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清朝打下顺天府(现在的北京)之后,占领了紫禁城,之后沿袭了明朝的旧制,很多规矩都没有调整。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乾清宫有个犄角旮旯的走廊拐角处,一直站着一位宫女,并且每天要三班轮换。这个地方并没有宫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安排宫女呢?
内务府在精简后勤开支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找了明朝的制度,发现这项制度竟然执行了将近100年之久了。可是,制度上并没有写明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好像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内务府大胆创新,做了两套方案,先是偷偷裁撤了宫女的岗位,另外一方以修改制度为由,查找本项制度的来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三个月,终于找出了这项制度的缘由:当时紫禁城整修,时遇暴雨,刷墙的白灰一直不干,很多大臣上朝的时候不小心会在这个拐角处抹一身灰。为了防止大家被抹灰,然后就安排一个宫女站在这里。之后,就没有人管这件事了,于是一直沿袭至今。
后来,内务府发现竟然有超出70多条类似的制度一直在运转着,就这些支出占了总支出的13%。
2
同一个故事不同人看,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就说上面这个故事,有的人觉得这是递弱代偿的必然结果,有的人觉得明朝必然会死,有的人认为时过境迁不能认死理……
我看到的是:一件极度确定、一直传承、别人都这么做的事情,要问问它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因为,世界是不确定的,如果这件事情一定就是这样,除非是极其底层的逻辑;因为,传承是非理性的,很多传承就是无力更改而已;因为,别人都这么做的事情,通常是平庸的策略,很难有高额的收益。
回到我的能力圈来看,我想问你这样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说知识管理很重要,你怎么看呢?
我都这么问了,你肯定会想:“是不是应该说不重要啊?”
可是,如果说不重要的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总是在传授着各种知识管理的方法、技能、方法呢?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如果不搞点知识管理,还真是应对不了整个时代啊。
那它到底重要不重要?
3
“究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通常有两个回答的切入点:
- 判断价值观。看看对象是否和你的价值观有关,如果和价值观趋同,那就说明很重要,反之就无所谓了。比如你认为成长很重要,那么,你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成就,会继续提高标准。
- 判断必要性。如果说一件事情是必要的,那它也会很重要。比如说呼吸、吃饭、睡觉,这是必要的,如果不做的话会产生可怕的影响。所以,虽然有的时候你觉得睡觉在浪费时间,但是,由于必要,所以一定要做。
有一句话术可以适用于这两个切入点,那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试着套用一下:你那么重视知识管理,那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搞个人成长也有些年份了,听到很多人聊到知识管理的目的,各不相同:
- 知识这么多,不管理怎么能行呢?
- 我想要把我的电脑整理一下,乱七八糟的;
- 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很重要;
- 我想把看过内容都记下来;
- 我也想写一本书;
- 我想多学点知识;
- ……
确实,每个都是大家之所以学“知识管理”的目的,持有这些目的的人也会被激励,然后在知识管理精进的路上不断投入。
4
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哪里有点不对?
每个目的都对,但是,这些目的仿佛不能整合到一起,成为一个体系?如果强行放到一起,可能会出现悖论?
比如说:想多学点知识,就把和他人交流的时间都省下来,躲在角落里自己憋大招?想把电脑文件夹整理下,然后要耗费甚至一天的时间,然后几天之后又乱了?那么多的知识每个都想要学,最后就焦虑了?……
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 问题唯一的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一文,你就立刻能够明白:上述的那些目的,在有效层中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将它们都整合到一个叫“知识管理”的套路里,那就会产生悖论。
很多人在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悖论,比如说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从低水平努力、知识品味的角度帮你突破,古典老师的《跃迁》从突变式成长、战略&战术&高手修炼来搞定悖论。
我也有我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站在悖论层继续追问:“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5
我的答案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力管理的一种目标)。
自上而下来看我的逻辑:
- 从价值角度来看,价值变化有三种状态:价值积累、价值交换、价值变现;
- 价值和能力是正相关的,能力提升价值就会得到正向积累;
- 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上;
- 任何任务推进中,通常要考虑项目化,项目化有两大结果:一是项目本身的成果,另外是产生成果的方法;
- 我们要持续学习让自己更好产生成果,还要把成果产生方法显性化,这两者都让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可以快速识别你的水平。
整个逻辑是通的吧,再从下往上看,第三部分所列举的目的,都可以解释为: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双向验证都可以走得通,那我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的关系是——能力管理是目的、知识管理是手段。
光有结论也没有用,还要通过其他的解释系统来解释才可以,我们用古典老师的《跃迁》的第三章来佐证解释:
- 为什么要功利读书法?因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提升能力,而不只是多一点点知识。
- 为什么要做终身提问者?因为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要从发现问题开始。
- 为什么要假装写本书?因为你要把你产生成果的经验输出出来,让隐形经验显性化。
- 为什么要联机学习?因为关键是解决问题,多用别人的经验解决问题,相当于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我只是用非常粗糙的映射关系,解释了我的逻辑的有效性。
我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我的逻辑,而是想做出接下来的说明:从今天开始,在我的体系中不再讲知识管理了,而是彻底转换成能力管理,培养那种为了“解决问题、在自己的环境中产生核心竞争力”的伙伴,而不再培养只是为了增加知识的伙伴了。
所以,在第08期做自己的CEO课程中,我会把知识管理模块打散,重新组合到能力管理模块!嗯,就这样,彻底摆脱知识管理的悖论层。
说实话,看似不经意的一篇文章,但是这是一个 里程碑事件。我虽然没有详细写,但是我却经过几天的详细论证,用系统思考彻底摆脱了知识管理的各种Bug。
我是很兴奋的,从2011年开始接触各种系统,那时候就被锁死的思维——必须要有知识管理,在今天终于被彻底突破掉了。按照古典老师说的,能力 = 知识 + 技能 + 才干,那用能力管理来取代知识管理是可以说得通的。
8月份我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完成《跃迁》的领读,另外一个是完成“做自己的CEO体系的全面重构”,最重要的认知已经完成调整,接下来就是系统的全面调整了,开始吧。
今天是观察实验第36天,问题是这样的:“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发现它不仅不对,还挡住了你的发展?当你突破之后带来了一段巨大的成长和提升?有的话,讲给我听听吧。”
今天的留言标签是#观察永澄50天实验-36天#,快来留言吧。