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与创业杂谈

这个周末公司开月会, 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笔记, 分享的听众不是才毕业的小伙子, 都是公司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 感觉如果只说一个方面有点“降”不住, 而且听众都是创业者, 如果还扯创业本身来说, 真的有点老生常谈了,面向一堆创业者扯创业经验我自己都会觉得非常无聊, 更别提被我折磨的战友们。

我大概读书的频率是一周一本, 读书时间一般来说都是老婆小孩睡觉以后, 我从我读过的 100 多本 kindle 书里面挑一些完全和创业没有关系的书籍, 但是我又觉得对创业以及创业过程中有帮助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 我以书名, 书的大概内容, 书中我觉得精彩的部分摘抄, 加上我对大师们观点的现实领悟的结构来和大家分享。

前方高能, 如果你没有一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建议等你闲的时候再看。 ;)

《13年2个月23天11个小时的环球旅行记: 黑水迷踪》

整本书的内容, 简单来说, 就是两个疯子, 以人力这种对环境影响最小, 对技术要求最低的方式环游全世界。

...
换言之, 我的问题就是: 难道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工作、家庭、更大屏幕的电视、更高级的洗衣机、更高性能的车子、更好的CD播放器、更健康的身体、更专业的牙医、更大的房子...难道生命中就没有更重要的东西吗?
...
我生怕自己不得不屈服于这个日益物欲横流的社会,浅薄平庸的过完一生, 每天只是不停地生产和消费, 从来不考虑自己到底为何来到这个世上。
工业革命让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科技有了巨大的进步, 大大提高了认人类的生活质量, 让人类更健康, 物质更丰富, 教育水平也更高。 然后道德水平呢?我们的道德水平真的会随着物质水平提高而提高吗?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发明了各种机械和系统, 但我们除了不停的索取资源、破坏环境, 还做了什么? 几百年来, 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打败:打败同类、打败其他物种、打败自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食物链的最顶端!
但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为什么我们的内心还会想要其他的东西呢?为什么有的人会需要信仰、道德的指引?

作为一个鄙视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定叛逆者,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给每个学生灌输的“唯物主义”, 甚至在小孩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填鸭式的把政治洗脑课从小学洗到大学, 洗个十几年直到每个人都当谎言当真理去看待。

从我自己的一生来说,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去教被大家鄙视的 “唯心主义”, 一个人能够有多强大, 完全取决于他是否真的足够了解自己, 而不仅仅是足够了解外面的世界, 如果一个不了解自己为啥这一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 外面不管诱惑也好, 现实也好, 只会把一个童真充满好奇心的人慢慢的磨平磨现实, 最后大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每天刷着朋友圈羡慕自己妄想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 我会怎么做...

而真要扯到创业来说, 就像Deepin说的我一直记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唯一能拥有的就是梦想

拥有梦想很简单, 只需要一个从心底的热爱和一份简简单单的坚持。 这份坚持和融资、高富帅、外界评论都没有关系, 我们只是在我们自己的道路上坚持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创业和个人坚持的区别在于, 创业你要忽悠一大批和你有一样热爱的人一起坚持...

如果非要想清楚了才行动,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便不可能实现。
-- 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
...
很多事情, 都取决于你最初行动的理由: “是为了赢得一场不同寻常的沥青路上的比赛, 还是去了解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 抑或是了解你自己?”

我现在每周都会跑个10公里,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变态的虐自己, 而是听从朋友老沈的劝告: 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怎么去创业?

