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

1

12世纪之前,蒙古诸部基本上是一盘散沙,就像美国电影里的黑狱,没有规则,没有秩序,只有暴力与血腥,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各种内讧,各种自相残杀。

12世纪初期,几乎与金人消灭北宋同时,已分裂许多个世纪的蒙古人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迹象。金人一看后院迸火星子,浓烟滚滚,急忙扑火。为了压制蒙古人,金国人一方面发动武力打击,隔三差五就派遣军队到蒙古屠丁,或者砍掉男丁的拇指,使他们丧失拿武器的能力;一方面利用连横合纵那一套,分化蒙古人,激化内讧,比如他们曾经联合塔塔儿人诱捕蒙古首领俺巴孩汗,把他钉死在了木驴上。临死之前,俺巴孩汗对金国皇帝发了一个毒誓,“我之子侄甚多,必有可怖之复仇”。

俺巴孩汗死后,继位的忽图剌汗向塔塔儿人发动复仇之战。1161年,在塔塔儿人的协助下,金国派遣远征军击溃蒙古人,忽图剌汗下落不明。蒙古人并没有因此屈服,他们与塔塔儿人和金国人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在一次激战当中,忽图剌汗的侄子、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俘获了几个塔塔儿战俘,其中有一个名叫帖木真,为了纪念功绩,也速该以这个战俘的名字给新出生的孩子命名,这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1张图片

帖木真9岁那一年,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被族人抛弃的帖木真母子为了生存,在斡难河上游的森林和草原里艰难度日,跟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差不多,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不久,帖木真认识了一个叫札木合的少年,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安答”(兄弟)。在简单得如同儿戏的结拜仪式上,札木合送给帖木真的礼物是一支用小牛角尖制作的鸣镝,帖木真送给札木合的是一支用刺柏木制作的箭。在未来,这一对好朋友将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而他们少年时代互赠的礼物,则将成为一种具有先兆意味的见证。

由于蒙古草原上各个部落的名字很拗口,相似度也比较高,跟绕口令一样,一一讲述的话难免使人晕头转向。所以,以下对于帖木真统一蒙古草原的过程,我们将尽量简化。

一开始,帖木真先自己组建了一小队人马(成员主要是亲兄弟和朋友),然后投奔也速该的结拜兄弟王罕。王罕当年落难的时候,也速该帮过他一个大忙,如今,结拜兄弟的儿子来投奔,王罕也很给力,并没有因为帖木真弱小而不予理会,而是热情款待,给了很大的支持。此时,札木合也已经成为一部首领,声势颇为惊人。

以人情关系为纽带,帖木真左右逢源,在王罕和札木合的帮助下东征西讨,消灭了一些势力相对弱小的部落,势力逐渐膨胀,成为乞颜部的可汗。札木合察觉到了帖木真另有所图,并不仅仅满足于当乞颜部的首领,同样有统一蒙古诸部的雄心,于是,当年的好兄弟为了剪除未来的祸患而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但是一时间僵持不下,胜负难分。

既然旗鼓相当,难分胜负,那当然应该积蓄实力,以备再战。问题是,该怎么积蓄实力呢?巧了,帖木真需要积蓄实力的时候,一个大好机会就来了。

当年,塔塔儿人在金国的扶持下击败对手,成为蒙古草原上势力最为庞大的部落之一。之后,塔塔儿人日益骄横,对金国大有反咬一口的架势。风水轮流转,这一次该轮到塔塔尔人挨收拾了。帖木真清楚地看到了金人和塔塔儿人的不和,意识到这是一个扩充势力的机会,迅速联合王罕向塔塔儿人发动猛攻,在金人的配合下,一举击溃仇敌,受到重挫的塔塔儿人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帖木真抗衡,自此成为蒙古草原上的“二等公民”。

击败塔塔儿人之后,乞颜部内部出现了可怕的分裂迹象,在王罕的帮助下,帖木真消灭了内部的敌对势力,将乞颜部锻造成了一块铁板,这就相当于为在未来打造一个恐怖的世界级战争机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2张图片

面对帖木真的步步紧逼,札木合忧心如焚,围绕着草原霸权之争,双方于1201年展开大决战,札木合兵败逃亡。1202年,帖木真对日暮西山的塔塔儿人发动报复性的屠杀攻击,至此,草原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王罕、帖木真,以及西部的乃蛮人。

