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3.0:实物
人类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知因何原因,发生了一次特别的基因突变。这一次基因突变带了大脑皮层的认知革命:虚构的能力。这是《人类简史》中的核心概念,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
智人的这一次基因突变,是现代文明的开端。
今天的人类,都是几万年前发源于非洲的智人一族的后代。因为智人具有虚构的能力,靠共同想象和故事,能在超越邓巴数的社会规模下协作,一路势如破竹,占据世界的每个角落。其他的人种,如统领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在于智人的竞争中落败,消失在历史中。
所以,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具有虚构事物的能力。
这和货币有什么关系?
既然拥有了虚构的能力,人就能摆脱眼见为实,虚构和想象实物背后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由于拥有虚构的能力,用一个实物来象征债务或者物品价值,就成为智人区别其他物种的显明标志。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蔬菜、动物、粮食等商品都发挥了原始货币的作用,人们拿来以物易物。同时,这些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但以物易物极其不方便,因为在交换物的价值上,双方很难达成一致。你养的牛给足了饲料,他养的牛缺斤少两,两者的价值肯定不同,能交换的物品价值也不同。
又例如,用小麦或者蔬菜来充当原始货币,这些商品不易储存、携带、运输,放久了还会耗损,能兑换的价值肯定是减少的。
所以,人们就开始寻找耐久性更好、不易腐蚀、方便携带转移的物品当做原始货币。手斧、贝壳、石块、陶制品,是硬货币的早期雏形,它们都满足耐久性更好、不易腐蚀、方便携带转移的特点。
货币的承载物越来越便捷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你每次交易,总不能随身扛着一头牛当货币用吧?
货币的形式继续迭代,金属铸币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
硬货币
白银不仅满足耐久性更好、不易腐蚀、方便携带转移的特点,因为密度均匀,不同大小的白银对应着不同的重量,就可以给出1元、10元、20元这样的精确计量单位。而不像之前,每个贝壳、手斧、石块都不一样,很难给出精确的计量单位。
金属币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方便,再一次提高了人类的自由度。
试想,如果没有货币,一个人想从A地搬到B地,他如何转移财产呢?他的财产是在A地的房子,他不可能把房子运到B地,是吧?他应该在当地卖出,带着换来的资产去B地,如果这些资产是牛、羊、粮食,在没有物流的时代,这依然不现实。最好的方法是,把房子换成金属币,他直接带着币就走,非常方便。
这个例子可以很具体地说明,为什么金属币的出现能提高人的自由度。
不仅如此,人类在协作上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强。在没有实物货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依靠熟人社会的债务体系来协作。有了实物货币,人们就可以离开原有中心化的熟人社会网络,与社会网络之外的陌生人进行协作。
就像你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个外卖,餐厅的厨子为你做饭,服务员为你打包,外卖小哥给你送上门。你们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你要发行债务,需要对方完全信任你,所以陌生人之间无法靠债务流通来协作。但你有货币,用货币替代债务来交换价值。
货币塑造的关系网,不再像债务循环那样无法结清,每个人的价值交换行为变得更为自如。
实物货币是一种民主化的力量。
实物货币这么好,还这么容易制造,统治者当然会牢牢地抓住货币的制造发行权利。
在公元前的欧洲,每个国家的铸币厂都归国王所有。那时的国家机构已经意识到,货币的价值源自于人们对于它的信心。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源自虚构能力的群体认同。
如果人们对于货币的合法性存疑,就会引发经济危机,甚至动摇统治者的权利。
后来的银行大亨罗斯柴尔德曾说:”如果我能掌控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我才不会在乎谁来制定这个国家的法律。“
掌握货币也就掌控了一国经济。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就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开始操控货币价值。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成立。尼禄统治期间,就实行了类似于罗斯福在美国大萧条时实行的新政,增加货币供应,让货币贬值,渡过了一次财政危机。
但那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是靠挖更多的白银或者黄金,因为供给极其有限,所以不得不降低单个货币的金属含量和重量,来增加货币的流通量。
这必然导致人们把含金量高的货币囤在家里保值,让含金量不高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这就是格雷欣法则,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于是,原本已经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很快又减少了,迫使政府发型品质更低的货币,格雷欣法则再次上演,如此循环。最终,通过膨胀不仅没有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软货币
为什么你手上的100元毛爷爷纸币值钱?这是因为我们群体共同想象,我们都对它值100元这件事有信心。
纸币是怎么出现的呢?以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来阐述。
在纸币出现之前,一个富人赚了很多钱,这些钱的载体都是黄金,他需要找一个地方储存黄金。
一种选择是放在国家的铸币厂,但由于国家一旦遭遇财务危机,总是需要更多硬货币来填补,所以放在铸币厂的货币很难保证不被征用。
这样的储蓄需求孕育出了早期的私人银行,富人把自己的财富储存在他信任的个体处,这个富人需要用钱时,只需要写一张支票,收款方就能拿着这个支票去私人银行那取黄金。
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张存据本身就具有货币价值。
如果可以换黄金,当然也能拿来换商品,不是吗?这一张纸,不就是钱本身吗?
