≈1.176‰,几乎不值一提。由此也看出茅台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强大的议价能力。
如果一家非金融企业的报表里有与正常经营规模不匹配的应收票据,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是在票据市场当炒家,也算是不务正业,投资者需要对其提高警惕。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就是赊账,也叫“白条子”。现如今,大部分产品都是买方市场,通行的模式是买家先拿货,一段时间后(称之为“账期”)付款。在这种模式下,对销售方而言,就产生了“应收账款”;对购货方而言,在负债一栏就产生“应付账款”。
能够做到先收钱后给货的企业,或者现钱现货的企业,投资的时候可以给予加分。评价公司的经营稳健度和产品竞争力,从优到劣,可以排序为现金、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陷阱
应付账款是赊账,买了东西没给钱,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规则,签了合同交了货,基本就可以确认收入,产生利润。出于某些原因,有些公司会利用这个规则,放货出去,增加应收账款,创造收入。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这种是很危险的行为,容易产生坏账,使公司产生巨额亏损。曾经的优质股四川长虹,就是这样倒在高达45亿元的应收款上。该公司一次性产生了37亿元坏账,把多年积累的“利润”一次赔了个精光。
如果一家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收入增长,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往往预示着两种可能:公司放宽了信用政策,加大赊销力度;或公司提前确认收入甚至虚构收入。
如果公司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比较大,且很大部分(如超过三成)是一年以上应收款,需要警惕公司收入的真实性。
如果应收账款非常低?
不同的公司的商业模式不一样。如果一家企业是先款后货,或者现款现货,没有应收款或者应收款很低,当然很正常。但是产品名不见经传,市场竞争激烈,同类替代产品多如牛毛,却没有应收款!那就是收入造假。
当年的蓝天造假案,蓝天股份是卖水产品的企业,年收入20亿元,基本现款现货,应收账款只在百万级别。由此原因引发财报分析人士的怀疑:“你一年20亿元的交易,居然没有银行去你家镇上开设分支机构?这个数额,就算把分行开你家池塘边,银行也得挤破头吧?”
应收账款明细
这里有个计提坏账准备,这是因为应收账款的时间越久,变成烂账的概率越大。出于谨慎原则,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账款必须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规则可以搜索“坏账准备”(P₆₁)。
这份坏账准备比例表达的意思是,一年内的100万元应收账款,公司会把它减去5%,当成95万元,以此类推……计提的坏账贮备,在资产负债表里,是一种资产损失,减去公司的资产账面值;在利润表里是一种费用,从当期的利润里减去,降低企业当期利润。
对于单项金额在500万元以上且占资产超过千分之一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单独计提坏账准备。
对于公司而言,无论入账与否,都不影响公司追讨的权利。如果追回这笔欠款,实际收到的钱和报表上账面价值的差额,可以回到利润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冲抵。
往期的坏账如果被追回,直接与当期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相加。
资产减值损失 -2,004,032.30元,由本期“坏账损失”-2,924,032.30加上“其他损失”920,000.00得到。
坏账损失,由第77页《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本期增加”和“本期转回”计算得到。
1,337,673.32 - 4,261,705.62 = -2,924,032.30
注:“-”号代表着资产是增加。
坏账计提准备隐藏的假象:某些公司在某一年积极计提坏账准备,降低当期利润;下期收款转回,获得财报利润增长。造成一种公司业绩稳步向好的表现,但实际上只是把一年的利润平摊到几年而已。
坏账计提准备的方法:(大多数公司采用如茅台的)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不区分时间,直接对总数提一个百分比);摊余成本法(后面介绍)等等。
计提坏账准备的标准:每个公司的标准可能都不一样,可以从报表里面搜索“应收账款”,从附注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公司使用的计提比例。一个公司的计提标准,要对比同行业的其它公司的标准,判断是否过于宽松或严格。
计提标准与企业的利润质量密切相关。坏账准备需要从当年的利润减去。计提越少,意味着利润越多。因此,一般来说,计提标准越严格的公司越值得信赖。至于同行业的公司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只有致电公司详细咨询。
如果公司的会计政策突然改变(宽松变严格或者严格变宽松)?
公司可能遇到了大事,要多加留意。可以关注新闻或者公告或者专业人士的分析等等。一贯宽松突然变严格,可能意味着要“洗大澡”做低增长基数,或者为了次年转回坏账准备、美化利润表打算;一贯严格转变为宽松,美化当年利润的意图也很明显。
报表里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数据,都是已经减过坏账准备后的净值。
应收账款造假
如果应收款长期挂账的企业,突然有了一笔大钱解决了应收账款问题?
因为知道投资人警惕大额应收账款,有些公司会以客户名义打一笔现金进来,冲销数额巨大或账期过长的账款;然后,再把这笔钱通过其他应收款,变成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应收款、预付款或存货。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投资者仍需要观察企业是否新增了其他异常支出。
在流动资产项目里造假,属于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段,容易被识破。比较高级的造假,是将应收账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活动将资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折旧、摊销或减值完成“毁尸灭迹”,这很难查出来。
预付账款
预收账款,是预付给供货单位的购货款,或者预付在建工程价款等。对于收钱的公司,便是负债端的“预收账款”科目。
一家公司,如果经常需要预付大量款项给供应商,一般说明企业在整个商业生态链上地位不高或信用不好。
预付款造假
1. 当发现公司预付款大幅增加,则企业很可能是通过预付款流出资金,然后以营业收入的面孔,将资金重新流回公司虚增利润。
2. 预付款的时间问题。长时间挂账的预付账款,很可能并不是什么采购,而是以此名义将上市公司资金挪为他用。因为正常经营中,不会有企业真傻到本不着急要货,却提前很多天把钱打给别人。
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公司历年预付款占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的比例。如果该比例发生大幅波动,就需要寻找合理解释。无法找到合理解释的,投资者就要考虑防假、防雷措施。