就像公司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不参见今年的武汉马拉松? 其实理由很简单,好胜心强但是又跑不过那些高手们, 其次就是我认为长跑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事情,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虚名和你不认识的人给你的掌声。

其实跑过长跑的人都会知道, 长跑过程中其实非常无聊而且耗时非常长, 但是真正吸引我一次又一次非常难受还坚持跑的原因是: 我能够在长跑中获得平静和创业体验。

  • 1公里:非常轻松, 也可能是速度最快的一公里, 信心满满
  • 2~3公里:速度有点慢了, 但是还好能够坚持的住, 稍微听一下节奏快的音乐就会跑快一点
  • 4~5公里:身体已经有点累了, 而且出了大量的汗, 感觉有点坚持不住了, 而且感觉跑了半天还有一半没跑, 有点自我怀疑了
  • 6~7公里:这时候身体已经完全不累了, 就是一些机械运动, 可以说5公里后折返跑, 每跑一公里就离终点进一步, 这是坚持下去的信念
  • 8~9公里:到这个时候如果你的速度还是保持平均速度, 跑10公里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你已经度过了最难的一关,心理关
  • 10公里:只是把前面坚持的9公里, 做好最后一班岗, 然后最后缓慢的放松自己

如果把每一公里换算成1年的来看, 长跑本身就非常像创业的过程, 从最开始的激情澎湃、享受痛苦、超越极限、自我怀疑、心理战、坚持到底。

当你跑了10次以上10公里长跑以后, 其实在你跑之前你就知道你一定能够跑的下来, 只是还是想经历一下长跑这种痛苦的过程, 体会这份坚持, 每次长跑, 即使是相同的路线, 相同的速度, 每次长跑都是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 你会把你的内心完全放平, 去用心去感受长跑的每一步和每个呼吸。

又扯到创业, 创业和长跑一样, 你只是选择你自己的路并坚持下去, 路边的一切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是否认同自己的这条路?

如果创业和长跑一样, 如果我们只在乎比赛的结果, 我们就不会体会长跑过程中那份平静的感受,如果我们创业只是为了和现有的公司比高大上的各种参数和制度, 我们会丢失创业过程中最宝贵的东西: 和志同道合的人并肩作战, 当一个公司失去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即使这个公司跻身500强, 赚到多少钱, 只不过是废纸堆起来的空壳公司, 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而已。

我一直认为创业本身就是先要锻炼自己, 修行自己, 最后把人这种最自然的个体, 通过最自然的行为艺术去感染团队, 最后通过团队的方式来对公司进行修行。
言行一致, 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励团队的方式, 如果一个带头人和他的队友本身就能日复一日的保持良好的心理去努力面对一切, 并作为来说自然生活和工作, 本身就是最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个体和团队在行为上执行和坚持, 而不是写在Word文档里面的没有生命力的苍白文字。

《阿桑奇自传 不能不说的秘密》

整本书讲阿桑奇从小到大, 到大家熟知的维基泄密直至被软禁, 非常写实的一本书, 没什么名言警句, 但是朴实的文字更加打动人心, 具体的冒险经历和黑客成长的历程大家可以自己读一下, 一天就可以读完

我想说的是, 深度的招聘原则和我们怎么围绕着这个招聘原则来构建企业文化?

深度的大部分工程师都是我招聘的, 招聘原则很简单, 招聘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黑客, 技术高超的黑客, 我不是想构建一个黑客帝国, 我只是想构建一个适合这些技术黑客能够安安静静思考, 安安静静写代码的乌托邦世界, 顺便他们天马行空的智慧能够养活自己和公司, 更加持续的维护这个乌托邦世界的运行。

从《地下》《Doom启示录》到《阿桑奇自传》, 包括 GNU 自由软件顶级黑客的历史, 我这里说的黑客不是大家理解中的破解QQ号那种无聊的人, 我说的黑客是那些对构建系统, 创建世界, 继承UNIX时代黑客道的新一代年轻人。

每一个成长起来的黑客都是折翼的天使,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被幸福的生活所围绕,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黑客这种孤独的方式去生活, 他们会成为歌星, 会成为美食家, 会成为喜欢摄影爱好生活的旅行者, 唯独不会变成黑客, 这个只生活在虚拟世界和脑力竞赛的单纯世界中的人。

说道黑客构成的企业文化, 最成功的应该也是最知名的就是Google和Facebook了, 因为他们的创始人就具有极强的黑客气质, 他们完全理解并知道怎么构建以黑客为单位的团队。

