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认知升级

知识付费的兴起,让我们这一代互联网的原住民有了接触更多信息,更多资源的机会。

罗辑思维,樊登读书,喜马拉雅,各种微课平台,产品经理打破头的要强占用户的注意力。而这么多年作为一个用户的我,有一种认知升级的荣耀感,而且曾经一度认为不做认知升级,不读书学习的人,都不值得与之为伍。

进入了2019,打开手机,我发现我已经很久都不再买课了,也很久没有听某个人讲某本书了。我觉得我的认知已经升级了,但真相是这种升级也许只有10%甚至更少来自于“听了这么多道理”,剩下的90%都是因为我做了许多的事情,比如有一年的时间,我将全天的时间使用全部列出来,去观察时间的使用方向,然后惊奇的发现每天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居然低的可怜,而可利用的时间居然有这么大量的空余。随后我便按照这张时刻表执行了一年,这次行动,让我从此彻底就离开了电视剧以及相关娱乐节目。


当然,当这一行动执行之前,我还买了思维导图的创始人的书,看了一下导图的使用方法,这让我知道了有一种时间管理叫做思维导图法,这也算是认知层面上的一种提升。Scarlers老师经常提到的学习黑盒与白盒,我想我的这次行动里,黑盒的部分是学习思维导图的这部分,我不需要去钻研导图的具体形成方式,也不需要把所有的导图的制作原理全部学会,只要找到我需要的部分,拿来练习几个小的案例,然后就准备使用。而下一步的行动才是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这一部分不算做学习系统里面,属于行动力里面,除却部分喜欢保守,按部就班,不喜欢思考的人之外,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对于新知,认知升级都是感兴趣的,随手看看周边的朋友圈内容就知道了,但在行动力跟不上的时候,新知最终会转化为更多的焦虑。

在瑜伽体系中,心意的波动被认为是一件不利的是,Patanjali甚至直接就把瑜伽解释称“控制心意的波动”,然而我的观点是心意波动才能产生激情,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源头,如果大家都不再“心动”,那就没了爱情,没了爱情,就没了人类的结晶,最终都去了山洞灵修,那人类岂不得灭亡。那么心动的时候,要有对应的行动来匹配,来支撑。有句话叫“心动不如行动”,其实行动的背后一定是你的心先动了,不然即使小哥哥给你发一万条短信,小姐姐心如磐石,也不会有下一步的进展的。

过去让我们心动的东西,心动的时刻很少,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心动还不是分分钟打开某宝,某书,某APP的瞬间,这些心动都可以转化为行动么?恐怕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人人渴望能财富自由,那么所有的物质实体在你心动的时刻就可以直接下单。这的确算是完成了一次“心动不如行动”,但月底看到了账单,再看到一群占据空间的无用的商品和长在身上的脂肪,下定决心剁手加卸载。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人们也偏向于认为,买了,听了,就学会了,比如零基础学习一套出国实用英语,直到某一天,你出国了,发现那套实用英语躺在你的手机里,然而你打开面前的菜单,刚要准备来个流畅的交流时,大脑一片空白,微笑的对Waiter说了一句“This “;”One”,顺势指了一下图片。回到酒店打开APP,于是决定删掉那个零基础了,重新买一个“告别零基础,只需10句话搞定国外点餐难”

我没有学过计算机专业,但是我知道在计算机领域,有一类工程师叫“算法工程师”。目前国内普通算法工程师的起薪就是40K/Y,下面是随手在百度百科里对算法工程师的介绍。

算法(Algorithm)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来衡量。算法工程师就是利用算法处理事物的人。

有人花高价来计算你的心动方向,这其中不光物质的,因为买不起的东西可以攒钱,总有一天可以买到,还记得曾经在公众号里很火的一个在北京打工人,三餐靠吃饭店扔掉的剩饭,一切生活用品靠翻垃圾,十年在北京买房的的故事。但从内容生产,认知升级上给你制造的焦虑,会在无形中让你处于内心波动与外在能力的极度不匹配,抑郁,慢性病,炎症,失眠,疼痛随着产生。

Sadhguru有一门学科叫“内在工程”,虽然我没有去系统的学过,但我想总体而言,这门学科就是解决心动与行动的理论。

曾几何时,我也是每天生活在这种焦虑之中,我想我无法成为马云或是比尔盖茨,去用超体量的钱给更多人带来幸福,(钱是生存的必须品,但钱一定是有边界的),我只能从自身的改变中,留下一些值得你读完产生思考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