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是公司持有各类债权期间应该收到的利息。应收股利,是公司持有股权期间应该收到的其他公司分配的股利。与之对应的另一方,便是负债端的“应付利息”和“应付股利”科目。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通俗讲就是一个垃圾筐。所有跟主营业务无关的应收款,企业都会放到这个栏目。企业可能用它隐藏短期投资,截留投资收益;可能用它转移资金,如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可能用它来私设小金库,将款项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帐外;可能用它来隐藏利润或费用,调节报表。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负债方的“其它应付款”。
优秀的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涉及金额极小,甚至为零。
投资者如果发现这个科目的数字比较大,可以先抱着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的初步印象来看财报。
企业账上没钱,却容忍大量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在,投资者可以直接怀疑应收款造假。道理很好理解,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哪有大把钱借给别人。事反必妖。
长期应收款
长期应收款,指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
通俗地讲:
融资租赁,就是公司买个大件(如挖掘机、大货车、厂房、机床等)租给需要用这个东西的企业A,双方约定A每年或每月支付多少租金,N年或N月后,按照某价格把旧设备或厂房买个A。租金加上旧货成交价之和大于最初买价的部分,相当于是A为这笔借款支付的利息。
递延方式分期付款,就是虽然看上去是分期付款销售商品,但后面欠的钱约定有利息,相当于借了一笔款给对方。或者索性可以理解为公司卖了货(或提供了劳务)给企业A,收到全部款项后,又把这笔款借给A用,然后A按约定利率付息。
以上两种变相融资行为产生的应收款,就按照规定单独列在“长期应收款”科目里。若企业是借款的那一方(公司A),该项目则显示在负债端的“长期应付款”科目里。
存货
存货是企业以出售为目的的持有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相关原材料等。
报表展示的存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工人工资、制造费用构成。
制造费用:是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工资福利、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备件材料消耗、劳保、季节性或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费用。它会被财务人员分摊到单个产品上,进入存货环节。
利用存货造假的手法
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成本和可变净值中较低者计算存货价值。(卖出去意味着变成现金,而在仓库存着有折旧、贬值的风险,所以按低价来算可以理解)。
陷阱、问题:
1. 有些公司,为虚增当期利润,故意不对已经贬值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减少当期费用。因此,如果一个行业的存货有贬值特性,投资者就需要了解同行业其他公司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标准,再与自己关注的公司进行比对,以衡量公司存货价值的真实性。
2. 有些行业的存货(贬值)风险要高很多。如新鲜食品或高科技制造业,一旦过了保质期或者行业发生重大改变,存货价值可能会归零(想想过期食品饮料、BB机(《乘风破浪》的彭于晏)、胶卷及胶卷相机)。而有的行业的存货,基本不存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问题,如高端白酒。
3. 通过虚构商品采购流出资金,再将资金流回企业、虚增利润。意思就是,造假者通过虚构价值和数量不易确定的商品采购,将资金流出体外,在通过购买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将资金流入,创造收入和利润。这种造假,往往伴随存货增长大幅超过同期营业成本增长幅度,且所备存货与企业销售速度相比,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4. 通过加大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欺诈性地提高毛利率,虚增本期利润。
公司生产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或“上头成本”):像场地租金、生产人员基本工资、设备的折旧等,就算不生产也要支付;可变成本(或“直接成本”):原材料等等,与产量挂钩,生产一件就有一件的成本。所以:
单位产品成本 = (固定成本 + 单件产品成本 × 产品数)/ 产品数
= 单件产品成本 + 固定成本 / 产品数
可以看出,生产数越多,单位产品成本越低。毛利率,利润越高。
生产越多,当期成本越高?
当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先进入存货科目,成为公司的资产,不算入成本。只有发生了销售行为,才对售出产品计算其成本。所以通过扩大产量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账面上看是增加了利润的。
这种方式虽然在账面上看起来毛利率增加了,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公司销售速度跟不上生产速度,存货就有可能发生贬值、过时价值归零,存货积压带来存储成本增加、减值准备增加,使公司产生损失。而且因为利润增加,当期要缴纳的税也增加了,实际上得不偿失,是自欺欺人的游戏。
毛利率提升,既有可能真的是产品竞争力提升或生产成本下降的表现,也可能是因产品库存增加造成的。
1. 如果是产品竞争力提升,可能伴随这产品在产品在市场的旺销或提价;
2. 如果是生产成本的下降,则需要了解同行业是否有近似水平的下降。
3. 如果仅仅是因产品库存增加造成毛利率提升,投资者就需要警惕财务欺诈了。这种现象在固定成本比较高的行业比较多,但固定成本比较低的行业同样可能出现。
存货的计价方式
因为生产(或采购)的产成品首先要全部计入存货,而生产成本可能因为物价变化等多种原因各期不同,所以,存货销售时,采用什么规则出仓库,也能显著影响利润表的营业成本。
在茅台财报中输入“存货的计价方式”进行搜索,可以在财报里找到公司采用的存货政策。常用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所有存货的成本平均)和个别计价法。前面的都好理解,个别计价法,则用于那些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或者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生产)的存货及劳务。
这个部分不重要,只有公司突然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时,才需要重点关注、思索改变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生物资产:造假高发区
“生产性生物资产”一般出现在农、林、渔、牧行业,包括动物、植物,如猪牛羊、鲤鱼王八、鲍鱼海参、蔬菜树木等。
如果这些东西是用于生产的,需要在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里单列“生产性生物资产”汇报;如果是用于消耗的,就算进存货,同样要计提折旧。简单说,如果是母猪或种猪,算生产性生物资产;如果是准备出售的肉猪,就算消耗性生物资产,是存货。
生物资产的价值判断存在很大的难度。陆上跑的猪、牛、羊、兔等也行可以大致清点一下,水里的鲤鱼、王八、鲍鱼、海参,不但难以盘点数量,没办法测量大小,甚至连是否存在也不好确定,只能根据相关票据及经验判断,因而成为造假的高发地带。当年轰动股市的蓝田造假案,造假者就是指着20万亩湖水告诉会计师:“这下面有N万吨王八鱼虾,且由于本公司高科技养殖技术,王八鱼虾的繁殖率和生长速度,比同处于湖北的同行业上市公司高很多。所以,我们的每亩产值是他们的10~30倍。你做账吧!”
