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你的格局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决定你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

有格局的人不自命清高。

清高是要有资本的,前提是你要清且高。历史上,苏东坡是绝对有资格清高的人,然而,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三教九流,他都谈得来。他的交友不可谓不广泛。所以,豁达通透的东坡,乐天知命的东坡,清风洒然的东坡,活成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偶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便对人之外的生物,东坡一样悲悯,“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仁者爱人,仁者爱物,此为大格局。

有格局的人,才能与有格局的人相遇。

想起了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相爱相杀。众所周知,二人政见不同,朝堂之上一向是死对头。然而,当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平常与他交好的保守派大臣都噤若寒蝉时,反倒是被他称为“奸邪”的变法派代表王安石挺身而出。王安石冒死向皇帝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因此逃过一劫。你可知,当时的王安石已经是一个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人,隐退南京,远离朝堂。受尽攻击遍体鳞伤,又痛失爱子家破人亡。了解了当时王安石的境遇,你才会了解他冒死上书的分量!若不是肝胆相照的朋友,王安石怎会罔顾自己的哀伤,拼了性命相救?

元丰七年(1084)七月,被贬的苏东坡途经南京,来到半山园拜访大病初愈的王安石。据史书记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日:“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金陵渡口,风尘仆仆的苏东坡,见到了披蓑戴笠、骑着毛驴的王安石。苏东坡顾不上戴帽子就去迎接他,作揖说:“我今天穿着村野衣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咱们之间还用讲什么礼数吗?”

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送走苏东坡后,对人说: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直到离开南京四个月后,苏东坡还在为王安石写诗: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距离南京相会两年后,王安石病逝。苏轼负责起草了这则诰命:《王安石赠太傅制》。在这篇制词中,苏东坡对曾经相爱相杀的王安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两个伟大的灵魂相爱相杀,惺惺相惜。

我不得不承认,以我那点儿可怜的历史知识,之前,我对王安石是有偏见的。现在,我得重新认识他,认识这位可敬可爱的诗人。

格局以真为上。

总会无端地由二人想到王夫之。

  王夫之晚年隐居,年老体衰,然勤奋如常,笔耕不辍。一日朋友来访,相谈甚欢。至暮色,仍依依不舍送别朋友,加之饮酒数盏,王夫之步履蹒跚。朋友见状,不忍让其相送。王夫之也不勉强,执朋友双手说:“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朋友拱手而别,行至十五里,忽然想起有物品落在王夫之处,于是反身而取。回到石船山下,远远见草堂边王夫之仍恭恭敬敬立在原处,望着朋友远去的方向。朋友大为感动,王夫之说,我说过的“我心送君三十里。”

想起了木心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勤勤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

爱极了“我心送君三十里”,爱极了王船山。

放大你的格局。

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人格局最小。这样的人首先给自己贴了标签,给自己的朋友圈设定范围,笃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和自己所从事工作领域之内的人来往,只和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同学同事交往,除此之外,便没有朋友。这也难怪,我们自古讲究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日子单纯,也美好。但如果有一天,你走出了自己划定的牢笼,打破自设的交友的藩篱,你会发现,天地何其广阔!

我曾经不是一个主动的人(直到现在,仍然不是),我的生活圈子固定而狭小,我很安于这种现状,数十年如一日过着这种安宁恬淡的生活。后来,有了网络,有了QQ,有了博客,有了论坛,有了微信,有了公众号,有了,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人,看到了与自己有较大反差但是你很欣赏的人,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丑小鸭的嬗变,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生活也有改变的可能。我们从他们那里汲取生活的智慧,我们从他们那里获得改变的力量,我们从他们那里觅得前行的勇气。

藉由这些人,我们在慢慢放大我们的格局。

渐渐明白,有格局的人不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有格局的人不嫉贤妒能,有格局的人听得进异己之见。

渐渐懂得,有格局的人能承受委屈,有格局的人能承担责任,有格局的人能承受使命。

放大你的格局,你会发现海阔天空,万物生。

放大你的格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大你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