黑客本身来说都是一群高智商、比较单纯或者享受单纯的生活的自我挑战者, 他们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世界上有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我能否想清楚, 学到里面的技术原理, 并通过我个人的超强能力攻克这些难题?真正的黑客即使你外表看到他们面无表情, 其实那是他们超级专注的状态, 他们内心已经超级兴奋, 如果一个人黑客看到你只有麻木的眼神, 他不是在鄙视你, 而是在专心思考, 你或者其他任何事物对于他来说都是背景而已, 因为他心已经不再这里了。

如果你要和他们进行沟通, 最好不要在他们专心思考的时候打扰他们, 他们会因为好不容易的专注到被打断而无比沮丧, 甚至是愤怒。他们的是一群高度逻辑化的生物, 跟他们沟通最好的方式是简洁、快速、直接, 不要拐弯抹角和做任何让他们觉得你在浪费他们时间的事情。

所以构建黑客团队首先的本身来说就是先要了解这些人, 他们不是邪恶的, 冷酷没有感情的人, 他们只是一群极度专注的计算机高手在虚拟世界中构建整个世界。
而构建黑客团队的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 “围绕着挑战” 本身来构建企业文化, 挑战不一定是计算机的, 只要是体力上, 智能上, 凡是能勾起他们好奇心和战斗力的团队活动都能很好的激发黑客团队的参与感和感染力。
但是如果团队活动本身就没什么挑战性, 不管这个活动是多么愉快的, 还是多么有情感感染力的事情, 都不要做无畏的尝试, 因为对这些人来说, 没有挑战性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趣的。

如果一个公司, 特别是一个技术公司依赖于黑客团队的发展才能不断扩展, 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围绕着最核心的团队来构建, 并不断通过企业文化来不断增强公司最强大的一面。
企业文化建设, 我个人看, 最不合理的一面就是 “让所有人都开心” , 这就和做产品和设计一样, 一个人让所有人都喜欢的设计的理念, 最后结果一定是所有人都不喜欢。

企业文化和个人一样, 以后的世界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来说, 首先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识别力才是生存之道, 从企业文化的发起者、构建者、执行者在做任何企业文化事情之前, 都需要先想清楚, 这个公司最核心的团队是什么? 一旦确定最核心的团队, 我们就应该围绕着给公司带来最大价值团队的喜好去构建企业文化的一切, 企业文化本身的构建我觉得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延展, 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的影响力->企业文化, 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希特勒式的强制扭转, 如果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要花非常大的代价去构建, 甚至要和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方式去拧, 本身就不是正确的方式, 这就和360红衣教主说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意志力和执行力来改变, 唯独“趋势”本身无法改变, 如果和“趋势”本身方向相反, 不但很吃力最后会被淹没在无畏的挣扎中。

《步行者日记》

本书讲的是一个160公斤的大胖子, 徒步横穿美国的故事

我常常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休息。 没人能帮我。 每天走30英里, 分两次走完, 中间休息是两个小时。我越来越发现, 逼迫自己走完漫长的路程更是一个心理过程。 我的腿麻木之后还可以像机器一样不停的往前走, 但这时我得强迫自己去忽略大脑传来的疲倦信号。 大脑不停地在跟我说:“你现在可以停下来了, 你今天已经走得够多了”。 我得打消这样的念头, 但很难做到。 此时, 我意识到, 是否能 “徒步穿越美国”, 其实就是在一念之间。

我个人坚持的唯心主义和信念坚持, 我觉得比我上面写的长跑经历更简洁有力。 ;)
我一直迷恋着这些普通的纪实文章, 他们没有名人光环, 没有诗一般的韵律, 他们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 用最真实的方式体验生活, 活得更加勇敢而真实。

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下这种真真实实的个体经历的一切, 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鸡汤。

《重来 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本告诉你创业真正要注意地方的书, 其他的书都是马后炮的评论和鸡汤, 没啥警示作用。