生物资产做了假账,之后填坑也很容易。需要的时候,公司可以直接告诉会计师,王八发瘟病,死光了,连王八蛋也没留下。死了,尸体呢——尸体烂在湖底了。
同时,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可能成为农、林、渔、牧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公司会告诉股东,最近口蹄疫横行,因而公司库存猪牛羊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使当期利润减少。下期报表告诉你,没事儿,口蹄疫并没有影响咱家的猪牛羊,堂而皇之地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利润有魔术般地增加了。
历史经验证明,除了农、林、渔、牧,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也是造假高危区域。
这些行业有几个共性:税收优惠多;产品不易核查;产品差异大,不易找到价格参照物;产品有没有移交或交货量的大小不易监控。
伪造高收入,税务局要对高出部分收税,因而有了造假成本之说。因而税收政策有减免的领域,由于造假成本低,必然容易产生造假。如农、林、渔、牧行业大部分免征所得税,小部分减征所得税;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行业,一般会享受高科技行业的15%所得税率(2013年)。高科技企业容易产生技术转让收入,可以享受免征或税率减半。软件企业的销售还可以享受增值税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等。
此外,这些行业的产品都很个性化,价格差异也很大。比如软件,定价起伏很大,从一般软件的数元,到专业软件的几百,上亿都有可能(还真没听说过),如果不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很难作出合理判断;鲍鱼从几元到几千元一只都不离奇;集成电路,垃圾和宝贝都长成一个样(没有通电调试外人看不出来);至于生物科技,审计师根本就不懂,只能看看外包装,至于里面究竟是咖啡、可乐还是疫苗、配方、高分子,只能听公司的专家说……
三、生产相关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等科目。这些资产,主要由每年现金流量表里“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累积而成。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指公司为经营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价值比较大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对于固定资产应该知道的5点。
(1)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买资产的时候,已经付过钱了,但是购买成本(买时付出的钱)要摊在资产的生命周期里(现金流购买固定资产不算经营成本,但要把购买成本摊在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里?)。因此,虽然不用付现金出去,但折旧要作为公司当期经营的费用,从利润表里扣除。
(2)固定资产年末(或季度末)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由于资产市价的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资产可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按照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也是要从利润表里扣除的,且一旦计提减值,以后不可以再转回来。
(3)折旧政策,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公司采用哪种,投资者无须深究。但是如果公司突然改变折旧政策,就好了解清楚公司为什么改,改得合理与否,改了以后会带来什么利益。
在财报里输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就可以找到该公司采用的折旧及减值政策,如2013茅台年报第63页显示为:
(4)优秀的公司一般倾向于使用快速折旧的方法,以增加前期费用,减少前期利润,使纳税义务推后,相当于获得税务局给的免息贷款。相反,一些今日不管明日事的公司,则倾向于拉长折旧时间,尽可能减少当期费用,做大当期利润,好在资本市场做些其他勾当,并愿意为此提前交税。
(5)折旧并不意味着资产真的产生损失了。有些固定资产年年折旧,账面价值极低甚至归零。但事实上,它们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价值或者没有那么大降幅,或者还在增值。比如水电企业的大坝、白酒企业的酒窖或企业购买的城区房产。这块资产常常是报表里潜伏的公司价值。这种潜伏价值,因其容易成为股票的催化剂而被许多投资人关注。
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如同字面意思,正在建设的工程。在建工程是个中转站,一边消耗“工程物资”,一边创造“固定资产”。一旦建好了,就转成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不需要计提折旧。
如果一家公司的在建工程数目巨大,迟迟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投资者一般就需要对其持怀疑态度。出现这种情况存在两种可能性:
1. 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了,但公司为了避免折旧,美化当期利润,而不将其转入固定资产。
2. 有些公司,通过在建工程将公司的钱支付给虚构或关联的供应商,然后再以采购公司商品或服务的名义,变成收入流回公司。这种在建工程,最后往往通过大比例折旧或者以意外损毁等名义,计提高额减值损失,光明正大地“毁尸灭迹”。
工程物资,即为了在建工程而准备的物资,此处不再赘述。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版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是资产,所以也需要和固定资产一样“折旧”。无形资产的折旧叫做“摊销”。
摊销方法:
若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确定,摊销方法和固定资产类似;
使用寿命无法确定,就没法摊销,只能末期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也是不允许转回的。
无形资产可以买,可以是股东投入,也可以是自己研发。所谓研发,是指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记录为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记入无形资产价值里。(开发阶段的支出,是指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研究成功后,到真正可以商业化使用前,所花费的支出)。
一般来说,利润高的公司更愿意把研发支出都记入费用中,这样可以减少当期税收支出;但对于一些在经营上有困难,或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这样做会显得资产很少、利润很低,所以这些企业更愿意把它记入无形资产里,让财报好看些。
无形资产的研发,是一件风险和收益都很大的事情。例如,对美国制药行业的统计显示,研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花费14.9年、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都消耗在一个接一个的失败研究上。因而,如果我们关注的企业研发费用比较庞大,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需要你真正理解行业、理解企业后才能判断。研发费用通常会在董事会报告里单独展示。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房地产类的公司,为了建造房子出售而买的地,不算无形资产,而是算存货。非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当其被列为投资性房地产时,也不再是无形资产。
商誉
商誉是怎么产生的
若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净资产的正常获利能力,超出的部分,一定是另外一种资产带来的,这个资产就叫做“商誉”。
可辨认净资产: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单独拿出去卖的资产。
自创商誉不允许记录在报表上。因而,没有进行过收购的企业,商誉栏目就是0。记录为0,并不意味着没有商誉。
巴菲特这么评价商誉:“直接和间接的企业分析经验,使我现在特别倾向于那些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商誉是一份不断创造丰厚回报的大礼。”
只有在收购活动中,比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多付的那笔款,才可以被记录为商誉。如果一家公司A以1000万元收购了净资产公允价值为700万元的另一家公司B,多出来的300万元就可以记录为商誉。公司B可能拥有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品牌,或是政府颁发的某种特权,或是一份重要的客户名单,或者是有能力的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等。在很多行业,这些东西都比房产、土地、机器、设备更有价值。
什么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Fair Value)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方面。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公允价值的三种来源
从理论上说公允价值的来源应该是两种: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后者表面上看有普遍的适用范围,但是实际上要求详细的现金流量预测、终值的预计和合理的风险调整后的折现率,而这些数据的输入牵涉主观判断,其微小的变化对于所推导的公允价值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为了规避这些现实操作中的技术性风险,根据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条件,将其来源分为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价值评估模型和交易对手提供等三种,而现实中常用的现金流量贴现法应该慎用。
引用:http://wiki.mbalib.com/wiki/%E5%85%AC%E5%85%81%E4%BB%B7%E5%80%BC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商誉不用摊销
商誉以前是要求年年摊销的,现在不要求摊销了,改每年做减值测试。如果没有证据显示它减值了,就不动它。反之,则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从当年利润里扣除。商誉一旦做减值处理,以后也是不可以再转回来的。
商誉不用摊销,这一原则对喜欢靠收购扩张的企业比较有利。收购方可以在收购合同上,通过做高有形资产成交价,降低商誉;或是将有形资产作价变低,产生更多商誉。企业通过两种不同的价格分布,可以操控未来的年份的折旧,从而影响利润表。
一般来说,买家们比较喜欢低估实物资产。毕竟商誉无须进行摊销,能够降低后期的折旧,使公司的利润表看起来靓丽一些。因此,如果你关注的企业常常进行收购活动,那么了解收购活动中有形资产作价是否有失公平,或者自己尝试着将收购造成的商誉,按照资产进行折旧计算,有或者尝试将财报上的商誉去掉,看看公司的负债率是否让你担忧,这些都是一位保守的关注基本面投资者可以做也有必要做的工作。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企业已经支出的但功效持续一年以上的费用。常见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的改良费用,而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需要进入当期费用,从利润表里扣除。至于改良和修理有何区别,取决于这次修理(或改良)是只对公司本期收入有贡献,还是在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里,都会对公司收入产生作用。
长期待摊费用就是一笔已经花掉了的费用,公司对已经发生的费用不隐瞒,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好事。因此,投资者一定要对经常将费用列入长期待摊费用冒充资产的公司保持警惕。
