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哭着喊着也要读名校?

我们为什么哭着喊着也要读名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我一共参加的两次校招面试上,有一次被狠狠的“碾压”过。那是我们五个人群面,自我介绍的时候,第一个同学说本科毕业于北外,研究生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第二个同学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就读美国一个常春藤,我没记住;第三个同学说本硕都是在北大读的;第四个同学更厉害,北师大的本硕博,还在加拿大、美国交流过。到了我,额,本科是排名60多位的211大学,还是一个相当不对口的专业。但当时我心里想,没关系没关系,我的优势是年轻啊。但是听完他们的自我介绍,我这个优势一直憋在肚子里,都没好意思吐出来。

首先他们的本科学校都是所谓的“名校”,再加上都有研究生甚至出国交换的经历,而且他们的实习经历还比我丰富很多,所以在整体上,我一点都没有竞争力。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我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有点吃力,因为我能想到的他们都已经想到了,虽然在后面我提到了一个亮点,但是综合来看我知道自己简直差太多了。

这不仅是学校的差距,还有阅历和人生体验的差距。

虽然我们常常觉得读了研究生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名校读或者出国读回来再就业的话,不仅仅是谈吐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同。这是我能明显感觉到的,所以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事实是,从高中开始,我们就想通过努力去名校,甚至读研的话,也会向往名校。身边保研的同学,都是去了中传、人大、北师大、复旦、武大等,还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去香港或者国外继续深造,不管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有多少个,其中一个便是“名校”。谁都想读名校,不想读名校的学生脑袋一定被门挤了。

与名校相辅相成的是他们的资源、视野和平台。选择学校我们可以“功利”的去思考:它所在的城市、它本身的竞争力、它的老师们、它能够为你提供的资源等等。因为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可以独立于社会的竞争力,它必须有足够强大,才能让我们变得足够强大。对于大学来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性尤为严重,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平等。

我去过北大听过几堂课,我一进去大多数学生桌上都摆了一个笔记本电脑,让我有点恍惚就像走进了外国的大学(虽然我没去过,但是电影里和美剧里都有这样的画面)。讲课的是中青报的曹林老师,当然我也是慕名去听的课。他讲的是《新闻评论》,而且没有课本,全部由他的评论或者别人的评论入手,他还讲到他和谁谁撕X,如何如何,课堂氛围轻松至极,而且回答问题坐着讲就好,真的就像两个人在交流的样子。说实话,当时真的有被震惊到,也许北大的氛围是如此,两个小时的课听的津津有味。

这是一个小例子,他们的确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在这样的资源里,在周围的气氛里,人真的会变得不一样。当然我并不标榜北大里全是最优秀的人,只是他们拥有的平台和资源确实跟我们普通本科的学生不一样。抛开个人能力不谈,只谈学校能够给予到个人的,名校本身就具备了普通高校没有的资源。

所以我们都想上名校啊,我们想要看看真正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想要一个环境来改变自己,来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功利性”的,它可以把学历作为求职门槛,当然你也可以把学历当做是求职的敲门砖。

在我身边有一群非名校的朋友,我们虽然不是出身自名校,但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规则”。如果你想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你只能去做更多的实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来“弥补”其中差异。

你不是名校的,但同样也可以很优秀。但是如果名校能够提供给你更大的平台、更好的资源、更好的环境以及更多的同路人,你会不会比现在走的更快更远?

这大概就是我们都想要上名校的原因吧。

若需转载,记得联系授权喔么么哒~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哭着喊着也要读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