札木合兵败之后,经过短暂的沉寂,意识到帖木真与王罕已经貌合神离,于是大胆投奔王罕,策动他与帖木真拔刀相向。然而,此时的王罕已经不是帖木真的对手,交手几回合,王罕兵败,逃亡的路上被杀。

1204年,争夺草原霸权的终极决战打响,在帖木真的指挥下,蒙古军依靠“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的战术彻底击败乃蛮人,大获全胜。从战后到1206年,帖木真所做的基本上就是追击穷寇,此时,他已经对穷途末路的敌人形成了碾压的优势,战争过程自然是毫无悬念的一帆风顺。

1206年春季,帖木真在斡难河源头被公推为汗,成为全蒙古的可汗,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吉思汗。自此,蒙古帝国诞生,离离青草里,狂暴而喜悦的呼声中,一台令世界恐惧的战车开动了。

2

成吉思汗之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总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摩擦,但是总体而言,他们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足迹并没有超出蒙古高原太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阿提拉似乎是个例外,但是关于他的争议太多,另当别论。然而,到了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游牧民族却忽然一反常态,呼啸着越过蒙古高原,在欧亚大陆上掀起了一场狂暴的飓风,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格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为什么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成吉思汗时代出现?主要原因有两方面,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说。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3张图片

首先要说的运气,也可以叫作时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好运气,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好运气,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好运气。同样,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民族的好运气。说来真是巧的很,蒙古人的运气来得不早不晚,恰好在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来了。

据地质学家研究,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高原的气候普遍干燥,在12世纪晚期更是遭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开始对外扩张的时候,蒙古高原的气候恰好变了,尤其是在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发动浩浩荡荡的西征的那段时间里,蒙古高原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多雨天气和温和气候,这种气候有利于青草的繁茂生长,能够为蒙古骑兵的战马提供丰富的饲料(这样的好运气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气候给力只是好运气的一个方面,除了气候,蒙古高原的周边国家也很“给力”,基本上都在走下坡路,金国日暮西山、西夏行将就木、南宋偏安一隅、俄罗斯四分五裂、西辽国运将终、花剌子模外强中干......而已经被成吉思汗锻打成铁板一块的蒙古帝国则正好处于冉冉上升的发展期。时势对蒙古帝国如此有利,它能做到战无不胜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机会只是一个方面,好运气来了还得抓住,抓不住也是枉然。当蒙古帝国草创的时候,蒙古人加在一起也就60多万,不算妇女和老弱病残,能打仗的不到15万,用一个大型体育场就能放下。用这样的兵力吞噬小国可以,要想吞下那些人多势众的大国,即使这些大国已经腐朽,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说欧亚大陆是一头巨象,这十几万蒙古兵就跟一窝小蚂蚁差不多。那么,成吉思汗是怎么利用这一窝小蚂蚁撬动大象的呢?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4张图片

一口吃不下,那就先从小的来。最为弱小的西夏,成了蒙古骑兵的第一个蹂躏对象。早在1205年,即击败王罕,摧毁了通往西夏的屏障之后,成吉思汗就以追击穷寇为由,把恐怖的战车开到了西夏的土地上。蒙古帝国创立之后,蒙古骑兵又先后两次发动猛攻。西夏的军事实力本来就有限,经济来源的很大一部分依靠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战争一打起来,商路被切断,这个弹丸小国很快就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更要命的是,敌军压境之际它还有心思搞内讧。所以,没有过多久,它就向蒙古人送上膝盖,跪地求饶。

西夏的汉化程度比较高,农业文明也比较发达。此前,蒙古骑兵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往往是和敌人在开阔地带甩开膀子打,在攻打西夏的过程中,他们却吃了一些苦头,意识到了自己在攻城战方面的短板。击败西夏之后,成吉思汗广为搜罗西夏的能工巧匠,将他们编入军中效力,制造各种攻城器械,如此一来,蒙古骑兵的作战技术就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与此同时,蒙古军的兵力得到了扩充——被收编的西夏“伪军”,国库也流入了大量财富——从西夏掳掠的银子。

万变不离其宗。事实上,搜罗敌国的能工巧匠以提升作战技术,收编敌国的军民以扩充兵力,掳掠敌国的财富以充实国库,这也是后来蒙古军屡试不爽的作战模式。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5张图片