还是因为智人具有虚构事物的能力,越多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纸币的货币价值。相比硬货币,纸币的优势更为突出。携带起来比硬货币更方便,计量只需要在上面印上数字,而不用像硬货币那样要承重看纯度。
统治者也不会放过软货币。将纸币的发行权掌握在手里,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和经济目标。印钱,可比挖金属来铸币,成本低太多了。
硬货币就是如此向软货币转化的,所以一开始,纸币的价值锚定在黄金上。有多少价值的黄金,发多少价值的货币,这就是所谓的金本位制度。
可是,软货币这个物种一旦被释放出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哈佛大学教授马克夏尔认为:
如果一个人可以从人们的脑海中“挖”出来信用,那么他根本不需要从地里面挖金子。
纸币的生产如此简单,国家统治者在面临财政危机时,总会控制不住手中的印钞机。财富竟然可以“印”出来,这可比收税来解决财政问题容易多了。所以,在纸币的发展史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遭遇过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一遇到战争,通过印钞来填补军事支出导致的财政赤字,是最常见的做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4个国家的官员齐聚美国,构建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其他国家将本国黄金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价格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
但是,在后来的30年里,诸多国家逐渐脱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美国也终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
纸币就像异形一样,摆脱黄金这个母体独立了出来。
于是,没有黄金锚定的纸币,更容易被印刷出来。印钱比税收容易太多了,但货币供应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100元的纸币,一年后的购买力可能只有96元,即使纸币上写着100元。所以,增发货币,相当于隐蔽征税。任何人的纸币资产,都是在逐年下降的。
纸币不仅可以通过印刷生产,也可以通过信贷“生产”。
假设a在A银行存了100万,A银行留下10%作为准备金,把剩下的90万贷款出去。b从A银行借了这90万,存在了B银行上,其中的9万做为准备金,剩下的81万又被贷了出去。于是,abcd这些人帐户上的总额加起来,可能会超出1000万。
假设纸币是一个物种,你会发现,它的唯一目标就是复制自己。在纸币的生命历程中,以纸币为基础的银行金融制度不仅让人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也展示了它对于经济潜在的危险和破坏性。
货币从债务的形式,走向硬货币再转向软货币,货币这个物种本身也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拥有了更强的能力和活动范围。
这一路都伴随着人类自由度的大幅提升,让人类的范畴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再走向更多个体数量的一国社会。
对比我在本系列文章开篇时对货币演化给出的结论:
1、价值隶属于价值创造者本身。
2、有协作,才有交换。
第二条结论依然成立,但第一条结论就有一些微妙了。今天,个人创造的价值依旧属于个人,但对应的货币价值却不属于个人。因为,一旦一个银行倒闭,或者它的系统完全瓦解,你的钱也就消失了。一旦法定货币被认定为非法,那么也就不值钱了。在历史上,这样的事发生过多次。
货币中心化结构的反脆弱性很低,在这样的自然选择下,货币会如何演化呢?
变成一串自由的代码。
这就是货币的下一代形式,数字资产。更便捷、更易流通、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