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记录:第二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1、总体印象:

因为是第一次参观摄影展,比预想收获要小一些,可能之前有一种成见或者偏见,总觉得艺术展必须要有不一样的东西,有给人震撼和撞击的东西,提供新的可能或者视角,而这也是艺术区别于生活的地方,但这次总体来说这种东西有是有,但比较少,所以下面我会摘一些印象比较深的摄影作品,简单解读一下,其他的简单带过,后面再就摄影展本身做一些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思考

2、部分作品展示

【说明】:由于我只对“蛋”感兴趣,并不对下蛋的“鸡”感兴趣,所以比较少去看作品简介和作者,所以有些作品可能忘了名字和作者,只能自己重新取个新的自己印象的名字,如果对作者和读者有所冒犯和带来不便,请见谅,文章后面会附上展览的所有作品和作者,有兴趣的读者应该可以找到。

1、“家庭成员的联结”


这个摄影作品有点装置艺术的味道,每个方框代表一个家庭成员: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好像母亲是通过人贩子从偏远的山村嫁给父亲的,婚姻生活一直不幸福,后来母亲离婚走了,每个方框上都是各自的一些照片和朋友圈状态截图,每个方框之间通过一些细微的红线连接着,意味大家之间的联系。这个作品最大的亮点是形式的创新,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之间大家沉重、悲凉和剪不开理不清的亲情关系,大家是一个结合体,但是结合的牵强又微弱,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只不过在某个时空内大家以一个叫做“家庭”的载体一起联结过,而后继续各自的生活。

2、“追随父亲的足迹”


作者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带着父亲留下的照片,重新走了一遍父亲一生走过的路,从他离开农村老家,到城市工作,到工作单位,到居住的旧房子。。。。。。,截取一些特殊场景,把当时的照片放在背景里拍一张照片。这可以说是摄影,也可以说是微记录,也可以视为一种行为艺术,但最根本的是对父亲深沉的爱和怀念,如同有家庭在同一个地点每年拍一张照片,最后积累起来,就是很珍贵的家庭影像记录。

3、“家当”


这个摄影如其名,找了天南地北一些家庭/住所,把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物件都摆出来然后拍照,就仿佛把一个时间过程、一个立体化的家庭生活直接压缩成了一个平面,一个切面,让人们通过这个浓缩图像去想象和感受他原本生活的可能。这个和巫鸿编著的《物尽其用——老板姓的当代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更宏大,更有史诗感。

4、“自然之家”



这个作品应该是丹麦艺术家Joakim eskildse的作品,他带着全家以一种近乎自然的方式,在自然之地建筑、生活、写作和摄影,而照片记录的也是他家庭生活的状态,除了摄影本身的画面感和诗意之美,他给我们揭示的是一种别样的生活的可能。

5、其他


这次摄影展参展范围比较广泛,从国外的艺术家到国内的摄影师、大学生、普通人。有些就是家庭的相册搬过来参展,还有微信朋友圈里面对家庭生活照片。而大学生的摄影更多的有着拼贴画的性质,给展览带来了更多青春的气息和元素,而普通大众的相片则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给我们一个相对独立和宁静的空间去反思我们生活的日常。

3、文化/社会层面思考

如前所说,整个参观下来,有所收获,也有所失望,带来的思考多于所获得的艺术审美,因为是很少参加这样的展览,所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维度或标准去评判。也与艺术观有关。从策展的主题来看,这个策展还是相当成功的,所涉及的主题都与家庭有感,所涉及的主题涵盖国内外各种人群,从涉及的范围从实验艺术到微信朋友圈,可谓是相当用心。但也因为如此“广泛”的涵盖,使得其社会性或者文化性取代了其艺术性。当然,这自然就涉及对艺术本身的定义,有高雅艺术也有大众艺术,有主流艺术也有边缘艺术或者跨界艺术。我对艺术的理解是为生活提供另一种可能。所以不论是职业艺术家还是普通大众,只要你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除了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觉得就可以定义为艺术,所以,杜尚的小便池是当代艺术,第二个同样这样做的人就不是艺术。这就涉及到跨界,当代艺术有很多跨界的艺术,但是跨界也同样需要有新的东西出来,作品里面应该有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存在,而观众也可以从中得到艺术的审美。这也是艺术馆不同于博物馆,不是提供文化研究和思考,而是提供不同的审美可能。

4、参展作品及作者

请原谅我前面的文不对题,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到对应的作家和作品名称,特附上



随笔记录:第二届宁波国际摄影周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记录:第二届宁波国际摄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