击败西夏之后,如狼似虎的蒙古军将目光对准了人丁更为兴旺、财富更为充盈、国土更为辽阔的金国。1207年,金国皇帝驾崩,新主即位,从名义上来说,蒙古帝国是金国的附庸,所以金廷派遣使节来到蒙古,向成吉思汗通报此事。成吉思汗漫不经心地接受诏书之后,心不在焉地问使节:“新君是谁人?”使节回答,“卫王。”成吉思汗冷笑,“我原以为中原皇帝是人间俊杰,是天上所做,没想到竟是卫王,像他这般庸懦之辈也可为帝么?”说完,他朝着金国所在的方向吐一口唾沫,上马扬鞭而去,金国使节吓得目瞪口呆,体若筛糠。俺巴孩汗临死前发下的毒誓,终于到了应验的时候。

1211年3月,成吉思汗在蒙古东部的克鲁伦河河畔誓师伐金,祈求无所不能的长生天助他一臂之力。之后,蒙古骑兵杀气腾腾地直奔传说中遍地都是黄金的中原而来,就像一片巨大的阴云,然而,当他们抵达长城脚下的时候,这条古老而神圣的巨龙缠住了他们的马蹄。蒙古骑兵当中固然有从西夏掳掠而来的能工巧匠,但是在巍峨雄伟的长城面前,这些工匠只能望城兴叹,以至于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蒙古人无法越长城一步,有零零星星的胜利,但是并没有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捷。经过艰苦的拉锯战,1213年的夏末秋初,蒙古军攻占长城防线上的要塞宣化,之后接连攻克怀来、居庸关、古北口、大同等要塞,打开了通往华北大平原的大门。

大敌当前,金国不思团结拒敌,内讧反而愈演愈烈(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怪现象,越是临近亡国,内讧越惨烈)。成吉思汗抓住机会,兵分三路,大举入侵金国。中路军由成吉思汗与拖雷率领,马不停蹄地向南推进,直捣北京;左路军由合撒儿率领,进击金国人的老家东北;右路军由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率领,沿着太行山东侧南下,进入山西。

几千年以来,农耕民族在华北大平原上精耕细作,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到了充分利用,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土地意味着金贵的粮食。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蒙古骑兵可并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土地的意义不是粮食,而是跑马场,他们就像巨大的剃刀,所过之处,无数庄稼、农田、村舍、果园灰飞烟灭......在作战过程中,蒙古骑兵的手段非常残暴,据历史记载,胆敢反抗的地方,即使只是向蒙古骑兵射出一支箭,城破之后也会遭到残酷的屠杀。那么,不反抗是不是就能保平安呢?也不是。对于那些开城纳降的地方,蒙古军的手段是把他们当成牲口带在军中,攻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强迫他们在最前方攻城,看到自己的同胞充当了敌军的炮灰,守城军民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选择了——要么一边哭泣一边对自己的同胞痛下杀手,要么士气瓦解,望风而降。(在此后的西征过程中,这也是蒙古骑兵的惯用作战模式。)

1214年,三支蒙古军会师于北京城下,由于急需休整,北京城高河深,拿下它并非朝夕之功,所以成吉思汗强迫金王签订了城下之盟,勒索了大量财物之后班师回乡。这时候的金王被打怕了,在恐惧的折磨下干了一桩很丢脸的事——仓皇渡过黄河,迁都开封,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和老百姓扔给蒙古骑兵任意蹂躏。1215年3月,蒙古骑兵再次南下,在金奸的配合下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座古城沦为人间炼狱。

洗劫北京之后,成吉思汗考虑乘着新胜之势,就此一鼓作气地南下攻占开封,消灭金国。考虑到黄河天堑难以逾越,所以他决定绕道陕西,然后再东征开封。不过他的计划落空了,在亡国危机的刺激下,金人爆发了一个短暂的小宇宙,于走投无路之际奋力一击,居然挫败了蒙古人的图谋。

对于此次失败,成吉思汗没有太放在心上,金人被驱赶到黄河以南,这已经使他很欣慰。事实上,对于黄河以北那些已经攻占的地方,他也没有多少对其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兴趣。对他来说,这些地方只不过是一些“庄稼地”,平时任其自行发展,等到时机差不多的时候,就派人去“收割”一番。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6张图片