将费用放进长期待摊费用,假装它是一笔资产,可以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并增加当期税收。管理层宁愿早纳税、多纳税,也要将费用装扮成资产(无论是否合规),投资者完全可以怀疑他们有其他心思。尤其是将其他的费用(常见的是广告费和研发支出)勉强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公司,投资者更要保存警惕。
将费用算成长期待摊费用,假装它是一笔资产(高大上的说法叫“费用资本化”),是一种游走于合法于非法边缘的常见报表调控手段。这个科目里的数字,没有任何变现价值,其数字越大,企业资产质量越差。经常玩这套把戏的公司,需要我们对其提高警惕。
对于广告费的处理
在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如果公司投资拍摄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发行权、放映权收入,那么这笔投入算资产,支出是生产成本,拍完了算库存,卖出时按销售对待。如果公司拍这部片子,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那么投下去的钱,就可以按照广告费用支出来对待。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由于税务局计算的公司利润和公司财务算的不一样,可能大于公司计算的利润,也可能小于公司计算的利润,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便因此而产生了。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的原因
(1)有些费用,虽然公司实际支出或提列了,但税务局根据政策法规不认可。如超过一定额度的招待费、折旧摊销、减值准备、行政罚款、慈善捐款等。
(2)有些公司本期一次性支出的费用,但按照税务局的规定,只能在以后分批扣除,如坏账准备、修理和保修费用、超过年度营收15%的广告费等;而有些收入,被税务局认定为本期收入,但按照公司财务政策,需要在下期才报告。
(3)内部销售的影响。由于税务局是按照一个一个真实公司收税的,他可不管两个交易的公司是什么关系,因而可能产生合并报表范围内企业间的销售,在税务局认为是利润,而在公司合并报表中,并不认为是利润的情况。
举个例子,茅台股份公司年底前卖了一批酒给下属销售公司,销售公司还没卖出去。此时公司合并报表上,销售为零,不产生利润,不产生税收。等明年,这批酒被销售公司卖出去了,合并报表计入收入,计入税收。
但是税务局可从来没见过什么“合并公司”,你茅台股份公司实打实地完成了一笔销售,就得产生利润和所得税。这样税务局今年要收的税,就比公司合并报表里自己计算的税多。等来年,销售公司完成销售,税务局就只征收销售公司获利部分的所得税,而公司则一次计算两笔交易的利润总和。这时,税务局计算的利润又比公司合并报表计算的少了。这样,第一年税务局计算的利润大,多计算的所得税,便需要找个地方暂时放置,等待来年抵销。这个科目便被起名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二年,公司计算的税收,等于税务局计算的税加前一年税务局多收的税。
公司第二年的税 = 税务局第一年算的税A + 税务局第一年算的税B,第一年的税A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公司内部销售未实现利润,不仅包括母子公司或子子公司间的产品销售,也可能是一个公司的产品或固定资产,卖给另一家公司成为存货或固定资产。这
个过程中,虽然合并报表会抵销买家存货或资产成本中高估的部分,但改变不了税务局按照法律个体确认所得税的事实,因而无可避免地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4)公允价值波动损益产生的所得税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的原因
(1)有些费用(例如研发费用),按照公司会计政策分摊在多年里,但根据税务制度,却可以在当年全额税前抵扣;也有些费用,按照政策可以多算,如企业雇佣残疾人,残疾人的工资可以双倍算进费用里。
(2)某些被公司计入本期的收入,而税务局认为应该分几期纳税。
(3)政府有时为了鼓励某些行业,允许某些行业的某些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而公司报表上可能是按照直线折旧法折的。由此,税务局认定的费用就可能比公司算的大。如2014年9月24日国务院刚刚颁布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4)公允价值波动损益产生的所得税差异。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
……
一、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企业(以下简称六大行业),2014年1月1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自行建造),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或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
二、企业在2014年1月1日后购进并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或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
三、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其折余价值部分,2014年1月1日以后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55/c1311823/content.html
如何看待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税务局算的比公司财务算的多,当期要多交,叫递延所得税资产;税务局算的比公司财务算的多,当期少交,叫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提前交的税,相当于资金被税务局占用了。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当于税务局给的无息贷款。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公司有利。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是税务局和公司财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计算时间(当期或分期)的分歧。如果有一些税务局明确表态不承认的收入和费用,公司财务一般不会放进递延。比如有些费用,公司实际支出或提列了,但税务局根据政策法规不认。如超过一定额度的招待费用、折旧摊销、减值准备、行政罚款、慈善捐款等。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不能互相抵销。它们的详细形成原因会列在各自的科目。以后哪个项目可以抵扣或者该补交了,就从哪个项目中加减。
我国现行的一般企业所得税率是25%,有一些其它类型的企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比如农、林、渔、牧行业大部分免征所得税或者减半征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征收等等;
茅台2013年所得税费用构成:
用明细里“按税法及规定计算的当期所得税”数字除以25%,大致可以推算出税务局认定的当年企业税前利润。长期来看,这个数据应该和公司净利润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如果相差较大。就需要投资者警惕公司是否存在大幅调节利润的情况。
其他流动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
平时公司会计做账的时候,遇到那些不好归到常用科目的资产,会计可能会自设科目。待汇总报表时,将这些自设科目中周转期不超过一年的资产,归入其他流动资产;超过一年的,就放入其他非流动资产。有时候,有些公司会计偷懒,可能会把某些理财产品或者投资品也归在其他流动资产里。
公司资产数值里面充满了估计和假设,甚至有些假设与事实真相差距甚远,如资产折旧或者商誉价值。所以,以净值衡量企业价值的思维模式,如市场常用的估值指标——市净率PB(股价/净资产)。净资产是个靠不住的记账数字。
四、投资相关资产
上市公司的常见的投资品,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还包括贷款及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产。
将公司的投资放进不同的科目里,可能对利润表或股东权益表产生不同影响。所以要多加注意。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大量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放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恰好最近那些股票大涨。公司的利润就不会涨,因为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出售,就无法转化为利润。
交易性金融资产
如果公司把债券、股票、基金、权证等金融资产放进“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证明公司是打算短期持有来获取差价。但最终持有多久,并不确定。
1.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允许转换到其他科目。公司投资一旦放进这个科目,就不允许转换到其他科目。
2.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减值。直接以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作为该项资产的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科目,影响公司当期利润。
3. 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产生的费用,作为当期费用,从利润表里扣除;持有期间产生的利息或分红,作为投资收益,加进利润表。
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或亏损,上市公司计入当期利润,但是税务局是不认可的。只有等上市公司卖出的时候,产生了利润,税务局才对其收税。税务局和公司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不同政策,是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责的重要源头。
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将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其持有的股票的价格波动计入上市公司当期利润,所以在牛熊市里,会对上市公司本身的股价起到助涨或助跌作用(每1元利润,会通过N倍市盈率体现为N元的股价涨幅。反之亦然)。
上市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股票,会在财报的“董事会报告”或“重要事项”里,列出一份表格向股东汇报,通常叫“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情况”表。可以输入“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情况”进行搜索。此表格会详细列出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数量、初始投资金额(买入成本)、期末账面值、会计核算科目等。其中,会计核算科目是投资者一定要注意的,注意里面写的是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不是,那么其所持股票股价的波动就跟上市公司本期利润无关。
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究竟是什么
上市公司放进“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一般是各类债权。如茅台公司就持有5000万元持有至到期投资。
这是茅台公司2010年购买的。
所谓商业银行次级定期债券:就是本金和利息的归还顺序在股本之前、在其他债券之后的一种债券。
答: 如果这家商业银行出现破产清算,银行资产首先保证其他债权人获得赔偿后,剩余 资产才能拿来满足次级债券持有人。如果之后还有剩余,才 轮得到 股东们分。
唐朝.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陪读问答 (Kindle 位置 559-560). . Kindle 版本.