计划即瞎猜
除非你是个预言家, 否则那些所谓长期商业计划就是痴人说梦。 你不能掌握的因素太多: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群体、经济状况, 等等。撰写计划会让感觉自己把握住了某些东西, 但实际上这都是完全不可控的。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了当的按照计划本质来称呼它呢? 管它叫“猜想”吧。 现在我们就开始把你的商业计划成为“商业猜想”, 把财务计划叫做“财务猜想”, 把战略计划命名为“战略猜想”。 现在咱们就可以不用为这些玩意儿操那么多心了。 在这方面操心只能得不偿失。

当你把猜想变成计划, 就等于走进了危险的地带。 做计划就是在用过去推动未来, 等于给你戴上了眼罩。“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嗯, 因为我们说过要这么做的。”问题是: 计划和即兴发挥不会合拍。

你必须能够即兴发挥, 你必须抓住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机遇。有时候你的说服自己: “我们要换个新方向了, 因为现在这么做比较靠谱。”

长期计划中的时间表也纯属无稽之谈。 你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 才能掌握更多的相关信息, 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 千万不要在行动之前就做出重大的决定。

这并不是说你应该无视未来, 或者不应该对未来的挑战作未雨绸缪的准备。 预防练习总是值得去做的。 只是不要觉得自己必须把这些问题白纸黑字的写出来, 或者为此纠结不休。 大多数情况下, 人不不会在去多看一眼自己长篇大论写下的计划, 篇幅庞大的计划书最终都会成为文件柜里面的化石。

放下你的臆想吧, 现在就决定你这周要做什么, 不必去管全年的计划。 只要找出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人后起而行之。 在行动开始前的一刻做决定, 而不是早早就预先定下某事。

你也可以跳过这个决策过程, 直接上飞机走人, 到了目的地在去选一件漂亮的衬衣、一个刮胡膏以及牙刷。

无计划地工作看上去挺悬, 但是盲目不遵循不切实际的计划, 后果则更可怕。

用deepin老大的一句话: 不要去做超过3个月以上的计划, 即使你雄心勃勃

有些书, 特别是《重来》这种言简意赅到你都觉得创业太简单的书,本质上是 “告诉你不要跳坑, 你还要跳”, 或者这类书叫做 “等你从坑里面出来以后你才看得懂书里面的道理”。

关于这一章 “计划即瞎猜” 我是认同的, 简单来说就是 “过度计划症” 或者 “害怕失败转型症”,常常是做了投入产出比极差的计划导致收效甚微的结果。作者这种创业大牛已经说了为什么不要做过多计划以及过多计划的结果。

我反向分析一下为什么创业公司会在作者认为的一样, 一定会在这个地方栽跟头?
简单原因就是发展和失控, 一般来说, 一个合格的团队带头人带个5~10个人,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气场强一点的30人也没有问题, 但是当公司发展起来以后, 甚至为了业务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每个人战友精挑细选, 甚至会招聘一些根本就不认同团队和公司理念的人进来的时候, 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害怕失败的动物, 第一个想的就是建立一种庞大的、严密不透风的制度去约束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管理的更大团队, 甚至写了非常繁琐的流程去让大家阅读, 这个时候最恐怖的就是YY, 当我们是从脑子里面虚构一种想法, 而不是和大家讨论甚至从实际角度考虑的时候, 危险就来临了, 一旦虚构一种想法以后, 就会阿Q式的自我认同, 同时马上构建第二个理由来支撑第一个想法, 最终想到一连串自己觉得可行的但是根本就没法指导团队的一整套流程后, 一旦中间出了任何问题, 出了争吵以外就是团队内讧。

其实我觉得创业团队扩大阶段注意几个就很容易度过难关:

  • 不要做超过3个月以上的计划, 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冒险和试错的过程, 成功的关键不是要规划处一个安全可靠的创业之路, 而是随机应变, 随时准备推翻昨天自己说过的话和立过的规矩, 只为明天能够活下去, 所以如果一个团队看似混乱但能够很好的处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团队就是最具活力和应变能力的创业团队, 如果一个团队所有的地方都规规矩矩, 本身这个团队就不会有太大突破, 只会被自己的循规蹈矩无聊死, 自我圈地而死。 那些赞同做超长计划并且认为一定能够成功的同学,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让未来按照今天你的方式来运转, 为什么还要参加创业呢?当成功是必然时, 本身也就没有做计划的必要
  • 流程一定要最简单化, 像看板或者四格漫画这种是最具传播力的, 流程就想做产品设计一样, 不需要说明书, 如果能在5分钟内快速理解, 并把握流程的核心步骤, 即使中间小细节做错了, 稍微修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团队的成长和磨合, 如果所有的流程都冗长地光理解文字都要花20分钟, 这个流程本身就不具有传播性并能够突出重点
  • 相对于流程来说更重要的是人!如果一个人人能够直接管理10个人,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让这10个人能够理解并认同流程的理念,只有当你直接管理的人大家都认同一个理念后, 才容易传播理念, 而且要注意当传播出去后, 要容忍信号衰弱和不认同的人, 如果核心传播节点做不好, 就直接全公司统一推任何流程, 都不具备试点性和包容性, 当面对几十个上百的人的时候, 大家的理念一定是不一致的, 这时候强推要不就是阻力很大, 要不即使最后都流于形式
  • 要区别方向一致和实现方法不一致的, 并能够包容有独立思想的“异见者”, 条条大道通罗马, 理念认同并不代表别人的实现方法和你一定要一模一样, 只要能够达到目的, 就要包容这些和你不同的人, 并且当他们敢于反对你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时, 这些人才是真正有独立思想的战友, 而那些内心不认同只会附和的人不管你怎么教, 战斗力都极差
  • 要懂得失控的学习速度, 其实创业大部分人都是当前做超出自己能力部分的事情, 一定会走弯路, 很多道理得到跌到坑里面才能懂, 所以只要方向或者努力的心态没有问题, 就是方法方式上有错误也要让人勇敢去尝试, 他们很大可能性因为经验问题而失败, 失败他们学的更深刻, 他们也有可能按照自己的路做的比你更好, 这才是失控的最大目的, 如果所有事情都在可控范围内, 即使最后不出错, 整个团队也没有太大成长

关注不变因素

很多公司都关注即将到来的大事件, 他们热衷于信心热辣的事物, 最终最新的潮流和技术。

这是一条愚人之路。 一旦踏上这条路, 你就会关注时髦、放弃本质;把主力已放在不断变化的事务上, 而不是持久的事物上。

你的事业的核心应该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 你应该透支那些人们现在需要而且10年后仍然需要的事物。

要记住, 时尚会凋零。只有当你聚焦于长久的功能时, 你才会发现自己把握住了永不落伍的东西。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氛围我个人觉得是非常不好和不理智的, 虽然有很多机会, 但是像总理让大学生创业这件事情我觉得只是为了让大学生们去折腾他们根本Hold不住的东西, 然后浪费大量的资源去降低社会的失业率。

在创业过程中, 特别是操作系统团队这种基础性构建的技术团队, 特别容易受微信朋友圈那些没有营养的鸡汤文所蛊惑和欺骗, 特别是那些才毕业没有人生经验和自我目标的同学, 我们除了教人以技术外, 还要告诉他这个世界, 特别是创业的世界中, 那些才是真正有用和有价值去追寻的, 那些是浮华的最终只会迷失自我的鸡汤。

这个社会, 每个人都想抓住未来机会赚快钱走捷径, 甚至很多精通各种模式的 “创业爱好者”, 成天关注各种会场, 各种创业理论, 各种商业模式, 如果拿 “创业爱好者” 作对比, 计算机里面的很多博士精通各种算法考题, 各种设计模式, 各种案例, 但是真的让他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像死海一般沉静。

创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分三步:
1、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2、对抗一切干扰坚持下去
3、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自然的、开心的做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再强, 如果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自己未来将要过得生活是什么时, 他总有一天会迷失自我的。

甘于低微

现在的你籍籍无名, 这是件好事。 籍籍无名就是一个绝佳状态, 你要清新自己目前还深处暗处。
...
要牢牢记住, 一旦你把事业做大, 深入人心以后, 就不可避免的要走文件路线。当你成为传奇人物, 你就必须保持预见性, 建立相容性, 你将变得更加保守、更难去冒险。 这是讲话的起点、变革的终点。

