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

又是一个酷暑难耐之夏,大地被骄阳肆意炙烤着,非洲兄弟在我们这晒出了一道杠,普京大帝也请随行人员吃冰激凌降暑……大家在纷纷对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感激涕零之际,也不禁遐想:没有高楼大厦、汽车尾气以及众多人口的古代,是否夏季也如此炎热呢?如果是,古人又如何避暑呢?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3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4张图片

首先肯定的是,古代同样是炎炎夏日,这可以从大量的诗作中寻迹。《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开头即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注:周代历法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此处“七月”也就是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大致意思就是“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可以加衣了;《旧唐书·德宗纪》里提到“夏,热甚”;宋代孔武仲《伏中作二首》描绘“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宋史·五行志二》记录“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乾隆年间的《浮山县志》也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由此可见,古人也遭遇着同样的命运,那么他们,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神器的时代是如何避暑的呢?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古人避暑的妙招。

修建冰窖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就有司职掌管藏冰的官吏和相应的冰窖设备。由于古代没有现代的制冷设备,所以需要挖凿专门的冰窖,冰块是在冬季时节去湖泊河流开凿采取,裁制成一块块的方砖运到冰窖整齐堆放好。冰窖通常在地下十多米的深处,所以隔绝光热空气,冰块能在里面长时间保存。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5张图片

在古代,冰窖的使用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想想《天龙八部》里,虚竹和银川公主相识的地方,是的,因为别人是堂堂西夏国公主,换个平民女子出身,哪来的冰窖......),宫廷有专供用冰的冰窖,称作“官窖”,一些王府也被授权特许自办相应的“府窖”,民间是不允许自设经营冰窖的,但因为利益诱人,清末一些商人也承包王府的冰窖。民国时期官禁取消后,北京陆续出现了很多民营冰窖。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皆为挖掘土坑,窖穴贮冰。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6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7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8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9张图片

蒲扇

扇子可能是最常见的避暑工具,也有生动形象的别称:“摇风”、“凉友”。辞书之祖《尔雅》中记载:“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早期的扇子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到了殷代扇子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野鸡的尾羽制成。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圆形等多种款式。到了唐代,除了扇子制作的用材、形状、大小之外,扇子开始注重扇面内容的精美设计,最司空见惯的就是各名流大家在扇面书法绘画,逼格陡增。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0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1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2张图片

不过这里更想介绍一廉价亲民的款——蒲扇!顾名思义,此物就是由蒲葵的叶、柄制成,也称为“葵扇”。蒲扇轻巧便携、成本低廉,因此自古至今广为流行。还记得济公吗?这一典型穷丝的的标配就有一把蒲扇,虽然是破的,足可见其物美价廉。也尤记得小时候,那时空调并未这么普及(暴露年龄了),人们的避暑方式叫做“乘凉”,人们一边手持蒲扇驱蚊煽风,一边闲聊谈笑的画面仍记忆犹新……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3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4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5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6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7张图片

草鞋

草鞋也是避暑的一大高性价比物品,炎炎夏季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草鞋的运用源远流长,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也证实,可确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在古代穿草鞋不分贵贱,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都穿。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

草鞋的前面有一个拱起回转的部分,称为“草鞋鼻子”,用以保护脚的大趾和二趾,后面直立的部分叫“草鞋的后跟”,草鞋的两侧称为“草鞋的耳子”,用来系绳和系脚,着地的部分叫“草鞋的底子”,在草鞋的边缘,每空一段集中安一排5、6个草鞋耳的叫“偏耳草鞋”,草鞋底子边缘全部安满耳子的草鞋叫“满耳草鞋”。

草鞋的独特设计给了后来的凉鞋、拖鞋、甚至是现在流行的洞洞鞋许多启发。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8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19张图片

竹夫人

又叫青奴、竹奴,用竹篾编成的长约1米圆柱形物,四周是竹编网眼,中间镂空,能收风窜散,供人取凉。竹夫人可不是“枕头”,是抱着睡的“夫人”。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0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1张图片

瓷枕

也称“玉枕”,内部中空设计,下端有孔可以透气。由于瓷枕表明有一层釉面,所以冰凉剔透,解暑消热。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就提到,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2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3张图片

瓷枕的造型也千变万化,多以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主。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4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5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6张图片

象牙席

如果说前面的蒲扇、竹夫人、瓷枕只是平民工具,那象牙席可是绝对的奢侈品了。唐代宫廷贵族使用以象牙织成的席——象牙席,这种制品只能在南方制作,因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象牙在劈削成片时容易断裂,更不可能编织成席。除此之外,当时很可能配制出了一种特殊的药水,用来浸泡象牙,以便使其软化,然后再劈成薄片编织。总之工艺极其复杂,造价十分昂贵,且据称现仅发现3件古代的象牙席。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7张图片

酥山

网上流传甚广忽必烈是冰激凌创始人的故事,大意说是忽必烈喜爱饮食牛奶,为防止夏季牛奶变质,他便往牛奶里加入冰块,制成了“奶冰”。后来人们又把果汁、乳品、蜜饯、果酱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就成了现在冰激凌、刨冰的雏形。真假不得而知,但这里想介绍的是另一款可究可考的特色冰饮——酥山!唐宋时,出现了一种叫酥山的甜点,所谓“酥”就是奶油或黄油掺入甜味料、苏合等香料及染色剂,加热到几乎融化之态,很像今天往生日蛋糕表面挤裱奶油花似的。将“酥”握在手里,向盘中点滴地浇淋,使酥满满演化成山峦之状,故名“酥山”。 原本是在冬天制作,因为酥山成型后需要在低温中牢牢凝固,不变形、变质。后来,由于富贵人家藏冰于夏,也可以制作酥山,使得它成为夏季的一款特殊冰食。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8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29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30张图片

冰镇饮食

在夏季,古人也会想我们现在一样,往喝的酒水饮料里加入冰块。除此,专门的冰镇饮食业也早早兴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句描写古人盛夏喝冰水的诗句: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遍布寻常街巷,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31张图片

冰鉴

前面提到了冰在古人消暑降温中的重要作用,这里再介绍一个令人惊叹的工具——冰鉴,也是传说中的古人用的冰箱!

冰鉴是一个大炉子般的器皿,两侧安有提环,上面有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瓜果食物等放在里面,作冰镇饮食之用,功能用途上几乎完全等同于现在的冰箱。早在周代就有,《周礼·天官·凌人》记载:“祭祀供冰鉴(hàn)。”考古也证实,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种名为“冰鉴”的铜盆。早期的冰鉴多有青铜器制成,到了清代晚期出现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品。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32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33张图片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_第34张图片

衣食住行乃人之基本需要,除了上述几点,古人避暑还有很多方式方法,比如穿衣打扮上有薄、透、露三位一体的半臂装甚至是唐朝开放前卫的袒胸装,有“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的选材讲究,也有长袍、长裤这类宽大造型利于通风的考量;再比如说住,从庭院建筑的选址再到通风设计,尤其是传说中的“水车宫殿”的建造,还有平民百姓以竹子做骨架、席子做棚顶搭建而成的凉棚等等,这些都是古人避暑的匠心妙招,更是值得我们骄傲并学习的先祖智慧。

参考资料: 倪方六,《热死人的夏天》;吴婧茸,《 智慧有情调,看看古人如何避暑消夏》; 王剑,《没有空调,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图片来源:百度

欢迎关注“梳课”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hukelist,学习更多免费技能和知识。文章原创,严禁未授权转载,否则将采取维权骑士、诉讼等维权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日炎炎,古人如何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