投资收益如何算
每年按照债券约定利率该收的利息,将直接放进利润表“投资收益”科目。但是,这个只是该收的利息,而不是收到的利息。无论对方有没有付利息,都不影响公司将利息计入利润表。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拿到现金,那就计入“货币资金”科目;如果没收到现金,计入“应收利息”。
债券并不都是按照面值卖的。
有些债券可能定一个较高的利率,然后以超过面值的价格成交,如100元面值的债券,利率10%,但你要120元才能买得到;有些则反之,可能定一个较低的利率,以低过面值的价格卖出。后者的极端是零息债券——100元面值的债券,5年还本,没利息,单你现在给70元就可以买到。
★ 收益率计算(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将债券持有过程中获取的两部分收益(买价与面值差,利息收入),分摊到每一年,计算当期收益和剩余成本。
假设茅台公司花了1000万元(含费用)买了一笔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为4.72的5年期债券,放进“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这笔投资代表未来每年公司能收到 1250×4.72%=59万元的利息,然后第五年底可以一次性收回1250万元。
实际利率计算过程,首先假设实际利率 r 为折现率:
[59÷(1+r)] + [59÷(1+r)²] +[59÷(1+r)³] +[59÷(1+r)⁴] +[(1250+59)÷(1+r)⁵] = 1000
上诉方程是把每年收到的钱,包括第五年收回来的本金,一起折算出今天的价值。例如,如果年利率10%,年底收到59万元,这笔收益折算到当下的价值就用59÷(1+10%)计算。这个方程,就是为了寻找究竟什么折现率(r)可以让未来收到金钱的总和折算到今天的价值,等于付出去的1000万元。
方程计算出来 r ≈ 10%,由此的到下表:
表中的数字是如何得到的:
投资收益 = 期初摊余成本 × 实际利率 ①
摊余成本余额 = 上期摊余成本余额 - 已收回成本 ②
已收回成本 = 现金流入(利息)- 投资收益(预期) ③
在第五年底,投资收益应该等于1190.218 × 10% = 119.028,但因为折现率 r ≈ 10%是估值,所以要对最后一年的数进行修正,使最终的摊余成本余额为1250。
第五年底:
“已收回成本” = 第四年底的“摊余成本余额” - 第五年底的“摊余成本余额” ②
= 1190.281 - 1250 = -59.719;
“投资收益” = 现金流入 - “已收回成本” ③
= 59 - (-59.719) = 118.719
在表中,每年计入公司利润表的数字,是投资收益那一列数字。而计入资产负债表“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则是最后那行摊余成本余额(1250万元)。根据公式③,如果实际收到的利息比应该收到的利息少,则已收回成本会是负数,相当于把这部分差额有重新借给那家公司了。
折现:
只要理解了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那么理解折现的概念就不难。例如,假设当前银行各类XX宝,能够提供5%的无风险收益,那么明年今日给你105万元和今天给你100万元就是等价的。将明年的105万元按照利率5%换算成今天价值100万元的过程,就叫“折现”,5%就被称为“折现率”。
折现率的计算很复杂,但是我们不需要会解方程,只要会看报表。知道“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每年的变化是正常的,每年的投资收益并不等于收到的利息,然后可以利用公司公告的投资收益和账面余额,反推出公司这笔投资的实际利率。(专业人士不会用错公式,算错数)。
持有至到期投资如何解读
输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搜索到该笔投资的账面余额和投资收益明细。
如上所示,收益301万元,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余额5000万元,真是利率6.02%。茅台公司是按照面值价格买的,所以实际利率就是票面利率。无论是原价、折价、溢价购买,实际利率都可以这么看。
持有至到期投资,有三种情况需要投资者警惕。
其一,进行大额减值。当发现持有的投资有确定证据发生减值时,对其计提减值是一种谨慎的态度。但也有可能是公司首先虚构了收入和利润,然后购入掺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再通过减值“毁尸灭迹”。
其二,是减值的转回。债权类的减值,当减值迹象消失后,是可以转回的。对以往减值的转回,可能真是减值测试错误估计里形式 ,也可能代表企业对当期利润的操纵意图。
其三,是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互相重分类。当持有至到期投资被企业改变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将从摊余成本计量变为公允价值计量。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科目。
任何会计政策的改变,都必须高度重视。作为投资者,无须过分关心金融资产初始放在哪个科目,但是当发生更改放到其他分类时,投资者就必须关心。届时,必须仔细阅读上市公司公告,看公司提出的改变原因是否合理,改变后给上市公司当期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后会有什么影响。即便自己看不明白,这种改变也一定会引起很多行家的讨论。重要的是,你必须知道这个很重要,并愿意去倾听和思考。倾听和思考,能让你躲开很多陷阱。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司有些投资品,管理层还没想好到底归入短期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长期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于是就索性放进另一个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是用买入成本加交易费用当作初始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不包含交易费用。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直接作为费用从当期利润表里扣除。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何影响利润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不一样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企业当期利润,而是计入权益科目下的资本公积的变动,其影响净资产,不影响当期利润。因为不进入利润表,所以也不涉及纳税问题(
2014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准则,要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也必须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①
)。等卖出时,卖价与最初的买价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润表,同时从资本公积项目里去掉该项资产历年积累的资本公积。
①(找到了这个不知道是不是):
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发生的减值损失和外汇汇兑损益,进入利润表对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和“汇兑收益”科目,影响当期利润。
② 有公开报价的权益类资产(例如股票)的减值损失,当减值迹象消失的时候,可以转回资本公积项目,影响净资产,但不影响利润;
③ 无公开报价、公允价值无法获得的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
④ 债券类资产的减值损失,当减值迹象消失时可以转回利润表,增加当期利润。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企业当期利润,但是计提的减值损失会算进当 期利润表( 作为资产减值准备)第83页说的是这笔减值。当减值迹象消失时,可以转回利润表( 注意,仅限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的减值不可以转回利润表)。
唐朝.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陪读问答 (Kindle 位置 610-612). . Kindle 版本.