南部的战争告一段落之后,成吉思汗发动了世界闻名的大规模西征,这一次将成为牺牲品的,是中亚地区的强国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西征之前,花剌子模帝国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在中亚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也恰恰在于它是个新国家,新的政治中枢还无法如臂使指般对全国各地进行有效指挥,根基不稳固,一旦政治中枢被摧毁,很容易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事实上,蒙古人在西征期间也是这样做的,瞄准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穷追猛打,长驱直入,切断中枢与各地的联系,然后各个击破。蒙古帝国虽然也是新帝国,但是蒙古骑兵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进入敌国腹地作战,四面皆敌的压力反而容易把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另外,花剌子模虽然兵多将广,人多势众,但是需要驻守全国各地,兵力比较分散,蒙古骑兵在兵力总量上居于劣势,但是兵力集中,有相对兵力上的优势。

蒙古帝国与花剌子模帝国之间,原本有一个西辽,对蒙古远征军的侧翼和后方是很大的威胁,不过这个国家早就已经气息奄奄,就差一个补刀。发动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命令哲别进攻西辽,补上了这一刀,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这个隐患。

1219年,西征开始。战争的过程很曲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不过,由于花剌子模帝国的地名很拗口,各色人物的名字也不容易记,为了简便起见,战争的过程在这里无需详细叙述,仍然是无比血腥,无比恐怖,大致来说,蒙古军的战术还是以前那一套:用高速移动的骑兵发动闪击,切断花剌子模各地之间的联系;用恐怖的屠城手段震慑对手,大肆屠杀;尽量保存蒙古骑兵的实力,强迫投降的俘虏充当肉盾与本国同胞交战。因为在此前的西夏战役与攻金战役中学到了先进的攻城技术,能够制造更为先进的攻城器械,所以,花剌子模的战争进程推进得很快,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这个拥有1200多万人口的帝国就成了历史的废墟。面对破坏力惊人的蒙古军,花剌子模人几乎没有太大的反抗余地,正如当时的一个幸存者所说的那样:“这是真主吹动的愤怒之风,我们这些被风吹散的稻草无权发言。”

这里尤其需要值得一说的,是花剌子模帝国的国王摩诃末。蒙古军在花剌子模烧杀抢掠,固然罪不可恕,但是摩诃末对于此次战争也需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因为正是他率先向蒙古人挑衅,纵容手下截杀了蒙古帝国的通商使节,才给本国引来了这场炼狱般的灾难。战争初期,摩诃末表现得很狂傲,丝毫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等到局势一恶化,他却立刻变身怂炮,拍拍屁股就溜号,仓皇逃窜,全然不顾正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下呻吟的本国人民。为了追击摩诃末,成吉思汗派遣哲别和速不台率领两万骑兵穷追不舍,摩诃末走投无路,流窜到了里海的一个荒岛上,病逝于此。哲别和速不台以为蒙古军主力在平定花剌子模帝国之后将会继续西进,于是将这两万骑兵当成前锋,发动了一些试探性的远袭,他们这一去,居然深入到了当时正四分五裂的俄罗斯,并掀起了一连串的风浪。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_第7张图片

摩诃末死后,他的儿子扎兰丁举起反抗蒙古人的大旗,召集了一些残兵败将,继续与敌人周旋,并取得了一些战果颇为不错的胜利。1221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与扎兰丁的军队在印度河畔展开决战,兵力微弱的扎兰丁不幸兵败,纵马跳下悬崖,跃入印度河,奋力游至对岸。之后,成吉思汗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入印度,追击扎兰丁,由于难以忍受印度的酷热天气,蒙古军没有在印度停留多久,就班师回营,与主力军队会师。

1223年秋季,成吉思汗下诏班师,中途在额尔齐斯河畔的行宫里停留了一段时间,直到1225年冬季才回到大本营。由于蒙古军西征之前,西夏拒绝出兵相助,因此,成吉思汗回国之后没有休整多久,就率领蒙古军向西夏发动了灭国性的报复攻击。1227年8月,即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去世,临死之前,他留下了三道遗命:其一是指定汗位继承人,其二是将西夏人灭族,其三是制定未来的联宋灭金之策。

关于成吉思汗的故事,至此就结束了。他去世之后,蒙古帝国的战车仍然在轰轰作响,欧亚大陆仍然是战乱四起,蒙古骑兵仍然在不停地东征西讨,不过,由于蒙古帝国先天性的致命缺陷,它的灭亡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就像一棵根基不稳的参天大树,长得越高越大越危险,必定会有轰然倒地的一天。事实上,成吉思汗在世期间,这棵狰狞可怖的大树的根基就已经开始松动。

靠军国主义刷存在感的国家,哪个能长命呢?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