我Emacs成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就是我在成都的房间内, 默默无闻的看着 elisp 手册每一个参数的意思的时候, 我 Emacs 技术的顶端就在于当我把所有插件都分享给全世界的时候。

每一个人当处于默默无闻时, 为了自己的目标会竭尽全力, 当一个人一定变成虚名的囚犯时, 他将不会再成长, 要不这个人保持令人可怕的谦虚, 要不这个人就要把自己推到不擅长的领域从头做起。

受不了时才找人

不要为了贪图一时高兴而招人, 招人是为了解除痛苦的。 要时时提醒自己: 如果我们不招人又会怎样? 这项额外的工作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吗? 我们能不能用一套软件或者改变一个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不做这个行不行?

同理, 如果有人离职了, 不要立即招人来顶替他。 看看如果没有这个人在这个职位上, 你们能坚持多久。 你往往会发现自己需要的人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当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超负荷的工作所困扰, 这才是招人的正确实际。此时出现了一些你无法再清理轻微的事情, 你发现工作质量有所下滑, 令你感到受不了了, 这时才是招人的最佳实际, 不要提前招人。

很多人都认为团队越大越好, 很多团队负责人都认为手下干活的人越多越好, 其实在一定人数充分发挥人的才能, 让小一点的团队做的更多事情, 更多锻炼提升整体团队水平才是更佳的操练队伍的方法。
人少一点, 大家水平都很高, 才能团结很多凝聚力, 人数多, 但是高手要跟拖油瓶断后, 最后拖油瓶扛不住, 高手忍受不了, 这才是大多数团队建设的误区。

更小, 更高效的团队才是最佳人数比, 而不是人越多的团队越好, 人越多, 越难管理和沟通, 不论你是新手还是管理大师, 都一样。

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

快餐式的企业文化是认为制造的, 他们有大量的使命宣言、声明、条条框框所组成, 它们如此肤浅、丑陋和虚伪。人为制造出得企业文化只是一幅画, 而真正的企业文化却是时光打磨出的佳作。

你创造不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自然生成的。 这就是新公司往往没有企业文化的原因。 企业文化是一罐行为的副产品。 如果你鼓励人们去分享, 那么分享就会成为你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你回报他人的信任, 那么信任就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善待客户, 那么善待客户也会成为你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同僚之间大大桌面足球或是通过拓展运动就建立起来的; 也不是通过公司政策强制执行出来的; 更不是圣诞节或公司野餐会上交流出来的。 那些都是对象, 是时间, 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同样也不是标语, 企业文化是行为, 不是语言。

所以,不要过多担心企业文化的事情, 不要去强求, 你无法给企业安装一种文化, 企业文化就像上号的苏格兰威士忌一样, 你得给它时间去酝酿。

不能赞同的更多了, 如果真心关心企业文化, 请把上面这段话再读一遍。

《创业维艰》

这本书就是一个血泪史, 只有真正创业者才能读出其中味道, 强烈建议分享会内的人每人读一遍, 从公司老板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你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或者过不去的坎都不是问题。

因为这本书太具有实战价值了, 而且又比 《重来》篇幅大很多, 就不再摘抄讨论了。

《当下的幸福: 我们并非不快乐》

这本书是我读过关于心流和专注最长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非常长, 里面主要讲的是怎么通过思考、认识自我最后达到一种平静的、专注的“心流”状态, 或者叫心如止水。

这本书我推荐大家在出差的时候或者不那么忙的时候慢慢品味, 这本书是为数几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书, 读这本书很耗耐心, 也很能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国家威胁》

主要讲CIA怎么面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恐战争的一切的谍战, 真实记录。

这本书可以当做小说来看, 但是从这本书我学到了敏锐收集各种关于行业和公司情报的方法(包括招人), 还有每参加一个会, 每谈一次合作, 每和任何人沟通后, 回酒店马上写邮件记录详细的情报和信息分享给创业伙伴的重要性, 信息即机会, 机会即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分享与创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