⑤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宣告的股权分红或应得的债券利息,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影响利润表。(宣告分红和应得利息,与是否收到该笔分红或利息无关)。
是金矿还是地雷
上市公司若将持有的股票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其浮亏或浮盈都不体现在利润表上,所以它可能是一块隐藏的金矿或地雷——取决于当前股价是高于还是低于买入成本。
输入“持有其他上市公司”字样,可以找到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详细情况,包括数量、初始投资金额(买入成本)、期末账面值、会计核算科目等。其中会计科目如果写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你再看看期末账面值和买入成本之间的差额,计算一下其浮亏或浮盈能对上市公司产生多大影响,便能先人一步知道是发现了金矿,还是踏进了雷区。(如何判断?)
长期股权投资
按照2014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其他公司的股权投资可分为以下类型,如表2-4所示。
控制,指子公司。通常是直接或间接持股50%以上至100%。持股100%的子公司,被叫作“全资子公司”。
合营,指按照合同约定,有持股各方对公司实施共同控制,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决定,需要享有控制权的各投资方一致通过。
联营,指对持股对象有重大影响,一般指有权参与决策持股对象公司财务或经营活动。通常持股20%~50%,会被认为有重大影响。有些持股低于20%的,因为有派出所人员成为被投资公司的董事或高管,有权参与财务或经营政策的制定;或因业务及技术原因,使被投资对象对公司有一定的依赖性等原因,也会被认为是重大影响。
其他,指除控制、合营和联营之外的持股形态,对被投资对象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没有重大影响,持股比例一般在20%一下的股权。这类投资,以前属于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对利润的影响
上市公司A如果将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归入长期股权投资,只要没卖,其持有期间股票价格的变化,对A公司当期利润就没有任何影响。只有所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变动或产生分红,才会对A公司利润表产生影响。具体而言,以成本法核算的股权,持股对象宣布的分红,对A公司利润表产生影响;以权益法核算的股权,经营盈亏按照持股比例算进A公司当期利润表。
①上市公司母公司报表里,其持有子公司的股权,按照成本法核算。
②上市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并报表,需要全部按照权益法核算。
因此,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合并报表利润及资产负债变化的重要组成。然而,对母公司报表的影响,则仅限于宣布的分红额。
转换的具体过程,理论上是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折算成在子公司对应比例的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利润等。实际操作中,是将控股子公司全部合并进来,然后将非本公司占股部分单独列为“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
我没有理解老唐这里所说的意思。根据CPA会计教材的说法:
将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时,应当自取得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年度起,逐年按照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中属于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调整增加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并调整增加当年投资收益;对于子公司当期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宣告分派的股利中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则调整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减少原投资收益。之所以要按子公司分派或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调整减少投资收益,是因为在成本法核算的情况下,母公司在当期的财务报表中已按子公司分派或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现金确认投资收益。
在取得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第2年,讲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时,则在调整计算第一年年末权益法核算的对子公司长期投资的金额的基础上,按第二年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中母公司所拥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按子公司分派或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中母公司所拥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以后年度的调整,则比照上诉做法进行调整处理。
子公司除净利润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按照权益法对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时,应当根据子公司本期损益以外的所有者的其他变动而计入资本公积或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中所享有的金额,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进行调整。在以后年度讲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时,也应当持续考虑这一因素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进行调整。
按照知乎网友的说法
简单地说,权益法计算就是,在上市公司取得对控股子公司的控制权的年份。按照上市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控股比例(权益比例),以及控股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数。两者相乘,就是上市公司所占有的权益。这部分权益等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当子公司往后的年份盈利或亏损时,其控股公司(及上市公司)按照所持股份比例,相应地将盈利(增加)或亏损(减少)算入“长期股权投资”。同时,算入当期投资收益中,影响利润表。
当子公司宣布股利或现金分红,并且上市公司收到分红时(可以宣告次年分红),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中减去这部分数额。影响资产负债表。以后的年份都是以上一年为基础类推。
用教材的例子:
甲公司占80%的股权,初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32000 x 80% = 25600万元。当年A公司利润里的10500 x 80% = 8400万元增加到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里,而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4500 x 80% = 3600万元成为当期的投资收益,同时要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账面减去。所以当期年末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变为 25600 + 8400 - 3600 = 30400万元。分录如下:
茅台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分析
这一部分的关键就是,合并报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要对进入并表范围内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进行内部抵销。比如:
茅台公司2013年的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数值是400万元。
而母公司的账面数值是44660万元。
这是因为,在这其中有 44660 - 400 = 44260万元是母公司对进入并表范围的投资子公司的投资。P₉₄~P₉₅页的《(三) 长期股权投资》表中,把对每个子公司的投资成本相加正好得到 44660万元,而其中,对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投资合作有限责任公司 的投资是400万元。看来这家不是控股子公司。
另外,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期初43260万元增加到期末44660万元, 44660 - 43260 = 1400万元。说明当年新增了投资额14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的表中最后一项,是 贵州茅台酒个性化定制营销有限公司,期末投资额1400万元,期初为0。说明今年新增的投资是这家公司。
权益法和成本法之间的区别
①成本法,“长期投资”成本不会随着子公司的盈利而改变;
权益法,“长期投资“成本随着子公司的当期盈利,按照母公司持股的比例减少或增加(盈利:按比例从“长期投资”成本减去;盈利:按比例从“长期投资”成本增加),进入利润表。
收到分红的现金时,
从“长期投资”成本中减去相等的数值,进入资产负债表。改为:
当子公司宣布股利或现金分红时,投资收益进入利润表(应该跟成本法一样:没收到钱时,投资收益体现为应收股利;收到现金时,把数字从应收股利挪到货币资金),同时要从“长期投资”成本中减去相等的数值,进入资产负债表。(根据网友的讨论更正,CPA考试教材中的P₅₅₈的例子,也是宣告分红时予以确认收益,并从“长期投资”中减去这部分成本)。讨论如下:
②成本法,投资收益在子公司宣告分红的时候予以确认,不管是否收到现金(没收到钱时,投资收益体现为应收股利;收到现金时,把数字从应收股利挪到货币资金),进入利润表。
权益法,投资收益在子公司当期利润中按比例确认,盈利则增加,亏损则减少。(并从“长期投资”中相应减少或增加,如上),进入利润表。
根据更正,书中的例子讲解可能有误,需要调整一下乙公司按权益法确认收益的时间和“长期投资”的调整时间,改为宣布分红的当年。
第4年的表述似乎有误。“次年4月宣布每股分红0.25元”,根据后文例子中的计算方法,我觉得应该改为“宣布次年4月每股分红0.25元”。后面的“并在随后2个月内实施了分红”,可以删除。
更正:删掉,“次年4月宣布每股分红0.25元”,应该理解为“计划次年4月宣布每股分红0.25元”,就通了。这里其实可以不说,放到第5年说岂不是更好?
非经营因素如何影响持股上市公司
被投资单位因非经营因素导致净资产发生变化,
①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不变,按持股比例,增加的对应比例的净资产算进上市公司资本公积,影响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
②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发生变化,对上市公司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同时产生影响。变化的持股比例,视为出售部分股份。新持股比例对应的净资产增加额与被出售部分股份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算作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例子:
有公司甲,上年初有总股本1600万,净资产公允价值4000万元。上市公司A占甲的股份30%,持有480万股(对应净资产1200万元)。这部分股价是溢价10%购买的,买价1320万元。上市公司A将其列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用权益法核算,初始账面价值1320万元。
上年,公司甲实现净利润800万元。上年底,上市公司A在利润表里确认投资收益800x30%=240万元。同时在资产负债表里,增加长期股权账面价值240万元,变成1320+240=1560万元。
当年,公司甲向公司B定向发行新股400万股,每股5元。公司B以2000万元现金,获得甲的20%股权,400÷(1600+400)=20%。
公司A对甲的持股,从30%稀释成24%(480÷2000)。会计上将其视为卖掉了股权的1/5(虽然手上股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还是480万股),即卖掉了1560x1/5=312万元的账面资产。
公司甲的净资产增加了2000万元现金。A持有甲的24%,所以A的所有的净资产增加了2000x24%=480万元。这480万元是A出让了价值312万元的资产换来的。因此A就获得了480-312=168万元的投资收益。上市公司A的利润表里计入168万元投资收益,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值增加168万元。
★简单总结:
第一步,先计算加上净利润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现阶段长期股权投资 = 原长期股权投资 + 所占利润 ①
第二步,计算当前持有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
现占股比例 = 占有股本数 ÷ 现总股本数 ②
第三步,计算现占股比例相较于原占股比例的减持比例。
减持比例 = (原持股比例 - 现持股比例) / 原持股比例 ③
第四步,计算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减持比例的损失账面价值。
损失账面价值 = 现阶段长期股权投资 x 减持比例 ④
第五步,计算所被投资公司的增加的净资产中属于本公司的部分,按现持股比例。
新增净资产属于本公司的净资产 = 新增净资产总额 x 现持股比例 ⑤
第六步,计算 新增净资产属于本公司的净资产 与 损失账面价值 之间的差额
差额(最终结果)= 新增净资产属于本公司的净资产 - 损失账面价值 ⑥
算作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
警惕股权交易
股权交易,比资产交易跟方便,且较少涉及税务问题,所以是企业间收购兼并的主要承载形式,也曾是上市公司及大股东之间操纵和输送利益的主要载体。
现在规定,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下的企业按照原账面价值交易(防止自买自卖,做高资产总额)。
假设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企业,账面价值1亿元。某上市公司购买其51%股份。则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就是5100万元。
① 折价买入的股份,超过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账面价值,算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项目,增加企业净资产,不影响利润。4000万买入,差额5100-4000 = 1100万元进入资本公积。
② 溢价买入,多付出的部分用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冲抵。资本公积不够的,用盈余公积冲抵,再不够,用未分配利润冲抵。
但凡交易各方处于同一控制下,监管部门禁止交易产生“利润”。
如果是购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股权,买价就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卖价包括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
买家的出价里,含有资产或负债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算营业外收入或支出,进入利润表。例如,上市公司用原价1.5亿元,已累计计提折旧0.5亿元,当前账面价值1亿元的某固定资产,作价1.2亿元参与了收购支付。那么1.2-1=0.2亿元,就作为上市公司当期利润表里的营业外收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同理,如果作价0.9亿元参与支付,那么0.9-1=-0.1亿元,就算上市公司当期利润表里的营业外支出,减少上市公司利润。
买价大于被投资对象账面可辨认公允价值对应份额,差额部分确认为合并报表的商誉。例如,上市公司出价现金及资产合计7000万元,购买另一家公司60%股份,该公司账面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亿元,60%对应份额为6000万元,那么多给的1000万元就计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商誉科目。反之按照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打折买的,比如出资不是7000万元,而是3600万元购买60%股份,那么6000-3600=2400万元差额,就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无论是否同一控制,股权购买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审计、法律、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均直接计入费用,从当期利润表里扣除。
同一控制下不产生利润,非同一控制可以产生利润。因此,利益方就可能伪造非同一控制的相关方进行收购,做高资产。作为投资者,我们若发现非同一控制下的股权交易作价显失公平,便可以怀疑公司可能是为了美化利润,由关联方化妆成非关联方,就需要多加警惕,仔细了解原因,或则避开,寻找别的投资机会。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实质上就是一笔质押借款。B公司原有100万元债券,B公司用它做作价70万卖给A公司,再签一份协议,约定下个月71万元买回,这笔债券在A公司的账上,就叫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交易对象通常为票据、证券、贷款等。如果借钱的人违约了,到期没有接受“返售”,放款人有权占有抵押品。但是由于买入返售多在信用良好的机构间发生,且通常抵押品打折,违约的情况很少。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用得多。因为贷款要受存货比和贷款限额的约束,而买入返售资产则不受这两项的约束,所以成为规避监管、扩大生意规模的手段。再加上买入返售作为同行业资产的规定风险系数笔贷款低,因此也能够规避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备注:
近两年,银行间买入返售业务发展比较迅速的是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银行利用此手段,向一些监管政策上禁止或控制贷款的行业,变相提供贷款,获取高于正常贷款的利息收入。监管机构于2014年5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信托受益权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流动性较低为由,不允许其作为买入返售资产标的物,该项创新业务受挫。
投资性房产
企业的房产、地皮,可能不以自用为目的,而是为了赚取租金、获取升值。这些房和地就会被放进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内。
投资性房产,可以选择用成本模式计量,也可以选择用公允价值模式(简单理解为市价)计量。但只能二选一。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允许改为成本模式。选择成本模式计量的,可以改为成本公允价值计量。
一般来说,会计规则建议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产。如果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满足两大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所在地一般指大中型城市的城区。②企业可以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获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相关信息。同类或类似指区域位置、地理环境相似,房子性质、结构相似,新旧程度相近等。
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就不再计提折旧和摊销,直接将其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科目,影响当期净利润。但企业其实没有收到现金,税务局也不承认,不对其征税,不允许它的亏损抵扣。这也是产生报表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重要原因之一。
投资性房地产若以成本模式计量,和普通的存货或者固定资产没啥区别。按时计提折旧,并将当期收到租金计入利润表的其他业务收入即可,这属于比较谨慎的会计政策。
计量方式中暗藏的陷阱
某些看上去市盈率、市净率很低的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公司),是因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拥有的大量投资性房地产,从而使每年房价的涨幅,体现在当年的净利润和房地产里,“显”得获利能力很强,净资产很高而已。
五、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负债也是“权益”,是债权人的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者之间的对比见表。
负债
负债按到期时间是否在一年内,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投资人以何种角度看待负债?
一是以负债的来源,分为经营性负债、分配性负债和融资性负债;
二是以是否承担利息,分为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经营性负债:伴随企业经营性活动产生,包括各类应付XX、应交XX、预收账款等。(无息)
分配性负债:伴随企业盈利产生,主要指应付股利和应交所得税。(无息)
融资性负债:指各种形式的长短期借款。(有息负债)
公司股东大会一旦通过分红方案,该笔分红对应的现金额就会变成一笔分配性负债,报表里就变成公司欠股东的钱,需要从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未分配利润”科目,划入负债的“应付股利”科目,使公司的净资产出现大幅下降。当发现公司的净资产锐减,清查看一下是不是这个原因。
当再融资或其他资本市场活动被要求与净资产收益挂钩的时候,有些公司为了降低期末净资产基数,会狠狠宣布一笔分红, 从而在净利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净资产),让其符合监管方的要求。先大额分红,再巨额融资的“飞去来器”型公司,不少是利用了这个规则。所以,投资人看见公司实施大额现金分红时,请多想一分钟吧。
负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扩大企业控制的资产规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它可能成为企业不能负担的重,在危机中吸干企业最后一滴现金流,成为企业轰然倒塌的重要推手。后一种情况,一般是有息负债较多的时候。
对于负债,投资人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能否覆盖有息负债,也就是说,如果情况有变,企业现在手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能否偿还债务。其次,是有息负债占总资产比例。这个因行业而异,最好和同行,尤其是行业内龙头对比。如果大幅高于或大幅低于同行,都值得投资者思考一下原因和后果。
其他:
“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需要付息,同时也产生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其和企业因为经营或其他需求付息借债有区别,通常无须视为有息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
因为存在不同的支付对象对应不同的会计项目,有可能一些小公司会利用此在操纵利润表。先把公司高管放到管理人员位置,增加管理费用,降低利润率;第二年任命为车间主任,将高管工资转化为存货(资产),降低费用,提高利润里。书中有介绍。
职工工资很难下降,经济学上叫作“工资黏性”。如果公司净利润率很低,而职工人数又比较多的话,投资者需要自己测试,看看工人工资上调多大比例,会使公司由盈转亏。如果该比例比较小,建议谨慎决策。
年度员工薪酬总数计算方法:
员工本年度薪酬总额 = 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 - 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 +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现金流量表)
专项应付款:政府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无须偿还。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由公司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得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只是所有者权益部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科目里的数字,不包括“少数股东权益”。
因为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并非全部由上市公司持股100%,因而持有剩余股权的个人或法人,便被称为“少数股东”。其股权对应的净资产,在合并资产负债表里,被称为“少数股东权益”。其股权对应的当年损益,在合并利润表里,被称为“少数股东权益”。
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对于我国的股份公司而言,实收资本也叫“股本”,就是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金。
实收资本/“股本” = 股份总数 × 股票面值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面值一般都是1元,紫金矿业股票面值0.1元,洛阳钼业股票面值0.2元。
股票发行总价减去实收资本的面值,等于股本溢价,进入资本公积。
若股票面值1元,总股本1亿股,那么实收资本就是1亿元。如果股票发行价30元,那么另外的29元(合计29亿元)就是股本溢价(也叫“资本溢价”),进入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股东投入的超过股本的部分,不是由企业利润形成的。因而资本公积可以用来转增股本,但不能用来分配。为了防止将融资过程中的资本增值当作利润分掉,演化成老股东吃新股东投入资本的传销盛宴。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只是在不同科目间调整,不涉及利润分配。因此不扣税。
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送红股,被视为利润分配行为,需要股东支付所得税。
公司持续存在期间,不是由交易产生的公司所得,一般也会被归入资本公积。但有两种情况例外: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核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波动,
二是汇率波动导致的外汇资产汇兑损益。
库存股是公司自己持有自己的股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罕见持有库存股的。
专项储备,是要求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及类似性质的费用。
一般风险准备,是要求金融机构为贷款提取的、为了预防可能产生的亏损而准备的一笔钱。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企业经营获利后,利润分配有规定的顺序。
①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若有)
②按照当年税后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③由股东自行决定是否提取,以及提取多少任意盈余公积
④最后决定是否向股东分配。
盈余公积,是利润里留下来,继续投入扩大再生产的钱。
法定盈余公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目,是政府强制股东留下来扩大再生产的钱。
任意盈余公积,是股东自愿决定留下来扩大再生产的钱。
法定盈余公积规定是当年利润的10%,累积到注册资本的50%以后,可以不继续提取。
任意盈余公积是否提取,提取多少,有股东们自定,无上下限。
未分配利润,提取完盈余公积,剩下的就是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的用途由股东自行决定。
利用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送红股,前提是要有利润,并且保证送股后盈余公积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利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无须考虑是否有利润。
从照资金用途的自由度来说,未分配利润最自由,股东自由决定用途;盈余公积次之,可以用以弥补经营亏损或向股东送股;然后是资本公积,只可以转成股本(注册资金);注册资金完全不能动,抽逃注册资本是刑事犯罪。
所有者权益科目,只是会计上的分类。不同科目的资金使用限制不同,是为了保护企业债权人利益,防止股东把公司分光跑了。实际经营中,金钱在公司是被一视同仁使用。
未分配利润不是公司账上的现金,可能已经投资出去,变成了土地设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其他各种投资;或者有些公司的净利润,本就是通过无现金流入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无法马上变成现金的未分配利润。
每股净资产 = 净资产/总股本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股本
公司市场价值包含一些估计和假设(比如无形资产和自创商誉),所以公司的市场价值几乎永远不可能与净资产值相等。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加上少数股东权益,便是合并报表权益的总数。权益总数加上负债的总数,便是资产的总数。这就是会计第一恒等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你控制的 = 你借的 + 你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